10、上古時代的五帝
關于五帝,亦有多種說法:《世本·五帝譜》、《大戴記·五帝德》、《史記·五帝本紀》說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禮記·月令》說五帝是太昊(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尚書序》、《帝王世紀》說五帝是少昊、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易·繫辭》說五帝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據近人研究,五帝是原始社會末期的國家(部落聯盟)的領袖,因此,史學界比較趨于一致的意見認為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春秋展禽(柳下惠)在《國語》中列舉的有功德的人說:“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展禽所舉五人即是五帝。
黃帝氏族是西羌的一個強大部族,與炎帝氏族為雙胞族,屬于華夏集團。黃帝號軒轅,所居地為姬水,所以以姬為姓。姬與岐同音,即今陜西岐山縣橫水河。而炎帝所居姜水則在今寶雞市南七里姜水城,今名姜城堡。姬水、姜水相鄰。《五帝德》引孔子曰:“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慧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時代神農氏已經衰敗,各諸侯互相攻戰,百姓遭殃。黃帝習兵練武,修德振軍,種植五谷,安撫民眾。與炎帝三戰于阪泉郊野,征服炎帝;又與東夷集團的蚩尤戰于涿鹿之野,擒獲并殺死了蚩尤。諸侯都尊奉軒轅做天子,取代神農氏,由于以土德王,稱為黃帝。
黃帝命他的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發明了用算術記數,創造了甲子,發明舟車,煉石為銅,發明衣冠,命令伶倫創制樂律等等。
黃帝正妃叫嫘祖,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一個叫昌意。昌意的兒子叫高陽。黃帝在位百年而崩,死后,葬在今陜西黃陵縣橋山。高陽即帝位,這就是顓頊帝。
顓頊帝高陽氏是黃帝的孫子。顓頊沉靜穩健而有機謀,通情達理。顓頊時代,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斷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儀,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凈身心以祭祀祖先。顓頊勤于政事,北方幽陵、南方交趾、西方流沙、東方蟠木都留下過他的足跡。
顓頊的兒子叫窮蟬。顓頊死后,玄囂的孫子高辛即帝位,這就是帝嚳。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高辛的父親叫嶠極,嶠極的父親叫玄囂。高辛也就是顓頊的侄兒。
高辛生來就很有靈氣,他能普遍施恩于眾人而忘記自身。帝嚳耳聰目明,對一切事情無論遠近都能了如指掌,洞察入微。他上順天意,下解民急,仁德而威嚴,溫和而守信,由于自身品德高尚,所以天下歸服。同時,帝嚳很懂得節儉和教化,他把各種有益的事教會民眾,自己的行動很合時宜,穿著如同一般士人。帝嚳治民,有如雨水潤澤農田一樣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生下放勛。娶娵訾(ju zi)氏的女兒生下摯。帝嚳死后,先時摯即帝位,沒有政績,只在位九年,就被臣僚們廢黜,其弟放勛即了帝位。
放勛就是帝堯。《史記·五帝本紀》載:“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白馬。能明順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園。”堯帝處理政務仁圣果決,駕馭天下,得心應手,德政流被四方,光輝照耀天下。然而,在帝堯步入老年的時候,千年不遇的大洪水泛濫,天下一片汪洋,國家危機四伏。帝堯漸感力不從心,于是四處訪賢,年九十時舉用虞舜,一百一十歲時讓舜做了攝政帝,一百一十八歲駕崩。
關于虞舜,我們已經作了詳細介紹,不再贅言。
五帝中黃帝號有熊,帝顓頊號高陽,帝嚳號高辛,帝堯號堯唐,帝舜號為有虞。有史載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均為黃帝后裔;亦有史說黃帝族為華夏集團,而有虞氏屬于東夷集團,不是黃帝直系。
根據史籍以及我們的研究,有虞氏與炎、黃部落起源之地為南轅北轍。因此,炎、黃屬早期的華夏集團,虞舜是少昊之后屬東夷集團是可信的。我們贊同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的說法。正由于帝堯與虞舜不屬同一集團,帝堯的禪讓才更有意義更值得津津樂道。虞舜妻堯二女,就促進了東夷集團與華夏集團的大融合。堯舜時代還保留著男人既祭生父之祖,亦祭妻父之祖的習俗,加之虞舜有“入贅”因素,所以把虞舜就說成了黃帝之后。
中華文明史一萬年,前五千年正是文明的產生階段,后五千年為文明的發展階段。據史載,母系氏族的首領女媧就生活在距今六、七千年左右。據研究,女媧就規定了同圖騰的氏族禁止通婚。這意味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因此,中華文明的產生階段基本上就是傳說中的三皇時期。而五帝時期正處于中華民族萬年文明史的轉折時期。
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是五個歷史人物,這是肯定了的。至于他們所代表的歷史時代有多長?時下除了研究堯、舜史籍較多,其它還大多是口耳相傳的故事,還有待通過以中國考古學文化類型的系列譜系、炭十四年代譜系、區系類型譜系以及美術考古、圖騰徽銘、文獻史籍、古歌古史古傳說、天文星象歷法名稱、歷史地理名稱、古文字學、服飾、宗祠神廟等等的研究,才能定下年代、族屬。才能慢慢涇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