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鄭楊求杏】
楊氏訪杏。易服改容。得愈姑病。又獲金龍。
【原文】
唐鄭邯妻楊氏。姑病。人言杏實可愈。楊謂邯曰。非時之物安可得。須訪求。子其傭耕侍疾。吾當遍訪之。乃易男服。至鄰郡。忽于道旁莽穢中。得一杏實。潔滌取歸。奉姑食之。疾漸瘳。一日、檐前風雷不斷。楊以為穢杏紿姑之故。乃泣別其姑。伸臂立庭以待擊。忽覺臂重。及霽、視之。有二金龍。長數尺。環兩臂。自是家日豐。
顧張氏孝其姑。應遭雷殛。而延壽三十年。鄭楊氏孝其姑。自待雷擊。而忽得二金龍。孝不特可以辟雷。更有不可思議之感應。穢中杏實。亦天賜之耳。否則不時之物。必已自腐。況在道旁穢中乎。
【白話解釋】
唐朝有個姓鄭名邯的人。他的妻子楊氏。在他婆婆生病的時候。聽人說杏子是可以醫他婆婆的病。他聽了就對丈夫說。這時節、那里來的杏子呢。應該到各處去設法訪求了。你一方面要替人家做工種田。一方面要好好侍奉婆婆的病。我可以到四處去尋訪那杏子。于是化裝了男子。走到鄰縣去。忽然在那路旁瞥見爛草污穢里有顆杏子。他就拾了起來。洗凈以后。很高興的拿回來給婆婆吃了。婆婆吃了杏子。病就漸漸的好了。有一天、大風大雷在檐前不絕地震撼著。楊氏想起拿齷齪的杏子騙了婆婆的緣故。便流著眼淚去拜別婆婆。舉起了兩只臂。站在天井的當中。等候雷神來打他。后來只覺臂上重重的。在風平雷停時候一看。原來繞在兩臂上的。是兩條幾尺長的金龍。因此家里很富有了。
十、【妹妹殉母】
唐高妹妹。年僅七齡。不肯為婢。殉母就刑。
【原文】
唐高妹妹父彥昭。事李正己。及正己子納拒命。質其妻子。使守濮陽。彥昭挈城歸河南都統劉元佐。納屠其家。時妹妹年七歲。母憐其幼。請免死為婢。許之。妹妹不肯。曰、母兄皆不免。女生何為。母將就刑。遍拜四方。妹妹問之。母曰。神可祈也。妹妹曰。我家以忠義見殺。神尚何知。問父所在向之哭。哭已。再拜就刃。
高妹妹、一幼女耳。已能知忠義所在。其不肯為婢。廉恥兼全。愿殉母兄。孝弟兩備。問父所在。向之哭。再拜就刃。更明禮矣。惜不信神道。然未足以責之也。年僅七齡。焉知忠義每因見殺而益顯哉。
【白話解釋】
唐朝高妹妹的父親。名叫高彥昭。在李正己的屬下做官。等到李正己的兒子李納背叛了朝廷。把高彥昭的妻子收押了做抵頭。然后叫他去鎮守濮陽城。高彥昭的為人。很明大義。就把城池投降了河南都統劉元佐。李納便要殺他的家屬。這時候高妹妹只有七歲。他的母親可憐他這樣小的年紀。也要被李納慘殺。所以衰求李納留著做了丫環。免他一死。李納倒答應了。可是高妹妹不愿活著。他說。母親和哥哥都不能免了。我還活著做什么呢。看到他母親在將被殺的時候。還向四面拜著。高妹妹就說。這算什么意思呢。他母親說。我們只能對著神明求救了。高妹妹說。我家這樣的忠義。尚且不免一死。還有什么天道呢。接著便問父親在什么地方。他就朝著指示的方向大哭。哭完了。拜了兩拜。就叫他們殺死了。
十一、【歷女守柩】
蕭歷女貧。隨任喪親。有能歸葬。乃許以身。
【原文】
唐蕭歷與妻。并歿官所。女年十六。攜婢毀容。載二柩還鄉。貧不能給舟資。次宣州。舟子委柩去。女結茅水濱。穿壙納柩。墳成。有馴鳥縞兔菌芝之祥。長老為立舍。歲時進粟縑。喪滿不釋縗。有請婚者。則曰、我弱不能北還。必能為我致二柩于故里葬之者。然后嫁焉。楊含以高安尉罷歸。過宣。聞之。承其事。畢葬。乃歸含。
歷女誠苦矣。父母雙亡任所。既鮮兄弟。又乏資財。毀容奉歸。中道又為舟子所棄。途次躬自結茅。穿壙納柩。喪滿不釋縗。必能致二柩歸故里畢葬者嫁之。以父母之遺體。葬父母之形骸。可謂務本矣。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蕭歷和他的妻。都死在衙門里的。遺下了十六歲的女兒。就同了婢女。涂污面孔。運著父親母親的兩具靈柩。回到故鄉去。可是窮得沒有船錢開發。到了宣州地方。舟子就把兩具靈柩缷在半路上。竟自去了。蕭女只得在水邊搭起了茅蓬。掘了一個墓穴。安放了靈樞。等到做成了墳。就有馴鳥白兔菌芝等等的祥瑞的表現。那地方上的老者。很佩服他的孝順。就給他造了一座屋子。時時節節把米榖和布帛送給他。三年喪滿了。可是蕭女還不脫去麻布的縗衣。有向他來求婚的人。他就說。我是一個弱女子。沒有能力回到北方故鄉去。必定要有人能夠把我父母的靈柩運回故里。好好的安葬了。我才情愿同他結婚的。那時候有個楊含。正缷了高安的任回去。經過宣州。聽得這個消息。就依了蕭女的要求。等到安葬了以后。蕭家女兒就嫁給楊含了。
十二、【菊花無怨】
菊花被鬻。遇父得歸。勸留后母。孝養無違。
【原文】
宋張菊花七歲。后母潛鬻于范尚書家。紿其父曰。失之。父哭喪明。后數年。菊花與父遇于金宅。相持痛哭。遂辭主從父歸。父欲逐后母。菊花曰。兒非母不得入貴人家。母乃有德于兒。又何怨焉。兒歸而母逐。兒心何安。乃止。父老無子。家貧。卒。菊花孝事后母。不能行。則每負之。后母卒。菊花傭作富家。忠勤和儉兼備焉。
菊花為傭。每與女仆語。諄諄誨以忠勤。或不納而詬之。輒謝不較。遇勞苦事。則以身先之。與以錢刀衣服。必固辭。不得已乃受。寸帛尺薪無敢棄。女仆之幼者。為櫛沐隱(注:“隱”字原為“纟”旁)紉。視如己女。其令德不可勝數。
【白話解釋】
宋朝張菊花在他七歲的時候。就被他后母暗暗地賣到范尚書的家里去了。又騙著張菊花的父親說。女兒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他父親聽到女兒失蹤的消息。哭得雙眼都瞎了。過了幾年。張菊花和他的父親。恰巧在金姓的家里碰見。就大家抱著痛哭了一場。辭別主人。跟著父親回家了。他父親要把后母趕出去。張菊花說。我沒有母親這一番行為。便不能跨進富貴人家去的。這樣說來。母親是對我有恩德的。又何必怨恨呢。況且我回來了。母親就去了。我怎么可以安心呢。于是父親也就罷了。后來父親年紀老了。沒有兒子。家境又窮。死了以后。張菊花侍奉后母。非常孝順。后來后母不能行動了。張菊花背他行走。等到后母死了。張菊花就在富人的家里做工。他是又忠心又勤力、又和氣、又儉省、樣樣都完全的。
十三、【周徐同德】
周徐二氏。相繼孝姑。失子復得。同撫林孤。
【原文】
宋林侑妻周氏。事姑孝。子江妻徐氏。事周亦如之。徐生子定老。甫六月。元兵至。江負兒逃。寇追射。江棄兒走死。周徐往跡之。又遇盜。周禱神。同得脫。行失道。得所棄兒。弗怖弗啼。兵退。跡江尸。得焉。家毀。僦舍以居。婦姑相為命。時徐年三十。或勸再適。則以奉姑撫孤。為林氏留一脈辭。后定老舉進士。追贈父母如其官。
林門二賢母。孝慈同德。而徐氏尤甚。或勸再適。則指兒泣曰。林氏數十世。惟姑及此兒。吾何忍棄之。天未降割林氏。兒幸成人。異日持酒酹林氏先塚。姑之慶也。吾之愿也。即死瞑矣。聞此語、令人酸鼻。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林侑的妻子周氏。事奉婆婆非常孝順。他所生的兒子就叫林江。娶了一個妻子徐氏。徐氏的事奉周氏。也像周氏侍奉婆婆一般的孝順。徐氏生了個兒子。取名林定老。生下才六個月的時候。元朝的兵到了。林江就背了定老逃難。因為敵人追得緊。還在后面用箭射他。林江便丟了兒子逃走。竟死了。周氏和徐氏同去尋找他們的時候。中途又碰著強盜。周氏禱告神明。才得一同逃脫。可是又走錯了路。卻在這個當兒。尋得了林江丟下了的兒子。一些沒有驚慌和啼哭的神氣。后來元兵退去了。就尋到了林江的尸首。可是家里的房子已經燒毀了。只得租借人家的屋子住著。婆媳兩人相依如命。那時候徐氏還只有三十歲。有人勸他再嫁。徐氏對人終是這樣說。我要養婆婆、教孤兒。給林家留一線的命脈的呵。后來林定老中了進士。追贈他的父母、像他一樣的官銜。
徐氏彩鸞。救父代死。題詩橋亭。罵賊投水。
【原文】
元李景文妻徐彩鸞。浦城徐嗣源女也。略通經史。每誦文天祥六歌。必為之感泣。至正中。賊寇浦城。彩鸞從父逃。賊及之。欲殺嗣源。彩鸞前曰。此吾父也。寧殺我。賊舍父而逼彩鸞。彩鸞謂父曰。兒義不受辱。父可急去。彩鸞至桂林橋。拾炭題詩于亭壁。曰。惟有桂林橋下水。千年照見妾心清。題畢。厲聲罵賊。投水而死。
宋有詹氏女。計脫父兄。過市東橋。投水而亡。元有徐彩鸞。愿代其父。至桂林橋。罵賊以死。其題亭壁之詩。一字一淚。寫出心情。何其從容不迫耶。要之以死全其父。且以死全父之遺體。其揆一也。
【白話解釋】
元朝李景文的妻子徐彩鸞。是浦城徐嗣源的女兒。頗懂得經史。他每每讀到文天祥的六首歌。必定為他生了感動。吊下眼淚。到了至中年間。強盜來搶劫浦城。徐彩鸞就跟了父親逃難。那里曉得就被強盜們追著了,快要殺他父親徐嗣源的時候。徐彩鸞就走上前去。很勇敢地對著強盜說。這是我的父親。寧可殺了我罷。強盜們便放了徐嗣源去迫徐彩鸞。彩鸞就對他父親說。我明白大義。決不受他們的污辱。請父親快快逃生罷。徐彩鸞到了桂林橋地方。就在地上拾了一根炭。在壁上題了一首詩。詩里說、只有桂林橋下的水。一千年也照得見我的心腸清潔嚇。寫完了。把強盜大罵了一番。投河自盡了。
十五、【朱壽訴冤】
朱壽救父。效法緹縈。衰求懇切。冤獄以明。
【原文】
元朱壽父環。為奴誣其出資助反。將被刑。環子元病不能起。視壽而泣。壽曰。昔緹縈能救父。我獨非人耶。乃走告法曹掾馮耿賢曰。妾父無罪。亡奴挾怨誣之耳。若事不得直。一家枉作泉下鬼矣。聞君素長者。故敢以聞。言與淚俱。馮叱曰。此豈汝女子所知。壽哀祈益切。馮心動。乃使吏鞫奴。得誣狀。環乃獲免。
人當禍患之臨。所為之竭力救援者。惟自家骨肉。為最切耳。此無子之所以可悲也。淳于意無子而緹縈救之。朱環有子而壽救之。存效法緹縈之心。則為緹縈不難。即不為緹縈。亦相去不遠矣。
【白話解釋】
十六、【韓劉刺血】
劉氏姑病。拭糞嚙蛆。臂血指血。屢進屢去。
【原文】
元顯官韓太初妻劉氏。家徙和州。劉氏奉姑寧氏以行。姑仆地傷腰。劉氏刺臂血。和藥以進。遂愈。至瓜洲。姑復病。再進再愈。至和州。姑患風疾。不能起便溺。劉氏親手扶拭。時盛暑。日夜為姑捍逐蚊蠅。蛆生枕席。劉氏嚙之。蛆不復生。姑病尋愈。一日、姑忽病危。嚙劉氏手指。意欲永訣。劉復刺指血。和湯以進。病又愈。
病、苦矣。夏間病尤苦。病至于不能起便溺。蚊蠅叢集。蛆生枕席。其苦不可勝言矣。若非有孝婦扶拭之。揮逐之。嚙噬之。寧氏不幾為齊桓公乎。最可奇者。臂血指血。屢進屢愈。益以見孝之無感不通也。
【白話解釋】
元朝有個貴顯的官姓韓名太初。他的妻子劉氏。當他搬到和州去住的時候。是陪伴婆婆寧氏同去的。婆婆一個不小心跌傷了腰部。劉氏便在自己手臂上刺出血來。拌勻在藥里給婆婆吃。果然腰傷就好了。到了瓜洲地方。那里曉得婆婆的病復發了。他再刺血拌藥去給婆婆吃。病又好了。最后到和州。婆婆生了風疾。就是大小便的時候。也不能起來。劉氏親自替他去扶持、去揩拭。這時候正是炎熱的夏天。日夜替婆婆驅除蚊子蒼蠅。見蛆蟲生在枕席上。劉氏就用口把他嚙死。蛆蟲便不再生了。婆婆的病。不久也就好了。有一天。婆婆忽然病得很利害。咬著劉氏的手指。意思是要永訣了。劉氏又刺著手指。得了血。放在湯里給婆婆去吃喝。病又好了。
十七、【諸娥釘板】
諸娥八歲。為伸父冤。輾轉釘板。配享曹媛。
【原文】
明諸士吉女娥。山陰人。士吉于洪武初。為糧長。有黠而逋賦者。誣士吉于官。執法論死。二子炳煥亦系獄。娥年方八歲。晝夜號哭。與其舅陶山長走京師訴冤。時有令。冤者非臥釘板。勿與勘問。娥輾轉板上。幾斃。事乃聞。勘之。僅戍一兄而止。娥受傷甚重而卒。里人哀之。為肖其像。而配享于曹娥廟中。
是較之緹縈朱壽而更甚焉。娥年僅八歲耳。能與其舅走京師。訴父冤。已為人所難能。況以嫩膚弱肉。輾轉于釘板之上。是可忍。孰不可忍。蓋只知有父。而遑計其他。卒以得伸父冤。娥雖死猶生矣。
【白話解釋】
十八、【李甄拜道】
甄氏姑病。沿道拜求。廬墓三載。懿德千秋。
【原文】
明欒城李大妻甄氏。孝于舅姑。夫與其弟異居。姑一日出往次子家。甄氏隨侍不忍去。姑命之還。甫三日。甄氏忽心動。舉身流汗。少頃。果有人來告其姑病篤者。甄氏沿途拜禱。往至姑側。侍疾數日而愈。后姑年九十一以疾卒。合葬于舅墓。甄氏廬于墓側三年。旦夕悲慟不輟。里人稱為孝婦。洪武中。詔旌表其門。
孝子之于父母。精誠所感。血脈相通。如嚙指心痛者。亦不數覯。乃孝婦之于姑。亦心動汗流。我未之前聞也。沿途拜禱。迫切之至矣。廬墓三年。哀慟之至矣。盡養盡哀。盡心盡力。孝婦之道。于斯為極。
【白話解釋】
明朝欒城地方李大的妻子甄氏。侍奉公婆十分孝順。他的丈夫是和弟弟已經分居了的。有一天。婆婆出去。要到第二個兒子家里的時候。他很不放心的跟著婆婆去。后來婆婆叫他回來。他才回來了。不到三天工夫。甄氏覺得心驚肉跳。渾身出汗。感覺到不安。不多時候。果然有人來報告婆婆病重的消息。甄氏馬上動身。一路拜著禱告神明保佑婆婆。他到了婆婆的身邊。很小心的看護了數天。婆婆的病就好了。后來婆婆活到九十一歲生病死了。甄氏就把婆婆合葬在公公的墳里。自己在墳旁搭起了茅屋。住了三年。日日夜夜不絕地悲哭。所以鄉村里的人。都稱他是一個孝順的媳婦。洪武年間。皇帝賜他一方匾額。掛在他門前。去表揚他的孝行。
十九、【淑圓擊鼓】
淑圓七歲。擊鼓伸冤。母病割臂。善護椿萱。
明林時女淑圓。莆田人。時登永樂十三年進士。觀政刑部。緣門籍事詿誤系獄。例發北京營工。淑圓甫七歲。擊登聞鼓。訴父冤。仁宗監國南京。矜其幼。賜以飯。遂宥時罪。后隨任陜西。母王氏病。諸藥勿效。其時淑圓年已十二。潛割左臂肉。和粥以進。母獲全愈。長嫁西安左衛指揮使費銘。壽至八十余。
七歲小女子、竟能擊登聞鼓以伸父冤乎。是較之諸娥而又弱一歲也。宜仁宗之矜其幼。賜以飯。赦其父之罪矣。今之七八歲小女子為何如乎。至割臂以療母。乃其余事耳。
【白話解釋】
明朝林時的女兒。名叫淑圓。莆田人。林時是永樂十三年考取的進士。在刑部衙門里做官。后來為著宮門懸掛冊籍的事。受了罪。下在牢獄里。照例應該派到北京去做苦工。林淑圓這時候只有七歲。聽到了這個消息。就到通政院敲打登聞鼓。訴著父親的冤抑。那時仁宗皇帝正在南京治理國事。看他這樣小的年紀。有這樣的孝心。也覺得他可憐。所以就給他飯吃。又把他的父親林時免了罪。后來他的父親到陜西去上任。他也跟了去。母親王氏不幸生了病。吃了各種藥。都沒有效驗。那時林淑圓已經十二歲了。暗中割了左臂的肉。煮在粥里奉給母親吃。果然母親的病就好了。等到年長的時候。嫁給西安地方做左衛指揮使的費銘。死的那年。已有八十多歲了。
二十、【桂李割乳】
李氏療姑。割乳昏仆。驚動全城。神明呵護。
【原文】
明桂廷鳳妻李氏。其姑患痰疾。將不起。聞有言乳肉可療者。李氏乃煮藥爇香。禱灶神。自割一乳。昏仆于地。氣絕。廷鳳呼藥不應。出視。見血流滿地。大驚呼救。傾駭城市。邑長佐皆詣廬。命亟治。俄有僧踵門曰。以蘄艾傅之即愈。如其言。果蘇。比求僧。不復見矣。乃取乳和藥奉姑。姑竟獲全。
世皆知割股療親事。而王陳氏剖肝。桂李氏割乳。尤為聞所未聞。夫割股猶是親之肉。然非所論于王陳氏桂李氏也。此二人者。皆療其姑也。且前無成例。今偶有聞。即毅然為之。可謂奇孝格天矣。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桂廷鳳的妻子李氏。在婆婆生了痰疾。非常危險的當兒。聽人說起人身上的乳肉。可以療治的話。李氏一面煎藥。一面焚香在灶神面前。很虔誠地禱告。自己便去割下了一只奶。因此在地上暈倒氣絕了。等到桂廷鳳喚他拿藥沒有回應。桂廷鳳就出來看他的時候。見他已臥在滿地的血泊里面了。便大聲求救。城市的住民聽到這個消息。都很驚奇。縣里的官長們也都親自來慰問。吩咐給他快快醫治。正在那時候。忽然來了一個和尚。走到門前說。你們只要用蘄艾貼在受傷的地方。就會好的。后來依了和尚的話。果然蘇醒了。等到想去謝和尚的時候。那知早已不見了。后來把乳肉和了藥給婆婆去吃。婆婆的性命果然保全了。
二十一、【廬吳尋骸】
吳氏鬻女。孝義動天。二骸既得。夫喪亦旋。
【原文】
明廬清妻吳氏。潞州人。清以父母客死臨洺。貧乏不能歸葬。發憤死。吳氏嘆曰。舅姑委骨于北。良人殞命于南。人倫巨責。集吾身矣。遂鬻女為旅費。獨抵臨洺。覓舅姑瘞處。不得。號泣中野。忽遇清所授徒。為指示收二骸以歸。復冒暑至汴。負夫骨還。三喪畢舉。忍餓無他志。學正劉崧。言于知州馬暾。贖其女。厚卹之。
廬吳氏可謂盡人倫之至矣。舅姑二喪。寄瘞臨洺。其夫為廩生。豈不知盡人倫。尚以無法奉喪而憤死。況吳氏乎。況吳氏又加一夫喪在外乎。乃鬻女為資以求之。號泣中野以得之。謂非孝義動天歟。
【白話解釋】
明朝廬清的妻子吳氏。潞州地方人。廬清因為父母都客死在臨洺地方。窮得沒有路費、可把遺骸遷回來安葬。自己很恨恨地死了。那時候吳氏嘆息著說。公婆的枯骨還在北地。丈夫又死在南方。倫常上很大的責任。都歸到我的身上了。因此把女兒賣掉。去做路上的川費。一個人獨自到了臨洺。尋不到翁姑埋骨的所在。正在田野大哭的當兒。忽然遇見了他丈夫的學生。虧他指示以后。他就運著兩具遺骸回來。后來再冒著大暑。到了河南。背著丈夫的遺骨回轉。他做完了這三樁喪事。自己只是忍了饑餓。苦苦地守了節。那時教官劉崧。對知州馬暾去陳說他的節孝。于是就給他贖回了女兒。還好好的給了他一筆撫卹費。
二十二、【陳高發鞍】
高女覓葬。鞍重不前。遂開其塚。車輞宛然。
【原文】
明陳和妻高氏。早寡。奉翁姑孝。翁姑歿。葬畢。高年已五十。泣謂子剛曰。我父旅葬虞城北。母以棗木小車輞識之。比還。母亦死。弟懦。我三十年不敢言者。以汝祖父母在堂也。今欲往舁父遺骸。剛從之。至葬所。塚累累莫辨。高以發系馬鞍逆行。自朝至夕。至一小塚。鞍重不能前。即開塚。車輞宛然。觀者咸驚異。助之歸。
陳高氏之盡孝。可謂知所先后矣。蓋女子出嫁。以事舅姑為主。舅姑老。夫又亡。不可一日離也。父喪未歸。尚有懦弟。三十年后。翁姑喪葬事畢。乃覓父骸。兩家子職。一身獨當。誠孝所感。宜發鞍效靈也。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陳和的妻子高氏。年輕時候、丈夫就死了。侍奉公婆十分孝順。后來公公婆婆都死了。又給公婆安葬好。這時候、高氏年紀已經五十歲了。對著他的兒子名陳剛的、哭著說。我的父親先前客葬在虞城的北面。我的母親特地用一塊棗木的小車牙。葬在里面做記號。回到家里。母親也就死了。我的弟弟非常懦弱。我隱瞞了三十個年頭。不敢聲張出來。因為你的祖父祖母還在堂上的緣故。現在我要去搬父親的遺骨了。因此陳剛也跟了母親一同去。到了葬地里。只看見許許多多的高墳。究竟他的父親葬在那個墳里。已經辨不清楚了。高氏就把頭發縛在馬鞍的上面。向后倒走。從早晨到了夜里。走到一處小墳里。覺得馬鞍很重。不能再向前走了。就開了墳。墳里的一塊小車牙。還一點不改的放著。旁人看見的都覺得驚奇。大家用金錢資助陳高氏母子兩個人。搬著遺骨回來。
二十三、【劉女代耕】
劉玉二女。父嗟無子。終養代耕。承歡菽水
【原文】
明劉氏二孝女。汝陽人。父玉生七女。無子。家貧力田。嘗至垅上嘆曰。生女不生男。使我扶犁不輟也。其第四第六女聞之。惻然。遂立誓不嫁。著短衣。代父耕作。以菽水承歡。及父母相繼卒。無力營葬。二女即屋為邱。日定省焉。隆慶四年。督學副使楊俊民。知府史桂芳詣其舍。請見。時二女年皆六十余矣。
生女不生男一語。淳于意嘆之。而緹縈上書。劉玉嘆之。而二女代耕。誰謂生女無益哉。亦視己身德行何如耳。至于晨昏定省。始終無間。已可云孝。乃即屋為邱。六十余年來。定省未缺。其孝為何如乎。
【白話解釋】
明朝汝陽地方劉氏一家。有兩位孝女。她們的父親名叫劉玉。生了七個女兒。可是沒有兒子。家境很貧苦。每日種著田。有一次、站在田里高的土堆上面。自己嘆息著說。我只生了女不生男子。使我老是這樣扶著犁頭。沒有休息的時候了。可是被他的第四和第六的兩個女兒聽得了。很可憐著年老的父親。兩個人立了愿。終身不嫁。也著起了短衣。天天到田里代父親去耕種。以博年老父親的歡心。等到父母先后死了以后。沒有能力去安葬。他們就把住屋改做了墳。并且天天早晚照生前一樣的問安。隆慶四年的時候。督學副使楊俊民。知府史桂芳。親自到了他們的家里去見他們。這時候兩位孝女。都已六十多歲了。
二十四、【武江侍食】
江氏每食。必先侍姑。甘親污穢。勿使女奴。
【原文】
明武師端妻江氏。事父母以孝著。及歸師端。其姑病痢。江氏為湔洗。鄰婦曰。若豈無仆婢而親污穢耶。江氏曰。仆婢以勢使。雖不敢違。非所甘也。我則甘之。姑噤口二旬。醫技窮。江氏割左膊肉。火干為末。讬藥以進。姑服之漸愈。每食。必身侍姑。姑食訖。乃食。籌家事。則之他所。不令姑聞愁嘆聲。里黨則焉。
人每不甘為父母親污穢。況為其姑乎。抑思我母、卻為我甘親污穢也。我姑卻為我夫甘親污穢也。仆婢亦人也。己受母姑深恩。而猶不甘。仆婢其甘之哉。非勢使而何。孝婦推念及此。誠無微不至矣。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武師端的妻子江氏。社會上的人。都知道他是很孝順父母的。后來嫁給武師端。他的婆婆生了痢疾。他親自替婆婆洗濯。有一個鄰家的婦人對他說。你家難道沒有婢仆的嗎。怎么要你親自洗濯著污穢的東西。江氏說。婢仆們因了主人的威勢。雖然不敢違反。但是并非自己愿意的。我呢卻是自己愿意的呵。后來他的婆婆、生了二十多天的噤口痢疾。醫生沒法醫治。都回絕了。江氏就割了左臂上的肉。焙干做了末。假說是藥。給他婆婆去吃。婆婆的病。果然漸漸痊愈了。每餐他必親自侍奉婆婆。等到婆婆吃完。他才自己去吃。計劃家事的時候。他一定走到別的地方去商議。不使他的婆婆聽到愁嘆的聲音。鄉里和親戚的人。都佩服他的孝順行為。做著自己的模范。
【緒余】
女子之孝。不僅溫凊定省而已。凡各項事務。與父母舅姑。有切實關系。皆當挺身擔任之。惟情有難易之不同。如未嫁時。倚父母以生存。則奮不顧身。以急父母之事。乃良知良能之發現。猶親親之本心也。迨既嫁以后。有夫與子以牽其情。此時對于父母。亦奮身急事。一如未嫁時。則其至性。不為私念所奪。若非有毅力者。曷克至此。至子婦對于舅姑。似無毛里之屬。未蒙撫育之恩。無非敬夫所尊。愛夫所親已耳。乃能推孝父母之心以孝之。修人補天。尤恒情所難。而至孝之人。則無所謂難者。由其深明夫婦一體之義爾。
孝篇
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鳥相助。孝感動天。
【原文】
虞舜、姓姚名重華。父瞽瞍頑。母握登賢而早喪。后母嚚。弟象傲。常謀害舜。舜孺慕號泣。如窮人之無所歸。負罪引慝。孝感動天。嘗耕于歷山。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帝堯聞之。妻以二女。歷試諸艱。天下大治。因禪焉。
大舜心中。只有父母。故不知其他。只求可得父母之歡心。故始終不見父母不是處。人倫之變。至舜而極。然能盡愛敬之誠。則至頑如瞍。尚能底豫允若。況頑不如瞍者乎。
【白話解釋】
虞代的舜帝。姓姚。名叫重華。他的父親叫瞽瞍。沒有知識。又喜歡妄作妄為。他的生母名叫握登的很賢德。可是早已亡過了。他的后母呢。口里是不說忠信的言語的。他的弟弟名叫象。性子又很傲慢。他們常常想了計策。要謀害舜。舜像孩子般的呼號哭泣。同窮苦的人沒有歸處一樣。并且以為父親母親弟弟的種種行為。都是自己的侍奉不得法。所以不能夠得到爺娘的喜歡。舜帝這樣的孝順行為。終于感動了上天。有一次。在歷山地方耕田。大象幫著他耕。飛鳥幫著他耘。堯皇帝得知了。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屢次用艱難的事情。去試驗舜帝。并不覺得怎么樣。后來天下很太平。堯帝就把皇帝位子讓給他了。
二、【仲由負米】
子路盡力。負米奉親。親沒仕楚。嘆不及貧。
【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李文耕謂事親之事。承顏日短。報德思長。如仲氏子者。方樂負米之歡。旋抱銜恤之痛。思藜藿而不得。列鐘鼎而徒然。子欲養而親不待。蓋千古有同慨也。為子者幸而逮存。可不思孝養之及時也乎。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有個賢人。姓仲。名叫由。表字就叫子路。他的家里窮苦得很。天天所吃的。都是些藜呀、藿呀。那一類不好的蔬菜。因為奉養爺娘的緣故。常常出去。到百里以外。背了米回來給爺娘吃。等到他的爺娘都去世了以后。他就往南方游歷。游到楚國地方。楚王就聘他做了官。他跟隨的車騎有一百輛的多。他積聚的谷米。有一萬鐘的富。坐的時候。便茵褥重疊。吃的時候。便鼎食滿前。他就嘆氣著說。我現在雖然富貴。但是要想像從前一樣吃著藜藿的蔬菜。仍舊到百里以外去背米來養爺娘。這世里斷斷不能夠再有這種日子了。叫我怎不傷心呢。孔子說道。仲由的服事爺娘。可以說是活著盡了力。死了盡著追思的了。
孝哉閔子。衣蘆御車。感父救母。千古令譽。
【原文】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后妻。生二子。母惡損。所生子衣綿絮。而衣損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靷。父察知之。欲逐后妻。損啟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善其言而止。母亦感悔。視損如己子。
李文耕謂閔子留母之語。凄然藹然。從肺腑中醞釀而出。雖使鐵石人聞之。亦為惻惻心動。何其天性之厚且純也。卒之全母全弟全父。一家太和之氣。直從孝子一念懇惻中轉回。為子者其三復之。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有個孝子。姓閔名叫損的。表字叫做子騫。生他的母親。早已亡過了。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后妻。生了兩個兒子。那個后母很厭惡閔損。冬天的時候。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穿了棉呀、絮呀、做的衣裳。給閔損穿的衣裳。里面卻是裝著蘆花的。有一次、他的父親叫閔損推車子出外。可是因為衣裳單薄。身體寒冷。一個不小心。不覺失掉了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他的父親起初很生氣。后來覺察了兒子是穿了蘆花緣故。便要趕出那個后妻。閔損卻對父親說。母親在此。無非我一個兒子受著寒冷。倘若母親去了。可憐三個兒子都要受著孤單了。他的父親覺得閔損的說話不錯。也就罷了。他的后母。從此也感悟懊悔了。以后看待閔損。就像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
曾子養志。請與有余。母嚙其指。負薪歸廬。
【原文】
周曾參、字子輿。善養父志。每食。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父嗜羊棗。既沒。參不忍食。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嚙指以悟之。參忽心痛。負薪歸。妻為母蒸梨。不熟。出之。過勝母。避其名。不入。學于孔子。而傳孝經。
李文耕謂凡為父母。未有不望其子之成立。成立于功名者小。成立于道德者大。為子者欲學曾子之養志。必學曾子之志于道。悟徹一貫。三省其身。不然。雖多備酒肉。曲承歡笑。異于徒養口腹幾何。
【白話解釋】
周朝的曾參夫子。表字叫子輿。他的奉養爺娘。和別人不同。最能夠養他父親母親的志向。每逢吃飯的時候。必定有酒有肉。將要收去的時候。一定問過他父親。這個余下來的酒肉。送給那個。他的父親生平喜歡吃那羊棗子。后來他的父親死了。曾參就終身不吃羊棗子了。有一次、他在山里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人來了。他的母親因為曾參不在家里。又沒有錢可以備辦供客的東西。弄得沒有辦法。就用牙齒咬破自己的指頭。好叫曾參覺悟。果然曾參在山里。忽然心頭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陣。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里來。有一次。他的妻子替曾參的母親蒸一只梨子。沒有蒸得熟透。曾參就把妻子趕出去。不要他做妻子了。后來曾參走過勝母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的名稱不好。就不肯走進勝母的里門。曾參在孔夫子門下受學。孔夫子很看得起他。傳了他一部孝經。內容共總有十八章。
老萊七十。戲彩娛親。作嬰兒狀。爛漫天真。
【原文】
周老萊子、姓萊。佚其名。楚人。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嘗著五彩斑斕之衣。為嬰兒狀。戲舞于親側。并在雙親前弄雛。欲親之喜。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李文耕曰。恒言不稱老一語。記禮者原自體貼入微。得萊子之斑衣弄雛。乃發揮盡致矣。以舜之孺慕。參之養志。合為一人。其真愛流溢處。令人神往不盡。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有個老萊子。他姓萊。遺失了他的名字。只曉得他是楚國的人氏。生性非常孝順。奉養他的父親母親。凡是吃的喝的。總是用著很甘甜很柔脆的物品。自然不必說了。最難得他自己的年紀。也已經到了七十歲。但是他平常所說的話。總沒有一句說出自己的老字來。真合著禮記里父母在。恒言不稱老。的那句話了。他又常常穿著了五色燦爛齊整的衣裳。故意裝作小孩子的形狀。在父親母親旁邊戲著舞著。并且在雙親面前戲弄小鳥。做出孩兒頑耍的樣子。要博得爺娘的歡喜。有時候又取了兩桶水挑到堂上來。故意跌倒在地上。連那兩桶水也倒翻下來。那衣服都弄得水淋淋的。他就做出小孩兒哇哇的啼哭聲音來。他的父親母親。這時候那里忍得住。便哈哈大笑。快活極了。
【原文】
周郯子、魯人。史佚其名。天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目。思食鹿乳而不得。郯子順承親意。乃衣鹿皮。去之深山中。入鹿群之內。取鹿乳以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得免。
王應照曰。孝子事親。必養其心志。而不徒養其口體。鹿乳異味。因老人偶然思食。蒙皮入山。本一片誠孝之心。發為機智。得乳歸奉。父母之心順。孝子之心安矣。李文耕謂為反哺至情。不亦然乎。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有一個賢人。叫做郯子。是魯國里的人。歷史上遺失了他的名字。他的天性非常孝順。父親母親年紀老了。兩個人的眼珠子里都有些病。所以心里常常想吃鹿的乳。可是一時辦不到。那郯子知道他的雙親有這個意思。他就打定主意。穿著了鹿皮的衣服。扮著鹿、走到深山里。夾在群鹿的里面。找些鹿的奶來。預備做醫治雙親眼睛的物品。不料有幾個獵人見了他披著鹿皮。當他真個是只鹿。就左手拿著弓。右手抽著箭。想射中了這只鹿。郯子便慌忙立起身來。趕忙盡情的告訴獵人道。我不是鹿。原來我是穿著鹿皮。到這里找些鹿的奶乳。去醫治父親母親眼睛的。你千萬不要錯認我作鹿呀。獵人聽到這話。方才曉到是個孝子。就放著弓箭不射了。于是郯子才得免了。
【原文】
漢文帝、姓劉、名恒。高祖第三子也。初封于外為代王。生母薄太后。帝朝夕奉養無倦怠。太后病三年之久。帝侍疾。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所用湯藥。必先親嘗之而后進。仁孝之名。聞于天下。
王應照謂三年之病久矣。而帝之所以小心侍奉者。歷三年如一日。仁孝至矣。夫太后役使滿前。文帝貴為天子。以天下養。猶必躬盡子職。況平人父母。非子媳誰為服事乎。事親之道。自盡其心而已。
【白話解釋】
漢朝的文帝。姓劉。名字叫做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他沒有做皇帝的時候。高祖已經封他在代州地方。所以又叫代王了。他原來是庶出的。養身娘就是薄姬。后來才稱薄太后。但是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順的。朝朝夜夜。奉養這位母親。從來沒有懶惰的意思。薄太后曾經生病。足足生了三個年頭的長久。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總是殷殷勤勤。看護得很周到。夜間睡的時候。眼睛也沒有閉好。衣帶并沒有解開過。所煎的湯藥。必定先要自己親自嘗過了。才進到薄太后面前、叫母后吃的。因為他有了這樣情形。所以仁孝的名聲。就傳遍了天下。人人都曉得了。
郭巨埋兒。雷震兒活。天賜黃金。官不得奪。
【原文】
漢郭巨、字文舉。家貧。子尚幼。母減食與之。巨因貧難供母。子又分甘。乃乘子出。進食。一日、子溺斃。妻惶泣。巨曰。毋驚母。子可再有。母不可復得。盍埋之。妻不敢違。遂掘坑三尺。雷震子蘇。見黃金一釜。上有字云云。
姜履曰。埋兒事。諸儒皆非之。得林縣人所傳。始知子可再有。母不可復得之言。割慈忍愛、曲體母心者至矣。所以驚天地。泣鬼神。一釜黃金。得自凄愴之頃。而雷蘇其子。破涕為笑。孰謂皇天無眼耶。
【白話解釋】
漢朝的時候。有個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舉。家里窮苦得很。他有個兒子還很幼小。郭巨的母親常常把自己吃的東西。分給孫兒吃。郭巨因為家里窮得不能夠奉養母親。現在兒子又要分母親的食物。如何是好呢。于是總等著兒子走出的時候。再到母親里去進食物。有一天。兒子跌在水里死了。郭巨的妻子驚慌得了不得。哭著。郭巨說。你不要驚動了母親。兒子可以再有的。母親是不可以再得的。何不把兒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違背他丈夫的話。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忽然一個霹靂。把兒子震活了。并且地里有一釜的黃金。上面有字寫著。說是上天賜給孝子郭巨的。
【原文】
漢江革、字次翁。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世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欲劫去。革輒泣告有老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貧窮裸跣。行傭以供母。凡母便身之物。未嘗稍缺。母終。哀泣廬墓。寢不除服。后舉孝廉。遷諫議大夫。
李文耕曰。次翁之孝。于險阻艱難中。全人所不能全。然在次翁。初不敢料其必全。只盡其心力。而造次顛沛。必于是耳。孔明鞠躬盡瘁。寧俞薄鴆橐饘。正同此一副心事。忠臣孝子。所以爭光于日月也。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姓江名革的。表字叫做次翁。從小就沒有了父親。單單剩著江革和他的母親同住著。那時候天下不太平了。盜賊很多。江革就背了母親逃難去。他在路上。時時碰著這班作亂的盜賊。要把江革擄去。和他們一同去做盜賊。江革總是流著兩行眼淚哭訴著說。我有老母在這里。要人供養。我怎么可以和你們一同去呢。強盜聽到這話。就發了慈悲念頭。也不忍殺他了。后來江革輾轉在下邳地方作客。窮得連衣裳鞋子也不完全了。江革就忙忙碌碌的替人家作工。賺些工錢來供養母親。凡是母親身邊要使用的東西。沒有缺少一點。后來他的母親死了。江革哭得很悲哀。住在母親的墳旁。就是睡的時候。喪服也不除去。后來有人見到他的品行不錯。就舉他做了孝廉。最后遷到諫議大夫的官。
【原文】
漢蔡順、少孤。事母孝。遭王莽亂。拾桑椹。盛以異器。赤眉賊問其故。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之。贈牛米不受。母喪。未及葬。里中災。火逼其舍。順抱柩號哭。火遂越燒他室。母生平畏雷。每雷震。順必圜冢泣呼。
姜書鑒曰。人子于丁艱之際。躬當大事。處常且難。不幸遇卒變。惟有出萬死一生之計耳。君仲母柩逼于火。抱而號哭。辟患不為。非天性激發乎。至諴感神。火越他宅。所全者大。拾椹猶其余事耳。
【白話解釋】
漢朝有個蔡順。從小就沒有了父親。他服事母親。非常孝順。那時候正逢著王莽的變亂。年歲又荒。沒有飯吃了。他就拾了桑樹上結的果子去供奉母親。用一個器皿、裝著黑的桑子。又用另一個器皿、裝紅的桑子。赤眉賊見了很奇怪。就問他這是什么緣故。蔡順說。黑的奉養母親。紅的自己吃。赤眉賊聽了。也很可憐他的孝順。就送他牛蹄和白米。蔡順不肯受。后來母親死了。還沒有安葬。忽然那個地方起了火。火勢直逼到他家里來。蔡順就抱住了母親的靈柩大哭。果然奇怪。火就跳過蔡家。燒到別人家去了。他又因為母親生平最怕天雷的聲音。所以每逢著有雷聲的時候。蔡順必定繞著墳、哭著喊著。
【原文】
漢姜詩事母孝。妻龐氏尤孝。母嗜魚膾。又好飲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往汲之。值風歸遲。母渴。詩責遣之。妻寄止鄰舍。紡績市珍羞。使鄰母往遺。久之。姑遂召還。舍側忽涌泉。味如江水。每日躍出雙鯉。取以供膳。
子之孝。不如率婦以為孝。婦能養者也。故堂前得一孝婦。勝得一孝子。范書錄詩妻。旨深哉。其言赤眉賊經詩里。弛兵而過。曰、驚大孝不祥。遺以米與肉。受而埋之。詩亦卓行君子也。泉魚之瑞、宜矣。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姓姜單名叫詩的。很孝順他的母親。他的妻子龐氏。孝順他的婆婆。比他兒子還要好些。真是個能盡婦道的。姜詩的母親。喜歡吃魚膾。又喜歡喝大江里的水。可是那江水離他的家里有六七里路。虧得龐氏不怕勞苦。每每提了汲桶去汲那江水。挑回家里。供給他婆婆喝。有一回。碰著了大風。回來得遲了些。母親渴了。姜詩就責著妻子。把他趕出了。龐氏就住在鄰舍那兒。用了紡織得來的錢。買了好的飯菜來。叫鄰舍的媽媽送去給他婆婆吃。過了好久。他婆婆仍舊叫媳婦回家了。后來姜詩房屋的旁邊。忽然涌出了泉水。水的滋味。竟和江水一樣。并且泉里每天有兩條鯉魚跳出來。他們便可拿來做魚膾。供給母親做下飯吃。
【原文】
漢黃香、字文強。江夏人。年九歲喪母。哀毀逾禮。鄉人稱其孝。家貧。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日寒冷。以身溫其被席。父疾。侍奉尤極其誠。太守劉護表而異之。后舉孝廉。官至尚書令。
王應照謂九齡幼童耳。以常情論。則扇枕溫衾諸事。猶是父母愛子之所為。若子于父母。焉知此哉。卓哉文強。既知思母。又能孝父。九齡人能恪供子職。凡老大而不知孝。與孝而不盡力者。胥愧死矣。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孝子。姓黃名叫香的。表字文強。是江夏地方的人。他年紀才九歲的時候。便死掉了母親。黃香卻哀毀過禮。所以一鄉里的人。沒有一個不稱贊他孝順的。他的家里又很窮。于是黃香自己做著勤勞艱苦的事情。一心服事他的父親。盡他的子職。到了夏天的時候。天氣很熱。黃香就把扇子去搧涼父親所睡的枕席。到了冬天的時候。天氣很冷。黃香就用自己身子去溫暖父親所睡被頭。父親有了疾病。黃香的事奉。格外的誠心。當時江夏的知府官叫做劉護的。聽到有這樣的孩子。非常贊美他的孝順。便替他表奏上去。請朝廷里旌揚他的孝行。后來黃香舉了孝廉。官做到尚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