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德育故事(孝)篇

 十三、【董永賣身】

 

董永家貧。賣身葬親。天遣仙女。織縑完緡。

【原文】

董永、性至孝。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往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同至主家。令織縑三百疋、乃回。一月完成。主大驚。聽永歸。至槐陰會所。婦辭永曰。吾織女也。天帝感君之孝。令我相助耳。言訖。凌空而去。

 

王應照謂父死則葬。理之常也。孝子當貧乏無措時。賣身為之。亦求心之安而已。償工之日。仙女忽逢。織縑一月。已清債累。此時賣身窮人。債主不得役之。且不能學之。于以知久停親柩者之罪大矣。

 

【白話解釋】

朝時候。有個姓董名叫永的。天性非常孝順。家里很窮苦。他的父親死了。沒有錢籌辦喪葬。董永就出賣自己的身子。把賣得的錢。葬他父親。等到葬了父親以后。便去償還賣身錢的工價。走到路上。忽然逢著了一個女子。他說自己情愿和董永結為夫妻。便一同到了債主家里去做工。債主吩咐他織本色的重絹。滿了三百疋。抵過了賣身的錢。方才準他回家。那里曉得董永得了女子的幫助。不消一個月工夫。就統統織成功了。債主非常奇怪。就準董永回去。到了那槐樹下。就是從前和女子相會的地方。那個女子就辭別了董永說道。我就是天上的織女。天帝為了你的孝順感動了他。所以叫我來幫助你的。說完話。就騰上天空去了。

 

十四、【丁蘭刻木】

 

 丁蘭喪親。刻木奉養。張叔擊之。像亦悒怏。

【原文】

丁蘭、河內人。早喪父母。刻木像。事之若生。鄴人張叔假物。蘭妻卜筶。木像不許。叔醉詈木像。且擊之。蘭歸。見木像色不懌。詢知之。即奮擊張叔。吏至。捕蘭。木像為之流涕。郡嘉其孝通神明。奏之。詔圖其形。

 

思親不見。而刻木事之。此不得已之極思也。而思慕之誠。木亦通神。忽而不懌。忽而流涕。非孝子精誠所致乎。至于為親像被擊。而奮擊張叔。只知有親。而不惜以身犯法。宜郡之嘉其孝而上其事也。

 

【白話解釋】

朝時候。有個姓丁的人。單名叫做蘭。是河內陸方的人。他的父親母親早已亡過了。丁蘭就把一塊木頭。雕刻著他父親母親的形像。供在堂上。早晚敬奉他。和生前一樣。有一天。鄴的地方。有個叫張叔的。來向丁家里借東西。這時候。卻巧丁蘭不在家里。丁蘭的妻子。就向著木像面前問筶。木像不肯允許。張叔剛剛是吃酒醉了。就生了氣。罵著木像。并且又打了木像好幾下。等到丁蘭回到家里。看見了木像的臉色。似乎很不高興的樣子。問他妻子。才曉得這個緣故。丁蘭就用力去打張叔。衙門里的差人來捉丁蘭了。木像的眼睛里。竟水汪汪的流下眼淚來。地方官很佩服他的孝感神明。就奏明皇上。皇上下詔。叫把丁蘭的形像畫上去。

 

十五、【陸績懷橘】

 

 陸績六歲。作客歸來。母性所愛。懷橘三枚。

【原文】

陸績、字公紀。吳郡人。其父康。曾為廬江太守。與袁術交好。績六歲時。于九江見術。術出橘待之。績懷其三枚。及歸拜辭。橘墮地。術笑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情到真處。小節亦關至行。況六歲之兒。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談也。今人席間懷果。欲娛其兒。夫一樣懷歸。盍易愛子之心以愛親。懷物與兒。識者賤之。懷物奉親。人皆敬之。奇哉陸郎。可以為法矣。

 

【白話解釋】

朝末年間時候。有個姓陸名績的。表字公紀。是吳郡地方的人。他的父親。名叫陸康。曾經做過廬江地方的知府。和袁術很要好。陸績年紀還只有六歲的時候。便會到九江地方去拜見袁術。袁術就拿出許多橘子來。給陸績吃。陸績暗地里把三個橘子裝在袖子里。等到告別的時候。就向著袁術、拜謝了一回。不料這三個橘子。撲陸的從袖子里跌到地上。袁術笑著說。陸郎呀。你來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來偷橘子么。陸績便雙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親的性子。很喜歡吃這些東西。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想起帶幾只回去。給母親吃。袁術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大大的希奇。

 

十六、【孟宗哭竹】

 

 東吳孟宗。抱竹而哭。冬月筍生。母疾平復。

【原文】

吳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少喪父。母老疾篤。思筍煮羹食。時冬節將至。筍尚未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以奉母。母食之而病愈。人皆以為至孝所感。

 

脾胃既衰。飲食無味。偶思一物。宛似異常甘美。急欲得而食之。此病人常情。況老而病篤乎。無如時當冬月。筍從何來。宗之哭竹。非乞靈于竹也。而竹亦效靈。情到至處。不可以恒理測度者每如此。

 

【白話解釋】

三國時候。吳國里有個孝子。他姓孟。單名是一個宗字。表字就叫做恭武。是江夏地方的人。他年紀小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單單剩著一個母親。年紀已經是很老了。并且生的病癥。又是非常厲害。卻常想要鮮筍煮羹吃。這時候冬至節將要到了。筍還沒有生出來。孟宗沒有辦法。可以得到這個鮮筍。他就跑到竹林中。雙手抱著毛竹。不覺兩行眼淚簌簌的落下來。竟大大的哭起來了。那里曉得他有了這樣的孝心。竟能夠感動了天地。一忽兒地下就裂開了。尖尖的露出幾枝筍出來。孟宗就拿回家里來。做了筍羹。給母親去吃。等到吃完。他母親的病癥。就居然完全好了。人家都說這是孟宗至孝的感動。

 

十七、【王裒泣墓】

 

 王裒泣墓。為母畏雷。蓼莪廢讀。慨念哀哀。

【原文】

魏王裒、父儀。為文帝所殺。裒終身未向西坐。示不臣。母畏雷。每聞雷。即奔墓前。拜泣告曰。裒在此。母勿懼。嘗攀墓前柏樹號泣。淚著樹。樹為之枯。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必三復流涕。門人盡廢蓼莪篇。

 

李文耕曰。王偉元聞雷泣墓。事之如生。淚著樹枯。痛之欲死。哀哀父母之詩。宜其不能卒讀也。不能卒讀蓼莪。因而門人盡廢。情之剴切感人至矣。若用情不足者。又當日與之讀蓼莪而念劬勞。

 

【白話解釋】

三國時候。魏國有一個孝子。姓王名叫裒。他的父親名叫王儀。是被文帝殺死的。所以王裒終身不肯向西面坐著。表示他是不肯給朝做臣子的。他母親在世的時候。膽量是很小的。所以生平最怕天雷的聲音。等到死了以后。王裒把他的母親用衣衾殮了。就埋葬在山林里冷靜的地方。一碰著風雨天氣。有雷聲隆隆響的時候。王裒就不避風雨。飛風般跑到墳前。淚涔涔的拜哭著說。兒子王裒在這里陪伴母親。母親不要怕呀。母親不要怕呀。有一次。王裒攀了墳前的柏樹號哭。眼淚落到樹上。那個柏樹竟就枯了。王裒讀詩經每逢讀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幾句。一定流著眼淚。反反覆覆的玩誦。因此他的門弟子。就廢去了蓼莪篇不讀了。

 

十八、【王祥剖冰】

 

 王祥至孝。繼母不恤。剖冰求魚。雙鯉躍出。

【原文】

王祥、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祥奉命愈謹。母嗜生魚。時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雀數十。飛入祥幕。有丹柰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

 

李文耕謂王休繼母之變。幾同井廩。所少者一傲弟耳。乃求鯉求雀守柰。至難輒易。誠孝格天。而母亦徐化。不又一底豫之瞽瞍乎。世有不能化其繼母者。特誠孝之未至耳。

 

【白話解釋】

朝時候。有個大大有名的孝子。姓王名叫祥。早已沒有了親生的母親。他的后母朱氏。原來不喜歡他的。并且常常到他的父親面前。絮絮聒聒。造了幾句歹話。去說王祥的不好。王祥卻是奉命愈加謹慎了。他的后母很喜歡吃著新鮮的魚。但是那時候。天氣很冷。河水都凍成堅硬的冰了。怎么可以得到魚呢。王祥便脫下衣裳。預備剖開冰凍去求魚。忽然冰凍自己消解了。有兩尾鯉魚跳出冰上。王祥就拿到家里。烹調起來供給后母吃。后母又想吃烤黃雀。忽然間又有數十只黃雀。飛到王祥的帳棚里來。他家里有株丹柰樹。結了果。后母叫他守著。逢著有風雨的時候。王祥每每抱了樹哭著。這些丹柰仿佛也有知覺。竟不至跌落下來的。

 

十九、【吳猛飽蚊】

 

吳猛八歲。家無床帷。恣蚊飽血。恐噬親肌。

【原文】

吳猛、字世云。豫章分寧人。年八歲。事親至孝。家極貧寒。榻無帷帳。每當夏夜。任蚊攢膚。恣渠膏血之飽。雖多、不敢驅之。惟恐其去己而噬親也。后遇至人丁義。授以神方。屢著靈異。政和中。封真人。

 

王應照謂父母育子。為之揮蠅。為之驅蚊。癢則搔之。寒則裹之。恐驚之而不敢高聲。稍不安。則直欲分痛。愛子情深。何不可作恣蚊飽血觀也。惟孝子還以報親。且寓愛物之意。此其所以有仙格也。

 

【白話解釋】

朝時候。有個孝子。姓吳。單名叫猛的。表字世云。他是豫章分寧地方的人。年紀才只有八歲。服事他的父親母親。已經是非常孝順了。因為他家里很是窮苦。所以他們的床上。都沒有掛著蚊帳。一到了夏天晚上的時候。蚊蟲很多。嗡嗡的飛來。叮在他的皮膚上面。便任憑他飽吸自己的血液。雖然叮他的蚊蟲很多。吳猛總不用手去驅趕他的。這是什么緣故呢。你們仔細的替他想想。一定是恐怕這蚊蟲。丟掉了自己的皮膚不叮。必然飛去叮著父親母親的皮膚了。后來吳猛碰著了一個有法術的異人。名叫丁義的。給了他神方。屢次有靈異的表現。后來在朝政和年間。得封做一個真人。

 

二十、【黔婁嘗糞】

 

黔婁為令。父病棄官。禮斗祈代。嘗糞心寒。

【原文】

南齊庾黔婁、字子貞。新野人。為孱陵令。到任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時父易病痢。始二日。醫者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憂之。每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易卒。居喪過禮。廬于冢側。

 

李文耕曰。以心驚而知父疾。已見至孝冥感。而斷然棄官。毫無瞻顧。至嘗糞驗疾。吁辰祈代。則憂思之迫切。而不可解矣。凡此至性至情之所為。總不可于世情中覓求見解。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南齊有一個姓庾名叫黔婁的。表字就叫子貞。是新野地方的人。剛才做著孱陵縣的縣官。上任不到十天。忽然覺得心頭好似小鹿一般撞。撲撲的驚跳起來。額角上的汗珠子。也簌簌的流下來。他知道家里一定不好了。就立刻丟了官職。回到家里。這時候。他的父親名叫庾易的。已經生了痢疾。才只有兩天工夫。他便慌忙請醫生醫治。醫生說。要曉得病的好不好。只要嘗了病人的糞。便自然會明白了。若是糞味苦的。就很容易醫治的了。庾黔婁便立刻把父親的糞。嘗了一嘗。不料氣味是很甜的。因此心里覺得很憂愁。每天到了晚上。他便叩頭拜禱上天的北斗星。請求把自己的身體。替代父親的死。后來庾易死了。庾黔婁居喪過禮。并且在墳旁搭了草舍住著。

 

二十一、【壽昌棄官】

 

 壽昌離母。歷五十年。棄官尋覓。骨肉團圓。

【原文】

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壽昌屢求不獲。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還。行至同州得之。母年七十余。壽昌乃迎歸。并迎其同母弟妹共居焉。

 

王應照謂髫年別母。莫審行蹤。碌碌塵途。心常抱疚。縱富貴兼全。但念天下豈有無母之人。五十年來。腸一日而九回矣。一旦棄官。入秦求訪。觀其與家人訣別之言。誠穿金石。宜其得以天倫重聚也。

 

【白話解釋】

朝時候。有個姓朱名叫壽昌的。年歲才七歲的時候。他生身的母親劉氏。因為他的嫡母常常妒忌他。把劉氏出嫁到別地方去了。從此他們母子倆就隔絕了。好久不相見面。足足過了五十個年頭。朱壽昌屢次訪求。可是總尋不著。等到神宗皇帝的時候。朱壽昌已經做了官。因為想念著母親。便丟掉官。專誠到陜西地方去找。他和家里的人分別時候。說道。我今兒到那里去。倘若不能夠找尋我的母親。我就發誓。不再回到家里了。后來日行夜宿。走到了同州地方。停了幾天。果然機會湊巧。竟碰著了母親。這個時候。他母親的年紀。已經七十多歲了。朱壽昌便歡天喜地的把母親接了回來。并且又迎接了同母的弟妹。到家里一同居住著。

 

二十二、【庭堅滌穢】

 

 宋黃庭堅。官居太史。親滌溺器。不以為恥。

【原文】

黃庭堅、字魯直。一字山谷。又號雙井老人。洪州分寧人也。元祐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穢器。不使婢妾為之。未嘗一刻有缺子職。蘇東坡嘆其詩、獨立萬物之表。

 

王應照謂溺器之滌。自有婢妾為之。惟孝子不以官職之顯。失其子職之常。溺器且為親滌之。其他子職。尚有不盡者乎。李文耕謂山谷所為。仿佛石建。皆樂供子職。不以貴顯閑其心者也。

 

【白話解釋】

朝時候。有一個大詩家。姓黃。名叫庭堅。表字魯直。別號山谷。還有一個別號。叫做雙井老人。他是洪州分寧縣的人。元祐年間。做了太史的官。天性卻很是孝順的。自己雖然做了貴官。顯名天下。可是侍奉母親。卻極盡誠意。每逢母親的事務。他必定親自去做。無論怎么樣。總是不怕勞苦的。每天晚上。一定要自己替母親洗著便桶。他家里仆役很多。卻不叫他們去做。是什么緣故呢。因為服勞奉養。全是做兒子自己應盡的職分。那里可以叫他人分了自己的孝順呢。所以他總沒有一刻兒。不盡自己的職務的。他又喜歡做詩。并且做得很好。蘇東坡稱贊黃庭堅的詩。說、獨立萬物之表。

 

二十三、【李忠辟震】

 

李忠事母。地震山移。民廬盡毀。至孝獨遺。

【原文】

李忠、晉寧人。幼孤。事母至孝。大德七年八月。地大震。郇保山移。所過居民廬舍。皆摧壓傾圮。被壞房屋一萬八百區。人民壓死。不可勝數。惟將近忠家。分為二行。五十余步復合。忠家獨全。

 

地震而至山移。大劫也。況被災之區。有一萬八百區乎。廬舍生命。所傷無算。惟至孝者所居無恙。歷觀孝子傳。辟疫辟水辟火辟風辟雷。竟至于辟地震山移。觀止矣。人亦何樂而不盡孝哉。

 

【白話解釋】

朝時候。有一個孝子。姓李。單名叫一個忠字的。他是晉寧地方的人氏。從小時候。就早已沒有他的父親了。單單剩著他一個母親。仝他住在一塊兒。可是李忠服事他的母親。卻是非常孝順的。到了大德七年八月里。這個時候。忽然逢到大大的地震。有一座郇保山頭移過去。所過各處地方的百姓房屋。都倒的倒掉。壓的壓下。一時間被壞的房屋數目。竟有一萬零八百個區域。因為這場大災難壓死的人民。數也數不清楚了。可是那座郇保山。說也奇怪得很。飛散過來。到了將近李忠家里的時候。忽然分做兩行。再過了五十幾步。那座郇保山再合了攏來。所以只有李忠的家里是保全的。

 

二十四、【實夫拜虎】

 

實夫歸省。虎銜其衣。拜請畢養。竟得全歸。

【原文】

包實夫、事親盡孝。明經力學。館于太常里。歲暮歸省。途遇一虎。銜其衣。入林中。釋而蹲。實夫拜請曰。將啖我耶。命也。奚憾。吾有父母年七十余。能容我畢養。吾茍存。終還汝啖。虎即舍去。后人名其地為拜虎岡。

 

孝既無災不可辟。更無物不可格。不論禽獸鱗蟲。草木花果。一切有情無情。均可由一片肫誠。有求必應。無感不通。物類至于虎。兇暴已甚。而歷代孝子免于虎者。指不勝屈。於戲、奇矣。

 

【白話解釋】

朝時候。有個姓包名叫實夫的。服事他的父親母親。非常盡孝。并且明暢經書的道理。盡力在學問里頭。后來在太常里的地方教書。到了年底下。包實夫回家去省視他的父親母親。半路上忽然碰著了一只老虎。銜住了他的衣服。竟把包實夫拖到樹林里。老虎才把他放下了。蹲著。包實夫就拜著老虎問道。你將要吃我么。那是我的命運注定的。我有什么恨呢。但是我還有父親母親。兩個人的年紀。都是已經七十多歲了。倘若你可以應許我終養了我的父母。那時候假使我還存在世上。那末我一定自己來送給你吃。你看可以不可以呢。那老虎聽了包實夫、這一番說話。就舍了包實夫竟自去了。后人就把那個地方。起了名字叫做拜虎岡。

 

【緒余】

夫孝、德之本也。說文、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經云。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試觀烏鳥反哺。羔羊跪乳。禽獸尚知孝。可以人而反不如乎。

《德育課本》三集第一冊

 

孝篇

 

一、【文王問安】

文王事父。一日三朝。問安侍膳。甘脂豐饒。

【原文】

文王姓姬名昌。為世子時。朝其父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寢門外問安。內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復膳。遂復初。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應曰諾。然后退。

 

周祚之長。歷朝莫及。姬姓之后。百世其昌。皆文王孝德啟之也。然文王所行。只是溫凊定省之常。人人當盡。亦人人所能盡者。所以為庸行也。人莫不有父母。亦孰不愿克昌厥后。曷不效法我先王。

 

【白話解釋】

朝的文王。姓姬名叫昌。當他做世子的時候。每天去朝見他的父親王季三次。在早晨雞啼的時候。就穿好了禮服。到了父親的寢門外面去問安。宮里的小官說好的。文王聽了面上才有喜色。到了正午時候。再去問安。依然照了早晨時候的問答。到了晚上。也是這樣的做。有時候、王季偶然身體有點不舒服。文王的臉上、就充滿了憂愁的神氣。連走路都也走不端正了。等到王季飲食元了。他才恢復了原狀。當飯菜獻進去的時候。文王一定親自去視察菜的太冷了、或太熱了。等到王季吃完了飯。把飯菜端了下來。文王就問吃的怎樣。并對管理菜蔬的人說。不要把原有的飯菜再獻了上去。那個人諾諾應著。于是文王才敢退了出來。

 

二、【武王繼述】

武王繼志。不敢有加。冠帶養疾。達孝無涯。

【原文】

武王姓姬名發。文王昌之次子也。文王圣孝。武王帥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說冠帶而養。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旬有二日。乃閑。后即位。伐有天下。與弟周公旦繼志述事。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孔子稱之為達孝。

 

李文耕謂文王事紂。而武王伐商。似非繼述矣。然武王即位十三年。恪守臣職。固文王服事之志也。至于紂惡不悛。天人交迫。不得已除暴安良。救民水火。道理到至極處。可以仰質文王在天之靈矣。

 

【白話解釋】

朝的武王。姓姬名叫發。就是文王名昌的第二個兒子。文王是個大圣人。又非常孝順。武王就跟了他父親的行為做著。很小心地不敢逾越了一些兒。有一回、文王有了疾病。武王就服侍父親。鎮天在父親的身邊。連衣帽也不敢脫去。文王吃一碗飯。他才肯吃一碗飯。文王添吃一碗飯。他也再吃一碗。這樣的有十二天。文王病好了他才放了心。后來文王死了。武王代了父親。做了諸侯。這時候、朝的紂王非常暴虐。天下的百姓。個個都怨著他。于是武王就去討伐紂王。得了天下。同了弟弟封周公名旦的。繼續了父親的志愿。傳述先人的事業。他們服事死了的人。像服事活著的人一樣的誠敬。服事亡故的人。像服事生存的人一樣的有禮。后來孔夫子很稱贊他。說、武王的孝順行為。是合天下的人都說孝順的。所以叫做達孝。

 

三、【考叔舍肉】

考叔舍肉。諷悟莊公。隧泉見母。其樂融融。

【原文】

鄭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莊公初誓黃泉見母。后悔之。乃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君無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遂為母子如初。

 

王應照謂惟天下孝子。為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莊公固有悔心矣。考叔聞而有獻。蓋逆知公之必賜食。食而舍肉必問。問而后可以一言悟之。遂為母子如初。考叔可謂移孝作忠矣。

 

【白話解釋】

朝時候。鄭國有個潁考叔。是在潁谷地方做守邊的官。他得知了鄭莊公起初為了弟弟的事。對母親立了不到黃泉不再見面的咒。后來又有點懊悔了。他就借了獻進物品的機會。到了莊公的那兒。莊公叫他吃飯。他吃飯的時候。留著所賜的肉不吃。莊公覺得很奇怪。就問他道。你為什么留這些肉呢。潁考叔道。小人有個母親。凡是小人自己家里獻進去的東西。母親是都吃過的了。可是沒有吃過君上所賜的肉。所以我留著不吃。預備等忽兒拿回家去。送給母親吃。莊公聽了潁考叔有這樣的孝順。不禁心中有所感觸。就說道。你有母親可以送給他東西吃。怎么我沒有母親呢。潁考叔說。這個是沒有關系的。君上只要在地下掘下去有了泉水就好。母子兩人在地道里面相見。那一個人再敢道個不字呢。莊公就依了他的話做去。于是他們母子兩個。依舊和從前一樣的相處了。

 

四、【伯俞泣杖】

伯俞母杖。常悅受之。不痛大泣。知母力衰。

【原文】

韓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嚴。每有小過。輒杖之。伯俞跪受無怨。一日、復杖。伯俞大泣。母訝問曰。往者杖汝。常悅受之。未嘗或泣。今日杖汝。何獨泣乎。伯俞曰。往者兒得罪。笞嘗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來日無多。是以悲泣耳。

 

李文耕曰。人子之身。父母所育之使日強者也。父母之力。人子所累之使日弱者也。況駒隙之景頻催。風燭之膏易殞。天倫聚樂。有能至百年外者乎。韓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傷心語。不堪讀也。

 

【白話解釋】

朝的韓伯俞。是河南地方的人。生性非常孝順。他母親的家教很嚴厲。韓伯俞偶然有了小小的過失。他的母親就要用拐杖打他。韓伯俞總是跪下了。受了母親的打。一些兒也沒有怨言。有一天。他的母親又拿了拐杖打著兒子。韓伯俞忽然大哭起來。他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問他道。從前打你的時候。你老是和顏悅色地受了。沒有一次流著眼淚的。今天打你。為什么哭了起來呢。韓伯俞說。從前兒子有了過失的事。母親打我的時候。是覺得很痛的。曉得母親的身體很康健。今天打我的時候。母親的力量。就不能使我覺得痛了。曉得母親的精力已衰。恐怕后來的日子不多。所以不覺得悲傷著哭起來了。

 

五、【趙咨迎盜】

趙咨迎盜。惟恐母驚。群賊慚嘆。不敢橫行。

【原文】

趙咨仕至敦煌太守。以病免。還。躬率子孫。耕農為養。盜嘗夜劫之。咨恐母驚。乃先至門迎請。設食。曰、老母年八十。疾病。須養。乞少置衣糧。妻子物余。一無所請。盜皆慚嘆。跪而辭曰。所犯無狀。干暴賢者。言畢奔去。咨追以物與之。不及。由是益知名。后拜東海相。

 

許止凈謂趙咨自孝其親。何與人事。乃能感化盜賊。甚至叩首愧悔。雖與之而不取。此中感應。非大有不可思議者乎。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能盡己之性。即能盡人之性。能盡人性。自能轉惡為善矣。

 

【白話解釋】

朝時候有個趙咨。在敦煌地方做太守官。后來因為有病。就免了官。回到家里。親自帶領子孫們。耕種田地。奉養母親。有一夜、有許多強盜到他家里來打劫。趙咨得知了。恐怕母親受了驚慌。于是自己先到了門口。去迎接強盜。又陳設了飯菜請強盜吃。并且對他們說。我有一個年老的母親。年紀已經八十多歲了。又生著疾病。是要供養的。請求你們稍留下了一些兒衣服和糧食。使我可以供養我的母親就好了。至于妻子的物件。和另外的物件。一點也不敢請求留下的。強盜們聽了他的話。非常嘆服他的孝順。又覺得自己的慚愧。大家都跪下了。辭謝著說。我們太不成樣子了。干犯了府上。侵害了你這位賢人君子。說完了話。一齊飛也似的去了。趙咨追上去。把物件送給他們。已經來不及了。經過了這件事情以后。趙咨的名聲愈加大了。后來做了東海相的官。

 

六、【茅容殺雞】

茅容避雨。樹下彌恭。殺雞供母。不餉林宗。

【原文】

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避雨樹下。眾皆夷踞。容獨危坐益恭。郭林宗見而異之。因請寓宿。旦日。容殺雞為饌。林宗意謂為己設。既而供母。自以草蔬與客同飯。林宗起。拜之曰。卿賢乎哉。林宗猶減三牲之膳。以供賓旅。而卿如此。乃我友也。因勸就學。卒以成德。

 

王應照謂孝經云。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孝子見得父母至尊無對。客雖顯者。究有親疏之別。故以雞供母。自以草蔬與客共飯。林宗安能不嘆服哉。

 

【白話解釋】

朝的茅容。年紀已經四十多歲了。有一天。在郊野里耕田。忽然天下雨了。于是種田的人。都到樹底下去避雨。一班人都是伸手伸腳、隨隨便便地坐著。只有茅容獨自端端正正地坐著。格外恭敬。這時候。給郭林宗看見了。覺得很奇怪。就請求到茅容家里去過夜。以便暗中觀察他一切的舉動。到了第二天。茅容殺了一只雞、煮了做飯菜。郭林宗見了。以為是請自己吃的。那里曉得他把雞給了母親吃。自己和客人一同吃著蔬菜。郭林宗看了他這樣孝順的行為。非常佩服。就起身向他拜著說。你的品行。真賢明得很。我林宗尚且減少了養親的豐盛膳菜。去供給往來的賓客。現在你能夠這樣。真是我的朋友了。于是就勸他讀書。后來茅容終于成就了一個有道德的人。

 

七、【李密陳情】

李密上表。烏鳥私情。愿乞終養。帝嘉其誠。

【原文】

李密父早亡。母更適人。鞠于祖母劉氏。武帝征為太子洗馬。詔書屢下。密上表曰。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臣今年四十四。祖母今年九十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祖母之日短也。帝嘉其誠。賜奴婢二人。并使郡縣供其祖母常膳。

 

王應照謂見養祖母。恩德尤深。今也龍鐘老病。可報萬一者。正在此時。若不顧祖母之養。而貪爵位之榮。雖勛高竹帛。終是天下罪人。此陳情表之所以上也。其言母孫二人更相為命。令人不忍卒讀。

 

【白話解釋】

朝時候。有個李密。他的父親早已死了。母親嫁了人家。他是在祖母劉氏那里撫養長大的。武帝召他去做太子洗馬官。但是皇上叫他去做官的詔書。下來了有好幾次。李密終于不肯去做官。就上了一封表章。到皇帝那兒。說、假若我當初沒有祖母。就不能到了今天。祖母現在沒有我。也不能過著老年的光陰。我今年四十四歲了。祖母今年九十六歲了。這樣看來。我替皇上盡力的日子正多。可是報答祖母恩德的日子。是很少的了。武帝看了表章以后。很稱贊他的誠實。就給他兩個奴婢。幫他做事。一方面又發命令。叫府縣衙門里。常常供給他祖母的贍養費。

 

八、【趙志聞聲】

趙志年少。莫報劬勞。聞父叱犢。涕淚滔滔。

【原文】

趙志早起讀書。聞父叱犢聲。廢書而泣。師問之。答曰。頃聞叱犢而過者。吾父也。自恨年少。不能即致貴顯。使老父不免窮苦。是以悲耳。師嘆曰。此念孝思。小子當有造也。由是用心教之。免其修金。及長。郡縣辟舉。出仕東遼。有政聲。

 

人子貴顯。皆由父母積累。而每不能使吾親眼見成立。最是人子痛處。乃趙志則深痛年少不能即致貴顯。使老父不免窮苦。一聞叱犢之聲。竟致廢書而泣。于以見古人之不可及。總是一段真處。

 

【白話解釋】

朝有個小孩子。姓趙名志。有一天的早晨。他正在讀書的時候。聽到了他的父親趕喝小牛的聲音。他就丟了書哭了。先生見了。問他為了什么緣故哭的。他回答說。剛才趕喝著小牛走過書房門口的。就是我的父親。我自己恨著年紀太小。不能夠立刻就發達起來。還要我年老的父親。免不了過著貧窮的日子。做著辛苦的工作。所以悲傷的呵。先生聽了他的一番話。就嘆息著說。他年紀雖小。就有了這樣孝順的念頭。將來這個小孩子。一定是有成就的。從此以后。先生就格外用心去教他。并且不要他的修金。后來趙志長大了。府縣衙門里把他選舉了上去。在東遼地方做官。有很好的名聲。

 

九、【范喬哭硯】

范喬五歲。捧硯悲酸。以薪遺盜。何愧承歡。

【原文】

范喬二歲時。其祖馨臨終。撫之曰。所恨者、不得見汝成人耳。因以所用之硯與之。至五歲。祖母以告喬。喬捧硯涕泣不已。父粲得狂疾。喬與弟屏棄一切。專心侍奉。足不出鄉。累征不赴。臘夕。人盜砍其樹。喬佯不聞。其人愧而歸之。喬曰。取薪以供親暖。何愧為。

 

以五歲之童兒。而告以祖父彌留一語。謦欬如聞。一硯手澤之存。涕泣不已。洵可謂永思克孝矣。無怪乎侍奉父疾。始終弗離。且推及其孝于盜薪者。余在母腹。而祖先喪。每讀此傳。不覺淚涔涔下也。

 

【白話解釋】

朝時候。有個范喬。當他兩歲的時候。他的祖父叫范馨的就死了。祖父快要死的時候。把孫兒撫摩著說。我心里所恨的。只是不能夠看見你到成人長大。于是就把日常所用的硯池給了孫兒。到了范喬五歲的時候。他的祖母把這番情形。一一講給他聽。范喬聽了。就捧了那個硯池哭個不住。他的父親就叫范粲。染了神經病。時常發狂。范喬同了他的弟弟。放棄了一切的事務。專心一志的去侍奉父親。他的足跡從不走出鄉村。朝廷里屢次來召他做官。也不肯去。有一年的大年夜。有人偷他的樹去做柴。這時候。范喬正在那兒。可是假裝著不看見。那個偷樹的人。自己也覺得慚愧。于是就把柴拿來還他。范喬說。你拿了一些樹兒去做柴。叫你的爺娘烘暖歡喜。這又有什么慚愧呢。竟叫他拿了柴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二十四孝
《德育課本》初集第一冊 孝篇
《二十四恥》
《二十四信》
中國人親戚關系的稱謂
晉卦(火地晉)第三十五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仁县| 六枝特区| 琼中| 章丘市| 隆安县| 嘉定区| 成都市| 黄山市| 宜兰县| 盐亭县| 尚志市| 临洮县| 襄城县| 抚顺县| 云浮市| 西安市| 东海县| 扎鲁特旗| 钟祥市| 兴安县| 和政县| 闽清县| 肇庆市| 巴青县| 林口县| 余干县| 连江县| 黑龙江省| 伊春市| 育儿| 大同市| 呼玛县| 博爱县| 乳山市| 洞口县| 米脂县| 平谷区| 保德县| 广平县| 罗城| 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