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一)入選人物
以濮陽縣八都坊上的八位都堂(紀著、侯英、王綖、李玨、趙廷瑞、史褒善、吉澄、董漢儒)和南京吏部尚書王崇慶為中心,家族之內,每個人的上下世都涉及到一些有社會地位的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收選在內,基本上反映了九個家族的情況。
(二)入選文獻涉及到的人物
由于九人的官職都較高,涉及到當朝眾多官員,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都有。據粗略統計(正在做詳細的《人名索引》,待完全確定頁碼之后才能完成),涉及到進士近400人。若包括皇帝、藩王、侯爵、武將、進士、舉人、監生、(府、州、縣學生員)太監、義軍、農民、商人等,合計600多人。尤其是藝文部分,如曾鶴齡,邢寬、陳獻章、王越、劉健、韓邦奇、湛若水、呂楠、趙時春、賈三近、張四維、楊繼盛、申時行、董其昌等歷史名人,都有文章或詩詞收入其中。
涉及到明朝以前的各種歷史人物(都是見于各種正史的),有300多人。
(三)涉及到的事件
明孝宗弘治初年,廣西官員錯誤保舉孝宗生母紀太后娘家人的事件(侯英);
正德年間清除宦官劉瑾事件(王崇慶);
嘉靖初年大禮議事件(李玨);
嘉靖中期東南抗倭事件(史褒善、吉澄);
萬歷年間援朝抗倭事件和抗擊后金進攻事件(董漢儒)。
(四)入選文獻材料情況
1、家譜(涉及侯英、王綖、王崇慶、趙廷瑞、史褒善、董漢儒);
2、墓志(紀著、李玨、吉澄,此三人以墓志為主,其家譜丟失。其他各人家譜上也載有大量墓志材料);
3、地面石刻(涉及侯英、趙廷瑞、史褒善、董漢儒);
4、地方志書,包括濮陽地方志和各有關地方的志書(每個人都有);
5、明人文集(主要通過網絡發現的線索收集,所以不夠全面。涉及王崇慶、史褒善、趙廷瑞、董漢儒居多);
6、明實錄(涉及侯英、王綖、李玨、王崇慶、趙廷瑞、史褒善、吉澄、董漢儒)。
(五)選材標準
家譜中凡圣旨和與本人上下系有直接關系的墓志、人物傳記、詩文等都選;
外地志書和明人文集,只選和九人有直接關系的或與其直接上下代有關系者;
出土墓志和地面石刻,和本家族有關的都選;
明實錄只選和九人本人有關系的。且不論正面或反面,如侯英、王綖、趙廷瑞、史褒善、吉澄等。這些材料都是家譜和地方志中從未出現過的。
文獻材料,除家譜中歷次續修序言,其他各種文獻,一般均截止于明末。極個別如吉澄后人吉贄寫有一篇《募修明道先生書院序》,文章寫于清初,主要敘述的是明道書院自建立到明末的事。是說當時明道書院將毀,需要修繕,倡議集資重修。
人物材料,截止到明末。
二、九人具體情況:
(一)紀著
原濮陽縣(今市華龍區岳村鄉湖夾寨村)人。洪武十五年依據朱元璋薦舉遺賢的詔令,被開州地方官府推薦至中央,時年已七十。開始任萍鄉縣教諭,洪武十六年又改授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在職兩年,以老致仕。終年七十二。
他家的材料主要是五世孫紀欽及其妻李氏的墓志銘。對其家世有詳細敘述。撰志文者一為太子左庶子兼經筵講官洛陽劉健。一為山西左參政郟縣人王尚絧。另有縣志人物傳,較簡略。
其重孫紀振,永樂十六年第3甲第123名進士,官至吏部員外郎。
其曾孫紀欽,天順四年第2甲第25名進士,曾任工科給事中,官至太仆寺丞。
事跡見諸縣志循吏傳。《明史》無傳。
(二)侯英
今濮陽縣清河頭鄉清河頭村人。天順四年第3甲第33名進士,官至巡撫河南右副都御史。曾任御史、按察使、布政使等職。享年六十四。其墓志銘由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尚書威寧伯黎陽王越撰寫。
主要事跡:
一是任遼東巡按御史期間,曾向皇帝上疏,對使朝使節任用朝鮮宦官進行諫阻,要求改用有名望的大臣,并對宦官在遼東的違法行為提出批評。被朝廷采納;
二是在廣西任布政使時,因和其他同僚一起,缺乏深入調查,錯誤保舉弘治皇帝生母紀太后的娘家人,受了韋父成、李父貴、李祖望等人的欺騙,使朝廷蒙受了經濟、政治諸方面的不良影響,受到降職處分。但他無所抱怨,幾年后又獲提升;
三是對母至孝。為母守喪期間,廬墓三年,成化中受朝廷旌表。
其父候春,永樂十九年第3甲第3名進士,初拜御史,官至浙江按察司副使。
其弟侯侃,貢生,添注沂州判官。
其子候大節,為照顧年邁生病的母親,從開州儒學退學回家,受到地方表彰。他還捐獻100畝田地給開州明道書院,后又作為州學學田。濮陽城里的中心閣,即是嘉靖初年知州龍大有,為表彰侯氏父子的義舉而興建的,至今保存完好。其原始匾額:“東匾憲副(侯春),西都憲(侯英),南顓頊名都,北汲黯故里”。(《嘉靖開州志?建置》)。
事跡見諸縣志卓行傳,《明史》無傳。
(三)王綖
原濮陽縣(今市開發區)新習鄉土壘頭村人。弘治十八年第2甲第11名進士。做過戶部主事、郎中、衛輝知府、湖廣副使、四川、江西布政使、巡撫江西右副都御史等官,官至大理寺卿。并擔任過河南鄉試同考官。享年60歲?!赌怪俱憽纷迦藶槔舨坑沂汤捎掖悍挥沂蛹婧擦衷簢沸拮涹壑v官苑洛韓邦奇。
主要事跡:
一是在湖廣副使任上,在太監谷大用等人迎接嘉靖帝入京繼統之時,敢于和大施淫威的谷大用作不屈斗爭;
二是在江西巡撫任上,能夠顧及百姓利益,不顧內閣大臣夏言的威勢,阻擋其為建私宅而毀壞民舍。他說“我不知利害,知為天子安小民耳!”;
三是在大理寺卿任上,敢于堅持大理寺的職責,對都察院和刑部報送的案件不走形式,嚴加參駁。
其堂叔王范,天順四年第3甲第45名進士,選庶吉士。官至湖廣右布政使。
其堂兄王紀,正德十六年第3甲第145名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
其堂弟王縉,正德二年舉人。官至陜西延長縣知縣。
其堂侄王世爵,正德十六年第3甲第91名進士,初任南京御史,官至江西右參政。
王綖家族文化人較多,其家譜記載也較其他為細。但其事跡,均見于縣志名臣傳、循吏傳,《明史》無傳。
(四)李玨
原濮陽縣(今市開發區)王助鄉乜村人。弘治十八年第3甲第30名進士。初任長洲知縣,年僅25歲。歷任刑部主事、東昌知府、徐州兵備、山西按察使、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山西、遼東等職,官至大理寺卿。享年68歲。卒賜祭葬?!赌怪俱憽纷迦藶槎Y部左侍郎前國子監祭酒翰林學士經筵日講官同修國史兼文官誥敕東郡許成名。
主要事跡:
一是在長洲任知縣時,曾因魏國公(徐達后人)土田,被奸宦劉瑾等人誣陷至京,拒絕縣民為其向劉瑾行賄解脫;
二是在山西按察使任上,受嘉靖初年大禮議影響,因山西李福達案受牽連入詔獄?;鹿僭较赂嬖V他,主要責任在巡按御史馬錄。他只要稍順上意,諉責巡按,不僅可以脫罪,且可以很快晉升。但他笑著說:“死生榮辱自有定分,臨難二心,非君子所為。豈敢欺天以媚寵耶!”結果謫戍廣西潯州十幾年,隨他到戍地的家屬,自妻子以下有17人死亡,而他毫無怨色。
事跡見諸縣志名臣傳,《明史》無傳。
(五)王崇慶
今濮陽縣胡狀鄉老王莊村人。正德三年第2甲第93名進士。初任戶部主事,歷任沁州通判、登州府同知、山西、河南按察副使、遼東苑馬寺卿、四川右、左布政使、南京太常寺卿、工部右侍郎、禮部右、左侍郎、南京戶、禮、吏部尚書。享年83歲。卒賜祭葬,贈太子少保。《墓志銘》未見出土?!赌贡怼纷迦藶樘K虑淠暇﹪颖O祭酒翰林院侍讀學士掌院事大典總校官吳郡瞿景淳。
主要事跡:
一是任戶部主事期間,因上救宿進疏,觸怒武宗,下詔獄;
二是為奉養老母,多次辭官歸故里,先后達二十年;
三是著述豐富。入仕之前,曾從學于理學大師湛若水;進士考試時,又與湛若水構成學生與座主關系。對湛氏心學有較深造詣,特別注重于實政。終生與湛若水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致仕家居期間,撰寫了大量學術著作,親修嘉靖《開州志》、《長垣縣志》、《內黃縣志》。南樂、滑縣、東明等縣嘉靖志中也有他應邀而寫的詩文。其各種著作見于《明史》《藝文志》者9種,見于《千頃堂書目》者18種(其中有9種相重者),尚不包括《內黃縣志》和《長垣縣志》??傊?,不同的著作,有據可查的達二十種之多。
其曾祖父王佑,貢生,官至開化縣丞。
其父王綸,弘治三年第3甲第63名進士。官至沁州知州。
其長子王野,例監生。
其次子王田,官生。
其孫王懋廉,蔭官至鹽運司運同。
其重孫王元康,通過武選得中,官至鎮國將軍山西行都司都指揮僉書。
事跡見諸縣志名臣傳、選舉志,《明史》無傳。
(六)趙廷瑞
今濮陽縣五星鄉東八里莊村人。正德十六年第2甲第12名進士。選庶吉士。初授戶科給事中,歷官通政使司謄黃右通政、南京太仆寺卿、光祿寺卿、巡撫陜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陜西、戶部右侍郎總督宣大、山西偏、保等處、兵部左侍郎等,官至兵部尚書。加封太子少保。生年不詳,卒于嘉靖二十八年六月二日。墓志銘撰稿人為浙江余姚人南京御史趙錦。
主要事跡:
一是在給事中任上直言敢諫,多被朝廷采納;
二是在南太仆寺卿(滁州)任上,編輯《南滁會景編》;
三是在陜西巡撫任上,抗擊蒙古侵擾,并組織編輯《陜西通志》。
其始祖趙允明,洪武初任明軍指揮。
其從曾祖父趙敬,祥符縣縣丞。
其伯父趙昂,例貢,博平縣知縣。
其族叔趙鼎,舉人,郾城知縣。
其侄兒趙架,貢生,慶陽府通判。
事跡見諸縣志名臣傳、選舉志,《明史》無傳。
(七)史褒善
今濮陽縣八公橋鎮史家寨人。嘉靖十一年第3甲第131名進士。初授行人,歷任御史、滁州判官、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考功司郎中、江西按察司副使、浙江右參政、浙江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等職,官至大理寺卿。享年63歲。墓志銘由兵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德清蔡汝楠撰稿。
主要事跡:
一是巡按遼東期間,修邊城,修遼東志;
二是巡按湖廣期間,敢于劾奏承天府(原湖北安陸州)守備太監傅霖等人違法害民之事;
三是在南京提督操江任上,向朝廷提出多項建議被采納,英勇抗倭,成功保衛了江防和南京安全;
四是有《沱村先生集》傳世。
其長子史粲,嘉靖三十四年舉人,官至新蔡縣知縣。
其次子史采,監生,初授京城兵馬副指揮,官至柳州府同知。
其孫子史天佑,天啟二年選拔武將中試,授攝都司事,鎮守山海關、永寧等處,官至昭毅將軍。
其從侄史朝賓,監生,官至刑部獄司郎。
其從侄史朱,初授南京羽林前衛經歷司經歷,官至北京工部營繕所所正。
其曾從孫史載德,天啟七年舉人,授歸德府通判。
其玄從孫史瑜,崇禎四年試將材中試,官至北京四門千總,晉階武德將軍。
事跡見諸縣志名臣傳、循吏傳及選舉志等,《明史》無傳。
(八)吉澄
今濮陽縣柳屯鎮吉家堂村人。嘉靖二十三年第3甲第59名進士。初授洛川知縣,歷任御史、南京大理寺右寺丞、北京大理寺左寺丞等職,官至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生卒年不詳。其家譜早年丟失。收入本書的主要是吉氏第五世孫吉倫(樂素居士)與妻子張氏合葬墓志銘,和第九世孫吉鳴治(佩弦)與妻子晁氏合葬墓志銘,兩篇墓志銘反映了從始祖至第十一世的情況。吉倫墓志銘由王崇慶撰文。吉鳴治墓志銘由吏部文選司郎中頓丘李其紀撰文。
主要事跡:
一是吉澄任御史時間較長,有八年之久。先后巡按過陜西、福建、遼東;
二是在巡按福建時,一面安撫處理受倭寇侵擾蒙難軍民的各項事務,修筑城堡,一面組織刻印大量的古代典籍,為傳播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作出了貢獻,是嘉靖時期福建一帶著名的圖書官刻家之一。
其先祖吉惟善,擅長性理之學。永樂中有司以經明行修科目舉其為官,不就,甘愿在州學教書,受后人尊崇。
其父吉陳,正德十四年舉人,初任陜西河州知州,后任趙王府(在今河南安陽市)和鄭王府(在今河南沁陽市)長史。
其叔父吉陽,正德十一年舉人。初任陜西秦州知州,官至臨洮府(在今甘肅臨洮縣)同知。
其子吉大同,嘉靖四十一年第3甲第8名進士。初授行人,官至睢陳按察司副使。
其曾孫吉贄,以善書參與纂修明神宗、光宗兩朝實錄,供事實錄館。后授平陽府(在今山西臨汾市)通判。
事跡見諸縣志循吏傳、卓行傳、文苑傳?!睹魇贰窡o傳。
(九)董漢儒
今濮陽縣海通鄉沙堌堆村人。萬歷十七年第3甲第86名進士。初任河南府推官,歷任戶部主事、山東按察司僉事、副使、山東布政司參議、參政、湖廣按察使、湖廣右、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工部右侍郎,總督宣大山西等處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等,官至兵部尚書。因功進太子太保,卒贈少保,謚肅敏。享年66歲。
主要事跡:
一是任戶部主事期間,曾到江蘇滸墅關任關長,負責漕運稅收,能夠靈活掌握政策,完成上交國家的任務后,又將盈余部分修理當地運河河堤,當地稱為“董公堤”,至今被當地人紀念;
二是參加抗倭援朝戰爭,負責餉務;
三是在湖廣任內,處理楚王宗室假王事件;
四是在兵部尚書任上,果斷處理遼東軍務并和宦官王體乾、魏忠賢等人展開斗爭。
其長子董琨,府學生員。世蔭錦衣衛正千戶,(《明史》說百戶)官至提督東司房官、旗辦掌衛事指揮使。與元輔溫體仁不合,致仕回鄉。
其次子董珫(琬),府學生員。蔭官戶部郎中,官至陜西慶陽府知府。李自成攻陷慶陽時殉職。
其孫董缽,蔭錦衣衛正千戶。李自成破城時被俘,不屈。
事跡見《明史》卷二百五十七《董漢儒傳》、《明季北略》和縣志名臣傳、忠節傳。
三、本書編注出版意義
(一)可以為《明史》研究提供素材。
如王崇慶,是明朝心學大師湛若水的得意弟子之一,交往頻繁,至老不渝。歷任南京戶、禮、吏三部尚書,其行政官職在湛氏門下弟子中是最高的。且著述豐富,有二十種之多。清末民初著名藏書家、法學學者董康,在《嘉業堂藏書志》中介紹《端溪先生集》時評論說:“就奏疏可以得其服官梗概。如請誅劉瑾,如救宿進,因而拏交鎮撫司;如論新政十三事,亦抗直之臣。顧《明史》無傳,武宗、世宗《本紀》無一字及之,不能謂非漏略也?!?/span>
再如史褒善,在南京任提督操江之時,抗倭本是有功的,且朝廷已經批準升任大理寺卿,但因受到嚴嵩一派排擠,反而遭致“冠帶閑住”的處分。幾年后由于吏、兵二部的堅持,肯定其在南京任上的功績,雖被升任大理寺卿,卻又以致仕對待。曹邦輔與史褒善為同年好友,并有過多次在同一地區任官的經歷。尤其在南京,史為提督操江,曹為應天巡撫,共同抗倭,且都受嚴嵩一黨打擊,但《明史》有曹邦輔傳,而沒有史褒善傳。史褒善文武全材,《明實錄》中材料不少,《明史》無傳,令人遺憾。
(二)可以填補、糾正地方志缺漏,有利于地方文化的開發和傳播。
濮陽現有正規地方志書四種:嘉靖《開州志》、嘉慶《開州志》、光緒《開州志》、《濮陽縣志》。通過本書的編注,我們發現,他們關于九人的記載,或多或少都存在缺漏或錯誤。有的甚至非常嚴重。
如《濮陽縣志》(華藝出版社1989年12月版)附錄第四《傳聞軼事》中,關于韋大秦為八都坊題寫坊名的故事,說81歲的大理寺卿王綖將韋大秦的未婚妻,剛剛16歲的邢秀云劫入王府,強納為妾。韋大秦怒不可遏,假扮貨郎混入王府,在其影壁墻上寫下“二八佳人九九郎,半邊烏云半邊霜??蓢@洞房花燭夜,酷似梨花罩海棠。”王綖惱得咬牙切齒,進行報復。韋大秦滿腹經綸,又是書法高手,但由于王綖作梗,結果以后數年科舉考試中,竟然幾次落榜,韋大秦只好從此斷絕了功名。然而收入本書的王綖和韋大秦的家譜材料證明,在八都坊建坊的那一年(萬歷四十五年春,1617年),韋大秦的父親韋士登尚未出生。怎么會弄出來作為兒子的韋大秦的未婚妻,被別人強納為妾的事呢?王綖墓志銘還顯示,王綖只活了61歲,去世之時,離八都坊建立還有80多年。韋氏家譜還證明,韋大秦為天啟元年(1621年)的舉人,也與傳說大相徑庭。(見王綖墓志銘、韋士登家傳等)
再如,關于王崇慶次子王田的故事,雖不像王綖搶親那樣無中生有,卻也是有據可查的顛倒黑白。原來,王崇慶去世后,依照朝廷規定,其子孫可有一人襲蔭。當時,王崇慶的長子王墅已經去世,留有一個兒子王懋廉。次子王田健在,也有一子王懋忠。王田想讓其子王懋忠襲蔭。但是按照明朝當時規定,應由王懋廉襲蔭,所以就發生了矛盾,于是告到州府。此時知州湯希閔與前知州章世仁是親戚,而章世仁與王田過去有矛盾。湯希閔到開州上任后,一直想替章世仁對王田進行打擊報復,此時正好抓到了機會。于是,就伙同知府姚汝循、巡按御史黃襄,并唆使當地無業游民加無賴劉神武,以王田貪占諭祭修墳及坊牌工價錢為罪名,將其抓進監獄,嚴刑逼供。王田不屈,慘死獄中。湯為了殺人滅口,斬草除根,又接連害死王田的一個兒子、一個孫子和一個族叔(王剛)。王田之妻被逼跳樓自殺。王崇慶遺孀誥命夫人張氏險被氣嚇致死。事后湯希閔為了掩蓋罪責,大肆搜刮民財,上下活動,左右彌縫。最后又得以升遷為南京戶部員外郎。王田的親屬韋士登為王田鳴冤,四處告狀,險些喪命獄中。(見賈三近《糾劾極酷有司并翼惡官員以重民命疏》、《韋先生傳》)??墒沁@樣一起驚天大案,《濮陽縣志》在《王崇慶軼事》中,卻是顛倒黑白,把王田描寫成無惡不作的浪蕩公子,被為民除害的青天大老爺湯希閔用麻袋壓死在大街中心。湯知州自覺得罪了王崇慶,性命難保,于是吞金自殺。因此,在王崇慶、王綖、韋大秦家族代表座談會上,大家一致贊賞編注此書的重大意義,“是給他們家族幾百年的冤案平了反,正了名。”從編史修志的角度看,這無疑是敲了一次警鐘,編史修志是百年大計,取材一定要真實、全面、慎之又慎。
(三)可以激勵當地人,尤其是九個家族的后人,使他們看到先祖的光輝業績,鼓起再創輝煌的勇氣。
開州在明朝有50名進士,本書涉及到36名,另外還涉及20多名舉人。加上貢生、生員等共有60多人。收入本書的家譜文獻,家族中現在能看懂的人并不多,外人更不可能看到。其他文獻,濮陽當地人看到的也不多?,F在集中在一起,加以簡單標點校注,可以使家庭成員及其他人都能看到了,看懂了。古代人文精神的精華,如熱愛祖國、孝敬長輩、忠于職守、廉潔自律、誠信待人、團結互助、艱苦奮斗、勤學上進、嫉惡如仇等,就存在這些文獻資料之中。只要細細品讀,一定可以受益匪淺。一定可以從中吸取到中華古老文明的精神營養,并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有機溶合,為建設和諧美麗、富裕的新濮陽貢獻聰明才智,更加有利于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偉大祖國。
關于本書的選題、文獻征集、編注過程、加工事項和縣委、縣政府等各級領導的關心、重視等具體問題,已在后記說明,不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