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十年(1860年)閏三月,左都御史沈兆霖奏稱:河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正黃河現今所改之道。詢之東省官紳,俱稱自魚山至利津海口業經地方官勸筑民埝。民埝——沿黃灘地上的居民為保護田園房舍修筑的防水小堤,稱為民埝。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后,清政府號召灘區群眾自行修筑民埝,官方只守南北金堤,東壩頭以下的兩岸堤防是光緒年間在民埝的基礎上修建的。民國時期濮、范、鄄、鄆一帶堤防仍稱民埝,經多年加修,現為臨黃大堤。1960年后新修民埝稱為生產堤。逐年補救,民地均滋沃可耕,災黎漸能復業。惟蘭儀之北、張秋之南黃河自決口而出,東奪趙王河、沙河及舊引河,平原一片汪洋,田廬久被淹沒。張秋高家林本有舊埝,斷缺過多,工程最巨。余如在直隸境之東明、長垣,在山東境之菏澤、鄆城,筑堤攔御又較張秋為易,可責成地方官設法辦理。又聞蘭儀缺口經數年大溜卷掣,口門深不可測,即欲發帑堵筑,開引河之費勢將數十倍于前。他也以為“宜乘此時順水之勢,聽其由大清河入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