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Y03雅利安人成為 伊朗歷史的主流
一、雅利安人的起源和遷徙
雅利安人及其分支
公元前4000年代,以黑海北部為中心,在西起中歐,東到中亞 北部的歐亞大草原上,生活著屬于印歐語系的印歐人部落共同體, 他們大多數是游牧部落,少部分是定居的農耕部落。公元前3000 年代,印歐人進人青銅時代,共同體逐漸發生分化,約前3000年代 末,大概是人口增加和氣候干旱的壓力,印歐人開始分批向四面八 方遷徙,其中進入中亞、西亞和南亞廣大地區的印歐人叫印度一伊 朗人,他們自稱雅利安人(雅利安意為“高貴的人”,其本義為“農 夫”,后引申為“貴族”,表明雅利安人起初也以農為本、以農為貴)。 雅利安人的遷徙具有時間長、范圍廣、影響大和分批以和平方式為 主的特點。根據種族、語言和考古三方面的分析,雅利安人于公元 前2000年代初就已進入中亞南部兩河周圍的廣大地區,使這里成 為他們的第二故鄉,形成了具有雅利安特色的文化,并以此為基 地,又一次次地向外遷徙,歷時千年以上,其中南遷的雅利安人進
入印度,稱為南雅利安人,即說吠陀梵語的印度雅利安人,其他雅 利安+雜g于伊朗雅利安語(伊朗語族)的不同分支,其中最著名 的是^伊朗i他們是米底人、波斯人和安息人g先,所操語言 為米底語、古波斯語和安息語;伊朗又的語言為粟特語、花剌
子模語和阿維斯陀語,使用阿維斯陀語的雅利安人后來沿伊朗、阿
富汗邊界南遷,可稱之為^伊朗人)他們對祆教的形成和發展起了 重要作用;早先在黑海和里海以北的雅利安人也屬伊朗語 族,可以看作^朗^yl主要有西徐亞人和塞人,西梅里亞人和馬
薩革泰人都與他們有關;約前100Q年代中期,進入中國新疆南部
塔里木盆地的塞人可以稱^伊朗人)他們的語言屬伊朗語族東 南語支的和田塞語、焉耆語和龜茲語。
雅利安人向伊朗的遷徙
雅利安人進入伊朗的時間始于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證據是 伊朗西部胡里人和加喜特人的一些神名,明顯地與雅利安人(尤其 是印度雅利安人)有關,而印度雅利安人南遷的時間約在公元前 1750年以后,或許當時有一部分印度雅利安人遷移到了美索不達 米亞北部。前2000年代后期,米底人和波斯人進入伊朗西北地 區,以后又向伊朗其他地區發展。晚至前8世紀末,又有伊朗語部 落西梅利亞人和西徐亞人經高加索山脈進入小亞和伊朗西北地 Eo關于雅利安人進入伊朗的路線,從語言和宗教上分析,他們從 中亞南部進入伊朗高原,然后向西遷徙的可能性較大,但也不排除 他們經黑海和里海之間的高加索山脈進yV伊朗西北部。實際上, 從地理角度看,沿里海兩側南下是雅利安人向伊朗高原遷徙的兩 個最重要通道。此前,這里一直是歐亞大草原南部與西亞交往的
通道。因此,伊朗雅利安人的主體可能經中亞進人伊朗,另有部分 伊朗雅利安人則經高加索進入伊朗。
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沖擊
包括雅利安人在內的印歐語人長達千余年的向南方農耕世界 的遷徙浪潮,是世界歷史上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沖擊, 是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第一次全面的、多層次的交往,它極大地改 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甚至有學者認為此后的世界歷史就是印歐 人和閃米特人斗爭的歷史。西伊朗人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使伊 朗的語言、民族和宗教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東西伊朗歷史發展的不同特點
進入伊朗高原前(約前1300年),雅利安人處在青銅時代,亦 即他們的英雄時代,氏族社會發展到了最高階段,社會分工已經非 常明顯。《阿維斯陀》中就記載了反映這一時期社會分工的三個種 姓祭司、武士和農夫。部落聯盟和軍事民主制是此時雅利安人社 會制度的特點。進入伊朗高原后,雅利安人逐漸過渡到了鐵器時
代,他們的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形成了酋邦制種高
于部落社會(以平等主義為特點)、出現了社會分層、組織化程度更 高、但又未進入文明時代、未達到國家產生階段(以階級和強制性 權力機關為特點)的前國家形態。
雅利安人在伊朗的建國歷史是沿著兩條路線,在不同條件下
發展的。阿維斯陀語雅利安人(南伊朗人)到達伊朗東部時,東伊 朗原住居民的文化已在衰落,文明逐漸萎縮,表現為公元前2000 年代就已開始的許多古代著名的居民點(甚至城市)數量減少、規 ^縮小和技術衰退。這就使東伊朗的雅利安部落受當地的原有文 雙響較小,與周圍的外部文化交往也較少(印度河文明也已衰 落),不可能被像美索不達米亞那樣的先進文明所同化。因此,東 部伊朗的雅利安人更多地保存和發展了純正的雅利安人文化@ 言、宗教、習俗)。同時,與各種文化交往的缺乏,也使東伊朗的雅 利安人長期處于酋邦^,沒有發展成為影響一方的地域王國,最 終融入波斯帝國和中亞國家的歷史;米底人和波斯人進入西部伊 朗后,既受伊朗西部原有居民文化的影響,如烏拉爾圖人、馬納人、 加喜特人、路路貝人、埃利皮人和埃蘭人,也與兩河流域的先進國 家,如亞述,有著長期的戰爭交往、貿易交往和文化交往,這就使米 底和波斯的語言、宗教和文化更多地吸收和融入了外來文化的成 分和因素,形成了內容更加豐富的新型文化,代表了西亞歷史發展 的方向并最終統一了伊朗和西亞廣大地區,成為伊朗歷史的主流。
米底人和波斯人的酋邦制
酋邦制社會在宗教、政治和經濟方面具有明顯的特點,雅利安 人的種姓制度及希羅多德關于米底人和波斯人的部落情況的論述 給我們提供了珍貴的史料。早在印伊人時期(公元前2000年代 初),雅利安人就有了種姓制的萌芽,隨著長期的遷徙、征戰和轉入 農耕,逐漸形成了三個比較固定的職業集團:祭司、武士和牧農(放 牧者與農耕者),以后,又分化出第4個職業集團一工匠。東部 伊朗的雅利安人較完整地保留了這一制度,米底人和波斯人&
這種制度的影響。種姓制度發展到后來不只是簡單的社會職業分 工,而且還是具有等級性質的社會分層制度,而社會分層也是酋邦 制社會最本質的特征。希羅多德提到米底人有6個部落,其中既 有講伊朗語的阿里桑托伊人部落,也有非伊朗語的其他民族組成 的部落,還有專門從事宗教職業的麻葛人部落(麻葛意為“祭司”); 而波斯人有10個部落,6個是農耕部落,4個是畜牧部落,世襲統
治者則是瑪斯庇歐伊部落中的阿契美尼斯氏族。盡管上述有些史
_ ■■■■■■ ?
料比較晚出,但它還是反映了公元前13?前8世紀米底人和波斯 人的社會是酋邦制社會。從政治上看,米底人和波斯人的權力是 世襲的,是由一個祖先傳下來的,酋邦首領就是傳統種姓中的武士 階層,這一職位并不是由選舉產生的(不同與軍事民主制),其他職 位也是根據與酋邦首領關系的遠近來分配。公元前9世紀后期, 亞述進攻米底和波斯時就經常提到他們有許多“國王”和首領,實 際上他們是酋邦的首領。后來米底王國和波斯王國的建立者也都 是世襲的酋邦首領,是具有明顯的個人性質的權力,這是政治上世 襲制長期存在的結果,酋邦首領在戰爭交往中不斷擴大權力和完 善權力機構,米底和波斯的酋邦首領也被亞述人、埃蘭人任命為總 督,替他們代理統治,有利于米底和波斯由酋邦向國家轉變。從經 濟上看,酋邦社會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分工、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分 配(交換),能夠管理更多的人口。從雅利安人的種姓制度可以看 到,他們早就有了比較固定的社會分工和職業劃分,米底人和波斯 人這種分工的地方性和等級性進一步制度化,在酋邦社會內,有專 門的農業部落、畜牧部落、手工業部落,上述希羅多德所說的米底 的6個部落和波斯的1〇個部落就有這種特點u在宗教方面,酋邦 社會有崇拜中心和宗教階層為酋邦首領提供宗教服務和加強酋邦
48



的凝聚力。
新亞述帝國與西部伊朗的戰爭交往
酋邦時代的米底人和波斯人在總體上還無力與當時的馬納、 烏拉爾圖、埃蘭和亞述等強國作對,而是依附于它們的。公元前 1000年代前半期西部伊朗的歷史仍然是以與兩河流域強國亞述、 迦勒底的戰爭交往為主,并因西梅利亞人和西徐亞人的侵入而復 雜化,是上一個千年爭霸的繼續。公元前10世紀后期,新亞述帝 國(前934?前610年)崛起,北與烏拉爾圖爭雄,東與瑪那、米底 和波斯為敵。公元前843年和前834年,亞述在進攻伊朗西北地 區時,第一次分別提到波斯和米底,整個公元前9世紀,亞述頻繁 地向伊朗西北部發動掠奪性遠征,燒殺搶掠,但并沒有建立固定的 統治。公元前8世紀前半期亞述因內訌而在一段時期停止了對伊 朗西北地區的征服,烏拉爾圖則相對強大,不但對亞述構成威脅, 而且奪取了馬納大片土地和波斯人居住的地區。公元前8世紀中 期,亞述帝國經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改革后中興,又開始向伊朗 大規模擴張,馬納成為亞述的保護國,亞述軍隊最遠達到北伊朗的 德馬萬德山一帶,向當地居民征收大量貢賦。亞述還在征服的地 區建立了幾個行省,西部米底就是其中之一,亞述又推行強制移民 政策,把被征服地區的居民遷往異地。米底和波斯在亞述、馬納的 壓力下,一方面加速了向國家的演進,另一方面也被迫向東和東南 遷移和發展。
公元前9世紀,米底人和波斯人以一些要塞和交換中心為基 礎,形成了一個個亞述人所謂的“國”,這些國最初依附于烏拉爾 圖、馬納、亞述和埃蘭。公元前8世紀末7世紀初是伊朗歷史上的
一個重要轉折時期,米底人和波斯人終于在力量較強的地方建立 了最早的雅利安人的國家,并參與到西亞的列國爭霸之中。
三、米底王國和波斯王國

戴奧凱斯建立米底王國

公元前8世紀末期,西亞的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沉默了 幾個世紀的埃蘭開始復蘇。公元前720年,新埃蘭支持巴比倫迦 勒底人打敗了亞述軍隊,但強大的亞述帝國仍然牢牢地控制著巴 比倫、底格里斯河及埃蘭邊界地區。在北部,亞述于公元前714年 重創烏拉爾圖,把其大片領土并人亞述版圖;亞述帝國對米底的多 次遠征激發了米底人要求統一和獨立的愿望,公元前727年,米底 的一個首領戴奧凱斯(公元前727?前675年)已把米底各部初步 合并為一個王國,但這個國家并不穩固,于公元前715年被亞述國 王薩爾貢二世摧毀,戴奧凱斯也被放逐到敘利亞,幾年后,他又回 到米底,建立了有七道城墻環繞的都城厄克巴坦那,組織了軍隊, 制定了法律,初步完善了國家制度,成為米底王國的真正開創者, 到他去世時,米底已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王國了。公元前8世紀末 (前705年)7世紀初,黑海與里海北部草原的伊朗語游牧部落西 梅利亞人和西徐亞人越過高加索,進入小亞細亞和伊朗西北部,使 當時西亞北部的形勢更加復雜化。公元前653年,米底國王卡斯特里提(前674?前653年)開始向外擴張,在與亞述及其同盟者西徐亞人作戰時戰敗并陣亡。此后,西徐亞人對米底進行了 28年的統治。

庫阿克撒列斯與米底帝國

公元前624年,米底國王庫阿克撒列斯(前624?前585年)趕走了西徐亞人,據說他借宴請西徐亞人首領為名,用計把他們灌醉后殺死,然后又消滅了他們的軍隊。這位米底人的偉大國王對 內進行了軍事改革,把混雜不一,戰斗力不強的軍隊組建成一支擁 有長矛兵、弓箭兵和騎兵的強大正規軍;對外與新巴比倫王國(前 626?前539年)結盟,共同對付亞述。為了鞏固雙方的關系,尼布 甲尼撒王子還娶了米底公主阿米提達,后來,尼布甲尼撒還為他的 米底王后在巴比倫修建了著名的空中花園。公元前612年,兩國 聯軍攻陷亞述首都尼尼微,并徹底摧毀了它。從此,亞述從歷史上 消失了,繼承它的是兩個新的帝國,其一就是雅利安人的米底帝 國,到公元前590年,庫阿克撒列斯又先后征服了烏拉爾圖、馬納、 赫卡尼亞和帕提亞。庫阿克撒列斯還與小亞西部的呂底亞(前 680?前547年)為爭奪小亞中部的卡帕多細亞進行了長達5年的 戰爭(前590?前585年),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經過5年苦 戰,仍然難分勝負,恰巧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當地發生了一次 日全食,兩國都以為這是不祥之兆,便在巴比倫調解下罷兵締約, 規定兩國以哈里斯河為界,并締結了婚約,呂底亞的公主嫁給米底 王子。這時,米底與新巴比倫王國的關系雖已出現矛盾,但并無大 的沖突,米底已經成為一個囊括西亞半壁河山的帝國。米底帝國 的建立和發展是伊朗歷史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它標志著伊朗由城 邦、小國分立向地域王國和統一帝國的過渡,加速了古代伊朗境內 各個不同民族及其文化的融合過程,對伊朗民族和文化的形成做 出了開創性的貢獻。米底帝國的建立則標志著伊朗人開始代替閃米特人成為西亞歷史的主角和左右西亞歷史走向的重要國家

阿契美尼斯建立波斯王國

新埃蘭的衰落也表明伊朗人,尤其是波斯人開始代替埃蘭人成為西南伊朗的新主人。公元前12?前11世紀,當西部埃蘭在
巴比倫伊新第二王朝和阿拉米人的打擊下而處于低谷時,埃蘭東
部法爾斯的安善古城也逐漸萎縮(公元前2000年代初有150公
頃,公元前2000年代末則縮小到50公頃),并最終被拋棄。1
11?前10世紀雅利安游牧部落開始涌人法爾斯,并與當地的埃蘭
人混居,東部埃蘭城市的衰退很可能與雅利安人的到來有關。后
來,波斯人在烏拉爾圖、馬納和亞述等國的壓力下不斷向南遷徙,
于公元前8世紀遷人法爾斯地區,并可能接受了埃蘭人某種形式
的統治。公元前700年,波斯人的首領阿契美尼斯(前700?前
650年)以安善為中心建立了波斯王國,但仍受著埃蘭的制約。公元前691年,波斯和安善與埃蘭和巴比倫結盟,在薩馬臘附近的哈路里與亞述軍隊進行過一場大戰。這時的安善和波斯已是有相當獨立性的波斯人小王國,阿契美尼斯之子鐵伊斯佩斯(約前650?前620年)時開始稱安善王,以安善為中心的波斯人居住的地區遂成為波斯人的故鄉而稱為“帕蘇斯”(后來的法爾斯)。鑒于亞述帝 [國的強大,鐵伊斯佩斯之子、安善王居魯士一世(前620?前590年)曾于亞述洗劫埃蘭后(約前640年前)派使臣攜帶禮物到亞述宮廷以示友好,還把兒子阿魯庫留在亞述做質子,這說明當時波斯王國還無力向亞述挑戰。一些波斯國王的銘文證明,波斯王國主要由阿契美尼斯家族的兩個支系統治,即居魯士一世的后代為安善王,阿里阿拉姆涅斯的后代為波斯王。波斯王國也因兩個家族的斗爭時分時合,居魯士二世稱王后,另一*支系實際上已經沒有多 少權力,整個波斯王國只有一個國王。

新埃蘭與新亞述的戰爭交往
埃蘭從公元前8世紀末起一直實行聯合巴比倫對抗亞述的政 策,使亞述在巴比倫的統治經常受到威脅,因此,公元前7世紀上 半期,亞述把主要精力用在巴比倫和埃蘭。辛那赫里布(前704? 前681年)花了 15年時間(前704?前689年)在巴比倫扶植傀 儡,并經過三年苦戰,鎮壓了埃蘭人支持的巴比倫起義,毀滅了古 巴比倫城。阿舒爾巴尼帕爾(前669?前627年)利用埃蘭內部因 政治斗爭而四分五裂的機會,三次遠征埃蘭(前653、前648、前 646年),洗劫了包括蘇薩在內的許多埃蘭重要城市,并在蘇薩停 留了 1個月又25天,其間毀壞埃蘭人的神廟,挖出歷代埃蘭王的 尸骨,褻瀆埃蘭人的神像,最后在蘇薩撒上鹽,種上水芹,使其難以 恢復生機,還把俘獲的埃蘭王、貴族以及劫得的埃蘭神像、埃蘭前 王的骨頭一同帶回了尼尼微。另一件值得提起的事情是阿舒爾巴 尼帕爾把1635年前(約前2280年)埃蘭從烏魯克搶走的南娜女神 像歸還給了烏魯克城。埃蘭經亞述此次打擊,政治上已不再是一 個有影響的大國,它的領土分別納人其東西近鄰新巴比倫帝國和 米底帝國的勢力范圍,很可能也是在前646年以后,埃蘭徹底失去 了對法爾斯(東埃蘭)的控制,使這里成為波斯王國的核心地區,但 埃蘭文化對波斯人的影響并沒有消失,直到公元前450年前,埃蘭 語一直作為波斯人的主要語言被使用著。
阿司提阿該斯與居魯士
亞述以烏拉爾圖和埃蘭為主要目標的長期戰爭帶來了三個后 果:第一,消耗了其自身力量,加劇了亞述內部矛盾;第二,使烏拉 爾圖和埃蘭削弱為二等地區小國;第三,上述兩個結果又為米底至 國和新巴比倫王國的崛起提供了機遇。正是這兩個國家,一個在 北方代替烏拉爾圖,一個在南方填i埃蘭的空缺,南北夾擊,消滅 了西亞霸主——亞述帝國,平分了其遺產。波斯人自然也從中撈 到了好處,埃蘭東部已成為波斯王國的i要組成部分。
米底王阿司提阿該斯(前585?前550年)時期,波斯王國與 米底帝國建立了聯姻關系,波斯國王岡比西斯一世(前590?前 559年)娶了米底王的女兒芒達妮為妻,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最好的 選擇,因為在遷徙到伊朗的雅利安人當中,米底人的勢力最強,文 化最發達,波斯文化深受米底的影響,兩者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當 波斯人被迫向埃蘭東部遷徙的時候,米底人卻頂住了亞述、瑪那和 烏拉爾圖的進攻和同化,最后還征服了它們,建立了帝國,而波斯 王國的力量還不足以與米底抗衡,何況西部還有強鄰新巴比倫王 國,因此,萬全之策只能是與米底保持友好;米底為了對付最主要 的對手新巴比倫王國,與同文同族的波斯王國保持和平至少也應 是權宜之計。
岡比西斯一世與芒達妮所生之子就是后來名震西亞的居魯士 [二世。根據希羅多德的《歷史》記載,米底末王阿司提阿該斯曾做 過兩個怪夢,宮廷祭司解夢說,他的女兒芒達妮生的兒子將會奪取 他的王位,于是,他把女兒從波斯召回米底,準備一等外甥出生就 將其殺死。居魯士出生后,阿司提阿該斯將此事交給其親信宮廷] []
總管哈爾帕格斯處理,哈爾帕格斯怕親手殺死居魯士給自己曰后 惹來麻煩,遂命王室牧羊人米特里達提斯把居魯士扔到深山喂食 野獸,米特里達提斯不忍下手,正好他的妻子生了個死嬰,于是他 便用調包計留下了居魯士,并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撫養成人,外界 任何人都不知道居魯士的身世,包括居魯士自己。一次偶然的事 件使阿司提阿該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便下令召見牧羊人的兒 子,見到居魯士后,阿司提阿該斯非常喜歡這個孩子,也沒有殺死 他,還把居魯士送回了波斯故鄉。宮廷總管哈爾帕哥斯卻受到了 懲罰,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喝了阿司提阿該斯用他兒子的肉招待他 的肉湯。希羅多德的這個故事雖很離奇,但它還是反映了阿司提 阿該斯的暴政及米底國內的不滿情況和波斯王國行將發兵征服米 底的山雨欲來之勢。居魯士后來果然成了米底帝國的新主人。
四、雅利安人的建教之路
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
米底人和波斯人以軍事征服著稱,而阿維斯陀人則因建立新 宗教而聞名。米底人和波斯人在政治上統一了雅利安人,阿維斯 陀人則在宗教上統攝了雅利安人,阿維斯陀人建國無術而建教有 方。
宗教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所在和靈魂所系,雅利安人在歷次遷 徙中與各個民族、各種文化不斷融合,祆教的創立是雅利安人能夠 保持其民族特色而不被同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公元前兩千年代后 期到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阿維斯陀人也處在由氏族部落社會向
早期的奴隸制國家過渡的酋邦制時代,《阿維斯陀》中描述的雅利 安人最高一級的社會組織——國家(達赫尤)很可能就是酋邦制社 會。順應這一需要,他們的宗教也由原始宗教向民族宗教過渡。
阿維斯陀人長期生活在中亞南部和今天的伊朗與阿富汗交界 處,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是他們的宗教時代和祆教的初
創時期。同其他古代民族一樣,伊朗一雅利安人在祆教創立前也 是多神教,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他們崇水敬火、拜日祀月, 有火神阿塔爾、水神阿帕斯、日神赫伐爾和月神梅荷,還有反映社
會倫理觀念的抽象神,最重要的有三位:智慧之神馬茲達、契約與 戰爭之神密特拉及其對偶神阿帕姆·納帕特。伊朗一雅利安人對 他們崇拜的諸神有三種稱呼——阿胡拉(意為“主”)、臺伐(意為
“光芒四射”的)和巴伽(意為“善物的施與者”),他們分7個階段創
造了世界,即首先創造了天空,然后分別是水、大地、植物、動物、
人,最后是火。由于伊朗一雅利安人以游牧為主,所以沒有祭壇、
寺廟和圣地等固定的宗教場所,祭儀也比較簡單,一般在野外劃出
的干凈空地上進行。對諸神的獻祭主要有動物祭和植物祭。動物
祭以牛為主要祭品,植物祭主要用一種名為豪麻的植物,通常是把
豪麻搗碎榨汁,然后加水發酵成豪麻酒,飲用后可以產生神奇的效
在天界觀念的影響下,伊朗一雅利安人的葬俗也由土葬向天
_理。伊朗一雅利安人的種姓制度表明他們很早就有了專門的
祭司階層和宗教組織,祆教祭司從小就要在專門的機構里接受嚴
格的訓練,培養他們掌握各種宗教知識和為社會提供各種宗教服 務。

先知瑣羅亞斯德與妖教
祆教的創立者是伊朗人的第一位偉大先知瑣羅亞斯德,他通 過改革古伊朗的原始宗教來適應當時伊朗一雅利安人的社會變 化,進而確立了以《伽泰》為代表的祆教的基本教義,并在東部伊朗 廣泛傳播他的新宗教。
根據對《阿維斯陀》最古老部分《伽泰》等涉及到的人名、地名 的分析和《阿維斯陀》與吠陀神話在語言學及內容等方面的比較以 及其他文獻的佐證,一般認為瑣羅亞斯德約于公元前11世紀出生 于伊朗東部的錫斯坦地區,其父系為斯皮塔馬家族,與傳說中的古 伊朗丕什達德王朝有關;母系屬弗拉希姆家族。瑣羅亞斯德很小 就接受了正規的宗教培養,后來從事專門的祭祀職業,從20歲起 開始傳教,30歲時蒙受神主馬茲達的啟示,獲得了祆教教義,悟得 了其中的真諦。新宗教的傳播受到極大阻力,十年努力,幾無收 獲。直到瑣羅亞斯德42歲時,由于說服了當地國王維斯塔斯普和 王后皈依了新教,祆教才得以廣泛傳播。祆教的發展激化了與舊 教的矛盾,瑣羅亞斯德77歲時,在一次與信仰舊教的土朗國的沖 突中殉教。
《伽泰》與善惡二元論的教義

瑣羅亞斯德在《伽泰?(意為“神歌”)中以詩體形式宣揚了祆教 的基本教義——善惡二元論,這是祆教最基本、最核心的教義,即 在世界出現之前,就已存在著善惡兩大本原,隨后,善界神主馬茲 達創造了包括他的6大從神在內的宇宙間的一切善物,馬茲達是 光明與生命的源泉,是智慧、善良、真誠與創造的象征;惡界之首赫里·曼則孕育了宇宙間所有惡的事物,是黑暗和死亡的淵藪,是 愚昧、邪惡、虛偽與破壞的代表。善惡兩界勢不兩立,長期斗爭,最 終善必將勝惡。這實際上是伊朗一雅利安人在社會經濟變遷中, 主張定居農耕的集團與堅持四處游牧搶劫的集團之間斗爭的反
瑣羅亞斯德把阿胡拉·馬茲達立于至高無上的主宰地位,以他 為首的六位從神共同保衛善界不受侵犯,六大從神分別代表馬茲 達的某一品質和善界某一事物的保護神,如阿梅雷塔特代表了馬 茲達的永恒和不朽,同時也是植物的保護神,因此,祆教在創立之 后實際上被稱為馬茲達教。瑣羅亞斯德還特別強調對火的崇拜, 把它作為阿胡拉·馬茲達光明與生命的象征,因此,祆教在后來傳 到我國后被稱為拜火教;為了保證善界不被玷污和人類遠離邪惡, 瑣羅亞斯德還規定了信徒必須遵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三善原 則:善思、善言和善行。只有恪守三善原則,才能戰勝邪惡,在未來 分別之世的末日審判中接受考驗,在救世主蘇什揚特的幫助和指 引下在天堂永享幸福生活。
祆教的傳播
瑣羅亞斯德殉教之后,祆教在東伊朗地區繼續傳播和發展,擁 有大量的信徒,教義體系和禮儀制度也逐步完善,其經典《阿維斯 陀》已基本定型,并通過祭司以口傳方式代代相傳。大約在米底帝 國(公元前7世紀后)時期,祆教在西部伊朗也得到傳播,并成為體 現米底人和波斯人文化特色與民族認同的宗教。而此前米底與波 斯既信仰伊朗一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傳統宗教),也受伊朗西部 其他民族宗教的影響,宗教上的這一特點在祆教傳人以后也長期 存在,這是各種文化相互交往、互相影響的結果。
五、波斯帝國建立前伊朗的各種文化與交往
作為一個具有自己獨特語言、文化和宗教的種族集團,伊朗一 雅利安人與伊朗高原上的原住居民、兩河流域以及其他雅利安人 集團都有不同形式的交往,甚至與遠在東方的中國商周也有間接 交往。這使其文化與進入伊朗前有明顯不同。
烏拉爾圖文化中的交往因素
烏拉爾圖文化和瑪那文化不僅是古代伊朗(西部)文化的一個 組成部分,而且對米底文化影響較大。公元前8世紀烏拉爾圖強 盛時曾把伊朗西北部置于其直接統治下或納入其勢力范圍,烏拉 爾圖的文化相當發達,特別是建筑水平,甚至超過了亞述。其建筑 風格通過米底對后來的波斯帝國亦有影響(布局和技術)。托普拉 卡萊出土的有烏拉爾圖建筑的銅浮雕和銅制的有防衛的建筑模型 不僅反映了烏拉爾圖建筑的特點,而且顯示了其青銅藝術品的高 超工藝;阿爾滕泰普神廟壁畫中的人像、動物、植物和幾何紋飾非 常精美,具有亞述風格,同時也有烏拉爾圖特色,如亞述的菱形紋 飾兩邊是站立的對牛,而烏拉爾圖則為呈跪姿的對牛;烏拉爾圖的 人首翼虎代替了亞述的人首翼牛。公元前9世紀,烏拉爾圖人借 用和改造亞述的楔形文字創立了具有音節性質的楔形文字,后來 米底人又根據烏拉爾圖楔形文字創造了米底音節文字,不過,目前 還沒有發現米底語的文字材料。烏拉爾圖的鐵被用來與西亞許多 地區進行貿易,亞述與烏拉爾圖進行戰爭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 控制商路,獲取小亞細亞的礦產品。
濟維葉寶藏與瑪那文化
瑪那文化更多地呈現出綜合性特點。哈桑盧是瑪那國的都 城,建于公元前1000?前800年之間,有面積很大的宮殿和神廟, 多數為二層建筑物,且附有屋頂庭院,這里出土了許多精美的工藝 品,如飾有戰車、弓箭手、獅子和馬匹的銀杯,具有宗教圖案的金 碗,據說與胡里人的神話有關。濟維葉寶藏發現于瑪那人建的一 座山頂要塞中,該要塞建于瑪那國晚期(前7世紀末),這些寶藏全 是用黃金制成的工藝品,有胸針、項圈、羊形角狀杯、獅頭形手鐲、 短劍以及家具上的飾物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藝術品既具有游 牧民族的“動物風格”,同時也表現出亞述風格和埃及風格的特點, 是明顯的“混合風格”,說明瑪那文化是多種文化交往的結果,瑪那 文化在與周圍不同居民的交往中,其風格亦被西徐亞人、米底人和 波斯人所繼承。
洛雷斯坦青銅器
扎格羅斯山東部洛雷斯坦墓葬群出土的文物是游牧民族與當
地居民交往的產物。這里發現了大批以工藝高超、造型優美、構思
神奇而聞名的“洛雷斯坦青銅器”,其年代為公元前1000年代前半
期,有各種馬具(如韁繩鉤、韁繩鈴、馬嚼、轡頭飾物)、馬車配件、青
銅武器(柳葉劍)、銅杖和各種青銅器皿。這些青銅器既實用又美
觀,例如把兇猛的虎豹形象變成韁繩鉤,溫柔的小鹿、羚羊被變形
成為器皿的把手,表現出制作者的藝術天才,這些青銅器是當地的
工E為滿足進入扎格羅斯山東部的米底人和波斯人的需要制造
的,既反映了游牧民族的審美情趣,也顯示了當地青銅加工技藝的 60
高超,實為游牧民族的藝術與定居民族的技術相互交流的結晶。
米底文化和埃蘭文化對波斯人的影響
反映米底文化的遺址主要有奴什占、巴巴占和果丁,這三座遺 址都有圓柱大廳、神廟、宮殿、要塞和地方統治者的中心區。奴什 占遺址的建筑布局為中央神廟南部是水池和宮殿,東部為要塞和 宮殿,西部為有地下通道的圓柱庭和另一座神廟,其磚砌堡壘的結 構具有雅利安人的風格,為以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建筑開拓了新 的境界。(如廊柱的運用)離加茲溫不遠的馬利克王陵所出土的金 銀器具和異形陶制動物雕像也反映了前1000年到前800年米底 游牧民族的特點,與哈桑盧的文物很相似,說明兩種文化有密切的 交往。米底文化對波斯人有很大影響,如古波斯語中就有不少米 底語借詞。米底人的道德觀念,法律及生活習俗亦被波斯人效仿。
埃蘭文化在前1000年代前半期也是西部伊朗的重要文化,對 波斯人有很大影響,這種影響直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時還很明顯。 新的考古發現也證明埃蘭文化與波斯文化的關系比我們想像的還 要密切,過去認為古波斯文字與烏拉爾圖文字、米底文字有繼承關 系,現在的一些發現則表明古波斯文字更有可能由埃蘭文字發展 而來。
政治、經濟與交往的關系
前面提到亞述帝國與伊朗西部的戰爭交往,在某種意義上,這 也是貿易交往的反映。兩河流域的自然條件決定了亞述帝國是一 種單一的,以農業立國的短缺經濟,這種經濟也是一種幵放經濟, 即亞述帝國只有通過戰爭交往和貿易交往才能不斷獲得它所需要
的、兩河流域短缺的各種礦產品、石材和木料等資源,因此,掠奪伊 朗西部的資源和控制經由這里的商路就成為亞述帝國發動戰爭的 重要原因。征服瑪那就是要控制由大扎卜河通往伊朗西北部的商 路;頻繁進i格羅斯山以東的米底人和波斯人,是為了保證迪i 拉一克爾曼沙一呼羅珊商路的暢通,它是從巴比倫平原穿越扎格 羅斯山到達厄克巴坦那和伊朗高原的主要干線。亞述人從這條道 路獲得米底的馬、阿富汗東北部昂貴的天青石和其他各種物資。 米底都城厄克巴坦那(意為“四方交匯之地”)對米底人和亞述人都 非常重要。上述米底的三個遺址都是為滿足亞述人納貢和貿易需 求而發展起來的。當亞述帝國衰落后,刺激它們發展的動力消失 和經濟交往的受阻,使這三個地方隨后亦漸衰落。亞述人把米底 分為內米底和外米底,前者在亞述直接統治之下,后者則保持相對 獨立。米底與亞述交往的密切是米底日后崛起的催化劑。西南部 的新埃蘭在與亞述的戰爭交往中落敗,其經濟交往亦受阻,亞述限 制新埃蘭接近迪亞拉商路,使其處于貿易交往的邊緣地區,等于把 新埃蘭圈在了一個角落里,導致埃蘭在政治上衰微與瓦解。亞述 帝國極力打擊烏拉爾圖和埃蘭,一是保護迪亞拉商路暢通;二是禁 止它們從迪亞拉商路獲得經濟、貿易上的好處,使自己在貿易交往 中處于有利地位,這實際上是對交往權的爭奪。伊朗西部與亞述 帝國的交往基本上反映了鐵器時代西亞的交往水平。
青銅劍、青銅鎮及中伊交往
越來越多的考古發掘證明鐵器時代的伊朗仍然繼續著青銅時 代與東方的交往。以伊朗語族的中亞伊朗人、北伊朗人和東伊朗 人為主要中介,經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與東方中國的西周有間接交往。青銅劍最早產生于兩河流域的杰姆迭特·那色文化(約前 3100?前2900年),隨后經伊朗高原傳播到中亞,然后繼續東傳, 于西周時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伊朗洛雷斯坦和尼哈溫德青銅文 化中的管銎戰斧和柳葉劍,經中亞的印歐人,中國西部的戎人傳入 中原,周人加以改造,形成富有周文化特色的青銅劍,周人也形成 了佩劍習俗。古代絲綢之路上流行的17種古代東方語言或方言 中的“劍”字無一例外都源于古印歐語,這也從語言學上提供了青銅劍由西向東傳人中原的證據。商末周初中國北方居民發明的青銅鍑很適合于游牧民族,它很快就沿著草原絲綢之路向西傳播,大致在春秋早期(前8世紀),有當時活躍于北方草原的月氏人傳入新疆,后被塞人,斯基泰人使用,改造和向西傳往更廣闊的地區,這對伊朗很可能也有影響,因為中亞和北高加索都有青銅鎪出土。這些例子說明前1000年代前半期中國和伊朗的交往是間接的,影 響是相互的。
從希羅多德《歷史》和中國《穆天子傳》等文獻看,當時的印歐 人東支和中國的周人都已與中亞和阿爾泰山周圍有密切的交往, 聯系到埃及曾發現有屬于公元前11世紀中國的蠶絲,中國的絲綢 在前1千年代前半期很可能已經經伊朗由陸路(迪亞拉商路)或海 路(波斯灣至紅海)運往埃及,伊朗充當了交往中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高原上的雅利安人(四)-- 阿拉伯征服與祆教
中亞:如何從雅利安人的家園變為突厥化的世界
讀書筆記-《波斯筆記》(上)
最后的襖教守護者:波斯后裔帕西人的漫漫遷徙之路
波斯為什么要改國名為伊朗
伊朗和波斯有什么關聯和區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沛县| 华阴市| 五寨县| 河津市| 清远市| 抚宁县| 岳阳县| 贡山| 保靖县| 宣武区| 武平县| 谢通门县| 乐陵市| 昌宁县| 通化市| 咸宁市| 台南县| 镶黄旗| 临海市| 恩施市| 肥城市| 米易县| 大荔县| 永川市| 莎车县| 宁夏| 芜湖市| 博白县| 达州市| 三台县| 龙里县| 曲水县| 武定县| 牟定县| 沙洋县| 新野县| 松溪县| 当涂县| 静海县| 伊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