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人,法國人,英國人紛至 沓來,不但從事貿易,而且涉足政 治,成7—股不能忽視的力量。
18世紀的印度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和波動。統治印度的是逐漸 沒落的莫臥兒帝國,然而莫臥兒政權如潮水般漸漸退去,崢嶸的石 頭顯露出來:這些石頭正是未來國家和民族的根基。
18世紀見證了印度土地上諸多新力量的誕生,然而都不能形 成大一統的格局。類似馬拉塔人和錫克人這樣前幾個世紀被殘暴鎮 壓的民族建立了強大的新國家,與繼莫臥兒統治之后新的獨立穆斯 林國家抗衡。最后,這種平衡中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歐洲商業公 司越來越多的干預。
整個17世紀,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都漸漸在印度立足。他們來此貿易,起初他們也只關注貿易,然而莫臥兒政權的衰敗留下了權力真空,必然要把他們吸納進來。
為了保護他們至關重要的貿易,歐洲公司開始逐漸涉足印度政 治。到18世紀中葉,他們也成了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就像穆斯 林人初到時一樣,起初這些歐洲人沒被當回事。可最后分析下來, 他們是最強大的勢力。
莫臥兒解體
奧朗則布的兒子巴哈杜爾沙(Bahadur Shah, 1707?1712年在 位)是“偉大的莫臥兒王朝”最后一位名副其實的國王。他死后, 隨著德里逐漸失去對各省大事的控制力,國家開始分裂。然而,他 暫時彌合了他父親在位末期開始出現的裂痕。他通過與阿羅阇弗人 和解結束了與拉賈斯坦的長期戰爭,并殘暴地鎮壓了錫克人的暴 亂。他還設法消除了馬拉塔人的威脅。他通過巧妙奸詐的外交手腕 使他們之間打起了內戰,在他當政期間這些民族一直在相互爭斗。 巴哈杜爾沙登基時已經63歲,渾身的解數還沒施展出來就去世了。 他死后發生了一系列繼位斗爭,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對莫臥兒威信和 政權的腐蝕。“偉大的莫臥兒”不過是各個宮廷派系手中的幌子, 如果說他曾經是個巨人,現在則只剩下一個影子。1719年,國王 法魯赫西亞爾(Farrukhsiyar)被自己的大臣從后宮拖出來,弄瞎 雙眼并慘遭毒殺,這表明派系斗爭發展到了頂峰。堅強的領導階層 和領導人是莫臥兒王朝的基石之一。這個原則體現在全印度壯觀的 建筑上。18世紀的德里出現過多達14個統治者,但沒有一個足夠 強大,或者在位時間足夠長,到頭來連一座建筑也沒有留下。
中心空虛的同時,國家對各省的權力越發削弱了。此前代表國 王行政的大貴族們開始建立自己的權力基地。莫臥兒王朝竭盡全力分 開的省長和迪萬逐漸開始融合在一起。在他們的地盤上,新的世襲國 家開始成型。比哈爾建立了奧得王國(Oudh,或Awadh),首都勒克 瑙(Lucknow)是一座以絲綢、香水和珠寶著稱的繁華城市。
海德拉巴德也成為了一個新國家的首都,這個國家比莫臥兒帝國存在的時 間還長。國家的建立者尼扎姆一烏勒穆勒克(Nizam-ul-Mulk?, 1724?1748年在位)曾是莫臥兒國王的首席部長。試圖改革受挫的 尼扎姆一烏勒一穆勒克后來引退到德干,在海德拉巴德建立了首都, 并自立為王,成了國家南半部事實上獨立的統治者。
另一個莫臥兒貴 族穆爾希德.庫利汗(Murshid Quli Khan,1703?1727年在位)在孟 加拉落戶,且建國定都,都城叫穆爾希達巴德(Murshidabad)。越來 越多的士兵、公務員、知識分子、藝術家和工匠們成群結隊離開德 里,來到這些省城。德里衰落后,海德拉巴德、勒克瑙和穆爾希達巴 德都發展成為重要的莫臥兒文化中心。
18世紀二三十年代,馬拉塔政權復興,這加劇了莫臥兒帝國的解體。
勒克瑙的"大宗廟
不再是防守方的馬拉塔人在印度中部發動了數次大規模襲 擊。面對不斷的侵襲,莫臥兒軍隊無能為力。到1738年,馬拉塔 人竟然襲擊了德里的郊區,所有驅逐他們的嘗試均告失敗。同年, 莫臥兒王朝被迫退回印度中部的馬爾瓦省。帝國的北部領土和德干 被強制分開了。
1739年,德里被洗劫,越發顯露出帝國的衰弱。1738年,當 帝國忙于抵御馬拉塔人時,波斯統治者納迪爾沙(Nadir Shah)人 侵印度。納迪爾沙輕而易舉地挫敗了莫臥兒派來抵擋他的大軍,隨 即進軍德里。德里慘遭洗劫,居民被屠殺。屠殺持續了約6個小 時,近30 000人遇難。街道上死尸遍地,就像落葉鋪滿花園。整個 城市被燒成灰燼,看上去就像一片燒過的草原。
納迪爾沙滿載著讓人瞠目結舌的黃金珠寶回到波斯。傳說中沙 賈漢的孔雀寶座也跟著納迪爾沙回到了波斯,成為新主人波斯國王 輝煌的新寶座。正如一個歷史學家說的,“348年累積的財富瞬間 易手”。長期以來作為莫臥兒標志的顯赫的財富一去不復返。莫臥 兒還能延幾口殘喘,卻不過是原先的一個影子。曾經的帝國現在只 剩下一個小小的德里,國王也不過是其他更強大的統治者手里的一 個木偶。薩夫達爾·姜格(Safdarjung)的陵墓也是這種衰敗的有 力見證。薩夫達爾·姜格是奧德總督(Nawab of Avadh, 1739? 1745年在位),他在國王死后來到德里,自命為首相,大體上掌管 著朝政,直到一場殘酷的內戰爆發,他被驅逐出去。他兒子為他建 的這座陵墓看上去很大,給人很深的印象,把大理石和紅色砂巖結 合在一起,名震一時。然而標志著莫臥兒建筑巔峰的分寸感和精確 的結合已不復存在。花園太小,陵墓太大,穹頂太臃腫。主事者刻 意仿古,可再怎么使勁炫耀,這陵墓也只是明日黃花。
1761年,又一次人侵決定了莫臥兒帝國的命運。納迪爾沙死后, 他的副官,一位叫做艾哈邁德·沙·阿卜達里(Ahmed Shah Abdali)的阿富汗將軍在阿富汗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國家。他學著主子的樣 子,覬覦著印度想撈點兒好處。從1756年開始,他多次襲擊旁遮 普,逐漸控制了這個地區。莫臥兒政權在絕望中向昔日的敵人馬拉 塔人求助。可馬拉塔人也沒能阻止艾哈邁德·沙,于是本已枯竭的 德里再次被洗劫。只是因為艾哈邁德·沙決計返回阿富汗,莫臥兒 才免于覆滅。盡管如此,艾哈邁德·沙的人侵標志著德里獨立的終 結,他留下的國王阿拉姆沙(Shah Alam, 1788?1806年在位)將 自己殘余的政權讓與了馬拉塔人。1788年,一個喪心病狂的阿富 汗強盜頭子襲擊了德里并占領紅堡,阿拉姆沙也被弄瞎了眼睛。在 莫臥兒政權的全盛時期,賈漢基爾、沙賈漢和奧朗則布都曾刺瞎反 對者的眼睛以絕后患。在君士坦丁堡,另一個帝國的首都,失明使 一個候選人喪失了掌握大權的資格,因為一個盲人不可能統治一個 國家。國王阿拉姆沙的失明在很多方面都是一個象征性的事件。它 標志著從1788年開始,莫臥兒帝國在印度政治中已不再扮演有頭 有臉的角色了。
馬拉塔同盟
盡管奧朗則布長期的軍事斗爭沒有消滅馬拉塔人的抵抗,但這 些斗爭破壞了希瓦濟建立的協約國家。馬拉塔由此成了一個不同民 族組成的松散同盟,由世襲首領即佩什瓦(Peshwa)統領。騎著 強壯的小馬輕裝上陣的馬拉塔人以其速度和耐力著稱,他們逐漸喜 歡上了搶劫和游擊戰。由于家鄉馬哈拉施特拉貧窮荒蕪,他們將注 意力轉向了印度寬闊廣袤的其他地區。短短幾年時間里,他們就獲 得了與北歐海盜等同的名聲,整個印度都懼怕他們出其不意的破壞 性襲擊。
到1750年,馬拉塔政權已擴展到整個印度中部,并已開始向印 度北部深人。佩什瓦在根據地馬哈拉施特拉中心的浦那行使最高權 力。佩什瓦從這里指揮并努力控制(并不總是成功)駐扎在印度各地
的馬拉塔首領們的活動。西部是古吉拉特,由牛戶(GayakavS#統 治,首都在巴羅達(Bairoda)。古吉拉特坐落在印度最富饒的農業 區,在英國的統治下,成了最富有、最強大的諸侯國。盡管君主體 制已被正式廢止,但這里仍保留著昔日的壯麗。現代化的巴羅達是 一座整齊有序的城市,寬寬的道路上綠樹成蔭,大型公園和著名的 公共建筑比比皆是。城市里還點綴著許多宏大的宮殿,其中最著名 的恐怕要屬傳說中的善相宮(Laxmi Vilas Palace, 1880 ·?■lQOO年) 了,這是19世紀最昂貴的私人建筑。
印度中部被另外一個大將軍邦斯萊(Bhosale)統治著。邦斯 萊盤踞那格普爾(Nagpur)——如今已是骯臟的工業城市了。再往 北的印多爾(Indore)和瓜廖爾也是比較大的馬拉塔人的國家。印 多爾由霍爾卡爾(Holkar)統治,而瓜廖爾由辛迪亞(Scindia)統 治。1754年被馬拉塔人占據的中世紀要塞都城瓜廖爾是當今印度 最偉大的景觀之一。瓜廖爾位于高出平原300英尺的砂巖懸崖上, 被巨大髙聳的城墻保衛著,城墻上有巨大的圓塔,上面是開敞式圓 頂小樓。這座建筑群由各式各樣的宮殿組成,想進人這座建筑群要 爬陡峭的斜坡,繞來繞去穿過5個不同宮殿的5座大門。坐落在中 央邦中心的瓜廖爾數個世紀以來一直是通往印度中部的門戶。
1756年艾哈邁德·沙人侵之后,莫臥兒王朝馬上召集馬拉塔 人將這些侵略者驅逐出印度。馬拉塔眼前展現出一個新帝國的夢 想,于是佩什瓦接受了挑戰。他派遣了一支最好的馬拉塔騎兵部 隊,由其堂兄鮑·薩希卜(Bhao Sahib)指揮。1761年1月13日, 部隊在帕尼帕特遭遇阿富汗人。這是帕尼帕特的第三場大戰,也是 最激烈的戰斗,然而以意義重大言之,似不遜于前兩次。雙方部隊 都是深溝高壘,但馬拉塔人發現中了阿富汗騎兵小隊的詭計。阿富 汗人成功切斷馬拉塔人的交通,使他們沒了給養。他們的馬和士兵 很快就饑腸轆轆,彈藥也快用盡了。他們別無選擇,只有放棄防御 去進攻比他們更強壯、陣地更有優勢的阿富汗人。在接下來的戰斗 中,馬拉塔軍隊幾乎被殲滅。75 000人被殺,30 000人成為囚犯。 對馬拉塔人來說,這場災難徹底擊碎了他們曾經的野心。慘敗的消
息擊垮了佩什瓦,幾個月之后他就死了。
然而,艾哈邁德·沙并沒有抓住這次絕好的勝利機會,他的部 隊發生了兵變,他不得不回到阿富汗。他的離去使印度北部出現了 一個政治真空。此時的馬拉塔人精疲力竭根本無力填補,他們花了 近10年時間才恢復元氣。直到18世紀70年代,他們才再次成為 印度大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艾哈邁德·沙的離去對一直在旁遮普 重建政權的錫克人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他們利用莫臥兒統治崩潰 之后的混亂和無政府狀態,逐漸鞏固了自己的位置。到18世紀末, 他們已經建立了一個盤踞在旁遮普、克什米爾和阿富汗的強大 王國。
這一時期另外一條重要的線索就是歐洲勢力的擴張。起初,歐 洲勢力發展緩慢而平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勢力越來越壯 大。歐洲商人起初來印度是為了尋找香料、絲綢這些貴重的異域商 品,因為這些商品在歐洲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最早是葡萄牙人主宰 了這些貿易,他們的根據地在印度西海岸的果阿(Goa)。這里是葡 萄牙帝國在亞洲的中樞,這個商業帝國從印度西海岸一直延伸到菲 律賓。1510年建立的果阿是次大陸上的第一個基督教殖民地,一 直由葡萄牙人控制,直到1961年印度派兵收復這塊領土。毫不奇 怪,這里與葡萄牙人的聯系今天還是顯而易見的:居民的名字,星 星點點的白色別墅,還有雄偉的巴洛克教堂,依然是日常生活的重 要部分。今日的果阿更出名的是它神話般的黃金海岸,那里吸引著 大量的游客,可算是印度的旅游之都。
葡萄牙人的牢固地位逐步讓給了荷蘭人,可到了 1740年,他們 都被一個新的對手——英國東印度公司取代。17世紀,英國人在海 岸上建立了 3個主要的商業中心。第一個在烏木海岸(Coromandel Coast)——英國人于1639年獲準在這里的一個小村莊建立帶有防
御工事的通商口岸。這就是后來的馬德拉斯殖民地,也就是欽奈 (Chenai),印度最大的都市之一。殖民地的中心位于臨海的圣喬治 要塞(Fort St George)。作為英屬印度的第一個總部,這些年圣喬 治要塞模樣大變,規模也擴大了,不過古跡仍然隨處可見。要塞內 坐落著英國國教在印度最早的朝拜場所、完全英式的圣瑪麗大教堂 (St Mary’s Church, 1678年)。附近是一些英屬印度的杰出人 物——羅伯特·克萊夫(Robert Clive)和亞瑟·韋爾茲利爵士 (Sir Arthur Wellesley,后來的惠靈頓公爵)的故居。克萊夫是在 圣瑪麗大教堂結的婚。1687?1692年馬德拉斯的副總理事、后來 用自己名字命名耶魯大學的伊利胡·耶魯(Elihu Yale)也是在圣 瑪麗大教堂結的婚。如今馬德拉斯是南方泰米爾納杜邦的首府,方 圓50多英里,街道寬闊,干凈宜人。
1688年,東印度公司得到了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孟買,又多了 一個據點。最初只是幾個瘧疾橫行的小島,后來逐漸聯合成孟買, 從要塞發展為港口,又從港口發展為城市。作為印度金融和商業中 心的孟買有著自己獨特的地方:擁擠的摩天大廈、銀行和商業機構 組成的孟買是印度巨富和赤貧的化身,對英國人來說儼然成了“通 往印度的大門”。“通往印度的大門”,這名字原是為矗立在碼頭區 的巨大凱旋門起的。英國人建這個拱門是為了紀念1911年國王喬 治五世和王后瑪麗來此訪問。1948年,這里成了最后一支英國軍 隊離開印度的啟程地點。
最后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殖民地1609年建于孟加拉。這個胡格 里(Hughli)河岸上的小殖民地后來成了大英帝國在印度的第一個 首都——加爾各答。雖然現在加爾各答不再是首都,但它仍是世界 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稠密,熙熙攘攘。
隨著東印度公司貿易的增長,這些殖民地以驚人的速度擴張, 迅速延伸到內陸。到1750年,加爾各答的人口已經大大超過10 萬。每個城鎮都成為東印度公司運轉的一個地方中心,由各自的地 方長官和委員會管理。馬德拉斯、加爾各答和孟買分別成為幾個獨 立行政區的首府,或被稱為直轄區(presidencies)。殖民地的中心 是“白人區”,這里住著公司員工和小股歐洲士兵,還有一些私營 商人。與“白人區”分開的“黑人區”里住著迅速增多的印度人 口,這里有印度商人,他們不但與東印度公司做買賣,還與公司官 員雇用的工匠、仆人和勞力打交道。
英法之戰
到18世紀初,英國東印度公司運往歐洲的印度貨物比所有其 他競爭者都多。然而英國察覺他們日益受到法國人的威脅。法國東 印度公司1674年在印度成立,總部設在馬德拉斯以南85英里的一 個沿海城鎮捧地舍里(Pondicherry)。雖然法國公司開始發展緩慢, 桓1720?1740年,公司的貿易幾乎增長到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半。 隨著兩家公司在印度規模的擴大,它們展開了越來越多的商業和政 治競爭。
莫臥兒帝國的瓦解在印度南部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于是馬德 拉斯的英國人和捧地舍里的法國人都卷人了地方政治并選擇有望奪取 王位的人進行扶持。1748年,德干的統治者尼扎姆一烏勒一穆勒克 去世。當時捧地舍里的總督約瑟夫·弗朗索瓦·杜普雷(Joseph Francois Dupleix, 1697?1764年)是一個充滿活力、很有外交手 腕的人,而且野心勃勃。在他的領導下,法國人利用這次機會將自 己的傀儡送上了王位。英國人擔心法國人的野心可能危及他們的貿 易,這就導致了英法之間一場長期戰斗。從1748年開始,英國和 法國的小股部隊、受過訓練的印度軍團(sepoys)和各自的印度盟 軍為控制印度南方戰略據點而相互爭斗。其中最重要的據點是特里 奇諾波利(Trichinopoly)要塞,要塞建在巨巖上,高出泰米爾納 杜平原250英尺。盡管法國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勝利,但英國憑借強 大的海上力量、更豐富的資源和更穩定的本土援助最終占據優勢地 位。1760年,在萬迪瓦什(Wandiwash)戰斗中,法國人一敗涂 地。一年后,法屬印度首府捧地舍里落人英國人手中。捧地舍里像 果阿一樣有著有趣的歷史。后來英國人把捧地舍里還給了法國,成 為一個法國特區,1954年還給印度。如今捧地舍里是印度法語人
群最聚集的地方。所有路標都由法語和英語寫成,雅致的建筑被刷 成白色,使得捧地舍里有種法國海濱城市的氛圍。
法國人的失敗為英國人掃清了道路,英國人開始成為印度政治 的一支重要力量。軍事天平的傾斜大大有利于英國。英法之戰已經 表明,一支訓練有素的歐洲軍隊,加上步槍和大炮的強大火力,用 不了多少人就可以擊退未經訓練的印度大軍。強大的火力壓制了主 要的印度武裝——騎兵的威脅,因為這意味著一支騎兵隊伍還沒接 近步兵的陣線,就被徹底擊潰。這些新玩意兒使英國人占了很大優 勢,并在他們后來的勝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真正使英國成為重要政治力量的事件是1757年征服孟加拉。 1756年,英國在加爾各答的殖民地被穆斯林統治者孟加拉總督西 拉杰一烏德一道拉(Sirahud-Daula,1756?1770年在位)的軍隊侵 占。由于不滿英國人桀驁不馴的態度,西拉杰一烏德--道拉洗劫并 摧毀了殖民地,而且上演了臭名昭著的一幕——加爾各答黑洞:所 有歐洲俘虜被關在一個寬14英尺、長18英尺的不通風的囚室里。 據說囚室里關押了多達146個歐洲人,到第二天只有23個人幸存。 不過,對這一事件似乎有一種癔癥性的夸大,最近的研究表明當時 只有64人人獄,其中21人幸存。西拉杰一烏德一道拉自己甚至都 不知道這種暴行,更別提實施這種暴行了。盡管如此,黑洞作為印 度人殘暴的例子幾乎盡人皆知。如今,不幸的西拉杰一烏德一道拉 殘忍邪惡的惡魔身份遠比他作為孟加拉最后一個獨立統治者的身份 更為著名。
西拉杰一烏德-道拉的暴行很快得到了懲罰。一支先遣隊從馬 德拉斯被派到海岸,并在1757年初奪回了加爾各答。英國決心不 再讓黑洞事件重演,于是修建了一座當時最先進的新式堡壘。位于 歐洲社區中心的威廉堡是最著名的英屬印度軍事堡壘。這個八角的
堡壘墻壁加厚,又有掩體和胸墻保護,周圍是一條又深又寬的壕 溝,可以引河水灌滿。壕溝外是一大片裸露的草地,草地經過清 理,成了英國人的耙場。這塊叫做“練兵場”的公用土地至今在加 爾各答人的生活中仍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今威廉堡堡壘依舊,軍 營、馬廄和倉庫都擁擠在這里,練兵場卻成為現在的活動中心。加 爾各答尚存的空地不多,練兵場早晨和晚上就格外熱鬧,每每是人 頭攢動,人聲鼎沸。
羅伯特·克萊夫
再次侵占加爾各答的英國軍隊由羅伯特·克萊夫(1725?1774 年)上校統率。此前只是東印度公司文官的他在英法之戰中已經脫 穎而出。他是個雄心勃勃、精力充沛、足智多謀的人物,公司在印 度活動的迅速擴張多虧了他的功勞。他接到的命令只是收復加爾各 答,因為公司只關心恢復在孟加拉的商業地位。可孟加拉是印度最 富裕的省份,克萊夫意識到推翻西拉杰一烏德一道拉不但對公司而 且對他個人會有巨大的收益。他無視馬德拉斯讓他收兵的命令,在 孟加拉繼續戰斗。1757年6月23日,克萊夫和他的小部隊(800 名歐洲人和2 000名印度兵)在著名的普拉西(Plassey)戰役中對 陣西拉杰一烏德一道拉50 000多人組成的大軍。普拉西一役在印度 建立了英國政權——盡管意義重大,卻不能算一次偉大的軍事勝 利,它更是一次成功的陰謀,因為克萊夫已經通過狡猾的外交策略 確保西拉杰一烏德一道拉的大軍會在戰場上拋棄他了。
克萊夫的勝利使得英國能夠在孟加拉總督的位子上安排自己提 名的人。孟加拉成了英國的附庸國,統治者是一個傀儡,其職責就 是滿足公司的財政期望。1757?1765年,一系列無情的金融和商 業要求逐漸吸干了孟加拉看似用之不竭的財富。正如克萊夫所預 料,回報是豐厚的,公司的職員們發了大財,他本人則一夜之間成 了英國最富有的人之一,擁有財富234 000英鎊,年收人達30 000 英鎊。不過新的總督并不能滿足英國人的期望,1765年,公司開 始接手孟加拉的行政事務。短短幾年內,東印度公司就成了孟加拉
真正的統治者,加爾各答成了省政府所在地。
1774 年,沃倫·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1732?1818 年) 被任命為公司在印度所有領土的總長官。黑斯廷斯能力出眾,在他 的堅強領導下,公司勢力繼續擴張。通過結盟和吞并的政策,黑斯 廷斯逐步在印度建立了英國的地位。不過他最偉大的成就還是保護 公司在印度南方的殖民地免受強大印度勢力聯盟的沖擊。首先是馬 拉塔人,他們再次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其次是德干的統治 者,也就是后來為世所知的海德拉巴德的尼扎姆。海德拉巴德是莫 臥兒帝國唯一幸存的省,由穆斯林貴族統治,居民大多信印度教。 最新出現的勢力是邁索爾(Mysore),德干南部的一個繁榮且擁有 重兵的王國。
邁索爾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其強有力的統治者黑德爾·阿利
沃倫·黑斯廷斯
(Haidar Ali, 1761?1782年在位)。他曾是一名穆斯林士兵,經過 逐級提拔,取代了邁索爾的印度統治者。他改組了西線的軍隊,在 他和他極富天賦的兒子提普蘇丹(Tipii Sultan)在位時期(1782? 1799年),邁索爾對英國構成了強大的軍事威脅。值得一提的是, 黑德爾·阿利深謀遠慮,比前來鎮壓的英國軍隊技高一籌:
我要讓你們的軍隊跋涉到腿腫得和身體一樣大。你得不到 一片草,也得不到一滴水。你每次擊鼓我都能聽得到,而你花 上一個月也不會知道我在哪里。
1799年,在歷時近20年的一系列殘酷的爭奪戰之后,邁索爾 最終投降。即便如此,戰斗也是由于提普蘇丹本人的死亡才結束 的:他在首都師利蘭迦城(Seringapatam)的城墻上戰斗時被殺。 英國用最高的軍隊榮耀厚葬了他;當時雷聲隆隆,大雨瓢潑,兩名 在戰斗中毫發無損的英國軍官突然被閃電擊中,當場死亡。提普蘇 丹的遺體與父親合葬,葬在他們堡壘之外一個陰森的墳墓里。一條 柏樹參天的大道通向黑德爾·阿利和提普蘇丹的陵墓。陵墓極肅 穆,上有穹頂,四周是走廊,走廊一側是光滑的木柱,地穴里躺著 黑德爾·阿利和他能干而古怪的兒子。兩座墳墓上經常蓋著棺布, 黑德爾·阿利的墳墓上是黑色或紫色,提普蘇丹的墳墓上是紅色, 那是為了紀念殉道者。
黑斯廷斯統治的各個時期都要抵抗馬拉塔人、黑德爾·阿利或 尼扎姆的攻擊。有一次,他發現自己要同時面對三方面的攻擊。他 的能力和他毫不動搖的決心使得當時還非常脆弱的東印度公司化險 為夷。此時的公司需要時間來增強力量,而黑斯廷斯的戰功給東印 度公司爭取到了時間。黑斯廷斯是印度語言的大學者,又是用功的 小學生,他做了大量工作鼓勵英國專家研究印度文化。有人說,與 強行軍和保衛頹圮的城墻相比,他的個性更適合學習拉丁語、希臘 語、波斯語和烏爾都語。話又說回來,到1785年離開印度時,他 為保衛英國勢力做的工作最多,無人能出其右。他回到英國,沒有
像克萊夫那樣受到英雄般的禮遇。他被指控貪污和濫用權力,四處 受到攻擊。他的余生都在與這些指控斗爭,他花掉了全部財產,搭 上家業,最后還搭上了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