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西漢勢力深入青海地區
一、西漢王朝與西羌的關系
漢初,匈奴冒頓單于勢力強大,河湟地區的羌人臣屬于匈奴。匈奴以羌人為 右臂,對漢朝北部邊疆構成了威脅。文帝、景帝統治時期(前179 ~前141年) 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具備了解 除邊境威脅的能力。于是漢武帝開始了“征伐四夷,開地廣境,北卻匈奴,西逐 諸羌”的戰略行動。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遣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統率騎兵萬人,自隴 西出兵,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縣境),大敗匈奴右部。這年夏天,霍去病率軍 由北地出兵,逾居延海,抵祁連山,圍殲匈 奴。秋季,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率部4萬 余眾歸降漢朝。西漢占領河西后,陸續設立 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從而溝通 了內陸與西域的交通,割斷了匈奴與河湟羌 人的聯系,為進一步占領河湟創造了條件。
元鼎五年(前112年),居住在河湟流 域的先零羌和封養、牢姐等羌人部落解仇結 盟,和匈奴聯合,集結10萬人眾,匈奴人 五原(今河套),羌人攻占令居(今甘肅永
登縣境)、安故(今甘肅臨洮西南),圍抱罕 匈奴騎士圖
(今甘肅臨夏)。次年,漢武帝命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率軍10萬征討羌人。 漢軍渡黃河,逾湟水,“西逐諸羌”,進而占領湟水流域。部分羌人被迫西遷, 遷至青海湖地區過游牧生活。為了鞏固新拓疆土,西漢王朝向湟水流域遷徙漢 人,安置降羌,封授先零羌首領楊玉為“歸義羌侯”,并開置公田,修筑障塞亭 燧,在今西寧市建立具有軍事和郵驛性質的西平亭,為創建郡縣做了必要的準 備。
宣帝初年,先零羌懷念失去的故土,紛紛強行返回湟水北岸放牧,有與匈奴 貴族聯合的勢頭。元康三年(前63年),先零羌與其他羌族部落交換人質,結成 聯盟,準備進攻漢軍。漢宣帝派光祿大夫義渠安國領兵巡視諸羌,義渠安國以欺 騙手段召殺先零羌首領40余人,?并縱兵殺死羌民千余人。這種做法激怒了羌 人,引起了更大規模的戰爭。諸羌占領湟中,攻打金城(今甘肅蘭州),并在浩 塵(今作浩門,治今甘肅省永登縣河橋驛)大敗安國所率軍隊。為了平定局勢, 宣帝選擇了年邁而通曉羌事的后將軍趙充國,率6萬軍隊出兵湟中。趙充國至金 城,渡黃河,過四望峽,深人湟水谷地,采取軍事打擊和政治瓦解相結合的辦 法,集中兵力打擊比較強大且帶頭起事的先零羌,分化安撫罕、幵等羌,很快就 擊破了羌人的主要力量。漢軍在土地肥沃的湟水流域實行軍事屯田,做了長期駐 軍河湟地區的打算,羌人只好紛紛歸順。西漢封授歸降的先零堯首領若零、弟澤 兩人為“帥眾王”,整個西羌地區很快趨于平定。
二、西漢在河湟地區設置郡縣
為了長期統治河湟地區,西漢政府除了進行征伐西羌的戰爭外,還采用軍事 屯田,建立郡縣,設置護羌校尉、屬國都尉等機構,委派官吏等辦法,來加強對 河湟羌人的控制。
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遣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西逐諸羌,在建 立令居塞(今甘肅永登縣境)的同時,開始設置“護羌校尉”(初設營于令居, 后徙安夷、臨羌等地),從此護羌校尉成為相對固定的體制。神爵二年(前60 年),趙充國擊破先零等諸羌,許多羌人歸附西漢,西漢政府專門設置了 “金城 屬國”(治地不詳,一說在破羌縣,即今青海樂都縣境),安置歸屬的羌人,并 任命了屬國都尉。護羌校尉和屬國都尉本應是管轄羌人事務的官員,但在后來的 羌漢戰爭中,他們直接壓迫和殘暴地屠殺羌人,給羌族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苦難, 引起了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抗。
為了加強對西北邊境的控制,始元六年(前81年)秋七月,漢廷取天水、
①倆弟傳))為40余人,樾充國傳}作3(>余人,今從灑羌傳》。
隴西、張掖郡各二縣,?新置了金城郡(治今蘭州市)。金城郡的設置是西漢王朝 健全西部區劃和防御羌人的一個重要措施。神爵初年,為了加強和鞏固邊防,漢 廷又在富饒的河湟地區增置允吾(治今青海省民和縣境)、允街(治今甘肅省永 登縣境)、破羌(治今青海省樂都縣老鴉城)、安夷(治今青海省平安縣境)、臨 羌(治今青海省湟源縣城東南,一說在湟中縣通海堡)、浩門(治今甘肅永登縣 境)、河關(治今甘肅積石山縣大河家,一說在今青海貴德縣一帶)7縣,使金 城郡由6縣擴為13縣。隨著西漢統治區域的向西擴展,郡治也從原來的金城西 移于允吾。擴置的金城郡面積遼闊,包括西羌分布的主要地區,戰略位置十分重 要。從這一時期起,河湟地區正式納入了中央封建王朝的郡縣體系之中。
三、王莽設置西海郡
西漢末年,大司馬王莽掌握了朝中大權。漢平帝元 始四年(4年),王莽派中郎將平憲等人,來到西海(今 青海湖)地區,以金錢財物,利誘卑禾羌首領良愿獻地 內屬。良愿等人懾于西漢武力,于是率領本部落12 000 人遷出鮮水海(今青海湖)、允谷(即大允谷,今共和縣 等地區)、鹽池(今茶卡鹽池)等地,將環湖地區獻給了 漢朝,自居高山險阻處為漢藩蔽。王莽誘使卑禾羌獻地, 羌人又一次被迫到自然條件更差的地區去放牧。
王莽得西海、鹽池后,為竭力制造“四海一統”的 政治升平假象,奏報臨朝的太后王政君,謂當時全國已 有東海、南海、北海三郡,請在良 愿等所獻的地區設西海郡。準奏后,
于元始四年(4年)冬設置了西海 郡,?治龍夷(又名龍耆,在今青 海省海晏縣三角城),并在環湖地區設置五縣歸西海郡管 轄。史籍雖未記載這五個縣的名稱,但近年來考古工作者 在環湖地區發現的五座漢代古城,?填補了史料之闕。西海 郡城遺址內還發現了漢代錢幣和新莽時期陶制錢范。西海 郡的設置,使漢帝國西部疆域深人到了青海西部草原。 西海郡古城出土錢茨
①即天水郡的榆中、金城縣,隴西郡枸罕、白石縣,張掖郡的令居、枝陽縣。
②書·平帝紀>〉為元始四年冬,〈任莽傳》作元始五年秋,今從《平帝紀)〉。
③即海晏縣三角城.海晏縣尕海古城,剛察縣北向陽古城,共和縣草多隆古城,興海支東加拉古城。
/7
王莽建立西海郡后,在國內增立新法50條,凡有違犯 者,強行遷徙到西海地區。被迫遷徙的內陸百姓數以萬計, 引起了內陸人民的強烈不滿。a>
西海郡設置兩年后,即王莽居攝元年(6年),西羌豪 酋龐恬、傅幡等舉兵攻打西海郡,企圖奪回水草豐美的環 湖地區。西海太守程永棄城逃走,后被王莽所殺。羌人遂 即占領西海郡。次年,王莽遣護羌校尉竇況等擊破西羌, 收復了西海郡。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十月,王莽在西海 郡治龍夷城樹立“虎符石匱”,銘文為:“西海郡虎符石 匱,始建國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王莽篡位稱帝后,爆發了綠林、赤 眉起義,新莽政權無力顧及邊疆郡縣,卑禾羌等遂又趁機奪回了故土,西海郡也 隨之廢棄。
第二節先人的反抗斗爭 和東漢對河皇羑人的統治
一、東漢時期的羌漢戰爭
漢代以來,在多次的羌漢戰爭中,統治階級將大量降附的羌人安置在塞內, 本想讓他們與漢人雜處,便于對羌人進行監督,使其不再起兵反漢。但朝中官吏 和地方豪強勢力肆無忌憚地虐待羌人,重其徭役,斂其牛羊,并強行征發羌人到 各地打仗,因而不斷激起羌人的武裝反抗,尤其是東漢后期,統治階級日益腐 朽,對各族人民的壓迫越來越殘酷,終于激起了西北羌族人民大規模的武裝起 義,其中河湟羌人是主要的力量之一。
建初元年(76年),安夷縣吏掠奪卑湳羌婦為妻,引起了皁湳、勒姐、吾良 等羌人部落的暴動。這次暴動被漢廷鎮壓下去后,第二年又爆發了以燒當羌為 主,由封養、牢姐、燒何、當煎、當闐、卑湳等部參加,并與湟中月氏胡、張掖 盧水胡聯合行動的大起義。自建初二年到永元十三年(77?101年)的20余年 間,羌人多次攻打金城、隴西、漢陽等地,搗毀漢軍營壘,殺死漢軍將帥。羌人
①〈奴書》卷九十九上任莽傳h
起義少則數千人,多則數萬人,深得羌族和其他民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湟中月 氏胡曾被護羌校尉鄧訓整編為“義從胡”對羌作戰,但不久后,共同的利益又使 他們參加到羌人起義的行列。東漢政府為了鎮壓羌人起義,先后遣護羌校尉等將 帥多人,率軍深入大、小榆谷(今貴德、尖扎一帶)、允谷(今共和盆地),在軍 事征伐的同時采用分化瓦解政策,使羌人起義遭到失敗,燒當羌首領迷唐只得率 余眾不足千人,“遠逾賜支河首”,即今青海南部果洛、玉樹及其以南地區,依 發羌而居。
永初元年(107年),安帝遣騎都尉王弘強行征發金城、隴西、漢陽三郡羌 人數千騎兵赴西域作戰,羌人不樂遠征,走到酒泉便相率逃散。朝廷命各郡縣發 兵堵截,勒索騷擾,搗毀廬舍,于是羌人和戍羌騎兵被迫舉行了暴動。他們持竹 竿木枝代矛,負板案為盾,攻亭堠,殺官吏,各郡羌人聞風而動,群起反抗東漢 的統治,其中先零羌和鐘羌聲勢最大。漢廷遣車騎將軍鄧騭等統率5萬軍隊前去 鎮壓,結果屢戰屢敗。羌人乘勝深人內陸,先零別種滇零在北地郡(今寧夏境 內)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推舉滇零為天子,建都丁奚城(今寧夏靈武東南),其 控制地區西達金城郡東部。永初三年(109年),在滇零的 指揮下,當煎、勒姐二羌攻下破羌縣,鐘羌攻下臨洮縣 (今甘肅岷縣),活捉南部都尉,東漢在西北的郡縣官吏驚 惶失措,紛紛脅迫所屬漢民,內遷郡縣,?兵荒、災荒一 時使難民流離失所,隨道死亡,喪其大半。漢族人民不忍 強暴,也紛紛參加了羌人起義。羌兵東渡黃河,進攻河 東、河內等郡,直接威脅東漢都城洛陽。東漢政府十分惶 恐,先后調集20余萬軍隊圍剿羌人。由于羌人英勇善戰,致使漢軍將帥束手無 策。直到永初五年(111年),東漢政府改用騎兵,同時利用南匈奴騎兵,進行 武力鎮壓,并采用暗殺和財貨招誘的手段,才消滅了滇零政權,分散了諸羌部 隊,結朿了這次長達12年的羌漢戰爭。金城郡太守衙門本在允吾縣,移寄隴西 郡襄武縣后,直至這次羌事平定,金城郡治又移徙允吾縣。
建光元年(121年)當煎羌和燒當羌等3000人攻打湟中及金城諸縣,與此 前后整個涼州和三輔都受到羌人的進攻。永和元年(136年)后,涼州、并州和 關中的羌人不堪忍受官吏的橫暴,又相繼爆發了反抗漢朝的斗爭。
廷熹二年到建寧二年(159~169年),燒當、先零、沈氐等羌先后展開反暴 政斗爭,東漢政府用隴右、河西大姓皇甫規、張奐、段頻等人領兵作戰。皇甫
①漢朝徙金城郡治于襄武(今甘肅隴西東南),徙護憲校尉營于張掖。又徙隴西郡民于襄武,安定郡民于 美陽(今陜西扶風東),北地郡民于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上郡郡民于衙縣(今陜西白水東北)。
規、張奐主張“招撫”政策,并懲治貪官污吏,受到部分羌人的信任,歸服的羌 人達2〇余萬人。段潁素以殘暴嗜殺著名,從建寧元年至二年間(168?169年), 僅他率軍征伐先零羌“凡百八十戰”,斬首38 600多級,掠得牲畜427 500多頭, 足見統治階級對羌人屠殺掠奪的程度。東漢邊地將領和官吏,在戰爭中大肆掠 奪,中飽私囊,爭得功名,而羌漢人民卻深受其害。
中平元年至六年(184~189年),金城、隴西、漢陽三郡又爆發了以湟中 “義從胡”,金城“義從羌”、隴西先零羌為主要力量的起義,起義軍立湟中胡北 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并與漢族人民聯合,攻下了金城郡等許多郡縣。起義軍 在進攻三輔時曾提出“誅討宦官”的口號,說明羌人起義在政治上更加顯得成 熟。這次起義因統治階級的鎮壓和義軍內部發生分裂而遭到失敗。
縱觀東漢羌人起義,前后持續一百多年,導致羌漢戰爭的主要原因是統治階 級對羌民的壓迫和剝削。羌族人民與擁有幾十萬的東漢官兵抗衡,不斷遭受到血 腥的屠殺和掠奪,而漢族人民也因戰亂承受了深重的苦難。戰亂使戶口大量散 亡,人民元氣消耗殆盡,以金城郡、隴西郡的戶數為例,永和五年(140年)只 及元始二年(2年)的10%。?羌人起義也給東漢政府以沉重的打擊,使其軍事 力量大大削弱。為了鎮壓起義,東漢政府用費巨大,府帑空竭達到了極點,統治 者陷人千瘡百孔的困難境地,根基為之動搖,充分暴露了東漢統治者的虛弱和腐 朽。內陸人民賦稅徭役的加重,使農民暴動愈演愈烈,終于導致了東漢政權的崩 潰。
二、東漢對河澶羌人的統治
王莽末年,金城郡屬縣多數都被西羌占領,王莽舊部、自稱上將軍的隗囂擁 兵割據隴西,與漢廷相對抗。建武九年(33年),光武帝劉秀在平定了北方主要 地區后,又平定了隗囂,繼而平定了蜀地等,實現了全國統一。由于東漢初年人 口大量減少,漢廷采用減少與合并郡縣的辦法,使中央政令更有效地到達地方, 以加強其統治。于是金城郡原13縣中地處黃河以南的袍罕、白石、河關三縣劃 歸隴西郡管轄。這樣,今青海東部地區在東漢時分屬金城、隴西二郡。
建武十一年(35年),隴西太守馬援在臨洮擊破先零羌后,又在唐翼谷、 允吾谷(在今甘肅永靖和青海民和縣境)與羌人作戰,俘獲羌人與谷糧畜產。 由于歷年的戰亂,河湟地區人口散失,所以在對待羌人和邊地郡縣的廢留問題
①據彳漢書·地理志)元始二年(2年)與0§漢書·郡國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比較,西漢元始二 年金城郡為38 470戶,149 648人;晚西郡為53 964戶,236 824人。東漢永和五年金城郡為3 858戶,18 947人; 陳西郡為5 628戶,29 637人。
上,朝中諸臣發生了爭論,一些大臣認為金城郡破羌縣以西,道遠多寇,索性 放棄,以免多事。唯馬援認為破羌以西,城多完固,田土肥沃,灌溉便利,作 為防御羌人的戰略要地,不可輕易放棄。光武帝采納了馬援的意見,并從武威 遣還從金城郡逃去的百姓3 000余口,充實了河湟流域各縣。馬援又奏請置官 長,繕城郭,起塢堠,開導水田,規勸返鄉百姓耕牧,曾使湟中地區一度出現 了社會安定的局面。
由于羌漢戰爭,東漢在河湟地區的政權并不鞏固。建武時,羌人屢次起事, 攻占金城及其屬縣,金城郡曾于建武十二年(36年)撤廢,一年后又行恢復,據 《后漢書》卷一武帝紀第一下》,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屬隴西”, 建武十三年(37年)“復置金城郡”。永初時,爆發以麻奴兄弟為首的羌人起義, 戰火延至涼州、并州、三輔的許多地區,郡縣官長畏懦、爭相逃命,金城太守衙 門由允吾移寄于隴西襄武(今甘肅隴西東南),?直到統治者鎮壓了這次起義并重 新控制局面后,才又遷回允吾。
青海東部地區自兩漢建立郡縣以來,開展屯田,不斷遷徙內陸漢族人民前來 居住,在羌族和漢族人民的共同開發下,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從而加快了這一 地區封建化的步伐。為了加強對河湟地區的控制,獻帝建安中,東漢析金城郡置 西平郡,?憑依故西平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作為郡治。東漢西平郡轄有西 都(今青海西寧)、破羌、臨羌、安夷4縣。
除行政建置外,東漢自建武九年(33年)承襲舊制,仍設護羌校尉,建營于 令居,后移營于狄道(今甘肅臨洮)。建初元年(76年),安夷縣發生卑湳羌起 義,校尉營又遷至安夷。次年爆發以燒當羌為主的大起義,校尉營又西遷至臨 羌,在此設營的30年中,主要對付大、小榆谷燒當羌人的反抗。永初時,因金 城、隴西二郡羌人起義,校尉營又先后遷至狄道、張掖。東漢護羌校尉先后更換 28人次,?其中除少數人如鄧訓等,能實行安撫政策,關注羌人疾苦,曾受到羌 人愛戴外,?多數人則貪婪兇暴,他們或實行武力鎮壓,或對羌人施以離間分化
① 據漢書》卷五按帝紀k垢漢書> 卷一百十七灑憲傳>。
② 關于西平馳設置w間,樋爾、etw郡縣圖劫、儀麵考》、健史方輿紀要> 等均日:“后漢建 安中置西平郡' 飫下郡國利病書)等曰:“魏黃初中”置。今據債治通鑒)記載,建安十年(2〇5 年)曹操拜西平太守京兆人杜幾任河東太守,以及往國志·杜畿傳k西平郡的設置時旬約在建安初至建安十年前 的一段時間中。考證詳見王昱:情悔省志·建置沿革志K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7頁。
③即牛邯、夏育、竇林、郭襄、吳棠、傅育、張紆、鄧訓、聶尚、貫友、史充、吳祉、周鮪、侯霸、段禧、 侯覇、龐參、馬賢、韓皓、馬續、胡疇、馬賢、趙沖、張貢、第五訪、段頭、胡宏、段頊等28人次。
④據0§漢書> 卷四十六挪訓傳K
⑤
⑥
政策,引起了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抗。羌人的起義多因護羌校尉的殘暴屠殺而引 起。
第三節漢代青海的民族分布與活動
一、漢代靑海備地的羌人部落
漢代的青海,是羌人活動的中心地區,由于羌人當時主要居住在我國的西 部,又稱其為“西羌”。西羌是一個多氏族多部落的民族,自無弋爰劍以來,其 分支發展到150種,分散居住在我國西北和西南各地。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有 的興盛,有的衰亡,有的分化歸入其他部落,史籍載漢代羌人著名部落有20余 種,其中尤以先零、燒當、鐘羌(大致活動在洮河上游的臨洮一帶)等部落集團 最為強大。西羌部落的名稱多以部落首領的名字命名。今青海境內先后有先零、 燒當、卑湳、罕開、封養、牢姐、燒何、多姐、勒姐、當煎、當闐、鐘羌等部落 活動過。河湟流域、環湖地區、黃河上游,都曾是羌人活動的中心區域,黃河源 頭及其以西地區有發羌,柴達木西部有婼羌,其他許多地方也都有以部落形式獨 立活動的憲人。
先零羌是西漢時期羌人中最強大的部落集團。他們原居住在賜支河曲南岸的 大、小榆谷,西漢初,部分先零羌發展到湟水流域。元鼎六年(前111年),漢 武帝西逐諸羌,大部分先零羌人被迫離開湟水流域,遠去西海、鹽池從事游牧。 西漢時期發生的幾次較大規模的羌人起義,都由先零羌發動并以其部為主力,后 來在漢朝的鎮壓和打擊下,損失慘重,逐漸衰敗。西漢后期,居住在大、小榆谷 等地的先零羌又得到迅速發展,成為左右附近局勢的一支力量。東漢初,先零羌 在東漢政府的鎮壓下,勢漸削弱,燒當羌等部落乘機擊敗先零羌,奪取大、小榆 谷,先零羌只好向東遷徙。安帝以后,先零羌再次興起,多次參加羌人大起義, 給東漢政府以沉重的打擊,先零別種滇零在北地郡曾建立羌人政權。后來,先零 羌在東漢政府的多次鎮壓中遭到了慘重的打擊,人員傷亡嚴重,財、畜損失很 大,從此一蹶不振。
燒當羌是繼先零羌以后的又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傳說燒當是西羌研的十三 世孫,以后這一部落便以燒當為名號。從燒當傳至玄孫滇良,居住在賜支河曲北 部的大允谷。西漢時,燒當羌部落一直處于衰弱狀態。東漢初年,滇良父子聯絡
諸種羌,擊破先零等羌,占居大、小榆谷,利用上地肥沃的自然條件迅速發展強 盛起來,常常稱雄于諸羌。明帝以后的半個世紀中,燒當羌首領迷吾、迷唐父子 聯合諸羌,多次攻打東漢邊郡,步騎多至3萬余眾.聲勢很大。東漢政府多次調 兵遣將,采取武力鎮壓和分化瓦解的方式,終于在允川擊敗了燒當等羌,并將降 差6 000多人分散遷徙到內郡,迷唐率余眾遠逾賜支河首。
兩漢時期生活在青海地區的羌人部落,
由于各肖所處的地區不同,其發展程度也是 不平衡的。東部河湟地區的羌人,較早從事 農業定居生活,生產力發展水平較其他地區 為高。漢武帝時,漢朝軍事力量深入河湟羌 區。宣帝時,漢代封建政權在河湟地區的建 立和實行封建土地制度,標志著青海東部地 區的社會性質出現了變革,由氏族社會進人 了封建社會,生活在這一地區的羌人逐步適
應了新的封建制度。而其他廣大牧區從事游
牧的羌人部落,其社會發展程度相對較低,他們以種落為單位,依隨水草過著畜 牧業為主的游牧生活,部落各有酋長,互不統屬,種落內部雖已出現了私有財產 和階級分化,但階級沒有明顯形成,也沒有統一的政權組織。部落酋長在掠奪中 雖然不斷擴大自己的財產,但在反抗朝廷和外族的斗爭中,與部眾的利益比較一 致,不同地區之間的部落在戰爭中經常解仇結盟,協同作戰。強大的部落常被推 舉為部落聯盟之首,其余部落則跟隨出征。其社會形態大約處于氏族社會末期向 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
二、漢代靑海的民族遷徙與融合
兩漢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我國各民族之間的 聯系加強了。大批的漢族人通過從軍、屯墾、任官、移民等多種途徑,從內陸進 入或長住于青海地區,青海各族人民也通過各種途徑進人或長住于漢族地區,各 民族交錯雜居的局面開始出現,各族人民的聯系交往日益密切,漢族文化的西 來,促進了邊疆民族地區的發展;而羌人等各民族文化的東去,也豐富了內陸的 漢族文化。各族人民在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中友好交往,互相融合,豐富和發展 了自己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共同譜寫了祖國歷史中各民族交往的絢麗多彩的 重要篇章。
漢初,匈奴強盛,羌族被匈奴奴隸主貴族所役屬。景帝時,居住在湟中的研
種羌因不堪忍受匈奴統治集團的奴役,請求西漢政府開放長城,希望內遷并協同 西漢防御邊塞。景帝允許了他們的請求,留何等率族內遷,被安置在隴西郡的狄 道(今甘肅臨洮縣)、安故(今臨洮縣西南境)、臨洮(今甘肅岷縣)、氐道(今 甘肅西和縣東北)、羌道(今甘肅峨縣東南)等地,即今甘肅省西南部,讓他們 實行屯耕,并發揮一種保塞作用。漢武帝時,北卻匈奴,西逐諸羌,致使河西地 空,湟水流域許多羌人被迫遷至青海湖地區,漢廷從內陸遷徙漢族到河西地區, 其中有部分漢族到湟中一帶實行屯耕。此時,湟中除了羌族以外,還有月氏胡。 月氏胡為大月氏之別種,原居張掖、酒泉一帶,公元前177 ~前176年,匈奴冒 頓舉兵攻大月氏,迫使其向西遷移到伊犁河流域。大月氏被匈奴擊敗后,大部分 西遷西域,其羸弱者南越祁連山,沿大通河南下,落居于湟中地區,他們與羌人 通婚,史稱“小月氏”或“湟中月氏胡”。武帝開拓湟中,月氏人歸順漢朝,與 遷入湟中的漢人和當地羌人錯居。漢宣帝時,趙充國擊敗先零羌,招徠先零、煎
鞏等羌降漢,將他們遷徙至破羌、允街(今甘肅永登南 部)等縣,并置金城屬國加以安置。西漢在河湟地區增 置7縣后,為鞏固封建統治,再次遷徙內陸漢族人民, 充實新的郡縣。王莽建立西海郡,數以萬計的內陸漢族 人民被迫遷徙到青海湖地區。王莽末年,西羌入居塞 內,金城郡所屬各縣大多被西羌占領,許多羌人留居于 河湟流域。
東漢時,也有內陸漢族通過各種途徑遷徙至河湟地 區的記載,如東漢“三老趙橡之碑”所記主人趙寬為漢 名將趙充國五世孫,其碑文曰“自上郅(今甘肅天水西 南)別徙破羌(今青海樂都老鴉城),為護羌校尉假司 馬”。東漢時除漢族西遷外,更主要的是統治階級繼續 采用把羌人大量遷入塞內,使其與漢族雜居,這種民族
的遷徙活動規模較大。光武帝時,隴西太守馬援在臨洮等地擊敗先零羌后,徙置 羌族數千人于天水、隴西、扶風3郡。明帝時,中郎將竇固、捕虜將軍馬武等在 西邯(今化隆縣境)擊敗燒當羌滇吾,將降羌7 000 口徙置三輔(目卩:京兆、左
馮翊、右扶風,在今陜西渭水流域一帶)。和 帝時,金城太守侯霸在允川擊敗燒當羌迷唐,
將降羌6 000余口分徙到漢陽(今甘肅甘谷縣 南)、安定(今甘肅鎮原縣東南)、隴西(今甘 肅臨洮)諸地。這些被遷徙入塞的羌人,分布 廣泛,與金城、隴西及塞外的羌人相區別,稱 為“東羌”。內遷的羌人與漢族人民友好共處,
但由于深受東漢官吏與地方豪強的欺壓,因而 激起了羌人不斷的反抗。在反抗統治階級的武 裝斗爭中,東、西羌經常聯合一起,在漢族人民的支持下,發動起義,起義風暴 遍及中國西北大地。內遷之東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大部分在魏晉南北朝時 期逐漸融人漢族和其他民族之中。漢代的民族遷徙,主要是統治階級采用政治強 制手段進行的,體現出當時嚴重的民族壓迫狀況,后來通過各民族長期的錯居雜 處和經濟、文化、語言等方面的交流,逐步形成了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局面。
第四節漢代青海的經濟
一、漢代青海羌人的經濟
漢代青海羌人的農業,主要集中在湟水流域和青海東部的黃河兩岸。湟水流 域土地肥沃,很早以前西羌就開辟了很多農田。漢宣帝時,趙充國在湟水流域實 行屯田,所經營土地之中,包括相當數量的被逐羌人所遺熟田和歇地。建武十一 年(35年),馬援擊破先零羌,又在允吾谷、唐翼谷擊敗諸種羌,收繳了羌人的 谷糧和畜產。馬援奏稱:“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 流通”,?說明湟水流域羌人不僅開辟有肥沃的農田,而且引水灌溉。
除湟水流域外,黃河河曲南北兩岸有許多沖擊河谷,這些大小河谷緣山濱 水,適于農耕、畜牧。因自然條件優越,這里常常是羌人部落的爭奪之地。尤其 ① (S漢書》卷五十四〈<3援彳勢。
是黃河南岸的大、小榆谷,先前由先零、卑湳兩個部落集團占據,他們依靠墾田 畜牧,積累了很多財富。東漢初年,燒當羌首領滇良召集附近部落,搶占了大、 小榆谷,掠奪了先零羌、卑湳羌的財富。燒當羌利用大、小榆谷優越的自然條 件,擴大耕地,繁殖牛羊,積極發展農業、畜牧業,同時充分利用西海(今青海 湖)魚鹽之利,很快變成了最為強大的部落集團。由于大、小榆谷北阻黃河易于 防守,地近塞內便于進攻,南面又得到鐘羌的支援,所以在以后的半個世紀中, 燒當羌經常領導河湟的羌胡與東漢政府抗衡。大、小榆谷的農牧產品,能夠滿足 強盛時“勝兵十余萬” 0的燒當羌人生活之所需,從這里也可以看到大、小榆谷 羌人經濟發展之盛況。永元五年(93年)夏,護羌校尉貫友領兵進入大、小榆 谷,屠殺800人,“收麥數萬斛” ?,足見羌人種植糧食數量之多。
漢代河湟地區羌人部落的生產力有了較快的發展,社會經濟有了很大改變, 由少量農業逐步轉變為以農業為主。部分羌人部落在戰敗歸降后,接受了漢族先 進的文化。尤其是在河湟地區設立郡縣后,漢朝不斷遷徙內陸漢族實邊。這些人 大都是農民與“罪囚”,他們把內陸較先進的農業及手工業生產技術傳人河湟羌 人聚居區。鐵犁牛耕技術的傳人,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東漢末雍州刺史 張既移民屯田青海,內陸漢族的水碓技術及石磨等也傳人甘青地區,并逐步推 廣。這對邊遠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漢代水碓 漢代石磨
除農業之外,羌人在漢代已有了較發達的畜牧業。河湟地區的羌人隨著定居 的農業,也從事著以定居為主的畜牧業;而散布在青海其他地區的羌人仍然過著 游牧生活。西羌畜牧的種類,主要是馬、騾、驢、牛、羊等,這既是他們的衣食 之源,又是生產和運輸的丁具。漢代統治階級為了從經濟上打擊羌人,迫其就范, 經常采用搶占畜牧基地和掠奪羌人牲畜的辦法。根據史料不完全的記載,兩漢期
① 〈汰平御?卷七九四引《后漢書_兩羌傳》云:“唯燒當羌最強,勝兵+余萬。”
②詬漢書》卷一S十L;犧羌傳》。
間,僅在河湟地區漢軍掠獲的羌人牲畜,就達數十萬頭之多。其中較大數量的行 動如:神爵元年(前61年),趙充國率軍擊先零羌,獲馬、牛、羊10萬余頭;建 武十一年(35年),馬援率軍擊先零羌,獲牛馬羊萬余頭;永元十年(98年),征 西將軍劉尚進攻迷唐,得牛馬羊萬余頭;永初七年(113年),騎都尉馬賢等擊牢 姐羌,得驢、騾、胳駝、馬、牛、羊2萬余頭;建光元年(121年)馬賢率兵擊當 煎種,掠牛、馬、羊10萬頭;陽嘉四年(135年)馬賢遣兵擊鐘羌,獲馬、牛、 羊5萬余頭;永和四年(139年)馬賢擊燒當羌,得馬、牛、羊10萬余頭等等。 這種以軍事手段掠奪羌人牲畜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羌人的畜牧業經濟, 使許多羌人陷人貧困境地。除河湟地區外,其他地區的羌人在長期的羌漢戰爭中 同樣蒙受了極大的損失。范曄在〈灑羌傳》中總結東漢掠奪西羌人口和牲畜的景 況時說:“降俘載路,牛羊滿山”,這是一幅真實的寫照。我們從統治階級掠奪羌 人的這個側面,不難看出漢代羌人畜牧業經濟發達的一面。
漢代的青海羌人游牧部落由于處于氏族社會趨于瓦解的階段,因而經濟上有 時具有一定的掠奪性。在氏族部落之間,以強欺弱,以眾暴寡,相互抄掠,搶占 富饒地區的事件經常發生,由此來達到掠奪人口、牲畜和積累財富的目的。只是 在對外作戰時,共同的利益才使他們解仇結盟,暫時聯合。由于生產的進步和交 換的發展,促進了杜會的變化,階級分化日益明顯,甘青地區羌人社會中出現了 奴隸。羌人把奴隸稱為“無弋”,凡與奴、婢有血緣關系的人及其子孫均為奴隸, 稱為“獲”或“臧”。?這種奴隸大多是在部族侵奪中掠奪來的其他部族成員,也 有掠奪來的漢族人口等。永初四年(110年),匈奴南單于攻常山、中山,戰敗 乞降后,歸還所擄漢人及羌人所掠而轉賣人匈奴的漢人共萬余人。@元初四年 (117年),狼莫戰敗后,“還得所略人男女千余人” ?。一些塞外酋豪在深入漢 朝邊境和內陸以后,也乘機進行掠奪,表現出較大的破壞性。當然這種報復性的 侵犯和掠奪,只是羌人起義斗爭中的支流,決不能用此來否定羌人起義的基本性 質和作用。它反映了游牧羌人部落由氏族社會晚期向階級社會開始過渡階段中的 一些特點。
二、漢朝在河湟地區實行屯田
兩漢的屯田和移民實邊在我國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漢武帝時期,就
① 〈議選> 卷四十一〈伺馬遷報任少卿書》引韋昭注:“羌人以婢為妻,生子曰獲;奴以羌人為妻,生子 曰臧”。
② (IS漢書》卷一百十九匈奴傳》。
③〈垢漢書》卷一百+七倆憲傳》。
在西北邊陲多次實行了大規模的屯田實邊政策,除軍事屯田外,還先后遷徙了約 一百幾十萬內陸貧民到邊地進行墾殖。
漢代在河湟地區的屯田,稍晚于河西、隴西等地,是隨著西漢對河湟地區的 占領和封建統治的建立而實行的。元鼎六年(前111年),將軍李息、郎中令徐 自為率兵開地河湟,曾建有部分公田,但較大規模的屯田還是在漢宣帝時由后將 軍趙充國組織實施的。神爵元年(前61年),趙充國在湟水流域率兵擊羌,在軍 事上取得基本勝利后,看到自西漢對西羌開戰以來,參戰漢軍達6萬余人,月用 糧199630斛,鹽1693斛,茭藁250286石,湟中河西因此糧價暴漲,戰事持久, 長途運糧,徭役不息,只有罷騎屯田、強兵足食方能徹底戰勝憲人。于是他三上 《屯田奏》,請罷騎兵,留步卒萬余人屯田湟中。自臨羌至浩門間,開墾羌人故田 及公田2 000多頃,修挖渠道,改善農業條件,每人大約耕種20畝地。趙充國在 《屯田奏》中提出屯田“十二便” ?,對屯田的好處做了詳盡的闡述,提出了一整 套屯田的理論,并親自付諸實踐,不僅在當時收到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取得了平 羌戰爭的勝利,而且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東漢時,羌漢戰爭頻繁,河湟地區是主要戰場之一。東漢政府財力耗費巨 大,糧秣運輸艱難。實行屯田,節省軍費開支,顯得尤為必要。只要戰爭稍為平 緩,東漢就加緊在河湟地區實行屯田,以解決軍糧不足的困難。在組織河湟地區 屯田中較為著名的將軍有鄧訓、曹鳳、上官鴻、侯霸、馬續等人。
章帝時,護羌校尉鄧訓在擊敗燒當羌豪迷唐,占領大小榆谷后,遣散屯駐在 河湟地區的郡兵20 000余人,各令歸郡,以節省軍費開支,寬紓民力,令2000 多弛刑徒?,在黃河兩岸進行屯田,因田致谷,解決了部分軍糧。鄧訓還令屯卒 修城廓、筑均壁,保護已歸降羌人進行農業生產,防止遭受塞外羌人搶掠。鄧訓 病卒后,一些憲人痛不欲生,立祠紀念他的功德。
永元十三年(101年),迷唐羌又一次被漢軍擊敗,環湖地區與大、小榆谷 得到了相對的安定。次年,喻糜相曹鳳奏請廣設屯田,殖谷富邊,以省人民從內 地運輸糧草之勞苦。漢和帝采納了這個建議,拜曹鳳為金城西部都尉,繕修故西 海郡,率領將士駐扎龍耆(為西海郡治,亦稱龍夷,今青海海晏三角城),在環 湖地區和大小榆谷屯田戍守。以后,金城長史上官鴻在今海南州東部黃河沿岸 北、南兩邊開辟歸義、建威兩堡,屯田共27部。金城太守侯霸在東西邯(今化 隆縣地)置屯田5部,在逢留河地區(今貴德黃河以北)增加屯田2部。這樣, 在黃河兩岸東漢政府共屯田34部。這些地區在永初時(107 ~ 113年)雖然被西
①詳見書》卷六十九?充國傳?。
②弛刑徒,意謂徙邊屯田而免除刑罰之人。
③
④
羌奪回,但當時的屯田還是卓有成效的。〈〈后漢書·西羌傳》稱贊“其功垂立”。
永建五年(130年),護羌校尉韓皓將原在湟中的屯田南移兩河間(黃河以 南、大夏河以北地區)。羌人見漢軍以屯田逼近他們的牧地,擔心遭到攻擊,各 部遂解仇詛盟,準備迎擊漢軍。因此東漢政府以措置不當罷免韓皓,由張掖太守 馬續繼任護羌校尉,并于次年將兩河間屯田軍士移還湟中,從而緩和了羌漢之間 的緊張局勢。陽嘉元年(132年),馬續見湟中土肥地廣,便增置屯田5部,連同 原有屯田共為10部。羌人見漢軍回撤,也就相安無事。
兩漢在河湟地區屯田的組織形式,主要是軍屯,其目的在于屯兵守邊,勞動 力主要是戍卒,戰時聽調征戰,無事從事農耕。戍卒的食糧和農具由政府供給, 屯田的收獲則交官府,以應軍需。屯田中把荒地開墾為熟田后,政府采取移民實 邊、開設郡縣等手段,以鞏固在邊境地區的統治。漢代的“弛刑”屯田比較普 遍,還有一些是服役期滿的戍卒及其家屬,一些是內 地無地的貧苦農民。這些人經營著政府和軍隊劃撥的 一些熟地,建立了自己的家園。在兩漢數百年的屯田 實邊中,一批人留居了下來,形成了漢朝邊境地區新 的土著,他們為青海東部地區的開發,作出了重要貢 獻。
兩漢在河湟地區屯田,主要是出于政治和軍事的 需要。屯田的收入能夠補充軍糧不足,不僅省轉輸之 勞,益積蓄,省大費,而且鞏固了已占領的邊地,掌 握了出兵和防守的主動權。趙充國提出屯田“內有亡 費之利,外有守御之備” ?,就是漢代河湟地區屯田的 總的指導思想。除了政治、軍事上的作用外,客觀上 促進了河湟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屯田擴大 了河湟地區的農業生產規模,開發了廣大待墾土地,
興建了水利灌溉設施,使內陸先進的耕作方法和農具 傳入青海,大大提高了河湟地區的農業生產力,使邊 境地區的農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同時,屯田還促進了 河湟地區漢、羌民族間的團結和經濟、文化的交流。
漢代在河湟地區的屯田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從內陸 到邊境的發展和延伸,它對促進河湟地區氏族社會晚 漢代杵臼圖
期的農業生產向封建制度過渡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①奴書》卷六十九_充國傲。
在肯定河湟屯田的客觀作用時,還應當看到,漢代統治階級在屯田中驅逐羌民離 開家園,侵奪羌民開墾的土地,對戍邊士兵和徙民進行殘酷的剝削等情況,這些 都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級關系。
三、漢代靑海的交通與郵驛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境內山巒疊障,江河揣急,地形復雜,加上氣候寒冷, 因此,交通問題就顯得特別突出,在青海大地的開發史上,交通始終占有重要地 位。自古以來,居住在這里的勤勞勇敢的人民在開拓和發展交通方面做出了很大 的貢獻。早在舊石器時代,羌人逐水草而居,進行生產狩獵活動,在青海高原上 最早形成了許多不規則的交通路線,開創了最原始的交通。兩漢時期,隨著社會 生產力的發展,擇道運輸在青海得以創立,道路運輸逐漸繁忙,水路運輸、古橋、 古渡開始在黃河、湟水等河流上出現,青海的交通運輸得到了開拓性的發展。
西漢時,青海主要的道路是羌人與匈奴聯系的道路和貫穿青海東西的羌中 道。西漢初,北方匈奴勢力強大,青海東部羌人臣屬于匈奴。羌人和匈奴雙方的 聯系,雖然被東西延伸千余里的祁連山所阻擋,但羌人仍然北上穿越祁連山,進 入河西走廊和大漠,與匈奴取得聯系。而匈奴亦自大漠由居延海南下,進入羌人 地區與羌人聯系。小月氏、盧水胡的南徙,也是由北向南穿越祁連山,進人湟水 流域與羌人雜居。日積月累,在祁連山中,逐漸形成了交通路線,進而發展為羌 胡之間的道路。如后將軍趙充國平羌時,漢宣帝詔令酒泉太守辛武賢率部南下從 酒泉、張掖二路出兵,穿越祁連山,與趙充國合圍罕幵弟,雖因作戰計劃改變而 未能實施,但說明羌胡間的道路已經暢通。西漢政府為了孤立、打擊匈奴,曾把 隔絕羌、胡交通作為當時的戰略目標之一。西漢控制河西走廊后,羌胡通道被阻 絕,匈奴為了繼續和羌人聯系,遣使從龍庭經沙陰(即流沙,居延澤)地,沿長 城西北行,繞過鹽澤(即今羅布泊),東南越阿爾金山,由今噶斯口進人柴達木 地區,與青海湖一帶的先零羌接頭。這些南北之間的通道,在西漢的政治、軍事 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橫貫青海東西的羌中道跡稱青海道),即經湟水流域、青海湖、柴達木地區, 至西域的道路,是西漢時期一條重要的通道。羌中道位于河西走廊之南,當從西漢 統治中心關中地區,經河西走廊,至西域的主道被阻隔時,羌中道便成了繞過河西 走廊,通向西域的一條重要輔道。建元三年(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自 長安出發,經臨洮,渡黃河,至湟中,在翻越祁連山進入河西走廊的途中,為匈奴 所獲,被拘留十余年。后張騫逃出,出使西域,從大月氏返回時,經于闐、且末、 鄯善,為避開河西匈奴,東南越阿爾金山,進入柴達木地區,欲從羌中道返回長安,
但途中又被匈奴所獲,并再次被送往單于庭。張騫所行之羌中道,是絲綢之路的一 個組成部分。自西漢以后,隨形勢變化,河西絲路和青海輔道交替使用,相輔相成。 這對于溝通中西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東漢時,燒當羌占據了大、小榆谷后,常稱雄諸羌,并聯合各羌人部落,為 反抗東漢政府的統治,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戰爭。東漢政府以湟水流域為基地, 為了軍事上的需要,修筑或拓寬了湟水流域通向黃河以南的幾條通道。如永平元 年(58年),捕虜將軍馬武進擊燒當羌,初戰于浩門隘(今甘肅永登縣西),再 戰于樂都谷,并乘勝追擊,越過勒姐山(今拉脊山脈),大破于東西邯(今化隆 縣地)。建初元年(76年),漢軍追殺卑湳羌人,由安夷到和羅谷(即化隆谷)。 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中郎將段潁率湟中義從胡等,先敗燒當羌于湟水河 谷,再由安夷追殺到和羅谷,追過黃河,大破于羅亭(今青海尖扎境內)。建初 二年(77年),護羌校尉傅育自安夷進駐臨羌,為防止大、小榆谷的燒當羌越勒 姐山,經荔谷(即盧溪水河谷,今青海湟中康城一帶),向臨羌方向北上,漢軍 加強防御,設2萬軍隊把守。以上事實說明,東漢時樂都至邯川、安夷至和羅谷 再至羅亭、臨羌至歸義等道路已開通使用。
由于軍事和生產的需要,漢代的青海已出現了最早的古橋、古渡,從而開創 了在青海較大河流上建橋設渡的歷史。神爵二年(前61年),后將軍趙充國進駐 湟水流域,令“部士入山,伐材木大小六萬余 枚”,“治湟狹(西寧東大小峽)以西道橋七十 所,令可至鮮水(今青海湖)左右” ?。這些架 設在湟水上的眾多木橋,保證了當時道路的暢 通,使漢廷的軍令順利傳到青海湖一帶。東漢永 元二年(90年),護羌校尉鄧訓為進擊迷唐羌,
“縫革為船,置于箄上以渡河” ?。這種“革船”
是最早的牛羊皮筏子,是青藏高原水運史上的重 要發明。漢軍以此橫渡黃河,飛越天險,深入黃 河南岸。永元五年(93年),護憲校尉貫友“遂 夾逢留大河筑城塢,作大航,造河橋,欲渡兵擊 迷唐” ?。這是在歸義城一帶的逢留大河(黃河)
上建造的第一座用大船連接的浮橋,是對青海交
①奴書)卷六十九樾充國傳》。
②漢書》卷四十六?訓傳》。
③詬漢書》卷一百十七価憲傳K
④
⑤
通運輸的重大發明和貢獻,充分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漢代青海的重要河流上,已出現了多處古渡。除上述歸義城附近黃河渡口 外,由抱罕經今蓮花鄉一帶及大河家附近過渡到青海民和官亭等地,也有重要的 渡口。在湟水下游,由金城郡治允吾北至允街,也是漢代重要渡口之一。
漢代青海的水路運輸也有開拓性的發展,神爵元年(前61年),后將軍趙充 國從湟水上游林區砍伐木材,運至河岸,待冰解水漲,順流漕下,運至湟水下 游,修繕道橋、驛亭,多余的木材還漕運到金城(今甘肅蘭州)。趙充國“循河 湟漕谷至臨羌,以呩羌虜”,這種利用湟水逆水運輸軍糧的先進運輸方式,既供 應了軍需,也震懾了羌人。?
羌人以牲畜馱載為主要的運輸方式。遍布青海高原的馱道,為各條交通線的 開拓起了重要作用。羌人也有大量的木車,神爵初,趙充國擊先零羌,一次就繳 獲木制車4 000余輛。@漢軍的部分戰車,較其他車輛更為高大,既能遠程運輸, 又能作戰。在西寧發掘的漢墓中,有木制車、馬車、牛車等,?證明漢代青海地區
西寧南灘漢墓出土木牛車 西寧彭家寨漢墓出土木軺車馬
車輛已廣泛運用。在漫長的羌漢戰爭中,軍需輜重的運輸十分繁忙,這對發展青 海道路交通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青海的郵釋事業從漢代開始得到發展,隨著漢朝軍事力量的深人和郡縣的建 立,河湟地區開始出現了最早的一批漢代郵亭。如分布在湟水流域的西平亭(今 青海西寧)、東亭(今西寧東郊樂家灣),大通河流域的長寧亭(今青海大通長寧 堡),黃河流域的邯亭(今青海化隆甘都)、羅亭(今青海黃河南岸尖扎境內) 等。由于歷史記載較少,在敘述里程、推定郵站位次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但這些郵亭一般都設在主要的交通道路上。以湟水流域為中心,驛路已東通金
①〈奴書》卷六十九〈〈趙充國傳》?
②〈奴書》卷六十九〈淑充國傳》。
③趙生琛等:《青海古代文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頁。
④
⑤
城,西通環海,北連河西,南至黃河 流域。青海境內的郵亭與內陸的亭有 所不同,往往把亭、傳、驛、郵集于 一處,相互通用。既是軍事據點,負 有防守任務;又是驛傳設施,負責軍 需物資的轉運和軍事情報的傳遞。漢 代的驛傳急遞效率頗高,如趙充國在 河湟的奏書和漢宣帝由長安的復詔,
由驛傳急馬快遞,只七八天時間作一 往返,?驛使日夜兼程,一晝夜約行數 百里,速度驚人。
除郵驛系統外,以烽火臺為主的“聲光通信系統”在青海廣大地區也廣泛運 用。漢代青海東部河湟地區,交通線旁的高山上,筑有許多烽火臺。一有軍情, 白天放煙,夜間舉火,軍情傳報極速。自武帝、宣帝以來,河湟地區不斷修筑障 塞亭燧,傳遞軍事情報的系統逐步建立。王莽設立西海郡后,在邊遠的青海湖地 區,所筑五縣環湖而居,亭燧相望于道,每當傳遞軍事訊息的烽煙燃起,邊海烽 火相通,信息一傳千里。這些古代通信技術的運用,在邊疆地區的軍事活動中, 有著神奇而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