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土庫曼人的族源
土庫曼人起源于被稱為古思人的突厥語族。古思,又稱烏 古思。烏古思,漢文史籍有烏護、烏鶻、屋骨思等譯名。烏古 思笫一個元音烏省讀即成為古思①。6 lit紀,突厥人建立了強 大的突厥汗國。突厥汗國瓦解后,“九姓部落聯盟”中的一部 分烏古思人被迫西遷。大約在6至7世紀,突厥人就開始向西 南大遷徙,進人中亞。7世紀末及以后一段時期,烏古思人游 牧在從額爾齊斯河到伏爾加河的廣大草原地帶,并融合了當地 --些馬薩該達塞人的部落。10世紀時,古思人活動地區東至 額爾齊斯河,西至伏爾加河,南至里海和河中地區。古思人的 首領稱葉護。10世紀中葉,烏古思奇尼克部首領杜卡克及其 子塞爾柱克(以后塞爾柱王朝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率部遷 往錫爾河下游氈的(位于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克孜爾奧爾達 東南)。約在985年,他們被編為薩曼王朝的邊防軍,駐牧在 布哈拉附近。大致在這一時期,他們信奉了伊斯蘭教遜尼派,
并幵始有了土庫曼人①的稱呼。這時的古思人與伊斯蘭地區直 接為鄰,分布在西里海的古爾甘,東至錫爾河的白水胡城,其 中一部分人遷至曼格什克半島。因此,土庫曼人可以追溯到遷 徙到中亞地區的烏古思突厥人。
第二節 土4曼人泛徒及其雇因
一、塞爾柱王朝時期的遷徙(1040—1157年)
突厥汗國瓦解后,烏古思人被迫西迀,7世紀及以后一段 時期,烏古思人游牧在額爾齊斯河到伏爾加河的廣大草職地 帶,到10世紀時,突厥游牧部落已分布在南以咸海和錫爾河 下游為界,西以里海和伏爾加河下游為界,東北以額爾齊斯河 為界的中亞地區。10世紀中葉,烏古思奇尼克部首領杜卡克 及其子塞爾柱克率部遷往錫爾河下游氈的。約在985年,他們 被編為薩曼王朝的邊防軍,駐扎在布哈拉附近。大致在這一時 期,他們信奉了伊斯蘭教遜尼派,同時被稱為土庫曼人,勢力 日漸增長,參與了當時河中地區錯綜復雜的斗爭。后塞爾柱克 的兩個子孫圖格里爾、河査格里兄弟率部投奔加茲尼,并乘馬 蘇德進軍印度之機在呼羅珊發展自己的勢力。1040年,圖格 里爾在丹丹坎(今塔什納巴德)大敗馬蘇德,宣布自己為蘇 丹,建立了塞爾柱王朝。
圖格里爾(1040—1063年)讓其弟査格里留駐呼羅珊, 自己率軍西征,1055年占領巴格達。正式成立塞爾柱蘇丹 國。因此有的研究者主張1055年為塞爾柱克王朝正式建立
①土庫曼.波斯語tukeman的音譯,man意為“像 ”,tukeman意為像
突厥的人。
之年①。1043年,塞爾柱克王朝滅掉加茲尼朝的附庸花剌子 模。1059年,又迫使加茲尼朝退出河中。在圖格里爾的侄子 阿爾普·阿爾斯蘭(杏格里之子,1063—1072年)和其子馬 立克肖(1072—1090年)統治時期,王朝版圖西達地中海, 建都于梅而甫(今土庫曼自治共和國馬里東)②。1065年,阿 爾普·阿爾斯蘭占領了與哈喇汗朝關系敏感的地區花剌子模、 氈的、塞蘭等地。1072年,又率軍進攻河中。1089年,馬立 克肖干預西部哈喇汗朝內部政教沖突,從此,西部哈喇汗朝遂 淪為塞爾柱克王朝的附庸。馬立克肖死后,塞爾柱發生內訌達 12年,1118年,桑賈爾(1118—1157年)繼為蘇丹,其后勢 力逐漸衰弱。1157年桑賈爾去世后,塞爾柱王朝在河中的統 治結朿,但他在小亞細亞的統治延至1308年始亡于蒙古。.
1229年,烏古斯人一部落首領奧斯曼接續塞爾柱成為居 住在安納托里亞半島突厥人的統治者,這就是奧斯曼王朝。另 外,還有兩支接續塞爾柱政權的土庫曼人在14、15世紀進人 了高加索和伊朗,為近代阿塞拜賴K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 留在中亞的土庫曼人在11至12世紀期間占有花剌子模和呼羅 珊地區,二者后來成為土庫曼民族的核心地帶,謀夫成為政 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二、13到16世紀的土庫曼人的遷徙
從13到15世紀,土庫曼人處于蒙古人的統治之下。13世 紀初蒙古在漠北崛起,1206年,鐵木真即蒙古大汗位,號成吉
馬大正、馮錫時主編:《中亞五國史綱》,49頁,烏魯木齊,新疆人民 出版社,2000。
馬大正、馮錫時主編:《中亞五國史綱》,49頁,烏魯木齊,新碰人民出 版社,2000。
思汗。成吉思汗率領蒙古人進入中亞,其占據了河中、花刺子 模和阿姆河南呼羅珊廣大地區。土庫玆人處在蒙古貴族的統治 之下。其后察合臺汗國(1220—1402年)在中亞建立了統治。 14世紀后期,帖木兒帝國的興起,建立了在中亞的統治 ^ (1370—1501年),今土庫曼斯坦南部成為帝國的一部分。1405
|·年,帖木兒死后,帝國對土庫曼人的統治瀕臨崩潰,所以土庫 3 曼人的經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相當的發展。部分M海東岸的土 I;庫曼部族完成了由游牧向定居畜牧業和綠洲農業的轉變。以麥 I 爾夫為中心的木爾加布河、捷詹河、阿姆河等灌溉農業區再度 |'繁榮起來,16世紀前后,是土庫曼民族形成的重要時期①。16 I:世紀初,帖木兒帝國被從欽察草原南下的烏茲別克人所摧毀, | 烏茲別克人在中亞建立了希瓦和布哈拉兩個汗國,土庫曼人分 別處在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及伊朗薩菲王朝的統治之下。
16世紀時,大部分的土庫曼人生活在巴爾汗山脈、薩雷卡
梅什湖沿岸、烏斯丘爾特原堆和曼基什拉克原地以及外里海地 區的綠洲農業村落和阿姆河中游、阿特列克河、戈爾根河、捷 詹河、木爾加布河下游等地區。從16世紀20年代到18世紀上 半葉,土庫曼斯坦大部分為希瓦汗國所控制,這一地區的范圍 是北起曼基什拉克原地、咸海一帶,南至科佩特山脈北麓,西 起里海東岸,東至阿姆河下游的廣大地區。其次為布哈拉艾米 爾控制地區:包括以表爾夫為中心的木爾加布河三角洲一帶和 阿姆河中游兩岸廣大地區;伊朗沙赫勢力范圍的北端控制線一 般被限制在科佩特山脈以南的戈爾根河和阿特列克河流域一帶。 但隨著伊朗與希瓦、布哈拉三方力量對比的變化,伊朗沙赫的 勢力也曾經越過科佩特山脈,有時甚至控制了阿斯特拉巴德和
①[蘇聯]阿塔瑪梅多夫主編:《土庫曼蘇維爾社會主義共和圍百科全書手 冊》,96頁,阿什哈巴徳,土庫曼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
捷詹河三角洲地區。①居住在這一地區的土庫曼分別屬于不同的 部落和部族,他們主要從事游牧經濟,有的部落也開始從事農 業生產,不過他們都保持著氏族制度,部落的社會基層組織是 “烏魯克”(即家庭公社)。·其中最大的一支是薩宙爾部落聯盟, 他由內薩雷爾部和外薩雷爾部組成。屈于內薩雷爾部的只有薩 \ 雷爾人一支;屬于外薩雷爾部的山薩雷克人、埃爾薩爾人、捷《!· 克人、約穆特人。薩雷爾部落聯盟這時基本游牧于曼基什拉克g 原地和巴爾罕的大部分地區。在同一地區和與其相鄰的里海北^ 岸地區活動的庫曼部族還有喬夫都爾人、依格弟爾人、阿巴 i 達爾人和阿拉巴奇人等。在薩雷卡梅什湖沿岸地區居住的阿里|’ 里等土庫曼部落,以及在阿姆河、木爾加布河、捷詹河流域和 I: 伊朗北部的戈爾根河、阿特列克河流域居住的土庫曼諸部族,^ 這時已開始從事定居牧業和灌溉農業生產。他們不僅利用湖澤f: 或河流、湖泊周圍的肥沃土地和充沛的水源,而且他們在中游 和下游三角洲地區,在薩雷卡梅什湖與烏茲伯依河之間,在捷 詹河和木爾加布河流域建立了水利灌溉系統。②
三、16世紀末17世紀初土庫曼人的遷徙
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開始,許多居住在土庫曼斯坦北 部的土庫曼部族開始了大規模的向南部遷徙。促使土庠曼諸部 族進行這次歷史性遷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族的、社會的 和經濟的原因。首先,中世紀末期歐洲大陸各地區的封建社會 結構紛紛幵始解體,加之地理大發現使新的海上商路逐漸取代@
土庫曼蘇維爾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歷史考古民俗研究所編:《土庫曼蘇 維爾社會主義共和國史》,第1卷,第I分冊,213頁,阿什哈巴德,土庫曼科學出. 版社,1957。
參見阿加扎諾夫:《9一13世紀的烏古思人和中亞土庫曼簡史》,15頁,阿 什哈巴德,土庫曼科學出版社,1969。
了古老的陸路歐亞商路,里海周圍許多作為這條商路重要環節 的城市網絡也開始趨于衰落。在這些地區游牧的,以這些城市 為商業、手工業中心的土庫曼人原有經濟格局被打破,單一的 游牧生活已難以維持下去。其次,17世紀初阿姆河通往薩雷 卡梅什湖的達利雅雷克水渠的關閉以及由此開始的薩雷卡梅什 湖和烏孜伯依河的干涸。原以阿姆河、薩雷卡梅什湖、烏孜伯 依河為基本水源的灌溉系統不得不荒廢。土庫曼人在這一地區 經營了多年的綠洲開始被卡拉庫姆大沙漠所吞噬。這就迫使長 年在這里從事綠洲農業經濟的阿里里土庫曼人,也不得不向南 去尋找和開發新得綠洲農業區。第三,此時土庫曼人與烏茲別 克貴族統治者之間的民族矛盾的激化,也迫使大量的土庫曼人 向南遷徙。在殘酷的民族排斥政策下,土庫曼諸部被迫遠離希 瓦汗國的統治中心①。在同一時期,原游牧于伏爾加河下游的 卡爾梅克人經過里海北岸,沿東岸南下,趁土庫曼人力量受到 削弱之機,時常掠奪和襲擊居住在曼基什拉克原地和烏斯秋爾 特原地上的土庫曼部落。由于以上民族、社會和經濟的原因, 土庫曼人開始了大規模的遷徙。
約于17至18世紀,除在里海東北岸曼基什拉克原地,烏 斯秋爾特原地游牧的喬夫都爾人和居住在阿特列克河與戈爾根
河流域的戈克連人以及其他小部落未做長途遷徙外,在土庫曼 斯坦境內活動的主要土庫曼部族都離開了原來多年游牧和耕作 的地區,去尋找一片適于自己的新的生存空間。土庫曼人中最 ^大的一支——薩雷爾部落聯盟在向南、向東遷徙過程中趨于分 化。原薩雷爾部落聯盟中最主要的一支——薩雷爾人,這時離
開了曼甚什拉克原地和烏斯秋爾特原地,繞過卡拉庫姆大沙 漠,在木爾加布河河捷詹河流域定居。薩雷克人則遷至木爾加 布河上游以麥爾夫為中心的灌溉農業地區。埃爾薩里人遷到了 以査爾朱為中心的阿姆河中游兩岸和阿姆河與木爾加河之間的 廣闊地區。約穆特人的一支沿里海東岸向南,直至阿特列克 河、戈爾根河人海處;另一支向東深入卡拉庫姆沙漠。在這樣 狹長的地帶上,約穆特人仍以游牧生活作為基本的生存手段。 外薩雷爾的另一支土庫曼人——捷克部由土庫曼斯坦北部遷到 了科佩特山脈北麓的阿喀爾地區定居,從事畜牧業和農業生產 活動,使這個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同時也使本部族 人口很快地增長。到19世紀初,阿喀爾地區已成為土庫曼斯 坦最繁榮的地區之一。捷克部也成為土庫曼諸部中人CI較多的 一個部族。阿里里人離開了薩雷卡梅什湖周圍和烏茲伯依河流 域的灌溉農田,遷到了捷詹河上游西岸地區,開墾新的農丨11, 修建新的水利系統,繼續從事灌溉農業生產。
這次大規模的遷徙過程漫長,從17世紀初開始,到19世 紀初期,持續了將近兩個世紀,所有土庫曼部族才基本定居在 現在的活動地區上。這一方面是由于多數的土庫曼部族的遷徙, 都須繞過浩瀚的卡拉庫姆大沙漠,或沿里海東岸南下,再沿科 佩特山向東;或沿阿姆河向東南移動。另一方面,大部分土庫 曼部族的遷徙過程本身,仍是游牧生活的一部分,邊遷徙,邊 游牧,最終選擇一個理想的地區站住腳,開始并不帶有明確的 目的性。遷徙后的土庫曼諸部族與當地土著的土庫曼和非土庫 曼中小部族、部落逐漸融合,才形成現代土庫曼民族的主體, 更多的土庫曼人口開始定居,從事農業和家庭畜牧業牧業生產。 土庫曼的經濟在遷徙后得到了發展,人口大幅度增加。到19世 紀上半葉,土庫曼人中約有20萬帳,計100萬人之多。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土庫曼人在遷徙過程中,吸收和融
合了許多民族。從六七世紀突厥游牧部落開始向中亞遷徙,逐 漸融合了當地的土著居民馬薩該達塞人,和薩曼王朝時期形成 的塔吉克人,13世紀蒙古人進人中亞并逐漸轉向定居生活,土 庫曼人處于蒙古人的統治之下達300年,這又融合了蒙古人, 所以今天的土庫曼民族是歷史上融合和同化了許多民族,包括 一部分非突厥的成分,才形成現代的土庫曼民族的。隨著土庫 曼人的不斷遷徙,土庫曼人與最初的突厥游牧部落在政治、經 濟、軍事、社會、經濟及文化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三節 土庫曼人政治、芊事、
社會、經沭及文化生活的史泛
土庫曼人的族源可以追溯到烏古思的突厥語族人。早在六 七世紀時,操突厥語的部落開始遷到中亞,到10世紀時,突厥 游牧部落已分布在南以咸海和錫爾河下游為界,西以M海和伏 爾加河下游為界,東北以額爾齊斯河為界的中亞地區。大約在 10世紀時,幵始了土庫曼人的稱呼。遷到中亞后的突厥人與遷 徙前的突厥人的明顯不同之處表現為:第一,隨著伊斯蘭教在 中亞地區的迅速傳布,突厥人信奉了伊斯蘭教,同時,突厥人 與當地居民塔吉克人逐步融合,使當地的居民也逐漸突厥化。 同時他們接受了阿拉伯語文和波斯語文,形成了一種伊斯蘭文 化。突厥人與當地民族逐步在民族、宗教、語言、文化、風俗、 習慣等方面加速融合。因此,11—13世紀,是中亞歷史一個十 分重要的時期,其顯著特征是伊斯蘭化和突厥化。①第二,突厥 部落逐漸由游牧生活轉向定居畜牧業和綠洲農業的生活。
①馬大正、馮錫時主編:《中亞五國史綱》,6頁,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 社,2000。
從13世紀蒙古人進人中亞,到16世紀帖木兒帝國瓦解, 近300年中,土庫曼人一直處于蒙古人的統治之下,河中地區 社會政治、經濟、民族、宗教、語言、文化都發生了S大變化。 伴隨幾次短暫的和平,河中經濟幾度興衰,土庫曼人的經濟在 這一時期得到了相當的發展。河中地區當時基本居民仍是塔吉 克人和突厥人。蒙古人進入中亞后逐步走向定居,同時這一地 區仍通行波斯文(東伊朗語)和阿拉伯文,在察合臺汗國時期, .逐漸使用一種用阿拉伯字母拼寫的突厥文,被稱之為察合臺文。 下面將具體介紹15—18世紀土庫曼人的社會生活。
15—18世紀大部分居住在里海東厴、巴爾罕山脈、曼基什 拉克原地和烏斯秋爾特原地的土庫曼人一直從事著游牧生活, 而居住于薩雷卡梅什湖、達利雅雷克河、烏茲伯依河沿岸的土 庫曼人則已將家庭畜牧業和農業結合起來。尤其是薩雷卡梅什 湖地區的土庫曼人,已經較早地掌握了灌溉農業技術N建立了 具有相當規模的灌溉體系。居住在土庫曼斯坦南部的土庫曼人 也已經在北方土庫曼人遷來之前,于土壤肥沃、水源充沛的阿 特列克河和戈爾根河一帶開始從事農業活動了。除此之外,諸 如耶姆列爾、諸胡爾、穆爾恰爾等中小土庫曼部族也在這一時 期開始了定居的農業和畜牧業生活。在土庫曼民族大遷徙之后, 更多的人口轉入農業生產。土庫曼各部族之間的農、牧業分工 也日漸明確。18世紀末、19世紀初時,土庫曼各部居民被劃分 為“恰爾瓦”(意為畜牧者)和“喬穆爾”(意為耕種者)兩大 類。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喬穆爾”的數量越來越多。到19 世紀末,土庫曼并人俄羅斯之前,農業人口已開始超過牧業人 口?而且從事牧業活動的土庫曼人頁開始擁有固定的牧業區域,
①[蘇聯]卡類耶夫主編:《土庫曼斯坦簡史》,17頁,土庫曼科學出版社, 阿什哈巴德,1956。
“逐水草而居”的生產、生活方式已基本結朿。
長期從事牧業生產的土庫曼人培養了許多牲畜良種,例如 土庫曼駱駝和卡拉庫姆大尾細毛羊。有許多外來的商人,經常 深人到土庫曼人的聚居區專門收購這些良畜和畜產品,然后以 \更髙的價格轉賣到外國。尤其令土庫曼人自豪的是一種被稱作 I·“阿喀爾一揭克”的土庫曼良種馬。這種馬身高適中,非常善 3 于快速地碎步小跑。這種馬被馬販子們銷往俄羅斯、西歐和印 ^度,在那里成為狩獵、賽馬和客運的最佳馬。在土庫曼人從事 I 灌溉農業的綠洲農田種植的農作物有大麥、小麥、苜蓿、高梁、 I‘棉花、黍子、芝麻、綠豆和大米;闊林作物主要是葡萄和桑樹。 I;這時土庫曼人的農業技術水平依然很落后,有的地區甚至仍處 I 于十分原始的階段。基本的工具有帶鐵鏵的木犁“阿瑪奇”,木 耙“瑪拉”,鐵鍬“辟里”和鐵鐮“奧拉克”。糧食加工大多使 用手磨,少數的土庫曼部族已建有水磨。榨取芝麻油所使用的 是笨重的木缽“索基”。就楚使用這些落后的勞動工具,土庫曼 人民修建了無數的渠道堤壩、坎兒井、閘門等農田水利灌慨設 施。而且,為了使這些灌概系統隨時可以給綠洲和農田送來不 盡的水流,土庫曼農民每年還須付出許多艱辛的勞動來清理所 有的河渠、閘門和坎兒井,以保障灌渠暢通。大多數地區采用 的方式是自然灌溉,個別地勢較高的地區采用揚水灌慨。最基 本的揚灌裝置足水車(水動或人力的),也有相當一部分地區仍 使用最原始的揚灌手段一盆潑①。家庭手工業基本由土庫曼婦女 囫承擔著紡織、制氈、繡花勞動;由土庫曼男人承擔金屬加工 (鍛造鐵質或銅質的工具、武器以及其他貴重金屬材料的首飾 等)、皮革加工、木器加工、制作陶器、制鞋、制帽、造船等。
①土庫曼蘇維爾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主編:《12—19世紀的土庫曼人和土 庫曼斯坦簡史》,11頁,阿什哈巴德,土庫曼科學出版社,1954。
有些土庫曼部落成為專門從事某種手工業加工的群體。例如, 穆爾恰爾人以生產生絲而著名;朱瓦奇人專門從事榨油業;雅 茲人以制作馬鞍為業;什赫人專門縫制帳篷;布爾喀茲人生產 馬鞭;雅累一格奧克奇人生產各類器皿和篩子。
16—18世紀的土庫曼社會結構是封建宗法制和血親氏族 制相結合的氏族部落社會。在希瓦汗國和布哈拉汗國統治時 期,與社會經濟發展、社會財富增長的同吋,處于定居和半定 居的土庫曼人社會中的封建關系有了進一步發展。土庫曼的封 建氏族社會上層山土庫曼汗王、諸部伯克、酋長和族長等組 成。他們擁有大ffl:的牧場、水源、土地和牲畜群。另外,在希 瓦汗國和布哈拉汗國的土庫曼地區,還葙一種特殊的貴族階 爲一軍事貴族。這些土庫曼出身的職業軍人一般都在統治國政 權中任職,并充當其在土庫曼的軍事代理人。這些軍事貴族不 僅擁有顯赫的權勢,而且也擁有大盤的財富和份地“阿特雷 克”。居于土庫曼封違血親部族下層的是普通牧民和農民,他 們作為氏族部落的荇通成員,擔負著各部內的畜牧、農耕和手 工業作坊的基本勞動。各部落的統治上層則通過貢賦、租稅等 形式占有他們的勞動。在土庫曼社會最下層的還有在與外族戰 爭中淪為戰保的異族農奴。
土庫曼封建血親氏族社會在16—18世紀時還在一定程度 上保留著氏族民主制度,軍事和政治大事都由部落大會和部落 聯盟大會商討解決。汗王、族長等部落,部族的首領也要由大 會選舉產生。這時的土庫曼諸部雖然已經開始信奉伊斯蘭教, 但在其社會生活的ffi大事件中,宗教領袖的影響并不強烈。各 部的實權始終掌握在汗王、茜長、族長等各級軍事首領中。這 一時期,土庫曼人一直沒有組成自己的國家。而土庫曼斯坦周 圍的國家希瓦、布哈拉、竦斯、阿富汗等曾企圖并部分地控制 了土庫曼斯坦的大片領土,但其·對土庫逯人的控制卻始終是十
分有限的。大多數土庫曼部落總是處于一種獨立或半獨立的狀 態。這種情況一致持續到19世紀中葉才開始發生變化。
19世紀前期,中亞土庫曼主要部落的分布大致如下:艾爾薩 利部分布于阿姆河沿岸,其人數為4萬帳戶;薩利人居住在謀夫 \綠洲,有2萬帳戶;約穆德人游牧于希瓦城和奧斯特拉巴德之間 |·的地區,人數與薩利人相當;喬多爾人分布于里海和希瓦之間以 § 及曼格什拉克半島;戈克蘭人居住在阿特烈克河于古爾甘河流域, &這部分人承認伊朗的宗主權;薩魯爾人則占據著帖振河上游謝臘 | 赫斯附近地區。在土庫曼部落中,以帖克部人數較多,主要居住 |‘在阿喀爾綠洲和謀夫綠洲,其中一部分人轉人農業定居。19世紀 艮土庫曼人總計約有20萬帳戶,共100萬人。
從19世紀初開始,沙俄勢力開始向土庫曼滲透。到19世 f:紀80年代,俄國對土庫曼人的征服活動基本結束,除以詹捷、 麥爾夫兩城為中心的捷詹河、木爾加布河流域外,土庫曼斯坦 的西部、南部、北部等大部分地K成為俄國的領土。土庫曼人 也淪為俄國的臣民。
到19世紀末,土庫曼人常年居住的地區已開始形成了許 多穩定的農業、畜牧業和商業活動的中心。傳統的俄闡地理學 以此為依據將土庫曼斯坦劃分為五個地區:(1)沿里海地區。 包括以克拉斯諾沃茨克和曼基什拉克原地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 內的土庫曼斯坦西部地區。(2)科佩特山脈北麓地區。包栝 以阿什哈巴德為中心的阿喀爾綠洲的土庫曼斯坦南部地區。 _ (3)科佩特山脈南麓地區(伊朗統治區)。以戈爾根河和阿特
列克河流域為中心的土庫曼人聚居區。.多年處于伊朗沙赫政權 的統治下。(4)捷詹、木爾加布兩河地區。包括以捷詹和麥 爾夫為中心的捷詹河、木爾加布兩河上游農業綠洲的土庳曼斯 坦東南部地區。(5)阿姆河中下游地區(布哈拉、希瓦統治 區)。包括以查爾朱和塔沙烏斯為中心的阿姆河中、下游農業
綠洲的土庫曼斯坦東北狹長地區。①沙俄兼并土庫曼斯坦后, 使得剛進人封建社會不久的土庫曼各部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 的變化。原有的古老的自然經濟在這種外來力量的作用下土崩 瓦解,并萌生出新的社會結構,出現了某些崎形的趨勢,具有 明顯的殖民掠奪性質。土庫曼斯坦的這些社會變化是與俄國的 資本主義發展的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土庫曼人參加了屮亞各地爆發反對俄 國殖民統治的民族起義。十月革命后,土庫曼地區開始建立蘇 維埃政權,1918年4月,土爾克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 和國成立。部分土庫曼地區屬于該自治共和國。1924年,土 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并于1925年加人蘇維埃聯 盟。之后,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和建設,土庫曼共和國有了 很大的發展。到今天,土庫曼斯坦已經從蘇聯一個經濟落后的 加盟共和國,發展成為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并于1992年被 聯合國正式接納為聯合國新的成員國。
小結
通過以上三節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土庫曼人起源 可以追溯到被稱為烏古斯人的突厥語族。早在六七世紀時, 操突厥語的游牧部落開始遷到中亞,到10世紀時,突厥游 牧部落已分布在南以咸海和錫爾河下游為界,西以里海和伏 爾加河下游為界,東北以額爾齊斯河為界的中亞地區。大約 在10世紀末,開始有了土庫曼人的稱呼。烏古思突厥人進
土庫曼蘇維爾社會主義共和聞科學院歷史考古民俗研究所編:《土庫曼蘇 維爾社會主義共和國史》,第1卷第2分冊,140頁,阿什哈巴德,土庫曼科學出 版社,1957。
人中亞之前,中亞主要是古老的土著居民塔吉克人,塔吉克 民族形成于薩曼王朝時期。而后烏古思突厥人逐漸信奉了伊 斯蘭教,并融合和同化了當地居民。在11世紀中葉土庫曼 人建立了塞爾柱王朝。塞爾柱人在河中的統治結束以后,13 世紀蒙古人進入中亞,察合臺汗國、帖木兒帝國統治了中亞 地區,土庫曼人也一直處于蒙古人統治之下近300年,蒙古 人逐漸由游牧生活轉向定居生活,逐漸融人土庫曼人當中。 這時期的土庫曼人逐漸完成了由游牧向定居畜牧業和綠洲農 業的轉變。17 — 20世紀土庫曼人仍然操突厥語,但足此時的 土庫曼人已經是許多民族的混合體了。19世紀沙俄勢力開始 向土庫曼滲透,土庫曼人也淪為俄國的臣民。因此今天的土 庫曼民族是歷史上融合和同化了許多民族,包括一部分非突 厥的成分,如當地一些馬薩該達塞人的部落,塔吉克人、蒙 古人和俄國人,才形成現代的土庫曼民族的。可見今天的土 庫曼人可以說是多種民族、多種文化碰撞、吸收、融合而形 成的。今天,土庫曼族主要生活在土庫曼斯坦境內,土庫曼 斯坦意為“突厥人的國家”,他位于屮亞西南部,西瀕里海, 北鄰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垃,南部與伊朗、阿富汗接 壤。今天的土庫曼斯坦是多民族國家,主要有土庫曼族、俄 羅斯族、烏茲別克族、哈薩克族、韃靼族、烏克蘭族、亞英 尼亞族以及其他民族,其中土庫曼族約有338. 85萬人,占 全國人口的75. 3%,①土庫曼族信仰伊斯蘭,使用土庫曼 語,土庫曼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①趙錦元、戴佩麗主編:《世界民族通覽》,378頁,北京,中央民族大 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