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肢血壓比上肢高多少
雙側上肢血壓差別顯著正常雙側上肢血壓差別達5~l0mmHg,若超過此范圍則屬異常,見于多發性大動脈炎或先天性動脈畸形等。
上下肢血壓差異常正常下肢血壓高于上肢血壓達20~40mmHg,如下肢血壓低于上肢應考慮主動脈縮窄,或胸腹主動脈型大動脈炎等。
2、下肢血壓偏低的原因
病因不明,鑒于有些病例年齡很小(最小者才49天),有人提出先天性學說:有謂2條背動脈缺如伴2條原始管中的1條閉鎖者,有謂胎兒兩條背側主動脈過度融合者,有謂如風疹等病毒致血管壁平滑肌細胞的有絲分裂抑制,造成胎兒或嬰兒早期主動脈發育中止者。又鑒于有些患者的發病年齡較大,加之病變血管壁組織學上有非特異性動脈炎或結節性動脈炎,故有人持后天性學說。
3、上肢肱動脈血壓測量法
3.1、測前須休息片刻,取坐位或臥位,露出一臂至肩部(袖口不要太緊)。伸直肘部,手掌向上,(使肱動脈與心臟在同一水平面上。坐位時肱動脈平第四肋軟骨臥為時在液中線)。
3.2、放平血壓計,驅盡袖帶內空氣,平整無折的纏在上臂中部,松緊須適宜。太緊測得的血壓偏低,太松則偏高。醫學教|育網搜索整理
3.3、在肘部摸出肱動脈的搏動點,將聽診器防于幗窩肱動脈搏動點,關閉氣門,握住輸氣球打氣至肱動脈搏動音消失,在打約20毫米貢柱,在慢慢防開氣門,使貢柱緩慢下降,并注意貢柱所指的刻度。聽到第一聲搏動時貢柱所指刻度為收縮壓,搏動聲突然便低或消失時,所指刻度為舒張壓。
正常情況下,下肢血壓高于上肢血壓,左上肢血壓高于右上肢血壓,各約相差10~20mmHg。這種生理狀態下四肢存在的血壓差異,在一般高血壓病人中也同樣存在,這對判斷一些疾病有很大幫助。
許多疾病時,四肢的血壓會發生變化,這時血壓的生理差別會消失或更加顯著。例如,當兩側上肢血壓值差增大,超過20mmHg時,可能存在主動脈縮窄、大動脈炎、主動脈瘤、動脈導管未閉、無名動脈或鎖骨下動脈發育異常及主動脈夾層血腫等疾病;當可能有主動脈縮窄、下肢無脈型大動脈炎、主動脈夾層血腫、腹主動脈瘤、髂動脈或股動脈栓塞時,會出現上肢血壓升高,而下肢血壓降低,甚至測不出,因而出現上肢血壓顯著高于下肢血壓。
但是,下肢血壓與上肢血壓的差別有一個范圍,如果差別過大也提示存在某種疾病。如當下肢血壓明顯高于上肢血壓,上、下肢血壓相差超過40mmHg時可能有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1、下肢腘動脈測量法:腘動脈處測量血壓的方法與上肢肱動脈測量法相同。1.1、病人取平臥或俯臥位,暴露一側下肢。1.2、血壓計的袖帶應比用于上肢的袖帶寬2cm,將袖帶下緣沿腘窩上3-5cm處平整纏妥。若肥胖者,袖帶不夠纏時,可在袖帶外包一寬布帶,纏于肢體上,將聽診器胸件放于腘動脈波動處。1.3、如用測上肢的袖帶來測量腘動脈血壓時,收縮壓比肱動脈血壓高2.6~5.3kpa,記錄時,應注明下肢血壓,以免誤解。
2、踝部動脈測量法:檢查者取仰臥位,氣袖束于小腿處,氣袖下緣距內踝上約3~4cm,聽診器胸件放在足背動脈上或用手捫足背動脈,余同上肢,聽到的第一個聲音或當脈搏搏動出現時約為收縮壓。該方法不受體位的限制,仰臥位即可完成上、下肢血壓的測量,測得結果與肱動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