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和尚來到一座大寺廟修行。寺廟是個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從早到晚香客絡繹不絕。
而小和尚一心想參悟佛法,潛心修行,無奈寺廟客人太多,每天幾乎閑不下來,更不用提什么靜心參禪悟道了。
小和尚非常懊惱,自己青燈苦燭參悟多年,但論起佛法來,自己仍舊比不上寺里的許多僧人。
有人勸小沙彌說:“這個寺廟實在是太出名了,匯聚了了天下半數以上的名僧,長此以往何時才有出頭之日,我看你應該到一些偏僻的小寺中潛心修行,大量閱讀經書,憑借你的悟性很快便能脫穎而出了。”
小和尚想了想,覺得這話很有道理,就要向方丈辭行,離開這里,找一個山中小廟去潛修。
了解小和尚的想法后,方丈想了想問道:“太陽和月亮誰能的能量更大?”
小和尚脫口而出:“當然是太陽了。”
方丈說:“那你愿做哪個?”
小和尚當即回答道:“不用問也是太陽啊!”
方丈微微一笑:“走吧,咱們到寺后的林子里去走走。”
寺廟后山是一片茂盛的樹林。師徒二人行至林邊,只見這里樹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雜草,方丈指著最粗的一棵灌木問小和尚:“這棵樹最大,你來說一說它有什么價值?”
小和尚圍著灌木走了好幾圈,只見這棵灌木亂枝叢生,樹身短而扭曲,便說:“只能劈了做燒柴。”
方丈不語,繼續帶著小和尚向樹林深處走去。林子深處長滿了茂盛的古松,它們生機旺盛,竟而向上,挺拔的軀干充滿了活力。方丈指著松樹問道:“為什么這些松樹每一棵都這么修長、挺直呢?”
小和尚略一沉思說:“大概它們心中都有目標,大概是為了更多的陽光雨露吧。”
方丈語重心長地說:“這些樹就同蕓蕓眾生一樣,他們一起生活在這片樹林,正是為了一縷陽光,一滴雨露,也正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才促使著它們每一棵都奮力向上,所以棵棵都能成為棟梁。而反觀那些沒有目標的灌木,大片的陽光雨露都是它們的,于是在這樣的奢侈生活中便迷失了方向。”
小和尚聽后,當即頓悟,慚愧地說:“原來不管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只要自己有方向有目標,就能成為參天大樹”
方丈欣慰的點了點頭,小和尚深一口氣,說道:“我決定留下來!”
后來小和尚苦心潛修,終于成為一代名僧。
是啊,有的時候我們總是抱怨周圍的環境:靜不下心來學習便怪環境差,業績下降就怪市場頹,但是從來不會反省自身。
佛語有云,“心能轉境,即同如來”,是環境隨心而轉,并不是環境左右內心。能做到這一點,你就是佛、是菩薩了,被環境所轉的,這是凡夫,無論住在什么環境都要被環境所轉。
懂得這了個道理,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就不重要了,心清凈了,將來這個環境就慢慢清凈了,這樣你才能真正得到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