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生長靠太陽”。關于太陽與人的生命,與大腦和精神活動之間的關系,我們現代人的語言中有很多反映。比如一個人性格積極樂觀,精神狀態好就稱之為“很陽光”,把健康而有活力的少女稱之為“陽光少女”,把壞心情叫做“陰郁的情緒”,思維開竅時用“眼睛一亮”來形容等等。
我們的祖先,對頭上的太陽更是充滿了無限的敬慕之情。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幾乎每一種文化類型都創造了各自的太陽敬拜的象征,賦予了太陽神圣而積極的意義,他們把太陽看成是生命、創造、力量、幸福、智慧以及美好的象征。古埃及人將太陽神(Thesun)看成是智慧與權威的象征,看成是沖破一切黑暗與邪惡的力量。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被看成是光明之神、預兆之神。古希臘人為它賦予了豐富的傳說,它的地位僅次于宙斯大神。
長期以來,人們就有了這樣樸素認識:親近太陽我們就會獲得能量,就有活力和健康,敬仰太陽,,我們的心也會亮起來。
近年來,大腦科學特別是神經核醫學的研究發現,人的血流狀態與光照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當人長期處在光照剝奪的狀態之下時,人的血流量就會降低,而血流量降低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思維。科學家對重度抑郁癥患者的大腦進行SPECT斷層掃描時發現,他們的大腦掃描圖呈現一片暗黑色,存在著明顯的血流灌注降低狀態。
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光照不僅直接影響人的腦血流,還影響著5-羥色胺與多巴胺的水平,而5-羥色胺與多巴胺是兩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它們對人的情緒和認知獲得有重大的影響。缺乏5-羥色胺與多巴胺會導致情緒異常甚至精神異常,而適度的光照則能增加大腦中5-羥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科學家研究發現,對大腦來說,最合適的光照度是3000——7000lux個亮度,相當于晴朗的薄云天。
現代很多人遠離了太陽,成了坐的動物、室內的動物、依賴各種交通工具的動物,戶外活動越來越少,接受光照的時間越來越少。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調查發現,現在大多數美國人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不足50分鐘,而直接接受陽光照射的時間僅為20分鐘左右。大腦科學家研究發現人每天需要的光照時間是90分鐘左右。長期的光照不足,就會患上一種稱之為光照剝奪癥的疾病。
紐約州Rensselaer科技學院光線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神經內分泌學通訊》雜志上報告,青少年如果每天早上缺乏適度的光照,就不能重新設定人體自然生物睡眠鐘,這可能是造成青少年睡眠失常的原因之一。
該研究報告說,青少年每天應該睡眠9個小時,但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他們經常很晚才入睡,早晨又得費很大勁才能醒來去上學。人在青春期時睡眠的模式開始改變,原因有多種,如荷爾蒙改變、課業負擔變重、交友增多等。
報告說,研究人員讓參加實驗的學生從醒來到學校放學期間,戴上橘色眼鏡,這種眼鏡可阻斷短波長的“藍光”,阻擋“藍光”5天后,這些學生的人體生物鐘便被擾亂,褪黑激素在晚間分泌的高峰時間被推遲了約半小時,褪黑激素功能是導人入眠。
該研究組說,青少年成天呆在室內,也會受到相同的干擾,因為日光是短波長光的最佳光源。他們說:“早晨的光線對青少年最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