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說,《走向共和》是一部好劇,但它不是歷史。
在《走向共和》中,翁同龢被塑造成了一個迂腐的老頑固,為了跟李鴻章的私怨不惜克扣北洋水師換軍艦買炮彈的錢,可轉手卻又為了一己私利被南洋奸商騙走了幾十萬兩國庫存銀;甲午戰爭爆發,翁同龢面對李鴻章對時局的分析,置若罔聞,一力主戰,遭致慘敗后卻又讓李鴻章背鍋;恭親王死前,對立志變法維新的光緒帝說,想變法就不能用翁同龢,皇上千萬不要鑄此大錯……就這樣,翁同龢被光緒帝罷免,開缺回籍,永不敘用。
看《走向共和》時,看到翁同龢就像看到現在那些只會喊口號的憤青,心里簡直恨得牙癢癢,但這些并非歷史真實。
第一,翁同龢與李鴻章有仇,這是真的,簡單說就是當年李鴻章一紙600字的奏折把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發配到新疆,順帶著還把他爸爸翁心存氣死了,具體不再贅述。翁同龢克扣北洋水師軍費也是真的,但并非是針對李鴻章的報復之舉。
因為翁同龢不單斷了北洋水師的經費,也斷了南洋水師的經費,甚至斷掉了大清朝所有省份、所有部門購置外國槍炮的經費。
為什么呢?因為戶部沒錢了。
1885年,慈禧下令重建南海、中海、北海;1888年,光緒帝下令為慈禧修筑頤和園養老;1889年,光緒帝大婚,排場極盡奢華。
而且,即便翁同龢停掉了購置槍炮費用,這也影響不到北洋水師。因為海軍軍費根本不從戶部出,而是走海軍衙門的賬。
海軍衙門于1885年建立,由醇親王奕譞負總責,慶郡王奕劻、直隸總督李鴻章會同辦理。而奕譞、奕劻二人大多做甩手掌柜,所以實權被李鴻章把持。李鴻章利用自己的權力和影響力,到處摳錢,據為己有,十年間總共為北洋水師籌集了2000萬兩軍費。
更不用說李鴻章的淮軍到底私藏了多么豐厚的小金庫。
這些都與翁同龢無關。
第二,甲午戰爭中翁同龢確實主戰,但并不是為了和李鴻章唱對臺戲,而是清流本色所致,不愿屈從于倭賊而已。且多年來,李鴻章多次鼓吹北洋水師實力,翁同龢乃一介文人,并不長于軍事,所以對北洋水師的戰力頗為自信,這才有了主戰的觀點。
而且,說翁同龢是老頑固,也有失偏頗。翁同龢借著自己帝師的身份,曾多次給光緒帝呈送西學著作,打開了光緒帝的視野;翁同龢還曾支持盛宣懷辦理中國通商銀行,并撥銀100萬兩作為啟動資金;翁同龢還第一家自辦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由其主持之戶部撥銀100萬兩“生息官款”存于該行,為中國通商銀行最初營運資金;康梁維新主張也是翁同龢最先推薦給光緒帝,他在維新變法初期還極力支持康有為提出的諸項變法主張,并為光緒帝代擬了明定國是詔。
第三,翁同龢不是光緒帝在變法前下詔罷免的,而是在變法失敗、慈禧訓政之后被罷免的,這應該是《走向共和》為我們編造的一個令我們信以為真的小說家言。
實際上,翁同龢推薦了康有為,康有為因而得到了光緒帝的重用。此外,翁同龢幫助光緒帝起草了明定國是詔,在變法期間也一直是帝黨的核心人物。直到戊戌政變后,光緒帝被囚禁,慈禧重新訓政,才下令將翁同龢革職,且永不敘用。
當然,在維新變法期間,翁同龢也的確也犯了一些錯誤,并因此惹惱了光緒帝。最令光緒帝不滿的是,翁同龢本向光緒帝推薦了康有為,但到后期他看到康黨得寵,十分不痛快,并向光緒帝說康有為的壞話,認為康有為不過如此。而且這一時期的翁同龢在與光緒帝的交流之中喜怒形于色,甚至故意托大,說光緒帝和慈禧是孤兒寡母,都要靠他一力扶持,并把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甩鍋給慈禧,認定他修園子花費了太多錢。
由此,翁同龢不僅得罪了慈禧,也得罪了光緒帝。但光緒帝即便很憤怒,但礙于幾十年的師生情誼,訓斥小懲皆可,倒不至于將其開缺回籍,永不敘用。可以設想,這個決策應該是出自慈禧太后。
總得來說,翁同龢不算是一個能臣,他無法在晚清危急的形勢下獨當一面,也無法幫助光緒帝真正奪回皇權,但他也絕不是一個迂腐頑固者。作為清流,他具備中國傳統的士大夫的典型人格,出言勸諫,不畏強權,面對外敵,一力主戰。身處巨變中,也絕不是死守舊學,而是試圖了解西學,開眼看世界,并支持光緒帝的變法維新。我們對翁同龢的認識也要擺脫影視劇的影響,重回客觀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