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未來戰爭中的后勤補給 | ||
![]() 隆美爾曾說過:“戰斗在第一槍打響之前是由軍需官決定的。”這話在信息化戰爭的今天看起來也一點兒都沒錯,而且就是在第一槍打響之后也同樣重要單不說彈藥和油料的消耗,就是幾十萬大軍的吃、喝、住、用就成問題。所以現代戰爭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后勤戰、裝備戰。 作戰是后勤,后勤也是作戰 作戰與后勤日益融合是現代高技術戰爭十分突出的一個特點,現代戰爭已經越來越表現為后勤的戰爭根據美軍的統計,1991年海灣戰爭中,傷亡最大的不是一線戰斗員.而是為他們提供食品、燃料、飲用水和彈藥補給的后勤人員“后勤不再是后方的行動”在390名死于“沙漠盾牌”和“沙漠風暴”行動的人員當中,有50%是在為一線部隊運送補給當中陣亡的,這其中大多數是死于高速公路,而不是子彈。伊拉克戰爭在伊境內執行主要作戰任務的4個師,即第3機步師、第1海軍陸戰師、第101空中突擊師和英軍第1裝甲師,加起來一共有15個旅,約60000人,依靠自身攜帶的油料、食品、彈藥只能維持2~3天,為了維持正常運轉,它們背后有一個龐大的后勤隊伍。一輛M1A2坦克跑半英里就要消耗一加侖汽油。兩個“阿帕奇”直升機營一個晚上的加強飛行就能吞噬掉60000加侖的JP-8油。雖然美軍在伊拉克戰爭開戰前已經特意鋪設了一根輸油管道到科威特北部,不過,大量的加油任務還得由無數的5000加侖容量的加油車完成。還有2500加侖容量的加油車提供輔助。如果一天沒有油料和飲用水,美軍自身生存都難以為繼,更不要說作戰了。當前駐阿美軍后勤補給線頻頻遭襲同樣如此。雖然北約和美軍一直聲稱襲擊所造成的損失并不大,但這種零敲碎打的方式給美軍造成的困擾和麻煩同樣不可小視。 為此,在美軍作戰綱要中有這樣一句表述:Wars are won on logistics,即后勤制勝。駐歐美軍總司令在海灣戰爭結束后也曾經指出,作戰與后勤的一體化,是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取勝的一個重要條件。而最早提出“后勤平等論”的應該是美軍著名后勤歷史學家和后勤理論家危姆斯·休斯頓。他在1966年出版的《美國陸軍后勤史》一書中就曾指出:“戰略、戰術和后勤是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或者更準確地說,它們是一個圖周上的三段弧線,沒有起點或終點,每一段弧線都形響特其它兩段弧線,同時也受它們的影響”美軍之所以如此強調作戰計劃與后勤計劃在制定上的一體化,原因就在于現代高技術戰爭十分明顯地呈現出作戰與后勤相互融合的趨勢。比如,海灣戰爭42天,而將近半年的時間是“沙漠盾牌”后勤行動。美國對阿富汗、對伊拉克進行打擊,雖然少不了國內政治、國際政治、經濟、社會以及輿論上的準備,但這些準備工作的完成,卻都直接服務于最關鍵的準備工作——軍事準備。而軍事準備的主要內容——美國軍隊的戰備情況,部隊的部署和運輸,后勤部隊的集結和運輸,后備役人員的征召、動員和部署,戰前訓練的完成狀況,戰備物資的保障情況——包括燃料、彈藥等物資的到位情況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仍然是后勤準備。所以美軍強調,在一定意義上作戰是后勤,后勤也是作戰。這是有其深刻含義的 從儲備型向速度型轉變 后勤基本形態從儲備型向速度型轉變,是信息化后勤的鮮明特征。高技術戰爭高度機動的特點,使得后勤的機動能力正在成為與火力同等重要的戰斗力因素。在海灣戰爭四天的地面戰中,多國部隊后勤快速跟進保障,確保了多國部隊對伊軍的快速穿插、分割、包圍。尤其是美軍后勤,快速反應比較出色。在地面戰進攻前夕,隱蔽、快速地將物資、設施運到預設戰場前沿,并建立起彈藥所、加油站、維修站和救護所;在地面戰打響前夕,為達到突然性,改變美軍部隊部署,美軍后勤迅速出動大量的運輸車輛和直升機,快速將重裝部隊及其攜行物資、器材,從沙特東部運送到沙特西部,確保了主攻部隊按時、快速地發起攻擊;地面戰一打響,為了切割伊拉克軍隊,美軍后勤又以300架直升機等運輸力量,將101空降師4000多人及其所需物資、器材運到伊拉克南部;為了及時保障深入伊拉克南部美軍的急需,迅即在伊南部建立起補給基地群;為了保障多國部隊地面戰的順利發展,美軍后勤組建起龐大的快速支援部隊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多國部隊實施快速、充足、有力的保障。 |
解析未來戰爭中的后勤補給 | ||||||||||||||||||||
![]() 上述大量事實清楚地告訴我們,多國部隊快速反應、速戰速決的勝利,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后勤快速反應、及時保障的勝利。試想:如果不是后勤的快速反應,多國部隊的軍隊能迅速部署到海灣嗎?不能。如果不是后勤的快速反應,多國部隊能對伊拉克大規模持續轟炸38天嗎?不能。要不然,六七十萬噸彈藥和300多萬噸油料哪里來?如果不是后勤的快速反應,多國部隊能在四天之中解決地面戰斗嗎?不能。要不然,大量的物資消耗(美軍一個裝甲師日耗彈藥、油料各多達1800噸左右)從何處去索取?所以,世界各國都紛紛指出,多國部隊海灣戰爭的勝利,可以說是后勤快速反應的勝利,是后勤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功”的勝利,是“以后勤史上從未見過的、最令人驚異的行動載入史冊”的勝利。 ![]() 現代戰爭后勤“管道”中物流速度的加快,正從根本上改變軍事后勤依賴大規模物資儲備的傳統模式,物流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物資的數量。“速度型”后勤的本質是“精確后勤”,即它的后勤系統像精確制導武器一樣,部隊戰斗到哪里,后勤就“適時、適地、適量”地保障到哪里,物資流形散而神聚,從而為作戰部隊提供全方位、遠程、多手段、持續可靠的保障,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和浪費。美軍指出,在后勤系統的各個上層梯次,最能體現精確后勤實質的指標之一就是“后勤反應時間”,也就是從需求被發現到其完全得到滿足所需的時間。“它直接影響著為確保供應而必須掌握的補給品數量”。“速度型”后勤與以往的“儲備型”后勤相比,一個明顯的不同是過去后勤人力物力主要是預先部署和儲備在前方的,而現在裝備物資則既可預先配置,亦可與應急作戰部隊同時部署。它主要依靠后勤“管道”中補給品的快速流動,減少庫存量,從而通過戰場上每一梯次的后勤管理人員對后勤資源高效的協調,最大限度地實施兵力、補給品和后續保障物資從卸載港到作戰部隊的直達輸送,優化補給品在整個戰區的流動,進而在使整個后勤系統得到精簡的同時提高后勤效益和效率。 控制整個補給鏈是重心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并廣泛應用于后勤領域的今天,后勤的信息能力已經成為決定后勤保障能力的關鍵要素。后勤信息不僅繼續發揮著將各后勤基礎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媒介作用,而且其本身越來越表現出巨大的能力特征。正如美軍在《聯合作戰后勤》中所指出的,“知道部隊和補給品的位置,與實際擁有它們同樣重要”。毫無疑問,準確的信息對于有效的后勤計劃工作、部隊調動的協調,以及持續保障作業,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