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和實踐操作來看,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權、股票增值權是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的主要模式。因此,非上市公司完全可以借鑒并改造為適合其自身的股權激勵模式。
(一)限制性股票(權)
限制性股票(權),是指非上市公司按照預先確定的條件事先授予激勵對象一定數量的公司股票(權),激勵對象只有在預先確定的條件成就后,才可真正享有被授予的股票(權)并從中獲益;在預先確定的條件成就前,被授予的股票(權)受到限制,不得轉讓,如預先確定的條件到期不成就,公司有權將授予的股票(權)收回。
限制性股票(權)一般為一次性授予,分批解鎖。采用限制性股權模式更能體現風險和收益對稱,激勵和約束的平衡。從目前實踐來看,在中國境內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實施的股權激勵計劃均采用限制性股票(權)模式。
(二)股票(權)期權
股票(權)期權,是指非上市公司授予激勵對象在未來一定期限內以預先確定的價格和條件購買本公司一定數量股票(權)的權利。
股票(權)期權是公司授予激勵對象的一種權利,而不是一種義務。激勵對象到期可以選擇“行權”也可以選擇不“行權”。股票(權)期權有效期過后,已授出但尚未行權的股票(權)期權不得行權。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關于“IPO申報前制定并實施股票期權激勵計劃,是否可以?”的答復,只要簽署合法的股票期權實施協議,有明確、合法的期權來源,期權計劃人數直接或間接不超過200人,且在申報文件中披露,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以往境內IPO項目中尚未出現過。因此,對于非上市公司來說,在上市前制定并實施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存在潛在的審批風險。當然,如果公司上市審核時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已經實施完畢,則不會成為上市的障礙。
(三)股票(權)增值權
股票(權)增值權,是指非上市公司授予激勵對象在一定的時期和條件下,獲得規定數量的股票(權)價格上升所帶來的收益的權利。股權激勵對象不擁有這些股票(權)的所有權,也不擁有股東表決權、配股權。
相對于限制性股票(權)和股票(權)期權模式,在股票(權)增值權模式中激勵對象最終并不實際享有股權,不會增加股東,因此不會對公司股權結構產生稀釋;激勵對象也無需出資購買,故而對授予對象成本壓力較小。
當然,股票(權)增值權是虛擬股權的一種表現方式,公司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設置不同的虛擬股權方案,授予激勵對象享有相應的表決權、分紅權、增值權的一種或者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