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我國現行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壞帳
準備金的提取比率為9%,按應收賬款余額的9%計提壞帳準備金,提取
的準備金進入當期損益。即銀行對
上市公司100萬元的應收賬款應當計提9萬元作為壞賬準備金。如果該上市公司的
貸款正好產生了9萬元壞賬,銀行的
撥備覆蓋率就是100%,即完全覆蓋;如果產生18萬元壞賬,
撥備覆蓋率就是50%:撥備覆蓋率指標是銀行出于審慎經營的考慮,防范風險的一個方面,也是反應業績真實性的一個
量化指標。此項比率應不低于100%,否則為計提不足,存在
準備金缺口。比率越高說明抵御風險的能力越強。
撥備率的高低應適合風險程度,不能過低導致撥備金不足,
利潤虛增;也不能過高導致撥備金多余,
利潤虛降。
計算方法
公式
舉例
舉例來講,某銀行貸款余額100億,其中正常類90億,關注類2億,次級類5億,可疑類2億,損失類1
億,則其
不良貸款率為(5+2+1)/100=8%。假設不計提特種準備,按照現行規定,首先應當計提
貸款一般損失
準備金=100*1%=1億,然后按照規定比例應計提專項
貸款損失準備:2*2%+5*25%+2*50%+1*100%=3.29億。加上
一般準備,
準備金總額應當達到4.29億元。假設這家銀行真的按規定計提了4.29億元,則
撥備覆蓋率為4.29/(5+2+1)=53.63%,如果計提了8億,則撥備覆蓋率為100%;反之,如果僅計提了4億,則撥備覆蓋率為50%,且達不到按比例計提的最低要求,撥備嚴重不足。目前,對于一些銀行,
中國銀監會要求
撥備覆蓋率達到150%,是比撥備充足(100%)更審慎的要求。
現行規定
根據我國《銀行
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指引》規定,銀行應按季計提
一般準備,一般準備年末余額不得低于
年末
貸款余額的1%;銀行可以參照以下比例按季計提專項準備:對于
關注類貸款,計提比例為2%;對于
次級類貸款,計提比例為25%;對于
可疑類貸款,計提比例為50%;對于
損失類貸款,計提比例為100%。其中,次級和
可疑類貸款的損失準備,計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動20%。特種準備由銀行根據不同類別(如國別、
行業)貸款的特種風險情況、
風險損失概率及歷史經驗,自行確定按季計提比例。
投資運用
商業銀行需要根據“一逾兩呆”、“五級分類”,或更嚴格的“十二級分類”方法來估計
貸款資產中的
不良貸款比率,并根據成為壞賬的風險高低計提
準備金,既撥備。由于各家銀行計提標準不盡相同,因此不同銀行間的
撥備覆蓋率可比性不強,投資者應更多關注具體銀行的
不良貸款率和撥備覆蓋率與自身歷史數據的比較,看是否改善或惡化。由于計提的
不良貸款撥備會直接記入損益表沖減當期
利潤,因此撥備還是影響銀行業績非常顯著的一項因素。當
不良貸款率上升時,計提的撥備也會上升,
銀行利潤就會下降,相反,不良貸款率下降會減輕銀行計提撥備的壓力,對利潤就會有積極貢獻。鑒于此,有時銀行也會通過改變計提撥備的標準來調節
利潤,投資者若發現銀行
不良貸款率和
撥備計提出現不正常的快速下降而制造出“虛假”利潤增長,不要被此蒙蔽。例如深發展(000001)2006年3季度凈
利潤猛增197%主要就是靠調降撥備手段,而
撥備前利潤實際僅增長27%,這種“高增長”不會給投資者帶來真實回報,反而讓人擔心其未來業績潛在風險加大。
計提撥備
中國銀監會10日下發文件,要求銀行將之前的銀信理財合作業務中,所有表外
資產在兩年全部轉入表內,并按150%的
撥備覆蓋率計提撥備。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下半年
信貸額度維持不變,銀監會此次要求銀行將銀信理財
資產轉入表內,將壓縮未來
新增信貸增長空間。
該文件要求大型銀行按11.5%、中小銀行按10%的
資本充足率計提資本;
信托公司融資類銀信理財合作業務實行余額比例管理,即融資類業務余額占銀信理財合作業務余額的比例不得高于30%;上述比例已超標的信托公司應立即停止開展業務,直至達到規定比例要求。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郭田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表外資產轉移到表內,并按150%的撥備覆蓋率計提撥備,將會對
商業銀行盈利增長形成拖累,特別是
中間業務的盈利將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受此消息影響,10日銀行股全線下跌,銀行類指數跌幅2.29%。
局限性
可以用一個極端的例子進行分析:假設有三家銀行其
不良貸款率都是5%,但是A銀行的
不良貸款全部為損失類,B銀行的不良貸款全部為可疑類,C銀行則全部為次級類。如果按照標準法對不同類別的貸款計提相應比例的減值準備(損失類按100%計提,可疑類按50%計提,次級類按25%計提,
正常貸款按1%計提),則通過計算可以看出,三家銀行的
撥備覆蓋率分別為119%、69%和44%,A銀行的撥備覆蓋率水平最高,但是并不能反映A銀行具有最好的
資產質量和最強的信用風險防御能力。通過對
撥備覆蓋率指標的一般性分析和實證比較,該指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三,作為監管指標,
撥備覆蓋率指標缺乏一致認可的標準。國內外
商業銀行公開披露的數據表明,中國銀行業的
撥備覆蓋率一般高于國外商業銀行;而國外的商業銀行,不但在不同年份里撥備覆蓋率水平不同,而且在相同年份里的差異也很大。
比如,
花旗銀行在這幾年中
撥備覆蓋率水平都比較高,但是它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當中損失慘重,接受了450億美元的政府注資,而且現在還沒有真正恢復元氣。因此,
撥備覆蓋率指標達到何種水平較為合理,如何設定撥備覆蓋率指標的監管標準,尚缺乏統一認識。
其四,
撥備覆蓋率指標屬于
靜態指標,無法前瞻性地考慮未來的風險。而眾多學者和分析師實證研究發現,快速的
信貸增長與隨后的
不良資產率上升成正相關關系:從時間關系上看,
信貸高峰和
不良貸款的高峰之間具有相對穩定的滯后期,發達國家約為4年,我國約為2~3年,
經濟波動加劇將縮短經濟滯后期;從數量關系上看,GDP增速每變化一個百分點,
不良貸款率反向變動0.56~0.7個百分點,即在經濟進入下行期時,上行期積聚的信用風險會在GDP增速放緩的過程中逐步暴露。
其五,
撥備覆蓋率作為監管指標,間接擴大了
商業銀行盈余管理的空間。從
撥備覆蓋率分子即撥備來源看,主要是
信貸資產的預計損失。預計損失的計提有兩種方式:單獨計提和組合計提。由于單獨計提的調整余地有限。所以,如果監管機構不斷要求提高
撥備覆蓋率水平,就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鼓勵
商業銀行通過增加組合計提來提高撥備水平,這就為商業銀行進行盈余管理擴大了空間。雖然盈余管理可以以豐補歉,平滑
經營績效,但降低了會計核準的準確性和對外披露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從國內上市銀行披露的數據看,今年上半年
商業銀行的
撥備覆蓋率在不斷提高,同時其組合計提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
其六,在特殊情況下,銀行可能傾向于以減少
分母的方式提高
撥備覆蓋率水平。一方面是
信貸投放的大量增長,另一方面是
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的不斷提高,
商業銀行計提撥備面臨雙重的壓力。從理論上來講,這有可能使
商業銀行更加偏向通過減少
分母的方式提高
撥備覆蓋率(如核銷和回撥),特別是在撥備覆蓋率指標超過100%的時候,由于減少同樣的金額對分母減少的影響程度更大,操作的效果也更為明顯.
意義
撥備覆蓋率指標是銀行貸款可能發生的呆、壞賬準備金,是銀行出于審慎經營的考慮,防范風險的一個方面,也是反應業績真實性的一個量化指標。此項比率應不低于100%,否則為計提不足,存在準備金缺口。比率越高說明抵御風險的能力越強。撥備率的高低應適合風險程度,不能過低導致撥備金不足,利潤虛增;也不能過高導致撥備金多余,利潤虛降。
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是衡量
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計提是否充足的一個重要指標。該項指標從宏觀上反應銀行貸款的風險程度及社會經濟環境、誠信等方面的情況。依據《股份制
商業銀行風險評級體系(暫行)》,
撥備覆蓋率是實際計提
貸款損失準備對應計提貸款損失準備的比率,該比率最佳狀態為100%。這實際上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評價
貸款損失準備是否充分,以至于判斷誰的業績水分最大。
政策四建議
此外,從風險監管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來講,監管部門應盡快研究制定
撥備覆蓋率指標的浮動監管區間,給
商業銀行營造穩定的、可預期的監管環境和政策導向,便于商業銀行統籌考慮計提撥備和覆蓋風險的要求,不斷提高風險管理的水平。
最新政策
中國銀監會2010年10月10日下發文件,要求銀行將之前的銀信理財合作業務中,所有
表外資產在今明兩年全部轉入表內,并按150%的撥備覆蓋率計提撥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