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遇到了這個熟悉的陌生問題。
又懵了下。雖然國貿不是本專業,但是也掛經濟學的邊緣。
溫故。。。。
一 、絕對優勢理論(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稱絕對成本說(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說(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該理論將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絕對優勢理論是英國經濟學家,資產階級經濟學古典學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書中分析了國際分工的絕對成本狀況,提出了依照絕對成本進行分工的學說,奠定了自由貿易政策主張的理論基礎。該理論分析了分工的利益,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分工使每個人專門從事某項作業,節省與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時間;分工有利于發明創造和改進生產工具。
絕對優勢理論認為,自由貿易會引起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后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它們都可以使一國在生產上和對外貿易方面處于比其他國家絕對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國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
斯密的理論觀點表明,各國獲得的對外貿易利益取決于各國生產商品的絕對成本優勢;一個國家出口的應是本國生產效率高的商品,進口的應是別國生產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結果是使貿易雙方都獲益。因此,斯密主張解除國家對貿易的管制,包括關稅征收和發放補貼。但是,斯密的觀點也包含非科學的成分,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比較優勢理論(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為:在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對于處于絕對優勢的國家, 應集中力量生產優勢較大的商品,處于絕對劣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劣勢較小的商品,然后通過國際貿易,互相交換,彼此都節省了勞動,都得到了益處。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兩利取重,兩害取輕”。
一般而言,中國現階段勞動力相對多,資本相對短缺,應該發展勞動力相對密集型的產業,或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但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或者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可能成千上萬,每個地方的資源不可能把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所有產品都生產出來,這就必須做出選擇。
具體的選擇應該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選擇當地有傳統的產業。舉幾個例子:揚州有個杭集鎮,是全國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鎮牙刷廠不開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給。這個鎮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生產牙刷,有歷史傳統。南昌有一個文港鎮,是全國的鐵筆之都,國內生產的70%的鐵筆都出自哪個地方,文港這個地方也是從宋朝開始生產筆了,所以也有歷史傳統。
二是當地有國有企業。上世紀50年代,國有企業在很多產業不具備比較優勢,當時我國一窮二白。改革開放26年,我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長速度9.4%,經濟規模提高了10.3倍,現在,資本擁有量、技術擁有量和上世紀50年代已經改善非常多,許多原來不具備比較優勢、需要政府保護補貼才能生存下來的企業,現在其實可以煥發活力了。以重慶為例,重慶原來是老工業基地,現在則是全世界的摩托車生產之都,全國摩托車每年生產一千多萬輛,重慶要生產400多萬輛。這是因為,過去的重工業基地,為此打下了許多裝備業的基礎,當地有國有企業形成的產業群聚,現在已經符合我國的比較優勢。
三是當地要有獨特的資源。寧夏的枸杞子,新疆的哈密的葡萄干,都是當地的獨特資源。
四是當地已有產業可以向上下游延伸。比如說義烏,原是農區,基本上沒有工業,但現在義烏有很多工業,如織襪業、文具業等,因為義烏有市場,從銷售可以延伸到生產,生產的產品用于勞動力密集、技術相對比較傳統型的產品,符合比較優勢,又同市場經驗相結合。
三 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被稱為新古典貿易理論,其理論模型即H-O模型。
在赫克歇爾和俄林看來,現實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要素不只是一種—勞動力,而是多種。而投入兩種生產要素則是生產過程中的基本條件。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在各國生產同一種產品的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差別來自于產品的成本差別,這種成本差別來自于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這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則取決于各國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即相對稟賦差異,由此產生的價格差異導致了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
這種理論觀點也被稱為狹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廣義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指出,當國際貿易使參加貿易的國家在商品的市場價格、生產商品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相等的情況下,以及在生產要素價格均等的前提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等(或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密集度相同)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取決于各國生產要素的稟賦,各國的生產結構表現為,每個國家專門生產密集使用本國具有相對稟賦優勢的生產要素的商品。生產要素稟賦論假定,生產要素在各部門轉移時,增加生產的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保持不變。
新古典的H-O要素稟賦理論,從要素稟賦結構差異以及由這種差異所導致的要素相對價格在國際間的差異方面來尋找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克服了李嘉圖模型中關于一種生產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當的成功。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條件之上。
要素稟賦:一國所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生產要素的絕對數量無關。(相對于國家而言的概念)
例如,美國無論在資本存量,還是在勞動絕對數量上,都遠遠高于瑞士和墨西哥這兩個國家。但與瑞士相比,美國的人均資本存量低于對方,因此相對于瑞士而言,美國屬于勞動豐富的國家。如果拿美國與墨西哥相比,則美國的人均資本存量高于墨西哥的水平,因此美國與墨西哥相比,屬于資本豐富的國家。由此可見,當我們說某國在要素稟賦上屬于哪種類型時,必須注意看與誰相比。
A、B兩國在貿易前由于要素稟賦的不同,導致了供給能力的差異,進而引起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根據比較優勢原理,一國出口密集使用其豐富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