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財政學原理》復習資料


《財政學原理》復習資料

第一章  公共需求

1.公共需求是當眾多個人作為一個整體時所產生的需求。有三層含義:

(1)公共需求并非是一種抽象的需求,而是個人所具有的真實需要;

(2)這種需求并非是單個人的需求或少數人的需求,而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多數人的需求;

(3)公共需求是一種整體需求。

與私人需求的相比,公共需求主要有兩大特點:

第一,受益外部性,即在一個人或少數人的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其他人也可從中受益。

第二,需求整體性,即這種需求不可能分散或單獨得到滿足。

2.用于滿足公共需求的物品是公共商品。公共商品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特征是非排他性,第二特征是非競爭性。

3.依據公共商品的“公共”程度將公共商品分為兩類:

(1)純粹公共商品:完全用于滿足公共需求,并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

(2)混合商品:在滿足公共需求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私人需求,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或一定的競爭性。


4.公共選擇基本問題就是如何從個人偏好得出社會偏好,公共選擇應遵循的原則是:所做出的決策或選擇應達到社會整體效用的最大化或促使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不斷提高。

第二章  效率與市場

5.資源配置機制由四個主要“部件”組成:

(1)決策機制:即資源配置決策權在經濟主體之間進行分配的制度和機制。

(2)信息機制:即資源配置信息的收集、分析、傳輸、反饋的渠道和機制。

(3)動力機制:即誘導經濟主體作出資源配置決策的動力來源、動力傳遞以及動能釋放的系統,主要包括利益激勵機制和目標約束機制。

(4)協調機制:即對各種不同資源配置決策進行協調以實現資源配置合理化的機制。

6.“經濟人”假說:即每個人都是利已的,其行為動機都是為了謀取自身利益。

“經濟人”的行為雖然是利己的,但對社會財富的增加具有積極作用:(1)能夠帶來資源的有效配置;(2)能自動積累起足夠的資本以推動經濟發展。

7.帕累托改善是指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時并沒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狀況變壞。

在既定的條件下,當資源配置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即當增加一個人的福利必然會損害其他人的福利時,或者說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福利的增加是以犧牲其他人的福利為代價的,則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稱為帕累托最優標準

8.市場失靈,又稱市場缺陷,是指由于市場機制的自身特點或缺陷,沒有或不能將資源配置到效率狀態的現象,主要表現在:(1)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     (2)不能有效地解決外部性問題;      (3)市場競爭不完全性;

                 (4)市場信息不充分;                (5)收入分配不公平;                        (6)宏觀經濟波動。

第三章  政府活動與財政職能

9.與私人組織相比,政府有四個重要特征

第一,政府擁有政治權力,即運用強制手段對社會進行控制和管理的權力。

第二,政府領導人是經由特定的政治程序產生的。

第三,政府行為的根本目標是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

第四,政府有責任和義務為社會全體成員提供公共商品、滿足公共需求。

政府一般履行三大職能:政治管理職能、社會管理職能和經濟管理職能。

10.在混合經濟中,政府主要履行以下四種經濟職能

(1)確立法律制度體系,建立和完善經濟體系;        (2)促進競爭、控制外部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3)實現國民收入公平分配;                                    (4)保障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增長。

11.政府配置資源的手段:政府在資源配置方面主要采用兩種手段:

(1)預算安排。即通過政府預算的支出安排,實現對現實資源的直接配置,如政府投資、政府采購等。

(2)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三項制度安排:(i)環境性制度;(ii)制約性制度;(iii)引導性制度。

12.洛倫茲曲線反映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橫軸表示人口百分比,縱軸表示收入百分比,該曲線越彎曲,收入分配就越不公平。社會中的個人收入差距一般用基尼系數來測量。

13.財政收入分配職能的主要內容:

(1)通過稅收對收入水平進行調節。

(2)通過轉移支出,改善低收入階層居民、喪失勞動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狀況,提高其實際收入與福利水平,維護社會的穩定。

(3)完善社會福利制度。

(4)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人口的合理流動。

第四章  財政支出概論

14.財政支出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維持性支出、經濟性支出社會性支出。

維持性支出是指政府為維持公共安全和憲法秩序的支出,主要包括國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法律方面的支出。維持性支出所提供的公共商品和勞務有兩個特點:第一,它是純公共商品;第二,它是國家和社會賴以正常運行所必需的商品,其需求的收入彈性小。

經濟性支出是指政府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保持經濟穩定用于經濟發展方面的支出,主要包括基礎設施投資支出、國家物資儲備支出、應用性科研支出和對生產活動的補貼支出等。經濟性支出的兩個特點是:第一,它提供的是混合商品;第二,支出的范圍和規模取決于市場失靈的程度。

社會性支出是指政府為滿足社會非物質公共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等社會服務的事業性支出。社會性支出的特點是:第一,它提供的對象有的是純公共商品,有的是混合商品;第二,這些商品需求的收入彈性較高。

15.財政支出增長的宏觀模型

(1)瓦格納法則: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財政支出的相對規模也隨之提高。

(2)時間形態模型: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財政支出的增長并不是直線型的,而是呈現出階梯性增長的特點。

(3)經濟發展階段論:財政支出的規模和結構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變化。

(4)公共選擇學派的支出增長理論:財政支出是政府的行為,制度及政治決策過程必然對財政支出產生影響,會造成財政支出的政治性擴張。

16.財政支出增長的微觀模型

(1)公共部門產出水平的決定: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公共商品的需求會以更快的速度增長,而公共商品價格的上漲,則不會導致人們的需求相應地減少。

(2)服務環境的影響:財政支出的大小,還受到服務環境的制約,這里的服務環境是指影響生產一定水平的產出量所需要的資源的一組社會經濟和地理變量,服務環境的變化主要通過影響供給來影響財政支出。

(3)人口因素的影響:人口的規模、年齡結構、人口密度、學齡兒童人數、老年人的比例等,都會對財政支出產生影響。

(4)公共商品質量的影響: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也會增長,然而需求的增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愿意在同一價格上購買更多的商品;二是指在相同需求數量上對商品質量要求的提高。

(5)公共部門投入價格的影響:第一,如果公共部門產出與私人部門產出的比例保持不變,那么,部分勞動力資源必然會從私人部門轉移到公共部門;第二,公共部門比私人部門花在勞動力要素上的支出的增長速度更快。

17.財政支出的合理規模

首先,在可以從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兩個方面從理論上分析財政支出的合理規模。

其次,為探討財政支出的合理規模,必須從分析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的因素入手,這又包括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

最后,財政是一種國家(或政府)的經濟行為,是一種與政治聯系最緊密的經濟問題,因而政治決策必然是確定財政支出規模的重要因素,政治決策對各國財政支出規模的發展變化以及最終形成最佳的相對穩定水平具有決定性作用。

第五章  購買支出

18.基礎產業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礎性。二是自然壟斷性。三是混合商品的屬性。

19.政府介入基礎產業的原因

一是在基礎產業提供的商品中,雖然絕大多數屬于混合商品,但大部分基礎產業提供的商品至少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中的一個特性,因此,從效率角度講,僅僅依靠市場提供將會產生效率損失,政府介入基礎產業投資可以彌補這一領域的失靈。

二是一些基礎設施如城市交通系統、文化、教育和醫療設施等,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效應。在私人提供的情況下,無法通過市場價格對這部分正外部效應產生的收益進行衡量,而政府可以通過征稅的方式對這種收益加以衡量,來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

三是由于基礎設施的投資所需資金量大、投資周期長,因此增加了私人投資的風險,使其融資困難,而政府可以直接以所有者身份,或間接以擔保人身份對這些項目進行投資,則會較容易獲得資金。

20.政府干預教育的理論依據

第一,教育具有極大的外部效應。                      第二,教育可以促進機會公平,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三,未來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                   第四,教育資本市場不完善。

第六章  轉移支出

21.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和社會為幫助社會成員克服因非理性風險造成的物質困難,維持其基本生活條件,一發進行的國民收入再分配活動。

社會保障的基本特征:一是覆蓋面的社會廣泛性。二是參與的強制性。三是制度的立法性。四是受益程度的約束性。

社會保障的內容:(1)社會救濟。(2)社會保險。(3)社會福利。

社會保障的功能:(1)社會保障的社會功能:(i)社會補助功能。(ii)社會穩定功能。(iii)社會公平功能。

                            (2)社會保障的經濟功能:(i)社會保障是勞動力再生產的保護器和配置器。

                                                                         (ii)社會保障是收入再分配的協調器。

                                                                         (iii)社會保障是經濟發展的調節器。

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模式

(1)現收現付制。又稱邊進邊出制,即預先不進行儲備積累,完全靠當年的收入滿足當年支出的需要。

(2)完全基金制。又稱儲備積累式,即根據未來支出需要從現在預提社會保障基金,并進行儲備積累。

(3)部分基金制。在滿足一定階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儲備積累,社會保障的收費率分階段調整,計劃實施初期費率較低,以后逐步提高,保持階段性的穩定。

22.財政貼息,亦稱“利息補貼”。它是財政對使用符合政策規定的銀行貸款的用款單位就其支付的資金利息提供的補貼。如用于以下的財政補貼:引進和開發先進技術和設備、發展優質名牌產品、開發和使用節能產品、投資落后地區、助學貸款、農業貸款等。財政貼息是用有限的財政資金帶動更多的社會投資和銀行貸款以發展社會經濟項目、貫徹政府政策意圖的一項重要措施。

23.稅收補貼,亦稱“稅式支出”。它是一種特殊的財政補貼,是對減稅、免稅、退稅、稅收抵免等稅收優惠措施的總稱。稅收補貼與財政補貼不同的是,財政補貼是政府的支出行為,而稅收補貼是政府的一種減收行為。之所以將稅收優惠納入財政補貼范疇,是因為稅收優惠等同于政府將已征收的一部分稅款返還給需要扶持的納稅人,這就實際上發揮了財政補貼的功能。

第七章  財政收入總論

24.影響財政收入規模的因素

(1)經濟技術因素;

(2)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因素;

(3)其他因素:

(i)價格因素:在經濟發展水平、財政分配制度以及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價格水平的上漲會使以貨幣形式表現出來的財政收入增加,價格水平的下降則會使財政收入減少,這實際上是由價格水平的上漲或下跌引起的財政收入虛增或虛減。

(ii)特定時期的社會政治環境因素。

第八章  稅收原理

25.稅率是應征稅額與課稅對象的比例,是計算稅款的尺度。由于稅率高低是影響政府稅收數量和納稅人負擔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它是稅收制度的中心環節。一般來說,稅率可分為比例稅率、累進稅率和定額稅率三類。

26.累進稅率是把課稅對象按數額大小劃分為若干等級,分別規定不同等級的稅率,征稅對象的數額越大,適用稅率越高。累進稅率按計稅方法的不同,又分為全額累進稅率和超額累計稅率。

27.按超額累進稅率計征稅款,是指在課稅對象的數額達到需要提高一級稅率時,僅就其超額部分按高一級的稅率計稅,即一定數額的課稅對象可同時適用幾個等級的稅率,其全部應納稅額是各等級部分應納稅額之和。與全額累進稅率相比,按超額累進稅率計稅,稅負的累進幅度較為平緩,且不具有跳躍性,較能為納稅人所接受,因而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

28.稅收原則是制定稅收政策和稅收制度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是評價稅收政策好壞、判斷稅制優劣的標準。

(1)法定原則:(i)政府征稅權法定;(ii)納稅義務法定;(iii)課稅要素法定;(iv)征稅程序法定。

(2)財政原則:(i)稅收收入要充分;(ii)稅負總水平應當適度;(iii)稅收收入應有彈性。

(3)公平原則:(i)稅收橫向公平;(ii)稅收縱向公平。

(4)效率原則:(i)經濟效率;(2)行政效率。

第九章  稅收制度

29.收入型增值稅在核定計稅依據時,只準許將當期計入產品價值的固定資產折舊從商品或勞務的銷售額中抵扣。就國民經濟整體而言,計稅依據相當于國民收入,故稱為收入型增值稅。

30.消費型增值稅在確定計稅依據時,允許將當期購進的用于應稅產品生產或流通的全部固定資產價款從商品或勞務的銷售額中抵扣。就國民經濟整體而言,計稅依據只含消費品價值而不含資本品價值,故稱為消費型增值稅。

第十章  公共消費

31.公共收費的基本原則:(1)非盈利性;(2)效率性;(3)受益性;(4)自愿性。

第十一章   財政預算

32.財政預算是政府為實現其職能和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而編制的,經立法機關審批的,反映政府一個財政年度內基本財政收支計劃的法律性文件。

財政預算的特征:(1)法定性;(2)精細性;(3)完整性;(4)實效性;(5)公開性。

33.財政赤字的經濟效應:(1)國債規模擴大;(2)貨幣擴張效應;(3)拉動總需求,帶動經濟增長。

第十三章  財政政策與宏觀調控

34.財政政策目標是指運用預算、稅收、財政補貼等財政政策工具對宏觀經濟實施調控所要達到的結果或要實現的目的??傮w上講,財政政策旨在實現三大目標,即: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

35.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過擴張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的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實施的基本前提是社會總需求不足,社會總供給過剩,社會生產力閑置,通貨緊縮。

36.緊縮性財政政策,是指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過緊縮財政收支等措施以減少或抑制社會總需求的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實施的基本前提是社會總需求過大,社會總供給不足,經濟運行過熱,通貨膨脹嚴重。

37.非選擇性財政政策,即依其自身功能和機制自動發揮作用而不需要選擇的制度體系。其中,主要包括社會保障制度和所得稅制度。對于社會保障制度而言:當經濟處于成長期和繁榮期時,就業率上升、平均工資水平提高,從而使提取的社會保障金(公積金)增加,當期的有效需求減少,經濟增長減緩。同理,就所得稅制度而言:當經濟衰退時,自動減少稅收;而當出現通貨膨脹時,稅收趨于自動增加。因此,美國經濟學家麥克康納將這種制度體系形象地描述為“自動穩定器”。

第十四章  政府間財政關系

38.財政分權的優勢

(1)滿足不同的公共需求偏好;                  (2)發揮地方政府的信息優勢;

(3)促進對公共事務的民主管理;              (4)推動地方政府間的競爭;

(5)創新公共管理制度。

39.財政分權的局限性

(1)難以解決因地方公共商品收益的區域外溢產生的問題;    (2)難以實現公共商品供給的規模效應;

(3)難以滿足稅收的效率要求;                                              (4)不利于貫徹公平原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經濟知識:經濟學之財政政策
勁爆-2022中級經濟師干貨筆記-第十七章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知一二
經濟知識練習題(三)
公共財政學試題及答案
【公基講堂】了解財政政策中的“收”與“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涟源市| 正宁县| 和静县| 青浦区| 富锦市| 秀山| 青岛市| 青河县| 河南省| 孟村| 大城县| 电白县| 英超| 汝州市| 察隅县| 南靖县| 冷水江市| 贺兰县| 明水县| 益阳市| 鲁甸县| 崇礼县| 庐江县| 夏津县| 南岸区| 贞丰县| 车致| 宿迁市| 新化县| 太康县| 南宁市| 仁寿县| 甘孜县| 岑巩县| 萨嘎县| 萨迦县| 陇西县| 自治县| 会泽县| 炎陵县| 高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