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天才謀士和英雄,除了他媽他爸以外,還有時代來塑造才能成型。
三國是一個讓人說不完,又說不清的時代。從羅貫中將它寫成演義小說時,關于人物的探討便開始了。很明顯,老羅是偏向劉備這沒法用DNA來鑒定的皇族后裔。
在說郭嘉之前,應該先說說另一個人。那就是近幾年才被請下神壇的諸葛亮。當他走下神壇后,很多的臟水便開始潑了過來。這樣是非常不公平的。諸葛亮確實沒有借過東風,他挺多就是打麻將的時候摸到過東風;也沒有借過箭,只是他發明過射得很猛的連弩;而他借到的是荊州,這個為孫權做擋箭牌的戰略前線。空城計確實也是座空城,連諸葛亮都沒在那待過。可他也為四川人民創造了一個小吃——鍋魁!還發明了包子。
這些是老羅那跳躍地娛樂細胞給我們留下的笑談。
諸葛亮,作為在三國時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儒門教徒,他身上有太多儒家的精義。并且,三顧茅廬的故事,更是成為了后來士人以才為傲的典范。他治國的能力確實是那個時代所令人注目的,除了幫劉備巧取豪奪巴蜀,他還將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在經歷了漢中爭奪戰、彝陵之戰、出征南蠻,還有六次北伐,蜀國居然沒有出現較大的民變,還能征得起糧。劉備和諸葛亮是外來戶能安撫好當地世族,這就是莫大的功勞,之于早已統一北方的曹操和立足江東已久的孫權,諸葛亮的功勞可謂莫大。
諸葛亮的事跡,基本上是家喻戶曉,再說郭嘉吧。
他呢?是一個天縱之才!一個天妒之才!一個絕對的賭徒!
像徐州戰役,官渡大戰,和遠征烏桓。(這些能百度到的東西我就不用多說了)從這些戰役里面,可以很清楚的發現他那賭徒性格。當時的曹操可以說根本沒有那么強大的實力去放開手干掉一個軍閥,必須搞連橫。然而,郭嘉獻的計策卻總是帶著豪賭的味道。從這幾點可以看出他對時局的掌控,但更重要的一點,也就是他偉大之處在于,對當時各路諸侯性格的了解。幾次都是完美的空城計表演,并且還取得成功。
郭嘉二十一歲開始出來玩,在他二十一歲前的事情很難找到詳細的描述。我相信那時候的郭嘉像所有二十一歲的少年一樣,都帶著地球圍著我轉一樣的脾氣。
這一年,他看透了袁紹!
也是這一年,他看明白了天下!
公元190年,袁紹做了十八路諸侯的盟主,討伐董卓。那時候,郭嘉看清了天下軍閥的德性,更了解了袁紹的優柔寡斷。不排除他看到了一個讓他眼前一亮的人——曹操!這個雖然被后世謾罵多年,對董卓卻越敗越戰的男人。
做為一個謀士,跟對人是最重要的。
田豐是薦他入袁紹幕僚的好友,然而兩人最后的結局可謂分明。郭嘉沒有留下如諸葛亮《將苑》中的識人之法,但他卻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在離開袁紹隱居的六年,他一出山便選擇了曹操。這時,三國開始沸騰,因為一個青年的指點,因為一個慧眼識人明主的信任,北方統一了!更取得了東漢末年積弱情況下對少數民族烏桓的勝利。
公元198年,敗呂布,賭袁紹不及來犯,他贏了,那一年他二十八歲。
公元200年,提出“十勝十敗”穩定人心,堅決與袁紹一戰,賭袁紹用人不當行事優柔,他贏了,那一年,他三十歲。
公元207年,排眾議,出兵烏桓,掃除南下的后顧之憂,賭烏桓驕兵心態,沒有地利,賭的就是天時和人和,這一戰更是賭上了他的性命。那一年,他三十六歲。
他賭贏了自己的眼光,跟對了明主!他賭贏了袁紹的優柔寡斷干掉了呂布,官渡大勝!更是賭上了自己的性命,遠征烏桓,為南下征戰掃清后顧之憂!
在他短短三十六年的生命和史書上寥寥數百字里,我們似乎根本無法去觸摸到他。只知道他得到了疑心最重的奸雄曹操最高的信任,并被寄予托孤重任。他的軍事能力已經得到證實,從這話里可以讀出郭嘉的治國之能,得到這個“治世之能臣”的認可。
有人對郭嘉提出的“十勝十敗”并不符合他本人風格。其實不管是不是他所提所寫,更不管是不是符合他的風格,這都沒關系。曹弱袁強的局面下,郭嘉雖然知道曹操有一戰之心,但是必須要用一些說辭來安撫下面的將領和文臣,這種安撫根本少不了這種邏輯合理的分析。
官渡之戰,拋開不說,不管田豐對袁紹說的那句“曹公善用兵”是真指曹操,還是指自己的好友郭嘉。不管他和沮授建議奇襲許都是不是因為了解郭嘉賭徒的心理。在這場決定三分天下命運的戰爭中,郭嘉并不顯眼。他或許餓著肚子,天天看著地圖想著對策!
我想說的是“血洗徐州”。很多人將“血洗徐州”看成是曹操個人主義的杰作,其實細細一想便知道這其中還有文章。張繡殺了曹操兒子愛將典韋,曹操依舊招降了他,在北方一直注重民心的曹操何以會這樣做呢?并且,曹操對郭嘉可以說是言聽計從,以郭嘉的眼光看不到這樣做的弊端嗎?還是曹操被喪父之仇沖昏了頭腦而不敢勸阻。其實不然,“血洗徐州”是郭嘉的又一次豪賭。這次是賭上了自己和曹操的名聲,目的呢?便是后面的官渡之戰。
為什么他們要這樣做呢?表面上看起來,這樣做只會失去民心,對以后征兵作戰可以說是十分的不利。在這件事上,郭嘉表現出了超人的眼光。他知道袁紹優柔寡斷,自恃兵多將廣,然而迅猛發展的曹操已經成為他的眼中釘了。這個時候曹操的實力遠比不上袁紹。而且,攻打徐州就是在解除兩方以后作戰曹操側翼上的危脅,袁紹不可能不知道。通過“徐州屠城”雖然一方面有為曹操報殺父之仇的作法,另一方面更是堅定袁紹觀望的態度。這樣可以麻痹袁紹讓他認為曹操失民心不可能是他的對手。七年之后,官渡之戰開始了。這七年的時間對于曹操是何等的寶貴?
這又是一場豪賭,可怕的郭嘉又勝了。
在三國的歷史里,所有謀士都無可避免的因諸葛亮的光芒而黯淡。這在里,我想將賭徒和教徒做兩個大方面的對比:
心性
諸葛亮是非常儒家式的人物,行事皆以“仁義禮德”為重,也因此得到老羅的青睞而大肆渲染其偉大。郭嘉則更像是個西晉時的士人,不拘小節,更是藐視禮法,行為可謂十分不“檢點”。
諸葛亮在很大程度上是“務虛”的,他很多的做為都是將自己困死在禮教的條框里,比較突出的就是不敢趁勝追擊司馬懿,錯過良機,退兵還朝。郭嘉則是一個“務實”的人物,他不在乎自己的名聲,只求達到目的,為此“血洗徐州”,為此將袁紹一家斬盡殺絕。這種殺伐果斷絕不是儒家仁義所提倡的。諸葛亮行事太過謹慎,這也是他跟劉備合拍的原因。反觀郭嘉的不拘俗禮,也只有曹操這樣的梟雄能容得下。然而,在那個戰亂的年代,仁義道德可以說被扔得滿地都是。諸葛亮地謹慎性格造就了后來蜀國一干的高層人物。曹操曾詢問郭嘉,作為謀士,最關鍵的素質是什么?郭嘉說戰爭和下棋一樣,沒有一場戰爭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讀兵法只是入門,軍師的優劣在于臨場應變。這句話可謂戰透了布局謀劃制勝的關鍵。
將才
我們先將真實的歷史捋一下:火燒博望坡不關諸葛亮的事,赤壁之戰不關諸葛亮的事。六出祁山這就是諸葛亮的事了。
所以,當這些真實的歷史弄清楚以后,你會發現諸葛亮除了平定南蠻那只會蠻打蠻干的人部落外,居然沒有打過多少漂亮的戰。反觀郭嘉,那幾場聲威浩大的統一北方的戰役居然是在他一手的策劃下完美的勝利,更是取得了官渡之戰以少勝多的典范。
在用人方面,這是諸葛亮相對較顯眼的地方了。但是,這個用人也要分為蜀國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后。在建蜀之前,諸葛亮對用人方面確實是頗有可取之處的,在建國之后則就沒有什么好談論之處了。信錯一個馬謖留下人生最大的遺憾;逼反一個魏延,導至蜀中無大將;收了一個姜維,卻是期望過高失望過多。在用人方面,郭嘉沒有留下什么信息來。但透過每一個表象,我們可以去想像一下那在地圖上指點的手,去想像一下他為曹操分析的情景。是的,每一個軍師并非只會懂得用兵之法,布陣之術,謀計策算之功,更要會善于將領。一個合適的人,是一場戰役勝利的關鍵。通過諸葛亮的命比郭嘉長,可以更多地看到他的才華。郭嘉在其短暫生涯中能展現給世人的,只有他卓越的軍事才能,還有對天下局勢,以及各路英雄性格地透徹分析里。
這兩個人都進行過對外戰爭,郭嘉對付的是一直威脅漢朝的游牧民族,諸葛亮對付的是一直沒有多大聲勢的南方少數民族。另外,諸葛亮除了儒家那套,還將縱橫之術用得十分高超。合縱江東對抗北魏,讓蜀漢政權從夾縫中生長、生存。這實屬難得。雖然他軍事上比不過郭嘉周瑜,文采上比不過曹家三父子,但是他絕對是三國最偉大的外交家。
這兩點,大概的包括了一個歷史人物較多的層面。走下神壇的諸葛亮,創造了一個蜀漢政權,郭嘉則為三分天下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不論這三分之一是劉表還是劉備都已經有了雛形。我們不能想像如果郭嘉活到赤壁之戰時的情形,但是可以從三國這個歷史概念里明白。
很多人會覺得因為諸葛亮比郭嘉命長,才會留下那么多的失算,給他自己減分。其實,細想一想,以劉備和曹操為參照,橫向上對比兩人所作所為,功勞大小立可分曉。
那個時代并不是屬于教徒的,而是賭徒的!
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天才和謀士非郭嘉莫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