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管窺中國古代軍事精華——軍事思想篇

  
  作者:張豈之

  戰爭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有義戰與非義戰之分。我國歷史上抵御外侮、反抗壓迫的許多氣 勢恢弘的戰爭和戰役,表現了歷史的智慧。即使是非義戰,也留下不少值得后人記取的教訓。從中國古代歷史中可以看到比較成熟、完善的軍事思想體系,而這是非常值得我們認真加以學習和研究的。

  人們一般都認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產生于春秋戰國時代,《孫子兵法》為其代表。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孫子兵法》雖說是中國古代成熟的兵書,又被歷代兵家奉為圣典,但它反映的卻不是最早的軍事思想。

  《周易》是現存的第一部反映古代軍事思想的著作。

  軍事思想來源于戰爭實踐 ,商末周初,朝代更替,戰爭頻仍,《周易》對軍事活動也有總結。大致說來,《周易》的 軍事思想首先是主張和平相處,恃強凌弱是可恥的?!秲丁坟?初九"爻辭:"和兌,吉。 ""兌"就是"悅",國與國和諧共悅,就是件吉利的事?!秲丁坟?九二"爻辭:"孚兌 。吉,悔亡。""孚"通"俘",意思是說以俘虜他人為悅,暫時吉利,終歸是要倒霉的?!?兌》卦"六三"爻辭:"來兌,兇",某國恃其強大,威脅他國,強迫其服從自己的意志,是件兇事。從一些特定戰爭場合的描述上看,《周易》作者有濃烈的反戰情緒。《離》"九 三"爻辭:"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這似乎是一場突然的襲擊,造成被襲一 方的大災難。作者表述的是一種非戰主義思想,追求的是"庶政為和,萬國咸寧"的太平盛 世,這與西周統治者反復宣揚的"保民而已"、"仁民愛物"的政治理念比較契合。

  不過,《周易》雖然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但并不反對師出有名的正義戰爭?!吨t》"上六"爻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戰前贏得道義上的主動是爭取戰 爭勝利的關鍵?!睹伞坟?上九"爻辭:"不利為寇,利御寇。"主動去侵略別國會對本國造成不利之局面,而進行自衛性的防御作戰則是有利的。慎戰的思想在《周易》中得到反復 的強調,戰前要重視運籌計劃,不可盲目用兵。《豫》卦卦:"豫,利建侯,行師。"軍事活動及國之大事,應事先詳細考慮,周密計劃。一旦出兵,軍隊的紀律和作風就是決定戰 事勝負的重要因素?!稁煛坟?初六"爻辭:"師出以律,否藏,兇。"無紀律約束的軍隊是不可能打勝仗的。作戰的指導思想,《周易》中也有體現。其一,進攻要大膽果斷?!?晉》卦"九四"爻辭:"晉如鼠,貞厲。"畏首畏尾,必致失敗。其二,搶占關鍵要塞,一舉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锻恕坟?九三"爻辭:"伏戎于莽,升高其陵,三歲不興。"有時,畢其功于一役,即可使敵國遭到毀滅性的失敗,多年不得恢復。

  我們若是把《周易》的軍事思想比做是有價值的璣璞的話,那么,《孫子兵法》就是十分珍 貴的珠玉。這部被稱為"東方兵學鼻祖"的經典性軍事著作,對以后的戰爭實踐和軍事思 想,都起著指導性的作用。《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后世無出其右者
  。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吳國名將孫武所著,全書共十三篇,各有主題,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孫子始終對戰爭抱著十分慎重的態度,他的"慎戰"思想,幾乎滲透了其《兵法》的所有篇章。"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計篇》)戰 爭 關系到國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是不能不認真對待的。孫子"慎戰",但不是畏戰,他認 為戰爭的目的是爭"利",是否符合國家利益應作為國家選擇戰爭與和平的準繩。"夫戰勝 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白費力氣)。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 ,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此 安國全軍之道也。"(《孫子兵法·火攻篇》)任何戰爭,無論其采取何種形式,運用何種 策 略,歸根結底,總是同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緊密相連的,所以說,"利益"是戰爭目的性 在最廣泛、最一般意義上的表現。

  與此相聯系,孫子將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孫子兵法·計篇》)。其中"道"是最重要的。"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 也",即取得人民的擁護。其次才是天、地、將、法等條件。必須根據交戰雙方的這五個條 件進行比較研究,有勝利的把握,才可出兵。"天"有陰陽、寒暑、時制之別;"地"有高下、遠近、廣狹、死生之分;將領的素質有智、信、仁、勇、嚴的差異;"法"有"曲制"(即軍事編制)、"官道"(即軍官職責)、"主用"(即后勤補給)的不同。這些概括,奠定了戰略分析的基本思路。

  《孫子兵法》在作戰指導上追求的最高理想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通過威懾,達到"自 保而全勝"的戰略目的。"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 次伐兵,其下攻城?!噬朴帽?,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孫子兵法·謀攻》)。孫子認為,軍事行動的上策是在謀略上取勝;中策是用外交手段取勝;下策才是在戰場上取勝;攻城則屬下 下策。

 "不戰而屈人之兵"畢竟是不易實現的理想境界,孫子更為重視的還是在現實的作戰之中如何進行指導的問題。為此,他指出不少值得借鑒的作戰指導原則。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致人而不致于人",作戰中要力爭主動,避免為敵人所調動。"因敵變化而取勝",即 根據戰爭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改變作戰方法,這就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道理, 抱殘守缺是最不可取的。"兵貴勝,不貴久。"戰爭的物質基礎是經濟,"馳車千駟,革車 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孫子兵法·作戰篇》)。戰爭中經濟消耗極大,沒有任何國家經得起 長期戰爭的消耗,所以,孫子提出"兵貴勝,不貴久"的原則,他認識到"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后果是極為可怕的。

  《孫子兵法》中的攻防理論極為完備,其用兵原則為"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 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孫子兵法·謀攻篇》)。十倍于敵就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五倍于敵就進攻;一倍于敵就要設法分散敵人;敵我兵力相等,要有把握,有決心戰勝敵人;比敵人兵力少,要能退卻;比敵人弱小,要避免決戰。指揮官要善于處理防守 與進攻的關系,"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 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孫子兵法 ·形篇》)。防守的主動權永遠是掌控在自己手里的,而進攻的時機則常取決于敵人的失誤 和疏忽,"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孫子兵法·形篇》),防守異常堅韌、隱蔽;而進攻 時卻"動于九天之上",避實擊虛,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形成戰役或戰斗的突然性。

  《孫子兵法》還很講究作戰的布勢(兵力部署)問題。"治眾如治寡,分數(軍隊編制)是也; 斗眾如斗寡,形名(旌旗金鼓)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孫子 兵法·勢篇》)。意思是說,要統一指揮眾多的軍隊,靠的是正確的兵力區分和編組;要使 眾多的軍隊,行動統一,發揮整體的戰斗力,靠的是正確的指揮(旌旗金鼓的運用);要 使軍隊在戰斗中,立于不敗之地,靠的是奇正的運用。奇正,是中國古代軍事術語中的常用 范疇。其含義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在兵力部署上,擔任正面作戰的為正,擔任側擊、 包圍、迂回的為奇;擔任箝制敵人的為正,擔任突擊的部分為奇;列陣對敵的為正,集中機 動的為奇。在戰法上,明攻為正,偷襲為奇;按一般原則作戰為正,采用特殊戰法為奇。孫 子認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孫子兵法·勢篇》),高明的指揮官,一定是善于 出 奇制勝的,"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孫子兵法·勢篇》)。作戰就是一 個 奇正運用的問題。軍隊之間的正面交戰,往往是由以側擊、迂回、奇襲、包圍等"奇"的形 式展開的行動而取勝的。奇正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因而軍隊的部署(戰勢、戰斗隊形) 也是千變萬化的,指揮不可拘泥于一格。

  孫子曾說過"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彼"就是了解敵情,這與作戰勝敗有著直接的關 系,"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孫子兵法·用間篇》)。要 先知敵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類比推斷),不可驗于度(看天象星辰),必取之于 間諜。孫子特別強調使用間諜偵察敵情的重要意義,整個軍隊要依靠間諜提供的情報而展開 行動,同時又指出,"非圣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使用間 諜時,必須機智、 果敢和精心細致,以防止被敵人欺騙和利用。"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孫子兵法·地形篇》),封閉、狹隘、自以為是,是不可能
  贏得戰果的。

  戰國時期頻繁的戰爭,豐富的作戰實踐,為軍事思想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孫臏兵法》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作,展現了當時軍事思想的特征。

  《孫臏兵法》是戰國時齊人孫臏及其后學所著。全書三十篇,對《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作了繼承和發揮。

  首先,《孫臏兵法》繼承了《孫子兵法》的"慎戰"思想,認為戰爭的勝負直接關系到國家 的存亡,故而必須加以認真的對待。"戰勝,則所以存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 地 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孫臏兵法·見威王》)。發動戰爭應基于充足的物 質儲備和正義性之上,"夫守而無委(物資儲備),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孫 臏兵法·見威王》)。除此之外,取勝的根本因素是人。"天地之間,莫貴于人"(《孫臏兵 法·月戰》),具體說來就是"篡賢取良"。"篡賢"指選拔優秀的將帥。孫臏認為,優秀 的將帥應具備"義"、"仁"、"德"、"信"、"智"五種品德。"不義則不嚴,不嚴則不威,不威則卒弗死(不肯效死)";"不仁則軍不克(取勝),軍不克則軍無功";"無德則無力,無力則三軍之利不得";"不信則令不行,令不行則軍不?(命令得 不到貫徹),軍不?則無名"(《孫臏兵法·將義》)。孫臏特別看重將帥的 "智",認為智謀不足的將帥往往會盲目自負,剛愎自用,"智不足,將兵,自恃也"(《 孫臏兵法·八陣》)。一位智勇雙全的將帥起碼應做到"不輕寡(不因敵軍數量少而輕視它) ,不劫于敵(不為強大的敵人所逼迫),慎終若始"(《孫臏兵法·將德》)。"取良"是針 對 挑選士兵說的,士兵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部隊戰斗力的強弱。不僅對兵員應作嚴格的挑選,同時還要對選出的士兵作嚴格的訓練。"兵之勝在篡卒(精選士卒),其勇在于制(紀律),其巧在于勢,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孫臏兵法·篡卒》)士兵的素質包括政治素質。孫臏重視政治素質的培養,"德行者,兵之厚積也"(《孫臏兵法·篡卒》),軍人的品德,是軍隊建設的基礎。

 
 其次,孫臏對作戰的攻防理論有進一步的思考,較之《孫子兵法》,有新的發展。尤其對進 攻規律的探索,如"必攻不守"進攻指導原則的提出,就是對敵人沒有或無法防備的地方,必須予 以致命的打擊。又如以眾擊寡與以寡擊眾的作戰原則,孫臏認為,在我眾敵寡、我強敵弱的 情況下,我軍就是"贊師"(尋敵決戰的軍隊),憑借自己的優勢,迫不及待地逼敵決戰并不 是最好的辦法,而"毀卒亂行,以順其去"(故意使隊列顯得混亂,以迎合敵人求勝的愿望) ,誘敵出戰,伺機殲之,才是最為高明的。而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則先要"讓 威",避開敵人銳氣,然后"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臏對冷兵器時代兩軍交戰時的作戰 形式作了詳盡的探討?!秾O臏兵法·十陣》論述了各種陣勢的列法和戰法,其所創立的以步 兵為主、車騎為輔的戰斗隊形(陣法)的理論為后代作戰陣法奠定了基礎。中國冷兵器時代的 陣法,基本上沒有超出孫臏的原則和方法。后世陣法,只是孫臏十陣的發展而已。

  秦漢到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階段,其中漢唐兩代,史稱盛世,軍事上也處于開 疆拓土的鼎盛時期,涌現了一批優秀的將領。在軍事思想上,承前啟后,留下了許多創見。

  《吳子》和《李靖兵法》就是很好的例子。

  《吳子》相傳是戰國初吳起所著,但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吳子》,可能是一部托名吳起所著而真正成書于西漢早期的偽書,反映的是漢代的軍事成就及軍事思想。

  《吳子》有六篇?!秷D國第一》首先闡述了戰爭觀,認為"修德廢武"和"恃眾好勇"都是 不可取的。戰爭既不是可以無條件仗恃的手段,也不是可以完全避免采用的手段,"內修文德,而外治武備"才是正確的態度。《吳子》的戰爭觀較之《孫子兵法》有其新意,"戰勝易,守勝難。故曰,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這其實是《孫子兵法》"兵貴勝,不貴久"思想的發揮,它深刻地指明,長期的戰爭對國力的消耗將會是災難性的,即使是戰勝國,也付不起這種代 價。

  《料戰第二》論述判斷敵情、因敵制勝的方法。"審敵虛實,而趨其危"。熟知敵我雙方情 況,是獲勝的前提條件之一。它提出"凡料敵有不卜(不必占卜)而與之戰者八","有不占而避之者亡"。要乘敵處于困難境地之時,抓住戰機,乘敵之隙而迅速擊滅之。相反,當敵人強大而又處于有利形勢時,則應避免決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孫子兵法》在論 述"相敵"時,列舉了敵軍在戰場上出現的三十多種現象,顯得有些繁雜而無重點,《吳子》的總結則比較簡明而具體。顯然,這是新時期軍事思想的新發展。

  《治兵第三》論述了軍隊建設,認為其要點在于"不在眾寡"而"以治為勝"。如何以治為勝?一是建成"父子之兵",也就是令行禁止的精兵,"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麾,雖絕成陳(陣),雖散成行。與之安,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精誠團結,眾志成 城,則攻無不克,守無不堅。二是治軍要以"教戒為先",它包括軍事基礎訓練和戰備行動 訓練。三是培養治軍將領的果敢決心。戰爭實踐表明,將領能否根據敵我雙方情況,把握戰 機,沉著、冷靜、果斷、正確地下定決心,對部隊的行動和作戰的勝負有著重大的關系?!秴亲印芬髮㈩I在作戰指揮時,猶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那樣謹慎、冷靜;而待計謀 已成,決定一下,行動則要迅速,要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于狐疑。"是為千古名言。

  《論將第四》闡述為將的標準和將領的職責。將領必須具備"五慎"、"四機"等軍事素質 。所謂"五慎",即理、備、果、戒、約。要求將領具有"治眾如治寡"的治軍才能,"出門如見敵"的敵情觀念,"臨敵不怯生"的獻身精神,"雖克如始戰"的謹慎態度,"法令 省而不煩"的治軍作風。所謂"四機",即氣機、地機、事機、力機。要求將領必須掌握部 隊的士氣,充分利用地形,運用謀略勝敵,隨時注意增強部隊的戰斗力。

  《應變第五》論述臨敵應變的戰術思想和戰法運用。它首先指出任何情況下,軍隊都必須聽 從指揮。"三軍服威,士卒用命,則戰無強敵,攻無堅陣矣。"然后分別論述各種情況下的 不同戰法,提出了山地作戰、水上作戰、圍攻城邑、防御襲擊等作戰原則。

  《勵士第六》強調獎勵有功將士以激勵士氣的重要性。士氣,即精神的力量,在戰爭中起著不容低估的作用。國家若能做到"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則何往而不勝?

  《吳子》反映的是戰國后期到秦漢時代大兵團以騎兵作戰為主要形式的軍事戰爭的實況,它所提出的軍事思想及作戰原則,是《孫子兵法》在新時代的發展,其價值不容低估。

  李靖(571-649年),唐初大將,輔助唐高祖、唐太宗征戰天下,北征突厥,西討吐谷渾,身經百戰,戰功赫赫,是中國古代罕見的軍事天才。著有《李靖六軍鏡》三卷,都已失傳,唐代杜佑的《通典》一書中保存了部分內容。


 在戰略思想上,李靖繼承了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軍事思想中的"慎戰"原則。 "夫決勝之策者,先勝而后戰,守地而不失,是為必勝之道也。"(《通典》卷一五○引李 靖 語)戰前的準備,形勢的分析,戰機的把握,是必須詳加考慮的。在肯定孫子"兵貴勝,不貴久"原則的前提下,李靖在理論上首先提出"戰略持久"的問題,"兵之情雖主速,乘 人之不及,然敵將多謀,戎卒欲輯,令行禁止,兵利甲堅,氣銳而嚴,力全而勁,先可速而 犯之耶?"(《通典》卷一五四引李靖語)在這種情況下,就應當"蓄盈待竭",與之持久相 抗,待敵我強弱之勢發生變化以后再力求殲滅敵人。李靖還繼承了《吳子·料敵第二》中提 出的"料敵制勝"的思,"料敵者,料其彼我之形,定乎得失之計,始可兵出而決于勝負矣。當料彼將吏孰與己和,主客孰與己逸,排甲孰與己堅,器械孰與己利,教練孰與己明… …"(《通典》卷一五○引李靖語)。他對《吳子》"必可擊之道"又作了發揮,認為有"十 五形可擊",乘敵之隙,便可一舉擊敗之。

  李靖的戰術思想反映了隋唐時期戰爭的實況,他特別強調運用"錐行陣"。錐行陣是進攻隊 形的一種形式,便于突破、分割敵人陣勢。在此之前,進攻一般是采用方陣。李靖把錐行陣 用作經常的戰斗隊形,是個創舉,也說明他在戰斗中勇于對敵進行突破與分割的攻擊精神。此外,李靖還首創了縱隊戰術(堅陣)的理論,專用于對付恃仗險固、頑固抵抗的敵軍,并對逐次抵抗、交互掩護的撤退戰法也加以完善。他以其對古代兵法的精通,結合自己豐富的戰爭經驗,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宋代是中國古代專制社會前后期的分界線,是中國專制社會由前期轉入后期的決定性的關鍵時代。宋朝同過去一些專制王朝相比,在政治上的突出特點是施行高度的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

  這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一、實行內重外輕的軍事部署,把軍事力量集中在首都周圍;二、高度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重內輕外;三、采用優禮與鉗制相結合的方法控制文人士大夫,造成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這種政治生活的特征折射于軍事方面,便形成了從本質上說是消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此種戰略構想,又與重文輕武的政治策略相結合,"弱宋"的 地位由此而奠定。所以,盡管宋代文治鼎盛,修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兼有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的綜合性兵書《武經總要》,編撰了第一部軍事叢書《武經七書》,但還是改變不了其困于遼、西夏,亡于金、蒙古的命運。

  明朝民族英雄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最有價值的軍事論著。戚繼光是明 代中期著名的抗倭將領,《紀效新書》則是其實戰經驗的總結及古代兵法的發揮。
  
  《紀效新書》十八卷,在繼承、借鑒古代陣法、戰法的基礎上,針對當時的敵情(倭寇)、 地形(江南水網地帶)、火器等特點,創造性地制定出以十二人為基礎的"鴛鴦陣"與"三才 陣"。已接近于近代散兵群、散兵行的形式,鮮明地標志著冷兵器與火器并用時代的特點。 在戰法上,也有了開進、展開、野戰進攻、合圍、逐次抵抗(交互掩護撤退)等近代戰法和行 軍、宿營、偵察、警戒等各種戰斗勤務,以及物資保障等。所有這些,都在前代兵法基礎上 有所創新。尤其是其軍事訓練思想,有著超越時代的永恒價值。如注重提高士兵參與軍事訓 練的自覺性,堅持將帥帶頭參加軍事訓練。主張"為將之道,所謂身先士卒者,非獨臨陣身 先,件件苦處要當身先;所謂同滋味者,非獨患難時同滋味,平時處亦要同滋味"(《紀效 新書·諭兵篇》);訓練要按實戰要求進行,反對搞形式主義,"設使平日所習所學的號令 營藝,都是照臨陣的一般,及至臨陣,就以平日所習者用之,則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 熟便得一件之利"(《紀效新書·操練篇》)?!都o效新書》的最顯著特點就是它的實用性, 正如戚繼光在敘言中所說的:"夫曰‘紀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書‘,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時措之宜也。"它的實用思想直至現在仍有很高的價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孫子兵法》的科學價值及為將之道
《孫子兵法》與戰略管理
【中國智慧】《孫子兵法》到底有多厲害?結果超乎你的想像
《世界哲學源流史》中國戰國時期哲學之六:兵家
孫武和孫臏,究竟誰是“孫子”?
古司馬法與前《孫子》時期的中國古典兵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上林县| 陇西县| 噶尔县| 万盛区| 沐川县| 弋阳县| 星座| 塘沽区| 张家港市| 花莲县| 衡阳县| 普安县| 安福县| 依安县| 夹江县| 博罗县| 眉山市| 汾西县| 洞口县| 界首市| 平湖市| 绥宁县| 凌云县| 房山区| 临安市| 汶上县| 德格县| 和林格尔县| 黔西| 平和县| 凤台县| 宜都市| 奇台县| 岚皋县| 道真| 昌宁县| 贵州省| 苍山县| 新乡县| 寿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