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轉貼)辯論中的審題

來源:新聞與傳播學院  作者:王安白

辯論的題目具有兩難的特征,即任何一方的立場都不能完全成立,都有不盡完善之處。因而,雙方所維護的是不同的理想價值。事實上,那些引起廣泛爭論的辯題多半具有兩難的特征,任何一方的立場都不能完全成立。在多數情況下,往往是一方要維護某種理想主義價值,另一方要維護某種比較可行的實用性價值,也有的時候,雙方所維護的是不同的理想價值,透底地說,價值無爭論,只有選擇。辯論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兩種正面價值形成了沖突,因此辯論的真正使命不是在兩者之間一決勝負,而是尋求對兩者最大限度兼顧的最佳方案。

審題是辯論準備的第一步。抽到辯題的第一件事,便是弄清辯題:它屬于什么類型,由哪些語詞構成,對概念的界定,以及辯題的價值意義等,這些都必須加以細致深入的分析。如,2002年我校辯論隊參加的中國名校辯論賽第一場,辯題是“逆境(順境)有利于成才”,而正方香港浸會大學隊卻將辯題理解為“逆境更有利于成才”,結果可想而知。

辯論應該“明理即辯”,才不至于背離探討真理、尋求真知的核心價值。而這種過程是以口頭語言來表現的,故首先要有邏輯嚴密、簡練嚴謹的理論框架。一個富有內在邏輯性、符合人們認識問題基本思路的理論框架,才能從理性獲得人們的認可與贊同。同時,可以根據辯題所涉及的學科及其性質,從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及其性質,這些學科的理論及認識成果上汲取有利的部分,做本方的理論支持,增加認識問題的學理深度。

當確定好一個理論框架后,還須注意一個問題,就是要盡可能降低理論的抽象度。應當努力把理論框架生動化、具體化、通俗化,把理論和邏輯條理化、簡單化。要用盡量少的和盡量生動的語言來闡述理論,這樣提高表達的效率,以期為觀眾、評委留下良好的印象。

所謂的核心價值,就是用最簡單的話說出這個題目的意義。故力求簡單扼要,貫穿辯題,跨越正反方。核心價值著重“辨證性思維”,突出“對立面的思考與滲透”。

 

一、辯題類型的劃分

 

辯題可以有不同的內容,也可以有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分類的標準不同,結果也就不同。按辯題的表現形式分類,從辯題的表現形式出發,可將辯題分為絕對型辯題、判斷型辯題、比較型辯題、利弊型辯題等。必須注意的是,這種分類由于標準的不同而具有交叉情況。在審題時,不能將辯題僅僅定位于某一類型,而應該是類型的交叉。

 

(一)根據辯題所敘述的是事實還是人們的需要意愿、價值取向,可分為事實型辯題與價值型辯題。

1、事實型辯題

事實命題,要求論述的是該命題與客觀事實是否相符。比如:“善心是真善/        善行是真善”、“逆境有利人才成長/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長”、“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等。

這類辯題詩從現實出發,根據一定的現實背景,以現實為依據展開討論。這類的辯題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所以入手這類辯題時,應當先進行適當的背景分析,側重點一定要基于社會現實基礎,從事實出發。例如“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電腦是否給人類帶來福音”等。就后者而言,它的當今電腦技術的日新月異,對人們的生活、工作的幫助越來越大,人們對電腦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我們在分析辯題時,就應當立足于現實,看看電腦究竟是否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2、價值型辯題

價值命題,談論的是人們的主觀愿望、價值取向。比如:“亂世應用重典/亂世不應用重典”、“環境保護應該以人為本/ 環境保護應該以自然為本”等。

有一些辯題,主要是從一個問題的價值取向上來看,然后在價值層面上展開討論的。這類辯題討論的往往是“應不應該”的問題,比如“人是否生而平等”、“醫學的發展有沒有倫理界線”等。拿第一個辯題來說,反方可能會較多的從現實出發,用事實講話,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可以找到很多的論據;而作為正方,要論證的是人生而平等,在事實論據不夠強有力的條件下,可以使者換一條思路,從價值層面來分析,即論證人應該生而平等,這樣,就會容易許多。


(二)根據是對事物情況直接作出斷定還是在兩者之間加以比較,辯題可分為是非型辯題與比較型辯題。

1、是非型辯題

比如:“錢是萬惡之源/錢不是萬惡之源”、“人生是一個快樂旅程/人生不是一個快樂的旅程”等。

該類型變體的主要特征是對一個命題進行是或非的判斷,例如“惡貫滿盈的人是否值得同情”、“人類是否有天敵”等。對于這樣的辯題,首先要分析其特征,然后建立起邏輯框架和理論與事實的依據。極為重要的一點是,對于這類辯題,辯論雙方的立場都應是十分明確的,不存在相互含糊的成分。是或不是,都必須作為肯定的觀點呈現出來。

 

2、比較型辯題

比如:“誠信主要靠自律/誠信主要不靠自律”、“天災比人禍更可怕/人禍比天災更可怕”、“生命誠可貴價更高/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等。

該類型辯題在內容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在證明本方立場的同時,也必須證明對方立場的部分合理性。該類辯題在形式上,可分為“輕重之辯”,“主次之辯”,“大小之辯”,其關鍵詞為“更”,“主要”等。比如“誰比誰更重要”,“主要靠什么”,“誰比誰更有利”。等等。在具體辯論中,應該以本方的“更” 為實,為對方的“也”為虛,做到虛實相間。但是,在具體的辯論中,雙方為了拉開陣式,常常不自覺地將辯題更改為“我重要你不重要”,“靠這不靠那”,“我有利你不利”。這在立論中應該引起重視。


利弊型辯題

     比如:“藝術商品化利多于弊/藝術商品化弊多于利”、“網絡的發展對文學利大于弊/       網絡的發展對文學弊大于利”等。

實際上,利弊型辯題也是比較型的,只是這種比較強調的不是兩利相較權其重,而是利弊并存孰大孰小的問題。在具體辯論中,跟上面一樣,也存在著將利弊截然分開的情況。利弊型辯題其實主要是對一件事情利大還是弊大而進行的討論,同比較型辯題類似的是,也得做出比較,才能得出結論。即并非只討論有利還是有弊,而是要討論在既有利又有弊的情況下,利大還是弊大。這類辯題有一個前提性的問題需要雙方首先論證,同一個事物或者同一個現象針對不同的主體如何評價利和弊。在辯論賽中我們經常能遇到這類的辯題,例如“足球比賽引進電腦裁判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外來文化對于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等。就前者來說,先要認識到足球比賽引進電腦裁判是既有利又有弊的,在對利和弊進行嚴格的比較,然后再判斷那個多哪個少。
      這類辯題比較忌諱過于主觀和武斷,只承認有利或有弊,然后得出利大還是弊大的結論。我們有時能在辯論場上看到這樣的局面,以防列舉了很多的弊端,對于缺點絕口不提甚至完全否決,最后得出結論:弊大于利。這樣的辯論是不客觀的,從邏輯上看也是不成立的。所以對于這類辯題,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先肯定利弊兼有,這樣給大家的感覺很客觀,也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和好感。

 


(三)根據正反雙方辯題之間的關系,可分為對立型辯題與矛盾型辯題

1、對立型辯題

如,“愚公應該移山(愚公應該搬家)”,即對立型辯題,因為在正反雙方之間還有第三種情況:不移山也不搬家,而是開發山區。

對立性辯題的基本特征是:雙方的觀點處于平等的對立狀態,例如“愛滋病主要是醫學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就其辯題內容而言,不是上述的那種簡單的只需證明“是”還是“不是”的問題,它要求在論證本方觀點的正確性的同時,還要證明對方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其在語言表述上為“……是……還是……”,即“是A還是B”(A與B對立)。由于雙方并非完全矛盾,所以,對于正方,僅僅證明本方觀點還不夠,還須證明對方觀點的不能成立。即邊破邊立。

比如,“愛滋病是醫學問題還是社會問題”這個問題來說,我們知道,醫學問題和社會問題并不完全矛盾,所以,作為正方來說,僅僅論證愛滋病是醫學問題是不夠的 ,還要證明它不是社會問題,這樣才是比較全面的論證,要邊破邊立,兩方面兼顧。

 

2、矛盾型辯題

如,“溫飽是(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兩者之間肯定一個,否定另一個,不存在中間狀態。

矛盾型辯題是指辯論雙方所持的觀點是完全矛盾的,雙方論點截然相反,非此既彼。這樣的辯題在語言表述上通常為“……是(不是)……”、 “……應該(不應該)……”、“……會(不會)……”、“……可以(不可以)……”、“……可能(不可能)……”等。這類辯題,一方只需對本方觀點給予充分的證明與闡述即可,而無須論證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實際上,對于這種類型的辯題,在論證本方觀點的同時就是對對方觀點的有力反駁。拿“網絡經濟是不是泡沫經濟”這個辯題來說,網絡經濟是泡沫經濟與不是泡沫經濟是完全相背的,肯定一方無異于否定另一方。

 

 

(四)根據辯題是否包含“必然”、“可能”等,可分為模態型辯題與非模態型辯題。

1、模態型辯題

比如:“仁者無敵/仁者未必無敵”、“效率必然犧牲平等/效率不一定犧牲平等”、“真正的愛情一定是天長地久的/真正的愛情不一定是天長地久的”等,但由于此類辯題在實際實際很難把握,故一般比賽很少使用。

又稱預測型辯題,顧名思義,是對將來的一種的預測的爭議,他一般是對“必然性”或“或然性”的論證。必然性就是對事物的發展有最終的定位,得出“-----必然-----"結論,例如“電腦是否必定取代書本”;而或然性辯題則是對可能型的論證,例如:“生態危機有沒有可能毀滅人類“。正是因為這一類的辯題是在預測未來的可能發展,所以就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因為對于現在尚不存在的事和尚未實現的目標,人們不可能用現實存在來證明其觀點的正確與否以及是否可能、合理,而只能盡可能的在理論上做出嚴密的推理,用已知的事情發展歷程來推斷它的發展趨勢。


二、概念的界定

確定了辯題的類型,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緊接著要做的是,劃分該辯題的語詞,并對每一個語詞進行概念的界定,從中找出關鍵詞,進行重點分析。

 

(一)概念的劃分與界定

1、 概念的劃分

概念借助于詞語表達,一個概念可由一個詞語表達,也可由多個詞語表達。同理,一個詞語可表達一個概念,亦可表達多個概念。一個詞語的含義是多方面的,有原始義、本義、比喻義、引申義等,因此,在不同的語境中,它表達的概念往往是不一樣的。比如,“愚公移山”中的“山”,既可以從本義理解,也可以比喻義理解。由于這是個寓言,故從比喻義上理解更合理一些,它表達的是困難、險阻、邪惡勢力之類的含義。明確了詞語所代表的含義之后,接著就要對它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界定,要明確地給這個概念下定義。

任何一個辯題,都是由一個判斷所組成,而任何判斷都是由一個一個的概念構成,而任何概念,從語言學的角度,都是由具體的語詞為其外在形式。所以,要界定概念,首先得劃分語詞,那就要將組成辯題的每一個語詞劃分出來。比如:

統考制度有(不)利于創新人才的選拔

這是一個事實判斷,要求雙方以事實證明統考制度在選拔創新人才中的有利或不利。這個辯題可以劃分為:統考、制度、統考制度、有(不)利、創新、人才、創新人才、選拔。

2、 概念的界定與定義之關系

劃分了語詞,還得對每一個概念進行意義上的理解,這叫做界定。有人問,是不是在書上,比如辭海中尋找概念的定義呢。這要看具體情況,一般而言,不主張用辭典中的定義或解釋作為概論的界定,這是出于辯論的需要。辯論不是真理之辯,而是道理之辯,而道理不是出于客觀的立場,而是出于本方的需要。道理具有功利性。另一方面,道理之辯又是通過邏輯之辯來表達的。而邏輯之辯又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礎上的。概念如果缺乏彈性,則勢必使辯論的空間變得狹小。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對概念的重新界定就顯得尤其重要。

概念的界定與定義、解釋之聯系與區別。

定義是對概念內涵進行嚴謹的科學的揭示,并且由此劃分出外延。而解釋是從語言學的角度對概念的內容進行闡述,其嚴謹性不如定義。比如“人生”,定義應該是“個體的物質生命過程,通常指人的一生”,而解釋則是“人的生命歷程”。

3、 概念界定的標準或依據

這要依據兩個方面的標準,一是根據本方立場的需要,二是不違背該語詞的基本意義。比如:統考,顧名思義,就是統一考試,但這勢必是循環定義。再深入研究,統一考試是統考的形式,而其核心應該是:在一定規則下的統一考試,包括書面的和非書面的。其實這還不是我們所需要的界定,具體的界定還應該根據本方的立場來進行。比如說正方,還應該在界定中增加其正向的價值;而反方則應該增加其負面的價值。這樣一來,雙方對統考的界定在價值上可能不一樣。比如正方,就可能界定為“在公平規則下的統一考試”,而反方,則為“在既定規則下對人的智能進行統一考試”。正方暗示規則的公平性,而反方則暗示規則的僵化性,“智能”其實是難以考試的。

 

(二)尋找核心概念

對辯題的概論進行了界定之后,還須尋找辯題中的核心概念。如“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反方復旦大學緊緊抓住“必要條件”這一關鍵的核心概念,所謂必要條件就是“有之不必然,無之必有然”。因而正方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必定不能談道德,而反方只要列舉不溫不飽也能談道德的情況存在,就可以將正方駁倒。

相反,若不能準確把握好核心概念,往往會導致辯論的失利。如,第三屆亞洲大專辯論賽,“考試制度是衡量個人才智的最佳途徑”。正方香港中文大學本來應該把握住“最佳”這一核心概念,只要在考試制度同其他方法的比較中把“最佳”定義為適應范圍最普遍、操作起來最方便、評價效果最客觀就行了,根本不必否認考試制度的弊端,也不然絕對排斥考試以外的其他方法。但是他們卻大講考試制度如何好,別的方法如何不好。事實上是在論證考試制度是“衡量人才”的“唯一”途徑,甚至當反方臺灣大學列舉考試制度的明顯端時,他們還來進行粉飾,結果由于沒有準確把握“最佳”這一核心概念而失敗。

如何判斷關鍵詞

所謂關鍵詞,即關鍵詞是辯論的焦點,是概念中的主要概念。判斷關鍵詞的標準是:

第一,在辯題中對于本方的重要性,越重要越關鍵。比如,“國企振興的關鍵在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對于正文來說,“體制創新”應該是關鍵詞,可將其具體為科技體制創新;而反方,則可將“振興”列為關鍵詞,而“興”是關鍵中的關鍵。而辯題中的“關鍵”二字則不屬于關鍵詞。想一想,為什么?

第二,在辯題中比較模糊的概念。有些概念初看起來似乎不怎么重要,但它在實戰中往往會成為辯論的主戰場,也可能成為對方攻擊我方的主攻點。比如:“逆境(順境有利于成才”。在準備時,我們把“逆境”與“順境”作為關鍵詞,而忽視了“成才”,以為這對于雙方來說都是約定俗成的。可是在實戰中,對方香港浸會大學卻將“成才”作出了很具體的界定,而我方則由于未做界定而不得不順水推舟,造成被動。

第三,辯題中無法界定的概念。這類概念多為常用詞語,其意義已為大眾知曉,似乎沒有界定的必要,但是,在辯論中,這類概念卻需要大動腦筋,否則,就有可能毀在這上面。比如:“恪守寂寞是學者的美德(悲哀)”。這個辯題中,“寂寞”難以從邏輯上進行界定,但又不能不界定,經過反復思考,終于給出了這樣的界定: “”。在其外延的規定上,我們別出心裁地列出了“創造性寂寞”,這完全出乎對方的意料,以至于在整個辯論過程中,對方都無法破解。而對方對“寂寞”的界定僅僅停留于個人心理層面,而他們對“悲哀”的解釋,也不夠清晰。我們就質問對方其外延,是“誰的悲哀”,社會的還是個人的?

一個辯題由多個語詞構成,但語詞之間并非平等并列,總有一個詞處于關鍵地位。判斷該詞是否為關鍵詞的標準是,該詞是否最有利于本方而不利于對方。比如上面所說的“振興”,對于反方而言,這就是關鍵詞,而不是“關鍵”。那正方呢,可能更要從體制創新的概念上擴大空間,即將體制創新緊扣技術創新,技術創新體制。這樣,就把反方的技術創新納入到正方的體制創新中來,最大限度地擠壓了正方的辯論空間。再比如:

環境保護應該以人為本(以自然為本)

這是一個價值命題,關鍵詞是“本”。何為“本”,雙方的理解上差不多。“本”可以理解為“根本”、“本源”、“根基”等等。從這個辯題的要求看,似乎可以理解為“出發點與歸宿”,即保護環境是以人的利益還是以自然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當然,如果僅僅停留于關鍵詞的語言學層面,顯然是很不夠的。還須作一番哲學與邏輯的挖掘。該辯題事實上是兩種生態倫理學觀點的對壘。從正方來說,可以理解為保護環境應該以人的生存為本,反方則可以理解為以自然生態的平衡為本。由此可見,關鍵詞的把握不僅僅是語言的掌握,更是詞義背后的思想與邏輯的挖掘。又比如:

道不同不相與謀(亦相與謀)

顯然這里的關鍵詞是“道”與“謀”。何為道,這可能有無數的解釋,它既是世界觀、價值觀,也是方法、途徑。但對論辯雙方,各方的理解大同小異。正反方都可以理解為“利益”、“價值觀”、“立場”。關鍵在于“謀”。正方可以理解為“謀道”,反方可以理解為“謀利”。正方由此可以把“道”的界定狹窄化,即“道” 是立場;而反方則可以把道寬泛化,即“道”是不同的價值取向。

98年全辯會的決賽題目是“高薪能夠養廉/高薪不能養廉”。這六個字題目中的三個詞都可成為“關鍵概念”。薪金高到什么程度叫高薪?高薪是不是僅體現在貨幣報酬上?能不能怎樣理解?養廉怎么理解?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叫廉還是對廉有促進作用就叫廉?不回答這些問題,接下來的工作根本無從談起。而一場辯論賽的勝負,往往會由于一方對于概念的巧妙理解而先拔頭籌。比如93年復旦在對臺灣大學“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的辯論中,復旦大學作為反方,由于對“惡”作出本能和欲望的無節制擴張的解釋,而拓寬了本方的論證區域,排除了很多不利于反方的論點、論據,最終贏得了這一場比賽的勝利。概念如此重要,所以要牢牢把握以爭取先聲奪人。  

 

三、辯題的價值判斷

 

(一)為何要對辯題作價值判斷

任何辯論,都不可能是簡單的邏輯游戲,不可能是純粹的語言形式的展示。而辯論的內容同樣重要。因為辯題的所涉及的多為當下社會人類普遍關注的、共同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人類的價值判斷使然。既然問題是以一定的價值標準判斷出來的,那么,辯論自然應該從價值上將其意義化。在這個意義上,任何辯題都存在著價值判斷。

對辯題的價值判斷是指辯手對辯題的價值取向,是將辯題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來思考。對辯題做出價值判斷可以使辯手對辯題的理解達到一定的高度。“價值判斷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與辯論參與者對人生、社會、世界的意義的理解聯系在一起的,它能顯示出辯論者的思想境界和思維的力度。”(俞吾金語) 

比如:“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正方可以對“全球化”作出“文明化”的價值判斷,使“有利于”的邏輯論證體現出對正方的合理性與歷史高度;而反方可以對“全球化”作出“西方化”的價值判斷,使“有利于”的邏輯論證體系體現了出反方的合理性與政治現實高度。

再如,“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能否統一”。至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去理解:

第一種,因為不能統一,我們干脆追求金錢。

第二種,因為不能統一,我們只能追求金錢。

第三種,因為不能統一,我們既不追求金錢,也不追求道德。

對辯題的價值判斷,完成的步驟一般為從價值立論到尋找符合價值標準的價值例證。

對辯題的價值判斷,要盡量客觀公正,避免主觀偏見。不過,任何一個價值判斷都不可能是完全客觀的。辯手的知識結構、專業背景、社會角色、個性特征,特別是價值觀都會滲透進判斷過程中,使判斷過程和判斷結果成為與判斷主體不可分離的東西。

 

(二)注意事項

只有進行價值判斷,辯論才不會停留在事實的、操作的層面。但是,價值升華必須注意到:

第一,明確該辯題的價值含量。任何辯題存在著價值,但含量有大小。不然,升華過低則力度不夠,境界不高;升華過高則有“假大空”之嫌。比如,事實之辯的“現代社會,男人比女人更累(女人比男人更累)”,與價值之辯的“保護環境應該以人(自然)為本”。

第二,明確該辯題具有哪方面的價值,即價值定位。辯題的價值來自于該辯題本身,這需要我們認真地挖掘,以此來確定其具體價值。不然,文不對題,亂放空炮。比如,“不以成敗論英雄(英雄當以成敗論)”。該辯題大約不僅僅在于以何標準判斷英雄,更在于標準本身的價值取向。而在實戰中,雙方常常糾纏于標準的真實性或客觀性,而忽視了標準本身的價值評判,如此,使辯論的意義大打折扣。

第三,明確對方對該辯題的價值定位。這一點尤其重要,所謂“知己知彼”。然而,一方根本不可能完全知道對方的價值定位,我們所能做的只是預測,或者說猜測。這種猜測的準確性在于對對方立場的分析與把握。比如,第四屆“天倫杯”決賽辯題,“道不同不相與謀”。本來,雙方都有較大的價值空間,甚至我以為反方的價值空間較正方大一些。但在實戰中,正方卻在四辯中將價值空間發揮到最大,而反方則將注意力放在了邏輯上。

 

審題案例:

南京大學,“愚公應該移山還是應該搬家”

在準備“愚公移山”一題時,南大隊一些辯手沉迷于只想到“點”,沒想到“面”,他們對愚公移山可不可能的探究上,走入了“因為不可能”,所以“不應該”的淺表論證思維中,這在場上幾乎是不堪一擊的。因為辯題很明顯,是一個價值判斷,又是以寓言傳說為根據的,在中國這樣一個仁人志士一向“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確信精神力量的國度,你僅用事實推不到愚公移山價值選擇的合理性。因而假如視野打不開,就會注定失敗的命運。看到這一點,我給辯手發散啟迪,讓大家圍繞下面一些問題查閱資料,相互碰撞,加深理解——
          1、 愚公面對的主要困難是什么?
          2、 愚公移山會產生什么樣的問題?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3、 愚公為什么應該搬家?
          4、 移山精神是否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本體?
          5、 移山行動與文明發展規律是否一致?
          6、 愚公應該搬家的主觀、客觀依據是什么?
          7、 愚公搬家的文化支持何在?
          8、 愚公應該搬家的價值體悟在哪里?
          9、 應如何估價愚公搬家的“智”?搬家之“勇”,“勇”在何處?
          10、中外有哪些搬家、類搬家神話?
     在拋出上述十個問題之后,辯手們即刻消泯了某些盲目、混亂、焦躁情緒,由“點”想到“面”,進入移山還是搬家的歷史、文化、價值、發展的全面思索的氛圍中,平心靜氣地從過去和現在,主觀和客觀,智與勇,中國和外國的多重比較尋求可強化自己立場的理論和事實,由此確立的傳達邏輯才具有某種真正意義的科學性。
     教練向辯手正確提問和辯手的自我提問是辯論點與面的設定,其最高境界是從大開放的文化視界、豐厚的知識背景中聚焦到辯題的邏輯主脈,由此形成辯手主體心志對該場辯論的全景體悟,使參賽者獲得最大限度的場上自由,正確提問的現實功能,在于激發和帶動性。就是說,他刺激辯手擺脫指導者的觀念羈絆,主動深入廣泛地從直接或間接的資料空間汲取理論營養,補充上場“炮彈”,在心理和材料的意義上“武裝到牙齒”,真正有魅力的辯手從來不是消極被動地等待他人現成的思路與攻擊點,而是積極主動地拓展思維,帶著問題閱讀,在閱讀中求解,從邊緣摸向核心,從混沌走向清醒,領有統一的認識路標而不乏獨立的見解,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的那種“螞蟻式的”、“專靠收集別人成品而缺乏個人主見”的求知方式,并且最終避免在實戰中覆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先成家后立業還是先立業后成家辯論賽辯詞 - 找教案
黃執中的16篇辯詞
阜南二初第二屆校園辯論大賽:中學生上網利與弊辯論
辯論賽的準備之剖析辯題,界定概念
我所理解的結辯 II:立場的來源
辯論賽辯詞欣賞:人工智能對人類發展利多于弊還是弊多于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兴市| 和政县| 郁南县| 沐川县| 兴和县| 乌兰浩特市| 密山市| 罗田县| 弥渡县| 六盘水市| 冀州市| 龙游县| 会同县| 耒阳市| 加查县| 天气| 平阴县| 衡东县| 桦南县| 即墨市| 宁城县| 曲阳县| 文水县| 华坪县| 周至县| 宜章县| 江西省| 姜堰市| 太仓市| 霍林郭勒市| 海林市| 云南省| 苍南县| 曲阳县| 公主岭市| 神木县| 尼木县| 碌曲县| 铜川市| 长沙县| 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