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原料]
帶皮豬后腿肉、蒜苗、郫縣豆瓣、醬油、甜醬、味精、化豬油。
[烹飪方法]
1.豬肉刮洗干凈,放入湯鍋中煮至剛熟,撈出晾涼切成片。蒜苗洗凈,切成馬耳朵形。
2.鍋中放油,放入豬肉片炒至出油呈“燈盞窩”狀時,放入剁細的郫縣豆瓣炒香上色,加入甜醬炒散、炒香,放入醬油、蒜苗、味精炒至蒜苗斷生,裝盤即成。
特色:香味濃厚,色鮮微甜。
四川人的名菜:正宗回鍋肉
回鍋肉是四川人的名菜,也是一道家常菜。在四川,家家會做,人人愛吃。去年成都評出了12道四川人愛吃的名菜,回鍋肉獨占鰲頭,可見它的美味。
回鍋肉又叫“熬鍋肉”,歷史悠久。稱回鍋肉的原因是肉經過第一次煮熟或蒸熟后,晾涼,片成薄片回鍋第二次烹制。(現在還有“回鍋土豆”等)
回鍋肉連皮帶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膩,聞起來噴香,吃起來爽口。(我可是邊打字邊流口水哈:P……
要做回鍋肉,選料要精——薄皮豬臀尖二刀肉最佳!(不是五花肉、寶肋肉等可以代替的哦,也不是盡瘦肉,拿里脊做口感也不好嘔,發柴。以前行業有句俗話:一頭豬做不了幾份回鍋肉。足見選料這一關之高)
還有其他配料:蒜苗,就是北京人叫的“青蒜”,以前在北京的時候很奇怪,北京人把我們的蒜薹叫蒜苗,蒜苗卻叫青蒜,還有小白菜叫油菜,在四川油菜可是另一種東東哦,有時候我在想,可能很多北京大廚是照菜譜做川菜,不然,回鍋肉怎會加蒜薹,還有麻婆豆腐居然也加蒜薹?!!再多說幾句,我想川菜的辣,除與川菜本身的特點有關外,還與很多冒牌廚師有關!(有時真氣人,讓很多人只記住了辣忘了其它,甚至還非驢非馬:
除了后臀肉、蒜苗外,就是調料了,郫縣豆瓣少不了,它乃“川菜之魂”(四川的“家常味”不可少它,買的時候認準“鵑城牌”為正宗,色澤黑紅,香而不咸。不要買又黑又咸的次品哦),還有甜面醬、生姜、花椒,當然還可以準備一些蘿卜或冬瓜(先賣關子,待會告你何用:
肉選好后,就該第一次煮了(蒸也行,叫“旱蒸回鍋肉”),一大塊扔進冷水,不要忘了放幾粒花椒,拍一塊姜進去。煮到斷生(用筷子插能透皮就行了哦),撈出晾涼,用快刀片成又大又薄的片待用(不要厚的象有些人的臉皮),蒜苗也切成馬耳朵形(專業術語,斜切,象菱形)。剛才不是還有蘿卜/冬瓜嗎,,用刀切厚片,肉撈出來后把它扔到湯中繼續煮,煮PA后放鹽、味精就是美味的“連鍋湯”嘍(有菜好下酒,有湯好下飯:)
炒回鍋肉簡單極了,鍋燒熱,不放油,把剛才的肉放進去,煸炒至肉吐油,變成“燈盞窩”(就像小時侯點的油燈窩),要記住,這是肥而不膩的原因哦。加入豆瓣,炒香上色,再放入少許甜面醬,出香味就放適量的鹽調味(家里做不放味精也香哦),再將蒜苗投入炒斷生,起鍋嘍!!!香噴噴、美滋滋的,不流口水才怪!香氣飄的老遠,以前往往一家人炒回鍋肉,弄得幾家人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