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父”盛宣懷
說到為皇家服務的層面,大清帝國后期出了三位楷模級重臣,一是鎮壓了太平軍的曾國藩,二是會辦洋務的李鴻章,三是大搞軍備的張之洞。而盛宣懷也絕非等閑之輩,比起他的上司李鴻章而言,除了政治事務涉入程度與級別稍遜一籌,在商業、銀行業、交通業等經濟事務領域,則更勝一籌,實在是個百年難遇的頂級人物。且看其生平履歷如下:
盛宣懷(1844—1916),字杏蓀,祖籍江陰,出生于江蘇常州。清末官員,秀才出身,官辦商人、買辦,洋務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和慈善家,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和“中國商父”。
盛宣懷創造了11項“中國第一”: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電報局中國電報總局;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條鐵路干線京漢鐵路;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師范學堂南洋公學(交通大學);第一個勘礦公司;第一座公共圖書館;第一所近代大學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創辦了中國紅十字會。
在實體經濟領域創造了如此之多“第一”的盛宣懷,所做所為,都關乎那垂垂老矣的大清帝國之經濟命脈,比之前邊提到的三位楷模級重臣,他的分量也絕不會輕多少。當然,他的分量在前期,主要是貢獻給了李鴻章。為了報答知遇之恩,他竭盡所能,把自己50歲之前的個人能量,基本全部用于李鴻章所承攬的外交事務之上。雖然表面看起來這些外交事務實屬高大上的“國事”,但這些“國事”又總是千絲萬縷的和經濟實務牽扯在一起的,盛宣懷從外交事務中練手走心,實在是為他后來成為“中國商父”奠定了無與倫比的基礎。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一個在垂老帝國干瘳腹中孕育出來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盛字號”經濟帝國,悄然萌發、悄然成形。
甲午海戰之后,中國戰敗,清廷需要負擔巨額戰爭賠款,再也無力支持大型官辦企業。1896年4月,漢陽鐵廠改為官督商辦,承辦人正是盛宣懷。1908年,盛宣懷奏準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并,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改官督商辦為完全商辦公司,他自任總理。盛宣懷之所以敢于接下這個“爛攤子”,是他整合國有資源、謀求更大發展的雄心使然。須知,漢冶萍公司與其管理的鐵路事業是相輔相成的——鐵路建設離不開鋼鐵廠生產的鐵軌,京漢鐵路絕大多數路段的鐵軌都是漢冶萍制造的。辛亥革命之前,漢冶萍公司是亞洲最大鋼鐵聯合企業,占有中國90%的鋼鐵產量。僅此一點,盛宣懷堪稱“鐵甲路霸”,足以富甲天下。
1911年1月,盛宣懷終于坐上了郵傳部部長(尚書)的位子,接著在5月,又成為內閣閣員,順利達到人生頂峰。內閣成立的第二天,“鐵路國有”政策出臺,這是盛宣懷力主的結果。他打的算盤是路、礦通吃,繼續鞏固他“鐵甲路霸”的地位。然而,事情并不如他預想的那么順利,鐵路國有計劃在廣東、湖南、四川等省遭到阻力,尤其是虧損最巨的四川。由于鐵路公司高管和本地士紳的煽動,加上地方官員處置不當,終于釀成一場官逼民反式的“保路運動”。川人造反,他又力主鎮壓,卻殊不知向四川調兵的行動又間接造成武昌起義……事態之進展,完全超出了他的預計和掌控。此時,他已成為朝廷各方都欲殺之而后快的替罪羊,人人喊殺,要拿他的腦袋來平民憤了。
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后,1912年秋,盛宣懷才驚魂稍定,回到上海,仍以大股東身份在租界繼續主持輪船招商局、漢冶萍公司、銀行和紡織廠的經營。為了取回在革命中被沒收的資產,據說他向民國國庫繳納了500萬兩白銀的“誠意金”,得以脫罪重生。4年后,他病逝于上海,“盛字號”經濟帝國逐漸瓦解終結。無可否認,晚清經濟在官僚資本運作上的成功及總體復蘇,盛宣懷確實有功;同時,也正是因為他那顆過于精明的大腦,讓茍延殘喘的大清帝國加速了滅亡。總體說來,成也是他,敗也是他。(文/肖伊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