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初年,統治階級對于文化和出版事業很不重視。鐵木真統一蒙古后,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使我國北方連年頻于戰禍,經濟受到很大破壞。隨之出現的,便是文化事業和圖書出版業的凋零衰敗。
一、元朝圖書和出版事業的發展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于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滅南宋統一中國后,開始重視農業,恢復經濟,發展文化出版事業。忽必烈讓有關部門搜集古今農業資料,采集民間實踐經驗,編成《農桑輯要》一書,頒發全國,指導生產,世稱“利布四方,灼有明效”。
由于各族人民在文化事業上的貢獻,使元朝書籍出版增多,圖書和出版事業也有相應的發展。其中,元曲有杰出成就;社會科學也刊印一批有價值的書籍,自然科學著作有新的成就;印刷工藝、裝幀設計都有新的特點。
二、元代的新特點和獨特的風格
在文學上,以曲為主流。它不同于漢賦、唐詩、宋詞,有自己的文學特色;社會科學,如《元朝秘史》、《元典章》、《元經世大典》等,主要記述蒙古族的興起和成吉思汗的事跡以及元朝的典章制度等。其書籍內容多偏重于當代政事和自身民族的歷史和記述,民族風格比較鮮明;自然科學方面,出版了一批具有科學價值的論著。
在書籍的排印和裝幀設計方面,元版書印劇多用趙字體,沒有諱字,多有牌記和大黑口,有它獨特的時代風格;在圖書印刷事業的發展上有突出成就,王楨創造了木活字,發明轉輪排字盤。此外,還發明了套色印刷,使元版書別具一格
在文學方面有元曲著作:據鐘嗣成《録鬼簿》著錄,元雜劇有四百五十八種。另據朱權《太和正音譜》著錄有五百三十五種。在流傳中遺失不少,現存作品有一百五十種左右。今有記載的元雜劇作家約有一百二十人,如著名作家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官天挺、白樸和紀君祥等。保存下來的有:《竇娥冤》、《調風月》、《拜月亭》、《救風塵》、《單會》等。
在社會科學著作方面有:《元朝秘史》(亦名《蒙古秘史》),全書共二百八十二節,有十二卷和十五巻兩種分法,撰者不詳,成書于元初的十三世紀中葉,是我國蒙古族最早用蒙古文寫成的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元朝秘史》與《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有關蒙古民族的三大歷史著作。此外還有《元典章》,即《大元圣政國朝典章》、《元經世大典》(又名《皇朝經世大典》)、《元秘書監志》(一稱《秘書志》)、《國朝名臣事略》等。
科技方面的著作有:王禎所編《農書》;魯明善編《農桑衣食撮要》;郭守敬編《授時歷》《推步》《立成》《歷議擬稿》;朱世杰著《算學啟蒙》;危亦林著《世醫得效方》;汪大淵著《島夷志略》等。
三、書籍的排印和裝幀設計
元版書的字體多用趙字體。趙字體即趙孟頫體,仍屬宋體字體系,但比宋體字圓潤,秀媚柔軟。他能篆、籀、分、隸、真、行、草書,尤正、行書和小楷,圓轉遒麗,有“趙體”之稱。他改變宋體格調,形成元體。
趙體具有元代的風格,既不同于宋體,也不同于明體。明體字為橫細直粗,字行方正,便于雕刻,閱讀醒目,成為十六世紀來漢字的主要印刷體。由于元體區別于宋和明,在書籍字體史上別有一格。
在書籍裝幀上,元版書多用大黑口,“包背裝”訂;而宋版書則多用白口,“蝴蝶裝”訂。明版書又棄元仿宋,改黑口為白口。這樣,元版書又別樹一幟。
1
五代、北宋時的書籍基本上都是“蝴蝶裝”的形式。元代的書籍盛行“包背裝”,它改進了“蝴螺裝”的許多不足,使用起來方便得多。后來,“包背裝”又將書的封面改用軟紙和布帛。在書籍裝幀上,元版書不僅有自己的風格,而且比宋代書前進了一步。
四、木活字印刷和轉輪排字架
元代對印刷事業的貢獻很大。元仁宗皇慶年間(公元1312至1313年),王楨創造了木活字,發明了轉輪排字架,提高了印刷工效。
王楨,山東東平人,曾任安徽旌德和江西永豐的縣官。他不僅是個農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印刷技術革新家。他發現畢昇發明的膠泥活字印刷術有不足之處:“難于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經過試驗,他創制了木活字,克服了膠泥活字的缺點。后來他又發現,幾萬個木活字堆在一起,排字很費工夫,為了提高排字效率,他又發明了“轉輪排字盤”。用輕質木料做成一個大輪盤,輪盤裝在輪軸上可以自由轉動,把木活字按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分別放入盤內的一個個格子里,這樣使用起來非常方便,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大創舉。王楨在他的著作《農書》里,作為附錄,介紹了木活字印書法。
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王楨用這套方法,排印了他自己編寫的《旌德縣志》,約六萬余字,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印了一百部,可見其效率之高(這部縣志現已失傳)。王楨還根據他的實踐經驗,編寫《造活字印書法》,這是講活字印刷術最早、最詳細的一部著作。
此外,他還寫有《寫韻刻字法》、《作盔安字法》和《字版韻輪圖取字法》等數篇,一并附在《農書》里。這是印刷史上珍貴的文獻資料。王楨所發明的木活字印刷術,元朝當時就傳播出去。據《宋元時期的文化》一文中引用的資料說,我國考工作者在寧夏發現的西夏文木活字佛經,經考就是元初印刷的。
五、套色印刷術
元代還發明了套色印刷術。這是雕版印刷術新的發展。過去有關史料都認為,套色印刷技術的發明時期是明萬歷(公元1573至1620年)年間。解放后,我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元順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中興路(今湖北江陵縣)刻印的無聞和尚注的《金剛經》,是用朱,墨兩色套印的。經文紅色,注文黑色,卷首的靈芝圖也是朱墨套色的這一實物證據,確認元代已發明色印刷術,它比有關史料所說的要提前三百多年。
至于這部《金剛經》是否我國套印技術的首次應用,那還有待史學家去定論。但到目前為止無聞和尚注的《金剛經》,則是我國現存套色印刷書籍的最早版本。此書原存南京圖書館,全國解放時,被國民黨政府劫往合灣。明萬歷年間以后,套色印刷廣泛使用。因此,元版書中有套色印刷,它與唐、宋版本書籍相比,又有它獨特的風格。
參考文獻:
《元文類》卷三六,文洲《農桑要》序
劉國鉤:《中國書史簡編》,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