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提醒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國人的衣食動養,皆依季候而作,隨歲月流轉。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是反映雨量變化的節令,它表示從這以后,我國大部分地區將停止降雪,開始下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所以從雨水時節開始,天氣將漸漸回暖,氣溫有所升高,同時降雨會漸漸增多。
雨水節氣中,地濕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所以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江蘇省第二中醫院中醫專家表示,雨水之后,飲食調養應側重于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濕。脾胃能消化五谷,是氣血生養之源。五行中肝屬木,在味為酸;脾屬土,在味為甘。
中醫認為肝主生發,故春季肝氣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養生不當容易損傷脾臟,從而導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節氣之后,隨著降雨有所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同時濕邪留戀,難以去除,故雨水前后應當著重養護脾臟。
春季肝旺而脾弱,飲食上宜少酸多甜,可多食大棗、菠菜、荸薺、甘蔗、茼蒿、山藥等。風多物燥的天氣易使口舌干燥,宜食果蔬及湯粥,如枸杞粥、紅棗粥、銀耳粥等,調補脾胃亦可用白菊花、決明子、西洋參等。雨水后,春風送暖,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每個人應該保護好自己,注意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通訊員 端梓任
來源: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