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準確認識我國翻轉課堂的研究現狀,以中國知網有關翻轉課堂的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采用內容分析法,從論文數量、研究主題、研究領域、研究方法和論文作者五個維度進行分析,對研究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了建議,促進翻轉課堂在我國教育領域的發展。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6147648.htm
關鍵詞:翻轉課堂;期刊論文;內容分析
Discussion on research status of flipped classroom in China: a review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papers
Chen Li1, Li Jie2, Liang Weiquan1
1.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2.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nalyze accurately about the status of the study on flipped classroom in China, we select the journal papers about flipped classroom in CNKI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use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to study the topic from five aspects: the number, topic, method, filed and the author of papers. Then, the authors analyze and think of the existed problems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which ai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ies about flipped classroom in China.
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 journal papers; content analysis
1 問題的提出
《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4高等教育版》中預測翻轉課堂將在一年內成為教育中的主流技術[1]。自2011年薩爾曼?可汗在TED大會上將翻轉課堂介紹給全世界后,其備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成為近幾年全世界教育界的熱點話題之一。翻轉課堂又稱為顛倒課堂,是指教育者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教室外,讓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識,而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教室內,以便同學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2]。在我國也有許多關于翻轉課堂的研究,高校、中小學領域也陸續開展了一些相關實踐。筆者對國內期刊中有關翻轉課堂的文章進行分析,以期了解我國翻轉課堂的研究現狀。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方法與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對中國知網上刊登的有關我國翻轉課堂應用及研究現狀的文章做定量分析。本研究的數據分析統計采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處理。
2.2 內容抽樣
本研究以國內正式公開發表的翻轉課堂的研究成果中的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以中國知網的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源,選擇了兩個關鍵字段―“翻轉課堂”和“顛倒課堂”,所有的匹配項為精確,以確保研究囊括各類期刊文獻。在實際檢索過程中,按照先檢索篇名,再檢索關鍵詞,先檢索翻轉課堂,再檢索顛倒課堂的檢索順序,去除重復結果,剔除訪談錄、案例評價、卷首語及編者按等與本研究內容相關度不大的文章,得到有效樣本211篇,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樣本情況統計
2.3 類目與分析單元
本文將每一篇結構完整的獨立文章作為一個分析單元,根據211篇期刊論文的主要內容,將研究類目定為五個方面(見表2)。
表2 研究主題的類目表格
表2中的五個類目是筆者根據樣本期刊論文的研究內容的相對側重點來劃分的。在樣本文章中,以構建模式再輔以案例說明的研究思路,本文將其歸為翻轉課堂的設計與開發;以某一學科或課例來說明翻轉課堂的設計,則歸為翻轉課堂的實施與應用。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論文數量分析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近三年來有關翻轉課堂的期刊論文數量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我國有關翻轉課堂的論文在2012年3月首次出現在學術期刊上,可見,我國的翻轉課堂研究起步較早。從數量上來看,翻轉課堂呈急劇上升趨勢,2013年論文數量高達118篇,截至2014年5月10日,本年度已有81篇,會超過2013年。翻轉課堂能夠改變課堂教學結構,符合新課程倡導的教育理念,在教育領域開展翻轉課堂研究會越來越受到研究者和實踐者的關注和重視。
圖1 期刊論文數量逐年分布圖
3.2 論文主題分析
根據之前既定的類目表格,對211篇樣本文獻進行歸類統計,結果如圖2所示,研究重點關注翻轉課堂的實施與應用。
圖2 期刊論文研究主題分布圖
(1)翻轉課堂實施與應用研究,比例高達49.3%。翻轉課堂是一個從國外引進的概念,如何與中國教育實踐相結合,是研究者和實踐者普遍關注的問題。首先,研究者普遍關注翻轉課堂在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與學科教學相結合進行案例研究,涉及中小學的基礎學科,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中的專業學科、實驗教學等,可見研究范圍之廣。其次,研究者關注應用效果,新的教學模式只有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能力,才能在教育領域進行運用與推廣。例如:研究得出翻轉課堂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激發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等[3,4]。再次,研究者還關注翻轉課堂在應用過程中的策略研究,對翻轉課堂在教育中應用推廣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2)翻轉課堂設計與開發方面的研究,比例為19.4%。這也正說明與中國教育實踐相匹配的模式構建、支持環境搭建以及活動與資源的設計是翻轉課堂在教育中應用推廣的關鍵。有學者結合中國教育實踐及自身研究經驗提出了不同的本土化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也有的學者將不同的教學理念與翻轉課堂相結合構建了新的模式,如張金磊等提出了基于游戲化教學理念的翻轉式教學模型[5]。還有研究者關注翻轉課堂實施環境的建構,如曾明星等構建了軟件工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及與之相適應的云計算教學平臺架構[6]。
(3)翻轉課堂的基本理論研究,比例為15.6%。翻轉課堂是舶來品,要對其有深刻的認識,必須深入探討其理論基礎、內涵、本質特征、價值意義等。研究者集中關注于翻轉課堂的內涵、本質特征及價值意義,如最早引進翻轉課堂的重慶市聚奎中學的實踐者就論述過翻轉課堂內涵,透視翻轉課堂是什么,不是什么,師生關系的變化[7]。但是樣本論文中缺乏對翻轉課堂的理論基礎研究,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的學習范式,必然要有其學習理論基礎。
(4)翻轉課堂的評價與反思研究,比例為11.4%。部分文章基于翻轉課堂的實踐評價與反思,部分文章則在引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時對其進行可行性分析,另有一篇文章是利用內容分析法對翻轉課堂資源進行評價研究。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對翻轉課堂的評價體系與原則的關注不夠。只有擁有了科學的評價體系,才能有效評估翻轉課堂應用效果,進而改進并推廣翻轉課堂在教育中的應用。
3.3 論文研究領域分析
本研究對翻轉課堂在教育領域應用進行分析,將研究領域分為五個部分,研究分布如圖3所示。職業教育包括中職和高職教育,高等學歷教育包涵遠程教育與面授,非學歷教育包括教師培訓、企業培訓等,其他是指沒有指明特定的研究領域。
圖3 期刊論文研究領域分布圖
從圖3可以看出,翻轉課堂主要應用于高等學歷教育和中小學教育。在高等教育領域,學生擁有較好的上網條件,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又能改變“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此外,高等院校中有眾多專家學者站位較高,善于從事新技術和新理念的研究,故翻轉課堂能夠廣泛使用。然而在中小學教育領域,翻轉課堂的研究成果也是值得欣喜的,越來越多的一線基礎教育者愿意嘗試新的教學理念,按照新課程標準改善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
3.4 論文研究方法分析
本研究探討了期刊文獻的研究方法,根據徐輝、季誠鈞的分類體系,將研究方法分為定性與思辨、定量與實證。分析得之,樣本文獻過多依賴定性與思辨的方法(164篇,占77.7%),只有極少數的文獻采用定量與實證的研究方法(16篇,占7.6%),還有部分文獻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31篇,占14.7%)。定量與實證類的文獻多采用實驗研究與問卷調查的方法。
3.5 論文作者分析
3.5.1 第一作者所屬機構分析
本研究分析了論文第一作者所屬機構。剔除1篇國外機構研究者撰寫的文章,筆者將國內作者機構分為五個類型,統計結果如圖4所示。高校研究者是翻轉課堂研究的主力軍,因為高校擁有堅實的研究基礎。此外,中小學校也占有較大比例,成為翻轉課堂研究的主體之一。
圖4 第一作者所屬機構分析
3.5.2 論文第一作者所屬地區分析
本研究按地域將我國分為七個地區,同樣剔除1篇國外作者的文章,統計結果如圖5所示。翻轉課堂的研究足跡遍布全國,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其次是華中、華北、華南地區。華東地區地方經濟實力雄厚,且為教育發達地區,教學和科研成果豐碩,對外交流較多,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理念。
圖5 論文第一作者所屬地區統計
3.5.3 論文合著情況統計分析
從論文作者的合著情況來看,獨立完成(比例為56.4%)和合著完成(比例為43.6%)比例相當。但是僅有11.9%的文獻是不同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可見,在翻轉課堂研究的合作形式,特別是不同機構研究者之間的合作還有待加強,如高校研究者與中小學實踐者之間的合作有利于推動翻轉課堂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
4 思考與建議
4.1 深化翻轉課堂的理論基礎研究
我國在翻轉課堂的研究和實踐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其應用效果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是翻轉課堂的理論基礎研究薄弱。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與學的過程需要有學習理論作為指導,而我國關于翻轉課堂的研究多停留在內涵特征、價值意義的梳理上,而相關的學習理論并未觸及。翻轉課堂要想在我國教育中有效應用,必須加強其背后的學習理論取向、師生角色重新定位等的研究,為翻轉課堂的推廣提供理論保障。
4.2 注重加強針對性的實踐及其策略研究
作為一種被引進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國內已有對其進行本土化的思考與嘗試,許多研究者根據國內教育實踐提出了教學模型及應用案例。但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對模型應用在不同學科、不同教育層次的針對性的實踐研究,并要在實踐研究中探索實施策略,重點解決我國實施翻轉課堂中的問題,如基礎教育中班級規模大、層次多樣的問題,學生課外學習的效果檢測問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偏低等問題。只有在實踐中摸索出有效的實施策略,才能讓翻轉課堂在實踐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4.3 加強翻轉課堂的支持環境研究
支持環境包括信息技術硬件環境和學習平臺的建設以及學習資源與學習活動的軟件環境建設等。與傳統課堂相比,翻轉課堂要求研究者更加重視信息技術硬件環境及學習平臺的建設,為翻轉課堂的實施提供技術保障。翻轉課堂需要提供課前學習資源,重視課上學習活動設計,發展學生的高階認知和思維能力。如何制作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加強課上活動的互動性,激發學生深層次參與等,都是制約翻轉課堂應用的因素,需要在后續研究中進一步加強。 4.4 重視翻轉課堂評價與反思研究
建議加強對翻轉課堂的適用性研究,即翻轉課堂是否適合我國國情發展,是否適合大規模推廣。另外,翻轉課堂評價體系的缺失應當引起重視。從研究主題分布來看,關于翻轉課堂評價的研究很少,特別是評價原則與標準無人問津,而現有的評價體系不適用于翻轉課堂,導致無法科學評估翻轉課堂的實踐效果。建議在后續研究中著重加強評價研究,既要加強翻轉課堂的效果評估研究,也要重視翻轉課堂的可行性分析,這是實現教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4.5 努力改善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多樣性
選擇研究問題固然重要,但只有運用合適的研究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結果。從樣本文獻的分析不難發現,期刊文獻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過于偏重憑借以往經驗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辨性的分析和說明,缺乏定量與實證研究,研究成果容易受到質疑。筆者認為,教育方面的研究要敢于突破以往的定性研究的范式,積極采用定量與實證的科學研究范式,利用數據分析證明研究成果,以便研究結果的推廣與復制。
4.6 加強多方人員的合作研究
在樣本文獻中,有約一半的研究是合作完成的,但是大部分是同一機構中研究者的合作。建議加強不同領域、不同機構間人員之間的合作,拓展研究寬度與深度。同時建議高校研究人員多與其他機構研究者合作,充分發揮高校人員理論水平高的優勢,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在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等領域中的翻轉課堂實踐研究,將源于教學實踐的研究成果廣泛推廣應用到教學實踐中。
參考文獻
[1] 新媒體聯盟.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4高等教育版[EB/OL].[2014-05-07].http://www.nmc.org/publications/2014-horizon-report-higher-ed.
[2] Bill Yu.教育趨勢翻轉課堂是教學模式的創新[EB/OL].[2014-05-07].http://www.scoop.it/t/flippedclassromtw.
[3] 汪曉東.“翻轉課堂”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8):11-16.
[4] 楊九民,邵明杰,黃磊.基于微視頻資源的翻轉課堂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10):36-40.
[5] 張金磊,張寶輝.游戲化學習理念在翻轉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1:73-78.
[6] 曾明星,周清平,王曉波.軟件工程專業“翻轉課堂”云計算教學平臺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8):26-31.
[7] 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9-1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