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女郎之MK書話,很多職場女性都會有一個疑惑在心里,如何平衡工作、孩子和家庭?大家也都在嘗試各種時間管理術來實現這個目標。但是,我們往往得到的答案是真的做不到。
MK最近聽了一本新書,勵志的吉田醫生在有兩個孩子的情況下,申請就讀哈佛大學,期間養育了新生孩子,回國后全職醫生的工作,又再次養育孩子。聽聽就已經頭大了,她如何做到?
雖然別人的經驗無法也無需照搬,但對吉田醫生的求學、工作和育兒經驗感到好奇的朋友還是找到值得借鑒的內容,稍稍修改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實踐。其中的早睡早起,最近我也真有無意識中用到,效果不錯。
第一次聽完一本書
文/MK
MK,居住香港。理科生背景、文科生傾向的讀書人。喜歡讀書、喜歡旅行、喜歡分享。正職是跨國企業市場營銷和公共關系總監。閑時好做書蟲。
MK的理財觀:目標是要能隨便買書
關注微信公眾號,在最下方"大家在讀"可以看到所有往期MK書話文章或登錄豆瓣賬號MK
最近上下班的通勤時間大大加長,單程就在兩個小時以上。一路上需要不停轉車,也有長距離的行走,地鐵上有點擁擠,電腦包也沉甸甸的。一個月下來,整個人都累蔫了(神奇的是體重居然沒有什么變化)。
我想起以前信誓旦旦地說絕不接受單程通勤在一個小時以上的工作,不由得有些感慨。年輕時對工作的那股傲氣和挑剔,如今成了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作為一個“成熟的大人”,每天勤勤懇懇地工作、不抱怨、不放棄,將家庭、伙伴和自己的職業追求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如果不這樣想,可能就無法堅持下去吧。
怎么利用這四個多小時做點有意思的事,成了我最近的一件大事。除了Kindle之外,有聲書似乎是比較理想的選擇——可以選擇輕松的內容,可以自己控制進度,偶爾走走神,和Kindle比起來聽書不必盯著屏幕,也不必擔心換乘或者走路時必須停下手上的書。我在手機上裝上了大家推薦的喜馬拉雅,開始嘗試邊通勤邊聽書了。
在過去的一周里,我聽完了第一本有聲書《就是因為沒時間,才什么都能做到》。這本書還有一個大家更加熟悉的譯名,《吉田醫生哈佛求學記》。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前些日子一度刷爆朋友圈的超人女醫生吉田穗波。
已經是一名婦產科醫生和兩個孩子母親的吉田決定追逐她的留學夢。盡管當時她每天都在工作和家務之間忙得團團轉,她還是在半年之內完成了留學的備考和申請,并成功得到了哈佛大學研究所的錄取通知書。
2008年,她和先生帶著三個孩子(她在備考的半年內還懷上了第三個寶寶)一起前往波士頓求學。兩年后,她獲得了哈佛研究所的碩士學位以及他們家庭的第四個孩子。回到日本后,吉田繼續從事公共醫學政策的研究工作,她也是一位備受歡迎的作者和演講者。就在這本《就是因為沒時間,才什么都能做到》付梓的時候,她的家庭又迎來了第五個女兒。
吉田的個人經歷就是這本書最好的廣告。難道家務、小孩和一份忙碌的工作還不夠令人頭皮發麻、精疲力盡?吉田居然還能擠出時間和精力完成去哈佛留學的夢想。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她遇到了哪些困難?她會有什么樣的人生哲學?她的時間管理有什么奇特的竅門?抱著好奇,我每天通勤的時候就在路上搖搖晃晃地聽著這本書。
我一直覺得歐美系的時間管理著作傾向于體系化和理論化的研究,而日本的作品往往看重提升效率的小技巧和自我激勵的哲語,吉田醫生的作品也是如此。這本書不論是內容還是寫作風格都相當樸實。想看英雄式故事或者哈佛求學之秘的讀者大概會有點失望。
它像是一本博客日志的合集,記錄了她在備考、求學、回國工作的這段時間里的小故事和樸素感悟。
越沒有時間越想讓人要做點什么!
草率計劃,立刻行動。只要動手,就會找出時間。
時間無法節約,只能提升“價值”。
不要讓常識偷走了你的時間。
不要執著于一氣呵成。
腳踏車要不停地踩,才不會跌倒。
......
盡管吉田醫生分享的三十三個技巧不是什么獨門絕技, 不過她的敘述確實讓我體會到另一種姑且可稱之為“不斷折騰才可能成功”的人生。
任何普通人都不會在擔任全職婦產科醫生、養育兩個女兒以及打理家務的情況下,給自己再定一個報考頂尖學府研究生這樣的任務。不斷測試自己極限的人,要么是天才,要么是偏執狂。特別是看到她在美國申請低收入家庭補助、拿食物兌換券、蹭學校活動的免費午餐、幫家庭爭取雇員津貼計劃和筆戰教務處的故事時,我真是由衷感慨吉田醫生的毅力和迷之自信。如果沒有強大的內在能量,她肯定無法在人生的馬拉松比賽上一直匆匆忙忙地負重向前。
巧合的是,吉田醫生在備考的時候每天的通勤時間也在三個小時以上。她選擇價格昂貴但有舒服座位的新干線進行通勤,路上的時間用iPad聽英文材料、構思小論文、填寫申請材料等等,總之是盡量改善和利用外部條件,讓通勤時間適合學習和工作。如果套用在我的情況,就是要尋找一條更順暢、不必頻繁轉車和快走的路線,選擇輕便的學習工具,適應片段式的學習和寫作方式。解決方案說起來簡單,要落到實踐還是很困難。如何快速地進入學習和寫作的狀態是最大的挑戰,如果思維的切換鍵像微信和微博的刷新鍵一樣簡易直接就好了。
吉田醫生有一個時間利用的習慣是我無論如何都無法照搬的:晚上10點前入睡,早上3點起床,在凌晨3點到6點之間,進行不受干擾的學習。顯然絕大多數的高效能人士都深諳早起工作的好處,但是能照此執行的人卻是寥寥無幾。我最近開始嘗試六點十分起床,離三點黨還有漫長的距離。
我一邊聽書一邊在手機上做了一些簡單的標注,哪些是我自己能夠實踐的技巧呢?
第一,提高時間的密度就是提高利用率,提高時間質量、時間效率。
第二,不是靠天分而是靠耐力走得更遠。
第三,在每天的親子時間段絕不工作,全身心投入和孩子的互動。
第四,事情可以只做一半,不必什么都做全套。
第五,家事不要五五分的意思是不能逼著老公干活,可以找保姆或者鐘點工幫忙。
第六,利用身邊的資源:朋友、獎學金、公共福利、鐘點工,甚至是讀書會。
第七,不放棄。盡量爭取,找到辦法。
第八,優雅而明確地表達意見,不要爭論對錯,關注需求。
第九,利用通勤的時間。
第十,不要等待完美的時機或者完美的計劃,行動起來。
時間無法節約,我們只能改進使用時間的方法。盡管讀完(聽完)這本書我們也不會因此考上哈佛,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的矛盾也不會就此大幅減少,但是對吉田醫生的求學、工作和育兒經驗感到好奇的朋友還是可以考慮和我一樣,在狼狽的通勤路上聽完這本《就是因為沒時間,才什么都能做到
》。每個人都可以從當中找到打動自己的箴言,只要稍稍修改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實踐。
最后還是要特別提醒一句,對于美聲控和朗讀達人來說,聽有聲書可能意味著巨大的折磨。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因為播主的讀音不準、奇怪的斷句和不穩定的音效而在路上抓耳撓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