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看倫理學方面的書,這本倫理學與生活的心靈三問章節脈落非常清晰,先告訴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倫理學,指出倫理學的重要性,接著三章指出倫理學的三個質疑,在此基礎上重新分析三個傳統倫理學的代表,以及另外三種不同的觀點。不僅可以看出倫理學的發展變化,也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倫理學的運用以及未來研究方向。不錯。
閱讀筆記:
倫理學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提到,我們幾乎每天都要作出道德判斷和選擇,即使有時候并未付諸行動,或者行動失敗了,我們都在做一些以后要為之負責的道德選擇。
關于倫理學的三個質疑,第一個質疑來自宗教,這個質疑否認了倫理學是道德規范的獨立源泉,這種觀點認為一切道德規范都是來自上帝的命令。如果這個質疑是正確的,那么倫理學就是包含在,宗教的范疇之類的,那么他就沒有獨立地位可言了。
第二個質疑來自于文化,否認倫理學為道德規范提供了獨立的來源,是來自道德相對主義的質疑,這種觀點認為,文化是一切道德規范的來源,所有的道德規范都只不過是特殊文化的產物,僅僅與生活在該文化背景中的人有關,也只對他們適用,因此倫理學也沒有獨立地位可言。
第三個質疑來自于利己主義,較之前兩個他有過之而無不及,聲稱道德規范根本就是子虛烏有,而并非像我們所理解的那樣,有時要為了他人的利益,自己做出犧牲。利己主義否認道德規范本身的存在,他主張,所以我們能做,或者所以我們應做的,只不過是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而非為了他人,這種觀點認為,正如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那樣,倫理學有時要求我們犧牲自己,去成全他人的利益,要么是一種妄想,要么就是一種騙局。
傳統倫理學的三個觀點,功利主義倫理學,要求我們無論選擇采取何種行為,或者實行任何社會政策,都要確保該行為和政策能為所有相關人員帶來最大化的效益。
康德倫理學要求我們,我們行事需要與絕對命令相一致,因為它是一個可以同時被承認為普遍法則的第一準則。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與其說是一個行為規范,不如說是一種關乎存在的理論。
倫理學的另外三個質疑,來自于環境主義,女性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的質疑。他們并未決意消弱倫理學,或者否認其存在,相反,他們的訴求在于傳統倫理學在道德層面需要進一步提升,以杜絕歧視和偏見。
第一章,宗教和道德
蘇格拉底曾經提出,究竟行為之正當是上帝命令這樣做,還是做上帝命令之時,是因為它是正當的?
神命論者試圖證明道德是有賴于上帝的,并且他們辯護說,道德只仰仗于上帝的意志,但是如果一個人僅僅想證明,道德是有賴于上帝的,還可以有另外一種方式,他所需要做的不過是要說明道德有賴于我們的天性,以及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因為是上帝通過創始是我們得以存在,因此人類的天性和生活環境完全是取決于上帝的創造。那么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道德也是依賴于上帝的,或者反過來說,因為上帝創世才依賴于上帝而存在。
但是,這個神命論存在三個問題,一,我們怎樣來理解上帝的指令呢?二?上帝創世可以用來解釋神命論的正當性嗎?三?我們怎樣辨別上帝的指令?
神命論并不欲予依仗人類天性中的規范性結構,以及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作為道德的源泉,但是他們被迫承認了這一點,因為他們的理論面臨的諸多挑戰,其中包括,來自不同的特殊啟示的要求之間相互沖突,我們的天性和環境,會產生一些共同的,規范性的立場和需求,以幫助解決這些沖突。
第二章,道德相對主義的質疑
道德相對主義認為道德的要求僅僅只是某個特定文化的產物,因此只和生活在該文化情境中的人有關,并且也只適用于他們。
如果我們都擁護道德相對主義,我們就無法根據某些文化上的獨立,客觀的價值標準,對其他文化群體中的個體行為習慣,作出道德判斷不能指責他們就是錯的或者是低人一等。
一個特殊的文化群體是否愿意,展示文化寬容取決于本族的文化規范,所喜歡的行為是否與其他文化群體的利益相沖突。例子:女性割禮。
第三章,利己主義的質疑
利己和利他的原因之間,到底是如何被視為一個非正義性的妥協?道德要求一定程度的自愛,或者至少是道德可以接受的范圍,其次,很顯然,道德要求人們不能無底線地追求一己私利,在利己和利他發生沖突時,構成這一妥協的道德因素,可以被視為擁有絕對的權威。
第四章,功利主義倫理學
功利主義倫理學家們都一貫承認,如果是為了大多數人更大的幸福和善,或者是為了所有人的幸福和善,一部分的人的幸福或者善是可以被犧牲掉的。
功利主義所要求的是一種理想的有同情心的道德行為者,關心并且認同每個人的利益,相應的,假如窮人的利益大于富人的損失的話,對于功利主義來說,對富人課稅以保證窮人的基本生活也是允許的。
有時人們不由得就會這么認為,功利主義最讓人反感的道德觀點,并非是它會讓我們做出我們一直認為是合法的行為,而是,或者說更為普遍的情況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他會將那些加諸人,無辜的個體的傷害變得合法化。
第五章康德倫理學
在對待窮人和弱勢群體方面,康德倫理學的一個解讀采用福利自由視角,而另外一個解讀采用自由主義視角。
現在貧富之間的沖突,被視為自由之間的沖突,我們既可以說富人應該享有不受干涉的將自己多余的資源用于滿足奢侈需求的自由,或者我們還可以說窮人應該擁有可以不用從富人手中獲取資源,用來滿足自己的基本生存期需要的自由。如果我們選擇其中一種自由的話,我們就必須擯棄另外一種,因此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哪一種自由在道德上是可行的,是富人的自由還是窮人的自由?
不管我們是用功利主義倫理學衡量人的利益,還是用康德倫理學和兩人個人的自由,最重要的是,這一衡量都受到“應該”蘊涵“能夠”原則的擴展原則的制約,因此不應該要求任何人做出不合理的犧牲。
第六章,亞里士多德倫理學
對亞里士多德而言,美德是一種理想的性格特質,是一種適度試過和不及之間的一種中庸之道。如果我們過于畏懼,或者故意五位,過于自信或者過于自卑都會犯錯。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將倫理學看作是一個有關人類生存方式的學說,而不是一個有關行為方式的理論,他關注一種有德行的生活,認為這是幸福所需要的前提條件,美德被進一步明確為兩種惡習,過和不及之間的中庸之道。
第七章,環境主義倫理學的挑戰
人類通過運用技術,使得自己變得比其他物種更為強大,但是正如我們在人類倫理學中所了解到的那樣強大和道德并不能混為一談,并且在人類倫理中強大,并不是用有道的身份的必然要求。
第八章,來自女性主義倫理學的質疑
男性和女性確實會有不同的道德判斷,但是并無證據表明,男性的道德判斷就優于女性,我們只能說他們是有所不同的,這才比較合理。
第九章,多元文化主義的質疑
非西方道德理想,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對西方道德理想人物本身作出糾正和解讀,其次,非西方文明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來自西方文明的道德理想人物的重要責任,而在此之前被我們忽略了,最后非西方文明,尤其是在跨文化方面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如何將我們自身的道德理想發揚光大。
結語
倫理學不能像宗教,它必須是世俗的,因為只有世俗的理由才能被所有人所接受,而宗教因素主要指是被信奉該教的信徒所接受。
功利主義倫理學要求,我們總是選擇那些對所涉及的每個人,都能達到最好結果的行為或者社會政策。
康德倫理學要求我們詢問自己,如果現實中每個人都照此形勢會怎樣,以此來測試我們的行為,然后擯棄那些不太,能夠普世化的行為。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通過有德行的生活,對道德規范進行詳細闡釋,同時又對為了下一步成為一個更有德行的人在個人發展的某個特定階段,應該做的事情做了進一步闡述。
譯者后記
倫理學將道德現象從人類的實際活動中抽分開來,探討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屋制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道德規范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的意義,人的價值,生活態度等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與經濟利益物質生活的關系,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對立的倫理學派別。
道德不是發生在抽象觀念中,而是每個人在具體境遇中的行為選擇,因為倫理規范內容也往往是通過個體行為及道德行事道德心理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