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黑黃太吉,說黃太吉關了多少工廠店,已經快不行了。黃太吉的創始人郝暢表示,還沒到終場的時候,你看我新做的餐飲社群很有前途丫,沒準還能再融一筆。
我必須承認,我對黃太吉的欽佩是要高于雕爺牛腩的,盡管他們和伏牛堂并稱互聯網三大難吃餐飲,在難吃程度上可能不分伯仲,但在融資能力上,黃太吉還是秒殺剩下兩家的。兩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雕爺牛腩為什么不會成功》,現在看來還是我對了,而且都沒怎么掙扎,開始就是巔峰。但是雕爺和郝暢不同的是,他在雕爺牛腩巔峰時期轉型去做了河貍家,用一個項目的巔峰為另一個項目融資。而黃太吉是一直不斷的自己做轉型,而且每次還都能融到錢,雖然公司可能賠了不少,但個人因此自由了也是一個不錯的結果嘛。所以,不要用太簡單的企業成功的標準,去衡量一個創業者的成功。比如現在郝暢的說法是,我已經證明了自己在C端做市場和品牌的能力,現在要去改造B端了。
我們簡單的梳理一下黃太吉的成功脈絡,第一步是互聯網煎餅,當時的口號是一年要賣一個億的煎餅,后來這個事情就不提了。然后轉型做餐飲界的百麗,這個思路不知道是吸收百麗的還是雕爺的,大概意思就是我在一個商業區開一堆餐飲,從煎餅到火鍋各種各樣,只要你吃東西,不管選那一家,都是我開的。后來這個事情也不提了,真正B輪融到2.5億的概念是搭了外賣的順風車,提出了工廠店、航空母艦一大堆概念,然后現在聽說關了一半了。。。接下來的故事就是,我前面這些做的太成功了,已經證明了我的能力,各位餐飲企業請加入我的社群,讓我告訴你們如何把不好吃的餐飲做到估值十幾個億。
如果不是做了社群,其實我還不會說什么,但是既然提到了社群,我還是很亢奮的。畢竟社群這個事情,我也做了三四年,也收了幾百萬,如果社群的概念和估值能被郝同學吹到幾個億,我想我也會是一個受益者。賺錢可能是我的強項,花錢融錢確實是弱項,這一點,大家還是要和先進的人學習的。
其實我們看人要看人的優點,不要老盯著人家的缺點不放,最后怎么樣,誰又能知道呢?只要不破產清盤,總是有機會的,實在不行也可以找個公司并購之類,投資人也不一定會虧多少。
所以那些黑黃太吉的,我覺得還是目光比較短淺的,只盯著人家的產品味道,運營模式,卻不去學習人家的融資技術,你如果能融資2.5億,你也就財務自由了,省著點花,把員工減到哪怕就剩自己一個人,做20年還是問題不大的。融一百萬的壓力是創始人的,融一個億的壓力是投資人的,不要太過于操別人的心,多想想可以學習到什么,能抓住什么樣的新的機會,才是正經。
等你過兩年回頭去看看雕爺牛腩和河貍家,才會知道黃太吉不知道比他高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