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你也曾有過這樣的疑問:有時候熱情滿滿的寫出了一篇文章,寫感悟,糾錯,配圖,再修改,發布。然后過了幾天,發現評論很少,閱讀量也很少……再看看別人寫的文章,動輒成百上千的閱讀量,時不時還會有人打賞。也許我們就會有這樣的思考:
想知道為什么,那么先要搞清楚一個概念,何為優秀的文章?
優秀的文章:能吸引別人來讀,讀后能產生共鳴、思考以及收獲的文章。
所以我們應該去寫這樣的文章,一方面可以幫助別人,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自己。優秀的文章不單單是標題黨。例如心靈雞湯我們看的多了去了,雞湯寫的好,但是只有湯不給勺啊。一篇雞湯文拿來大致一看。啊呀媽呀說的太對了,咋辦呢?往后讀吧,發現全是大實話,沒有細節。沒有任何的思考和能結合運用的地方。而優秀的文章能做到使讀者讀完之后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元認知能力,結合個人的想法學以致用,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在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可以拿出來用。
題目就是一篇文章的開始,俗話說“題好一半文”。因為讀者先看到的就是你的題目,題目吸引人、有個性別人才會去看。
不要上來就寫自己的故事,先寫遇到這件事所產生的思考。也就是讀者被吸引的那個點,從而讓讀者產生共鳴,與題目相照應。例如本篇文章的開頭一樣。
曾經看過某大神的文章,說實話干貨賊多,但是也只是列舉,看完之后一會就忘記了,沒辦法思考吸收。上來就闡述自己的感悟和收獲會讓人一頭霧水,把問題指出來引起共鳴才是對的。
記住,我們寫優秀文章是希望讓讀者能從我們經歷的生活小事中獲得感悟,動用元認知能力。就好像拆書幫趙周老師的方法一樣:
閱讀圖書片段→拆書家引導促進→學習者拆為己用
而每一位作者要做的就是要充分調動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深入思考,讓文章能引導促進讀者,這種方法很難嗎?不難,只要你按照這段開頭的字來做就可以了。其實這種利他的做法受益最大的永遠是你自己。最好能形成:
讀者閱讀文章→作者引導促進→讀者思為己用
讓讀者所思所想,可以細節化,但是不要有過多的抱怨,因為讀者看文章是為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整篇文章的篇幅分布應該是:文章思考結論>客觀表述故事>主觀表述帶有自我情緒>>抱怨的篇幅。
最重要的不是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作者思考這件事本身再思考的過程,即“給出解決方案”,也是促進引導的過程。這也是讀者讀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我們身為作者要客觀!要篤信!要引導讀者明白以后遇到這種事應該如何去做。
相信對于標題以及故事的敘述肯定都難不倒各位了,其實你的文章只缺兩點。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