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0項,總量位居世界第一(截止2019年12月)。
中國世界級非遺(40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2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1項(其中少數民族世界級非遺15項)。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2個)
粵劇(漢族)
京劇 (漢族)
珠算 (漢族)
南音(漢族)
昆曲 (漢族)
古琴藝術 (漢族)
漢字書法 (漢族)
中醫針灸(漢族)
西安鼓樂 (漢族)
媽祖信俗(漢族)
金石篆刻 (漢族)
中國皮影戲 (漢族)
中國蠶桑絲織(漢族)
宣紙制作技藝 (漢族)
南京云錦織造技藝(漢族)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漢族)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漢族)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漢族)
藏戲 (藏族)
花兒 (多民族)
熱貢藝術(藏族)
端午節 (多民族)
侗族大歌 (侗族)
藏醫藥浴法 (藏族)
中國剪紙 (多民族)
瑪納斯 (柯爾克孜族)
蒙古族呼麥 (蒙古族)
格薩(斯)爾 (蒙古族)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朝鮮族)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維吾爾族族)
蒙古族長調民歌 (中國、蒙古跨國項目) (蒙古族)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個)
羌年 (羌族)
赫哲族伊瑪堪 (赫哲族)
中國木活字印刷技術 (漢族)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黎族)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漢族)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 (漢族)
新疆維吾爾族麥西熱甫 (維吾爾族族)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優秀實踐名冊:(1個)
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漢族)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流傳于中國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流傳于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
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
中國篆刻是以石材為主要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象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
雕版印刷技藝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比活字印刷技藝早400多年。它開創了人類復印技術的先河,承載著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
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
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
藏醫藥浴法廣泛分布于西藏、青海、云南、甘肅、四川等地的西藏,是藏醫藥傳統外治療法之一,它采用圓柏葉、杜鵑葉、水柏枝、麻黃、叢生黃菊5種藥材制成“五味甘露散”,讓病人通過浸泡在溫熱的藥液中,利用熱能作用,近而達到內病外治、祛病強身的功效。這種治療方法可以在家庭中開展使用,適用于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失眠、偏癱、產后風、蕁麻疹、靜脈曲張等各種病癥,為保障藏族民生的生命健康以及防治疾病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已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認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72項、省級代表性項目15777項;40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認定了五批共306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6432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46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非物質文化產生于民間,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其涉及不同地域和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風尚習俗和風土人情,是華夏五千年歷史的“活化石”,是農耕文明的“基因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