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二:理解孩子,改變我們的認知
媽媽很懊悔:孩子不收玩具、不洗刷牙讓我生氣,我的潛臺詞是:孩子必須每次都收玩具、必須每天洗臉刷牙。幾乎所有的生氣、悲傷、失望、痛苦,都是來自于自己的認知,而非別人的行為。
維尼老師勸解:如果我們能理解孩子,就會發現孩子有些所謂的問題可能“很正常沒什么”,不過是人之常情,比如丟三落四,有時說話不算數,偶爾說臟話……有些是有內在原因的,需要我們找原因想辦法去幫助孩子,比如不愛彈鋼琴,寫作業磨蹭、粗心……有些可能是父母的不合理教育方式造成的,需要改變的是父母,比如說謊,私自拿家里的錢,網癮……這樣改變了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認知,發現孩子并不是那么不懂事、搗亂、不可理喻、無理取鬧,那么有什么必要和孩子發火呢?所以,我們應該做的不是發火,而是找原因想辦法。
方法三:學會用“六字真言”減少火氣
媽媽很懊悔:我對家庭教育很重視,學習了各種方法,但很難做到。那時候我總念叨“我要換位思考,但怎么總是換不到位呢?急死人了!”雖然有時候表面上控制了情緒,沒發火,但我自己內心積累壓抑,而且孩子是“讀心”的,我內心的感受他能讀到,會受到不好的影響。
維尼老師勸解:父母要想減少自己的火氣,可以用用六字真言:“很正常,沒什么。”也就是凡事去理解孩子:孩子的表現不是搗亂、無理取鬧、不可理喻,而是有原因的,其中可能就有自己的原因;或者不過是人性正常的表現,是人之常情,我們成人可能也會這樣。所以,很正常,沒什么。有了這樣的認知,火氣自然小多了。每個人做每件事,都有他背后的原因跟理由,了解和理解了這些理由,能幫助我們改變認知、解決問題。
雖然說認知療法是減少火氣的有效方法,但是認知總有不到位的時候,所以,還會有火氣,而且有時忍了又忍,火氣在積累,那怎么辦?關鍵是不要等著火氣積累到無法控制。你可以這樣做:
1.冷處理。走開,到另外的房間去,讓自己冷靜一下,眼不見心不煩,火氣可能就不再積累。
2.適時適當表達出自己的不滿。表達會宣泄一部分情緒,對自己和孩子也是一個提醒。
3.馬上去理解孩子,調整自己的認知,說服自己,力爭消除火氣。雖然認知的改變可能不夠成熟,但會有一些效果。
4. 深吸幾口氣。生氣的情緒是有生理基礎的,而深呼吸有放松的作用,也會直接改變情緒的生理基礎。也會轉移注意力,暫時打斷火氣積累的過程。當你感覺要發飆的時候,可以馬上深呼吸,比單純忍耐要好。
5. 讓孩子監督。我們喜歡給孩子制定規則,為了平等起見,不妨和孩子商量一下,制定一個針對父母發火的規則。如果發火,就如何如何……
6.發火對事不對人。即使忍不住發了火,也要就事論事,不要去上綱上線,去指責孩子這個人。
維尼老師溫馨提醒:
發火了,就要勇于及時向孩子道歉
父母不應該發火,但是發火總是難免的,犯了錯不要緊,只要敢于承認錯誤,要敢于向孩子道歉,認錯,那么還是好媽媽、好爸爸。就像我們要求孩子那樣,知錯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