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婚姻里,夫妻感情若敗壞至有名無實,經常聽到“為了孩子不離婚”的說法。我們的身邊,到底有多少人這么想?
《臺灣社會變遷調查》的家庭組問卷通常都會包含一系列觀念調查問項,列出各種與家庭、婚姻有關的常見看法,一一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2006年的調查中,有一 題是“想要離婚的人應等到小孩長大再離婚”,不同意者約占一半,但同意者也不少,超過三分之一(34%)。2011年再次調查相同的問題,仍有近三成 (28.1%)的人同意“為了孩子不離婚”的作法。另一題的問法是:“不好的婚姻,還是比離婚來的好”,2006年與2011年的調查結果都差不多:不同 意者占六成,而同意這種說法的人占大約三成。
依問法不同、調查時間點不同,贊同者的比例與強度都會受到影響。不過,從以上數據來看,贊同“為了孩子不離婚”這種作法的人,雖不是最多數,但也并不在少數——每十人大約有三人如此認為。
◎ 惡劣的婚姻品質與子女的心理健康
萬一兩人處不來,感情難以回復,為了孩子而維系一個空殼婚姻,對孩子來說真的是比較好的選擇嗎?萬一婚姻品質不佳,充斥著冷戰與沖突的家庭環境,長期來說對子女難道不會累積不良的影響嗎?即便不沖突,父母之間終年相敬如“冰”的家庭氣氛,有可能不影響孩子嗎?
在見證了友人一連串惡質的婚姻互動之后,以上提問成為我心中最想解答的問題之一。目睹無辜稚齡幼童長期處于父母之間高張力、頻繁沖突的互動陰影下,我心中的不舍轉化為強烈的研究動機。父或母任一方,一廂情愿地“為了孩子不離婚”,真的對孩子好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針對兒少成長過程收集“長期追蹤”性質的資料,也就是針對相同的受訪者,收集至少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譬如,抽一群初三學生做一波調查訪問,到了高二再請同一群學生提供后續的近況資訊。近15年來,臺灣累積了不少品質優良的“長期追蹤資料庫”,要追尋本題答案并不困難。
一般來說,多數人會直覺認定父母離婚、居住安排有變動、雙親變單親等等狀況實在不大可能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有正面影響。但我提出了一個較復雜的研究假設: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并不是單一性的壞影響或好影響;影響是正面是負面,乃視原先婚姻品質而定。如果原先父母的互動品質不佳,或甚至相當惡劣,那么面對現實,干干脆脆地談妥離婚安排,對每一個家庭成員來說,有可能是安心邁向下個階段較好的選擇。
在分析《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之后,我發現資料的確支持我的猜想。圖一呈現了家庭狀況不同的四群青少年,其負面心理癥狀(包括做惡夢、情緒低落、感到孤單、想大叫、不想與別人交往……等十種癥狀)出現頻率的長期變化。
這張圖至少提供了兩個重要的訊息:
一、父母婚姻品質不好的青少年(在此指填答父母感情不好的初三學生),其負面心理癥狀的出現頻率遠高于其他青少年。這一點并不讓人意外(甚至還有點廢話)。
二、若父母原先的婚姻品質不好,四年后,父母仍維持在婚姻狀態內的青少年,其心理焦慮程度高居不下;相較之下,這段時間內經歷父母離婚的青少年,原先的高焦慮傾向消失了,負面心理癥狀大幅減少!(見橘色線)
事實上,國外的研究結論也與以上分析結果一致。顯示以上臆測并不因國情、社會文化脈絡之差異而有所不同。
◎“為了孩子最好不離婚”的迷思來自何處?
那么,下個問題是,我們周遭那三成相信“為了孩子最好不離婚”的人,這種想法來自何處?
這 個問題也不難回答。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研究顯示離婚單親家庭與子女福祉之間有負相關,因此,“離婚”與“對子女有不良影響”這兩者在大眾心中形成了牢不可破的連結,當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不過,腦筋清楚的人都知道“相關不一定等于因果關系”。負相關,必定等同于負影響嗎?
國 內外至今所累積的社會科學實證研究已提供不少明確答案。本文整理出較重要的四個解釋“離婚與子女福祉之負相關”的原因。前兩個因素解釋了“為何離婚經常對孩子有負面影響”,后兩個因素則說明了“離婚”與“子女福祉”之間,有很大一部分是“虛假相關”,其背后有更關鍵的真正原因。
一、經濟資源
單親家庭之所以弱勢的第一大主因是經濟因素。最常發生的狀況是,離婚(或喪父)前的家庭分工是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一旦父親無法或拒絕承擔家庭責任,單親母親便陷入就業困難的窘境及獨力養育子女的巨大負擔。這同時也表示,只要離婚后雙親都有意愿及能力提供經濟資源,或是單親那一方始終擁有正常的就業能 力或穩當的經濟來源,此因素便不會是造成負面影響的原因。
二、家長心理健康
單 親家庭之所以弱勢的第二大主因是家長心理健康。不論是離婚或喪偶,單親家長經歷了婚姻瓦解,更同時要面臨獨力養育子女的負擔,因此心理健康不佳的可能性較大;而家長的身心健康可能進而導致教養效能低落。換句話說,要與運作順暢的雙親家庭相比,單親家長要維系一個讓每個成員身心都健康的家庭,困難度或許較大,但若是與運作不順暢、爭端不斷、氣氛冰冷的家庭相比,哪種選擇較佳?這就沒有絕對的必然性了。
三、家長教育程度或社經地位
不同群體的離婚發生率事實上并不相同。教育程度或社經地位較高者,離婚率較低。近二十年的臺灣如此,多數先進國家亦然。但很少人去討論以上這項相關,因此鮮少人知道這個社會現象。換言之,離婚單親家庭之所以弱勢,其中一個原因是這群人在離婚前平均來說已經較弱勢了。(此處指的是平均,當然不表示個別狀況必然是如此。)
四、原先的婚姻沖突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對夫妻既然后來選擇離婚,婚姻沖突可能早已持續了一段時間。與其問“離婚是否對子女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倒不如將問題調整為:“造成不良影響的關鍵因素,究竟是離婚事件本身,還是離婚前的問題家庭?”一旦將離婚前的夫妻關系考慮進去,實證研究確實發現,父母的長期婚姻沖突對 子女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經常要比離婚本身來得大。也有些研究指出,來自“離婚前家庭”的孩子,早在父母離異前就展現問題了。換句話說,離婚與否并非重點,背后關鍵因素是“壓力鍋家庭”。
接續以上圖一的發現,我的進階分析“都是為了孩子?父母離婚負面影響之重新評估”發現,父母沖突的確是影響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過,相較于這種不脫常識、眾人皆知的結論,另一個更值得注意的研究發現是,父母之間的劇烈爭吵,對父母沒有離婚的青少年來說,會顯著增加其焦慮傾向,但對父母已離婚的青少年來 說 (在此指雖已離婚、分居,但彼此仍劇烈爭吵的父母),竟然沒有什么負面影響。難道這表示“父母明明感情差卻勉強維持名實不符的婚姻”要比“離了婚還是會爭吵”對青少年造成更大的心理傷害嗎?我們雖無法完全確定這樣的解釋夠準確,但這項分析結論讓我們更了解家庭動態如何影響兒少發展,值得我們注意。
◎ “離婚與否”并非重點,親密關系的品質才是關鍵
對部分衛道人士來說,本文可能有“鼓吹離婚”、“破壞社會安定”之嫌。不過,希望讀者不要忘了,本文論點最重要的前提是“如果婚姻品質不好”。也就是說,在夫妻互動不佳、關系惡劣的情況下,若堅持不離婚才是對孩子好,這是一種可怕的迷思。
▎文:陳婉琪,原文刊載于臺灣《巷仔口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