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中國游客在日本以1500元人民幣搶購5公斤日本大米”的新聞,去年讓國內輿論嘩然,但天價并沒有阻擋一些中國消費者購買日本大米的熱情。日本媒體近日稱,瞄準了中國巨大市場的日本糧商們準備組團把日本大米出口到中國市場。
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張子雨咱們國內的農產品品種豐富,各種檔次都很齊全。由于市場非常廣闊,我們還是能在市面上見到很多進口的農產品,就拿大米來說,國內的五常香米非常有名,不過,咱們還是能見到泰國香米這樣的進口貨。
現在,日本的大米也在逐漸進入國內市場。日本的好幾家糧食貿易企業都在謀劃著,怎么把大米賣到中國。
日本大米積極謀求進入中國市場和日本的消費結構變化有一定關系。有數據顯示,日本人均的大米消費量不斷下降,和上世紀60年代相比,已經下降了一半。而大米的庫存則不斷創下新高。所以,日本需要積極地開拓新市場。
同時,日本大米在中國市場的銷路也不錯。舉個例子,去年,日本給咱們出口了600噸大米,同比增長了將近4倍。
聽到這里,可能就會有朋友擔心,如果大量的大米涌入國內市場,會不會給咱們帶來不利影響呢?其實,大可不必擔心。目前來看,從日本進口的大米數量只有幾百噸,和市場的總體規模相比,只占很小一部分。
另外一方面,其實國家早已經通過關稅等政策,給國產農產品建立起了安全機制。糧食安全也是國家安全,對于糧食進口,國家實行了配額制。如果屬于配額內的大米,進口的時候只需要繳納1%的關稅。而如果是配額之外,就要繳納高達65%的關稅,另外還有13%的增值稅。
所以這么算下來,日本的大米在國內市場中的價格可能會比較高,對于追求獨特口味的消費者來說可以嘗試,對于咱們普通消費者,就沒有必要跟風了。
作為咱們農民,肯定希望咱們自己種出來的糧食能夠占領全部的市場。不過,在這個經濟貿易多元化的時代,單憑一種商品,顯然難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進口的農產品也有重要的價值。
另一方面,咱們也必須要明白,之所以越南、泰國、日本的大米能夠在中國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證明這些品種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反過來看咱們國內市場,常年的價格倒掛現象也提示大家,提高中國大米的競爭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提高大米的競爭力,需要從多方面入手,管理部門,咱們各位農民朋友,都有共同努力。在這當中,農民朋友們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咱們看看新聞和研究數據就可以發現,之所以泰國、越南這些國家的大米競爭力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精耕細作的種植方式。
咱們現在講求要適度規模化經營,但這并不意味著盲目追求規模。精耕細作,是穩產高產的基礎,也是提高糧食質量的關鍵。精細化生產,在此基礎上逐漸擴大規模,我們也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和這些名牌大米一比高下。
正所謂:國內市場寬又廣,大米進口很正常。練好自身真功夫,角逐國際大市場。
記者編輯:劉瑜穎統稿編輯:劉瑜穎
責任編輯:湯一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