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關于易子而教的原文:
《離婁上》第十八章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br>
譯文:
公孫丑說:“君子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為什么呢?”
孟子說:“就形勢看,是做不到的。教育的人一定要講求正確的道理,用正確的道理行不通,接著就會生氣,一生氣反而容易傷了感情。兒子會說:您用正確的道理教育我,而您自己的作為未必合乎正確的道理。這樣父子之間就傷了感情,就太糟了。古代的人是與別人交換兒子來教育的,父子之間不會因為要求行善而互相責備。要求行善而互相責備,就會彼此疏遠,父子變的疏遠,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
王財貴教授問答:
問:您贊成易子而教嗎?
答:我是很贊成甚至鼓勵易子而教的。因為父母教自己的孩子,他的角色會產生混淆,孩子對家長的角色也會產生混淆。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以愛為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以敬為主,當然愛里面不是沒有敬,敬里面不是沒有愛,而是以誰為主。父母教孩子讀書,你在平常的時候是他父母,但教讀書的時候變他的老師。一個人要隨時轉換得當,才能把孩子教好,要不然孩子會混淆。父母跟孩子的關系太親切,所以教學不能制度化,高興就多教點,不高興的時候就少教一點。但是老師就不能這樣,要維持恒定的品質,所以孩子在老師那里可以保持一個平穩的學習態度,這樣他的學習比較有效果。我不是說家長教學一定沒有效果,只是比較容易出問題。所以古人要易子而教。
在學校里當老師的都有個體會,就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班上,不愿意親自教他,孩子也不愿意他的父母親自教他,原因并不是自己教不來,也不是孩子對你不相信,而是一種心理上的排斥和教育過程的不暢通,這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主張易子而教。一次,孟子有一個學生叫公孫丑的就問孟子,君子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是為什么。孟子說,主要是情況不允許,情勢上行不通。
一、教育是一件嚴肅的事,有它內部的規律和正確的教學方法,老師對任何一個學生都是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的,也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有教無類,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在接受教育方面也沒有什么特殊性。
二、如果老師親自教育自己的小孩,當自己所講的道理不能得到很好的執行或沒有成效的時候,他就忘記了作為老師的身份,繼之以父母的身份來對待學生身份的孩子,孩子就會認為是他們的父親首先破壞了教育規律和教育方法,沒有把教育的原則一以貫之,對別人的孩子父母能夠忍耐,而對自己卻無法克制,于是父子之間的關系開始惡化并逐步升級,最終不可調和,教育是不成功的。
三、如果交換兒子來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間就可避免這些矛盾和沖突,不會相互責備和埋怨,不會產生隔膜,父子之間的感情還是友好如初,對孩子的教育也就更見成效。
易子而教的理念源自《孟子》——有個叫公孫丑的請教孟子:君子不親自教育兒子,到底為啥?孟子回答:情勢不允許啊。你想,爹教育兒子,就得拿出正道正理來;如果孩子不接受,爹就難免發火。這一發火,可就傷了感情。兒子會說:您教我正道,可您發脾氣,這符合正道嗎?所以啊,古人都是交換兒子來教育的,父子之間不為求好而責備對方。為求好而責備,就會產生隔閡,沒有比這更糟的了!
在另一則語錄中,孟子再度強調:“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以善相責,這是朋友的相處之道;父子之間以善相責,是最傷害感情的事)!
《三字經》中講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以前對這幾句總是囫圇讀過。現在細想,作者顯然熟讀《孟子》,把“父”和“師”的責任分得很清楚:“父”的責任是為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條件,而對孩子嚴格教育,則是“師”的責任,不容推卸!
想想自己的成長經歷,倒基本符合這樣的教誨。小時候,家里生活并不寬裕。但父母寧可節衣縮食,教育方面的費用卻從不肯減縮。那時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也比今天嚴格,從校長到教師,都敢于管理、很有威信。每逢家長會,家長對老師講得最多的就是:只求您嚴格要求,不聽話,打就行!
我讀初中的時候,校風整肅、紀律嚴明。冬季在操場開校會,一聲號令:“坐下!”上千學生登時席地而坐、鴉雀無聲。散會后,操場的凍土地上留下一個個深色印痕,橫看成行、斜看成列——那是學生用體溫融化凍土留下的痕跡。那樣的嚴格訓練,使我受益終生。后來無論身處怎樣的艱苦環境,總能隱忍奮斗、不曾退縮。這還要感謝校長、老師的嚴格管束和訓導!
眼下的教育情勢則是:一方面許多家長恨鐵不成鋼,對孩子寄予過高期望、施以過大壓力,搞得父母子女“責善則離”、關系緊張;另一方面,學校教師面對獨生子女群體,縮手縮腳、不敢大膽管理?!罱K受害的是誰,您做家長的當然最清楚。
當然,這里所說的“君子之不教子”,并不是指放任自流,甚至縱容護短;而是強調家庭教育要寬嚴結合,恩威并重!
重溫孟子的話,至少可以讓今天的家長們獲得一點啟示:重新考慮跟孩子的關系,并主動支持學校嚴格管理?!奥犎藙?,吃飽飯”。聆聽孟夫子兩千年前的勸告,亡羊補牢,對任何一個家庭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