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事紛擾、頭疼腦漲之時,找一清靜之地,正襟危坐,雙目閉合,眼瞼下沉,調勻呼吸,意守丹田。良久則頭腦清醒,心平氣和,心靜如水,煩惱漸漸消失,進入靜謐祥和狀態,機體陰陽氣血通達順暢,心理平衡,情緒愉悅,頭腦清晰,渾身輕松。
凡遇憤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難耐之時,要理智地控制感情,離開是非之地,閉目思量。同時用自己的雙手食指端輕輕壓在眼瞼上,微微揉摩,至眼珠發熱發脹,便覺胸膛悶塞頓開。
在憂郁悲傷、失望空虛、心煩意亂之時,如果我們閉目獨坐,眼珠上視,神聚頭頂,微微仰面昂首,放松思想,盡量默憶、想象能愉悅身心的得意歡愉之事,即會覺得心神平衡,悲傷煩亂之情就會逐漸消失。
當事不如意,若有所失、心中煩悶之時,閉目抬頭,臆想浩渺廣闊的天空,你就會精神振作如釋重負。或靜立于高處,閉目俯視人間萬景,定會使人心曠意馳。人身猶如滄海一粟,何堪憂慮,奈何患得患失庸人自擾。至此,就會精神振作,如釋重負。
閉目思維是一種臨界思維現象,即閉目臆想。在這種思維狀態下,大腦排除了外界的物像干擾,又處于充血充氧狀態。如此,可促使大腦細胞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以提高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吃完飯后靜坐休息10~30分鐘的時間,再去睡午覺、散步或是做別的事情。這樣可以保養肝臟,對有肝病的人來說有其必要。
“人活一口氣”,這“氣”就是精神狀態。老年人常感到氣不夠用,特別是呼吸道感染和哮喘患者,閉目靜養以培補元氣,是十分必要的。
你可以常常閉目聽一些自己喜愛的音樂和戲曲,或引吭高歌,或彈奏樂器。優美的旋律可增進大腦活動,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使人產生心曠神怡的感覺,對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勞逸結合對老年人來說特別重要,當體力勞動累了,或讀書看報、寫字作文疲乏了的時候,不妨閉目靜養片刻,這對迅速恢復精力和養身保健都大有益處。
常言道:“眼不見,心不煩。”這話是很有道理的。意思是說閉上眼睛不但可以養目,而且可以靜心。心靜則神安,神安則災病不生,福氣永存。遇到繁雜吵鬧的場合、自己不愿看到的場面,又不便避開之時,不妨閉目靜養,既能養目清心,鬧中取靜,消除煩擾,又能偷空養生,何樂而不為?
祖國醫學認為,神是人體生命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總稱,對身心健康關系重大。《內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見神的充耗,關系到人的壯老;神的得失,關系到人的昌亡。養生者當慎養之。
朋友們不妨找一處清靜之地,雙目微閉,全身放松,以盡可能慢的動作打太極,充分體會緩慢柔韌、圓活連貫的要領,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現代壓力大,人的記憶力會日漸衰退,常常會遇到要記起某個人、回憶某件事,一時半會兒就是想不起來的情況。其實此時不妨閉目靜養幾分鐘,待全身放松,心平氣和,或許會靈機一現,豁然開朗。
如果遇到一時睡不著,或半夜醒來再也難以入睡時,千萬不要心煩意亂,不妨閉目養神,以靜其心,或許不久就會安然入眠。
靜坐閉目,給想象插上翅膀,觀靈山秀水、望天高云淡、聽飛瀑松聲、游長江大海……此時心怡神馳,心靈與天籟之聲竊竊私語,天人合一,會有一種身輕如燕的感覺。人到老年,不能日行百里,卻能神游萬里,這種“精神暢游”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
古人有曝背之樂,老年人適當閉目靜心曬曬太陽,實為養生一妙法。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克勞瑟發現,如果不是嚴重高血壓癥,經常曬曬太陽就能降低血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