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一家三口來做家庭治療,起因是小宇越來越和父母對著干,并且,進入高中后學習成績下滑很快。小宇是一個16歲的高一男生,小宇的母親是教師,父親是公務員,他們對孩子出現的狀況表示不解,他們強調說,他們并不是不懂心理學和教育學,對于孩子的教育堅持以鼓勵和表揚為主。通過父母描述他們各自的成長經歷,我發現了一些細節,這些細節透露出了他們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方式。父母和小宇的互動日積月累,造成了小宇今天的結果。小宇的母親是一個自我犧牲型的人,她在原生家庭是一個長女,她在小時候必須“照顧”嚴重自戀和創傷的母親,以犧牲自己的需求來滿足母親的需求,她必須要通過照顧弟弟妹妹們才能受到母親的認可和接受 ,于是她把照看和喂飽弟弟妹妹們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與此同時,她壓抑了對母親和弟弟妹妹們的強烈不滿,于是她的“喂食和照假”之中隱藏有強烈的攻擊性。她借助照顧弟弟妹妹,一方面討得了她母親的歡心,一方面又無意識的通過管控弟弟妹妹們,在他們不需要喂食的時候強迫他們吃下她喂下的東西,巧妙的表達了她對弟弟妹妹們的攻擊施虐。這種模式已經在她的性格中固定和延續下來,形成了她的一個假自體,就如同她給自己的孩子喂奶一樣,孩子已經吃飽了,但她還出于自己的需要不停的喂孩子吃奶,這樣的強迫性喂奶方式孩子是吸收不到營養的,甚至還會吃壞肚子和吐奶。她在孩子已經多次在喂奶就吐奶之后,仍然不思已過,給孩子吃藥治療吐奶,然后繼續強迫性的過多的給孩子喂奶。 小宇的母親對小宇鼓勵和表揚的方式,如同她對嬰兒期小宇喂奶的方式,她不是以恰到好處的方式喂奶,而是以自己的需要喂奶。或者說,由于她自己的母親從未給予過她恰到好處的抱持,她已經喪失了“恰到好處”的能力。 鼓勵和給嬰兒喂奶一樣也要看時機,鼓勵的價值在于孩子需要的時候推他一把。在孩子或他人需要的時候鼓勵一下,是前進的動力。但是在孩子不該鼓勵的時候你去鼓勵他,卻是一種強迫控制,是對孩子思想和行為的干擾和扭曲,極易引起孩子的厭惡和逆反。 過度的鼓勵其實是對孩子的施虐與攻擊,是把父母把自己的所希望的速度或狀態強加到孩子的身上,或者說是把自己的焦慮轉嫁到孩子的身上,其潛意識里面傳達的意義是:孩子,你還不夠好,你的表現還不行;或者是,你這樣做了,我才會愛你。把孩子做為實現自己目標的工具,而不是把把孩子做為一個有血有肉、有獨立自主性的主體。 ——他們一家三口來找我做家庭治療,初衷與目的就和當年治療小宇小時候吐奶一樣,希望用我給出的心理藥方治療好小宇的心理“吐奶”。我告訴他們,小宇現在的狀態是當年嬰兒期“吐奶”現象的象征性延續,是一種受虐后自我否定的反應,小宇父母那種強行“喂奶”、強行鼓勵的方式確實需要好好的治療一下。人們常說“性格即命運”,這句話很深刻但是不具體,我想表達的是:母親即命運,你有什么樣的命運,早就因為你擁有一個什么樣的母親決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