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她)執意要離開你時,我知道,你的心很痛很痛,你想盡了所有的辦法,卻仍然追不上那變心的翅膀,我知道,你不僅受傷了,也無力了,心累了。歌曲《用心良苦》里有這樣一句歌詞:“春已走,花又落,用心良苦卻成空,我的痛怎么形容,一生愛錯放你的手。”痛!痛!痛!這是唯一能夠找到的相對深刻點的形容詞。彌漫性的心境中,憤怒、焦慮、抑郁、憂傷、易激惹、易驚醒、獨自垂淚、不想與任何人交往、激烈的情緒起伏常常伴隨著你。午夜夢回,當你環顧空蕩蕩的屋子,空蕩蕩的臥室,空蕩蕩的床鋪,你不覺地長嘆一聲,命運為什么這么捉弄我,我的人生怎么會這么曲折,你問蒼天,問自己,問大地,然而,沒有人回答你,唯有夜的靜息在漫延,仿佛在靜聽著你的憂傷。
你常常問自己,我該怎么辦,我還要不要去挽回,他/她和小三斷得了嗎,我們還能回到從前嗎,你墜入了層層的迷霧之中......
由此我想到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原本指嬰兒在離開母親,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情況下產生的驚恐、躲避反應。它分三個過程
最初階段——嬰兒啼哭、悲傷,呼喚媽媽、拒絕陌生人以及痛苦的求助,憤怒的抗議。
第二階段——嬰兒在無人理踩、無法擺脫陌生環境、無從改變困境的情況下,渴求媽媽的急切愿望受到打擊,希望破滅,在悲戚中嘗受失望,減少啼哭,出現情感冷漠。
第三階段——嬰兒在無能為力、無可奈何之下,開始尋求可親近的陌生人,表現出似乎超脫分享焦慮困擾的狀態,企圖適應新的環境。
嬰兒處于分離焦慮階段時,其身心受到影響,他們睡眠不好,易受驚擾,食欲不良,甚至出現行為問題。如果這種狀態過重、過長會影響嬰兒的智力、個性和社會適應力的發展。
根據客體關系理論,內化了的親子關系,將會在未來的人際關系中充分地展現出來,親密關系和親子關系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在分離焦慮這一點上有高度的共性,幾乎人人都有這種反應。依戀是人類的天性,親密關系的斷裂,會帶來心理創傷及創傷下的陣痛。只是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幼年時候,親子關系發展不好, 這種陣痛會更加強烈,康復的時間會更長,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從失戀痛苦中走出來得快,有的人走出來的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們回頭思考一下,為什么嬰兒在遭遇分離焦慮時,會驚恐地不知所措,會無助地哭喊,那是因為嬰兒看不到未來,他(她)不知道媽媽會回來,所以才哭嚎。同理,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親子關系沒有發展好,他/她在親密關系中遭遇挫折時,一樣地看不到未來,會感覺天都要塌了似的。其實,不是這樣的,春去春會來,花謝花會再開!
所以,我們要強化自己的正性心理,未來是好的,即使他/她永遠不回來,自己也會好起來的,這一點是基本,是底蘊。
難怪艾里克森在論人格發展階段時說,0~1歲階段的嬰兒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的品質。這句話非常值得玩味,有其深刻的內含。心網很多朋友在遭遇心理創傷時,把希望丟失了,其實這是一個成長點。
遭遇外遇的朋友們要懂得,當對方絕情時,當我們的呼喚喚不回遠離的腳步時,要知道想辦法去適應眼下的環境,要知道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要學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意識地減少對對方的幻想,慢慢地從與對方的心理上融合狀態中漸漸剝離出來,這是心理上走向獨立的非常關鍵的一步,過程中常常伴隨著陣痛。為了獲得這種安靜的環境,我們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的,以此避免惡性循環。因為,在最初對方堅決要離開你的時候,你多一分企求,多一個電話,多一條信息,常常是多一分失望,多一回打擊,多一次心理創傷,在反復的創傷下無形又加重了你們的分離焦慮和痛苦,讓你久久不能夠走出來。在當下的情形下,要給心靈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在盡量避免反復創傷的環境下,開始慢慢地生長和發展出心理的獨立,應對環境(逆境)的能力,不過分依賴他人的能力,覺察自己性格偏差的能力,覺察自己心理和行為模式的能力,這就是成長!
事物常常是變化的,當自己能夠適應新的環境,當自己的心境相對平和下來時,你才有心理能量去應對不管是對方回歸還是確實離你而去的現實局面。所以,在遭遇外遇之初,最最重要的是把目光內斂回來,關注自己內心的感覺和變化,平息自己激越的情緒,盡量努力做到去適應的環境。道理很簡單,只有修正了自己性格上的缺失,主動權才能真正回到你手里。這就是所謂的去留隨意吧。
外遇非常復雜,外遇下的心理創傷也非常復雜,我只就一些共性的東西談談我的見解。
你常常問自己,我該怎么辦,我還要不要去挽回,他/她和小三斷得了嗎,我們還能回到從前嗎,你墜入了層層的迷霧之中......
由此我想到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原本指嬰兒在離開母親,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情況下產生的驚恐、躲避反應。它分三個過程
最初階段——嬰兒啼哭、悲傷,呼喚媽媽、拒絕陌生人以及痛苦的求助,憤怒的抗議。
第二階段——嬰兒在無人理踩、無法擺脫陌生環境、無從改變困境的情況下,渴求媽媽的急切愿望受到打擊,希望破滅,在悲戚中嘗受失望,減少啼哭,出現情感冷漠。
第三階段——嬰兒在無能為力、無可奈何之下,開始尋求可親近的陌生人,表現出似乎超脫分享焦慮困擾的狀態,企圖適應新的環境。
嬰兒處于分離焦慮階段時,其身心受到影響,他們睡眠不好,易受驚擾,食欲不良,甚至出現行為問題。如果這種狀態過重、過長會影響嬰兒的智力、個性和社會適應力的發展。
根據客體關系理論,內化了的親子關系,將會在未來的人際關系中充分地展現出來,親密關系和親子關系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在分離焦慮這一點上有高度的共性,幾乎人人都有這種反應。依戀是人類的天性,親密關系的斷裂,會帶來心理創傷及創傷下的陣痛。只是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幼年時候,親子關系發展不好, 這種陣痛會更加強烈,康復的時間會更長,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從失戀痛苦中走出來得快,有的人走出來的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們回頭思考一下,為什么嬰兒在遭遇分離焦慮時,會驚恐地不知所措,會無助地哭喊,那是因為嬰兒看不到未來,他(她)不知道媽媽會回來,所以才哭嚎。同理,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親子關系沒有發展好,他/她在親密關系中遭遇挫折時,一樣地看不到未來,會感覺天都要塌了似的。其實,不是這樣的,春去春會來,花謝花會再開!

難怪艾里克森在論人格發展階段時說,0~1歲階段的嬰兒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的品質。這句話非常值得玩味,有其深刻的內含。心網很多朋友在遭遇心理創傷時,把希望丟失了,其實這是一個成長點。
遭遇外遇的朋友們要懂得,當對方絕情時,當我們的呼喚喚不回遠離的腳步時,要知道想辦法去適應眼下的環境,要知道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要學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意識地減少對對方的幻想,慢慢地從與對方的心理上融合狀態中漸漸剝離出來,這是心理上走向獨立的非常關鍵的一步,過程中常常伴隨著陣痛。為了獲得這種安靜的環境,我們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的,以此避免惡性循環。因為,在最初對方堅決要離開你的時候,你多一分企求,多一個電話,多一條信息,常常是多一分失望,多一回打擊,多一次心理創傷,在反復的創傷下無形又加重了你們的分離焦慮和痛苦,讓你久久不能夠走出來。在當下的情形下,要給心靈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在盡量避免反復創傷的環境下,開始慢慢地生長和發展出心理的獨立,應對環境(逆境)的能力,不過分依賴他人的能力,覺察自己性格偏差的能力,覺察自己心理和行為模式的能力,這就是成長!
事物常常是變化的,當自己能夠適應新的環境,當自己的心境相對平和下來時,你才有心理能量去應對不管是對方回歸還是確實離你而去的現實局面。所以,在遭遇外遇之初,最最重要的是把目光內斂回來,關注自己內心的感覺和變化,平息自己激越的情緒,盡量努力做到去適應的環境。道理很簡單,只有修正了自己性格上的缺失,主動權才能真正回到你手里。這就是所謂的去留隨意吧。
外遇非常復雜,外遇下的心理創傷也非常復雜,我只就一些共性的東西談談我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