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閱讀
教育之道——文明是一種高貴的美麗
作者: 金良江
文明是什么?通常意義上,文明就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的完善,二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文明又是每時每刻地體現在我們的行動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禮儀了,也就是我們日常所關注的儀容儀表、言談舉止、公共禮儀等,或者可以理解為我們表現出來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所以,文明禮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文明直接體現為禮儀這種道德實踐活動。
所以說,創建省文明示范城市,不僅是我們展示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巨大成就的一個契機,更是要求我們每一個市民以更高水準來實踐我們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素養,時時處處自覺遵守禮儀規范,遇事能既想著自己、同時又考慮到他人和公眾的利益,保持一個文明有素養的社會公眾形象----
曾經聽說這么一個故事:一位德國駕駛員某日深夜12點在十字路口遇紅燈,在等待中紅燈久久沒有轉為綠燈,雖然眼前馬路上是空無一人一車,可這位德國駕駛員卻一直耐心地等著,直到綠燈亮后,這位駕駛員才重新開車上路。有人問他此時此刻根本不影響交通,為什么不直接過去,他說:雖然是深更半夜、也無其他車輛,但假如自己私闖紅燈的行為湊巧被一個小孩看到的話,豈不是在小孩子心中留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印象了嗎?這個故事深深震撼了筆者的心靈:文明就是那種在沒有監守下的自覺自愿和身體力行,更是那種為文明行為時時處處作表率的道德高度。
反觀我們身邊的一些人,為搶紅燈前的一秒、兩秒甚至是半秒鐘而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強行搶道的,當然更談不上能顧及其他人的秩序與安全了,更有兩位國人在瑞士航班上因座椅向后調整的一點小事而大吵大鬧、繼而打架,導致飛機被迫返航的丑事,等等。雖然這些僅僅是極少一部分素質較差的人的所作所為,卻無一不是對我們全體中國人整體形象的一種極大的傷害和丑化?令人悲哀的是,給我們造成這種傷害的恰恰還是我們自己,更讓人擔憂的是,這種社會影響和對我們的耳濡目染又會帶來怎樣的長期“污染”?
俗話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弘揚社會正氣,倡導文明禮儀,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對規則制度的堅持,文明的才是美麗的!
我的感悟:是啊,在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今天,我們的國民素質無不展示著我們國家的國際形象,文明舉止是道德自覺和道德高度,文明盡失是道德缺失。“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多年來,黨和國家在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十分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各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涌現出大批道德模范和時代楷模,但也不乏一些自私自利、文明缺失之人。青少年應明是非,知榮辱,以模范人物為榜樣,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遵循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弘揚社會正氣,倡導文明禮儀,做中華美麗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