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生活中我們所接觸到的任何事物、任何事情都是由條件構成的:比如我們使用的桌子,就由樹木、需求、工人的勞動等等構成;同時,構成桌子的其中任何一個條件,也是由條件構成的,比如樹木就是由陽光、水分、種子、土壤等等構成;同樣的,甚至我們的呼吸、心跳等,也是由條件所構成的;
B 凡是由條件構成的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這些事物都是由條件構成的,因此只有當條件具足時才會形成,因此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反過來,任何事物,如果它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那它就一定是由條件所構成的;比如我們突然得了一種病,以前從來沒有,那么無論這種病多么罕見,但它毫無疑問是由條件所構成的。
C 凡是由條件構成的事物都沒有真實性,沒有自主性,都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條件的消失而消失;反過來,凡是真實性的事物,必然不依靠其他條件而存在,因而沒有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它是其它事物產生和生存的根本:既然事物是由條件所構成的,它就沒有自主性,也就是說沒有真實性,它會被動的隨著條件的改變而改變,隨著條件的消失而消失;比如我們面前的這杯水,它的其中一個構成條件就是溫度,那么我們只要改變它的這個構成條件,就能改變它的存在形式,溫度降低,它就變成冰,溫度升高,它就變成水蒸氣;同樣的,疾病也是這樣,我們只要知道它的哪怕只是一個構成條件,我們就能改變它。
A 通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學習我們知道物質是一種錯覺,那么這些錯覺一定不是憑空而來的,它一定來源于一個真實的東西,就像空中的云朵雖然是虛幻的,但水蒸氣卻是真實的;大海的浪花雖然是虛幻的,但海水是真實的,因此我們虛幻的物質世界一定來源于一個真實的東西,那個真實的東西在物質沒有生成前就存在,而且永遠不會消失,因為只有幻覺才會消失,真實的東西是不可能消失的,它最多不過是改變一下存在形式而已。這就是說在宇宙生成之前的那種根本能量是真實的,是永遠存在而且永遠不可能消失的,正是它形成了我們現在這個虛幻的千變萬化的世界。
B 根據條件論,凡是由條件構成的事物都是不真實的,在狹義相對論中我們知道我們的四維時空是由長寬高和時間這幾個條件構成的,同時在量子力學中我們知道我們和物質世界是互為條件,共同存在的,我們不可能對立于物質世界而形成主觀的觀測者和客觀的被觀測者,也就是說物質世界同樣是由條件構成的。正是因為物質世界是由條件構成的,因而是不真實的,是虛幻的。這種不真實的東西只能由真實的東西產生,這種真實的東西就是上面談到的根本能量。根據上面的論述,我們真實的思想只能來源于真實的根本能量。我們的思想既然是由根本能量產生的,那么也就是說我們的思想是條件產生的,那么根據條件論,我們的思想就是虛幻的、不真實的,也就是說我們大家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毫無疑問這是不可能的。那么唯一的解釋就是我們和根本能量是一體的,是一體兩面的,而不是生成與被生成。
C 實證驗證:任何理論,必須通過嚴格的實驗進行驗證才能成為科學的理論。以后我們將為大家提供嚴格的完整的可操作的實證體系,讓大家能夠通過自己的實證親自去驗證心物一體。從而真正認識到我們現在所處的思維狀態是一個存在著嚴重問題的低級思維狀態,它嚴重障礙了我們對世界、對生命、對健康等的科學認識。
A 總是執著于某一點是自己,并把其他的作為對立的方面,從而把世界分為觀察者(心)和被觀察者(物);這個特征是由從思維根本狀態出來時陡然升起的執著心力和緊跟其后的對立分別念頭導致的,這個特征即使在思維衍生狀態的高級階段也是有的,只不過比我們現在這種思維狀態表現的較為微弱;
B 因為受時間、空間、物質的束縛,因此思維必須展開聯想,從而形成相續思惟,思維的相續性是現在這種思維狀態所特有的;這些相續性念頭總是和具體的人事物等等結合在一起,后一個念頭往往總是建立在前一個念頭基礎上,從而形成因果邏輯鏈條;
C 心物對立的觀念和相續思維形成思維的熟悉化、習慣性,并被這種思維模式牢牢束縛,從而產生許多身心方面的健康問題甚至生死問題,并無法對世界形成直觀的正確的認識;
現在情緒狀態的特征:
A 以動為主的情緒狀態:我們現在的情緒狀態雖然有很多,但總體上分為動和靜兩種狀態,并以動為主,這一點是我們思維根本狀態恒動特征的表現;即使身體處于靜止甚至睡眠的時候,我們的思維也并沒有停止下來,這時候我們的思維在感受身體的靜止狀態;
B 情緒狀態的物極必反:動和靜兩種情緒狀態會向著對立面轉化,從而表現為靜極生動和動極生靜;
C 永不厭倦的尋求感興趣的刺激點并對這些刺激點形成專注以及專注的非恒定性:這也是A特征的表現,這種特征迫使我們不斷尋求刺激,不斷尋求興趣點,更為嚴重的是由于受這種情緒特征的束縛,我們會產生審美疲勞,從而把幸福建立在尋求刺激的情緒特征上。由于這種專注的非恒定性及外界事物的非真實性、變動性,因而我們會因為興趣點的喪失而處于痛苦中;真正的快樂是不可能建立在這種情緒特征上的,然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卻并非如此,因而往往處于無法自主的痛苦中;這種思維特征客觀地決定了我們不得不總是生活在希望和失望中;
D 戀舊和依賴心理:上面我們提到我們現在這種思維狀態有執著某一點為自己的特征,這種執著形成習慣后,我們會對自己熟悉的事物打上“我”的烙印,從而執以為己,比如“這是我的”、“那是我的”等;我們并因此而對這些事物形成依賴心理,無法從根本上擺脫這種心理影響;
A 由于已經徹底擺脫了現在這種低級思維狀態,因此身心方面的各種疾病在這里將不會發生任何作用,你將獲得從來不曾體驗的生命之美、生命之樂;
B 在這里我們將會在時間、空間和物質方面獲得重要突破。我們將初步獲得物質、時間和空間方面的自主和自在;
第二步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
一、怎樣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
A 通過“相應”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只要我們能夠與思維根本狀態的特征相應,我們就能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在思維的根本狀態,我們和外景是絕對的完全的統一,也就是說是心物一體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是心物對立的;這時候的心處在深深的大悲心,是絕對的大悲心,這種大悲心不分親疏遠近,是對一切人、一切景的無絲毫分別的一體化的大悲心。只要我們能夠做到與這種心境相應,我們就能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遺憾的是這樣做的前提就是我們必須對這種思維狀態有所體驗才能做到相應,因此一般情況下我們是不可能通過與思維根本狀態相應回歸思維根本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