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我校為2012年考錄的新教師培訓主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學員要求將講稿上傳:
1996年,聯合國的心理學專家預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
目前中國十大新興熱門人氣行業:
1、心理咨詢師
2、職業規劃師
3、婚姻家庭咨詢師
4、打假衛士
5、網絡推手
6、會展策劃師
7、手機游戲軟件工程師
8、理財規劃師
9、親子咨詢師
10、中醫保健師
心理問題程度的劃分及對專業幫助的需求:
歐洲著名醫學中心海德堡人口13萬,精神衛生工作人員600余人;美國多數綜合大學設有心理學系,每1千人中有1個心理醫生。除了與醫學臨床較直接的領域,心理學家散布全社會各種行業,成為社會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轉型期多元化價值觀的沖突,導致生存壓力增加,心理健康問題愈來愈受到重視。目前中國心理咨詢專業人才嚴重緊缺。
什么是健康?健康不僅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患,還要是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狀態與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生理與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就是要使學生的心理功能正常,無障礙或無心理疾病,且在教育的積極影響下,個體的意向與其所處環境的限制之間能夠得到良好平衡的精神狀態。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
(1)有正常的智力;
(2)有客觀正確的自我認識;
(3)有健全的人格;
(4)有健康的情緒;
(5)有和諧的人際關系;
(6)有與社會協調一致的態度和行為。
我們在教育工作中認識到,心理素質是其它素質的中介,它包括認識、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質。沒有健康的心理,人是不可能充分、全面發展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還關系到人生的成敗。
二、我國當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據新華社最近報道:“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心理疾患發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目前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 。“存在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小學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20.5%的人有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
有資料顯示,近日北京市中小學生心理咨詢熱線對18000個咨詢電話記錄進行分析,發現本市中小學生的心理疑難問題主要集中在14個方面:交往適應、學習困難、情感挫折、娛樂限制、擇業茫然、生理發育煩惱、性心理偏差、親子矛盾、社會環境適應、理想追求、宗教影響、法律保護、行為不良、心理嚴重障礙等。
其中學習問題、交往問題、情感問題所占比重最大。其比例分別為40%、35%、25%左右。青少年成長中的煩惱集中在14歲至18歲這個年齡段,17歲的孩子煩惱最多。
心理疑難問題大致有以下幾個類別: 1、學習問題2、行為問題3、情緒問題 4、人際交往問題 5、青春期性心理問題
學習問題一般指中學生的學習困難嚴重到影響他們知識的獲得,而這種困難又不是智力低下(智力障礙)引起的。
許多智力正常甚至是優秀的學生在學業成績上表現極差,與其智商不相匹配。他們的問題是學習過程受到了妨礙,是某一特定學習能力的缺損,或某一學科知識結構的殘缺。
中學生學習問題的評估:
1、心理原因——某方面的認知能力較差/ 某方面的學習技能未形成/知識結構有很多漏洞/ 情感和意志的缺陷/ 學習動機不強/ 學習行為習慣不良,等等。
2、生理原因——體質弱/神經衰弱/ 視、聽、發音器官發育不全等。
3、外部原因——缺少教師個別指導,缺乏情感及語言交流,家長和教師關心愛護夠,等等。
對學習問題學生的輔導:
1、調整自我意識,積極自我暗示,增強自信,減輕壓力,提高心理素質。
2、配合任課教師查漏補缺,彌補知識漏洞。
3、注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肯定進步
4、試試真正含義上的“分層教學”,創設成功情景(降低作業難度、評分標準、提供必要幫助等),體驗成功喜悅。
(二)行為問題(含品行問題)
行為問題指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某些行為、習慣偏離常態,包括以反復和持久的明顯的反社會行為為主要特征、但情節輕微、未達到犯罪性質的青少年行為偏差(后者也稱之為“少年品行障礙”、“邊緣行為”或“問題行為”等)。
包括1、過失行為
行為問題的矯正——行為療法
1、陽性強化法(正強化)
2、負性強化法(負強化)
3、消退法
4、代幣法
5、示范法(模仿法)
6、厭惡療法
7、系統脫敏法
8、相繼漸進法(逐步養成法)
9、行為契約法
10、放松訓練
指青少年學生在情緒感受中嚴重脫離現實,而以一種妨礙解決問題的操作和自我挫敗的方式應付外界事件,并表現出種種因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而導致的軀體癥狀。例如:考試焦慮、挫折體驗、自卑感。常見種類:焦慮、強迫、恐怖、抑郁、癔癥、應激障礙等。
干預措施:
1、運用理性情緒療法改變不合理信念。出現情緒障礙的學生,一般都能意識到自己需要輔導和幫助,或者主動要求輔導和幫助,因此首先要幫助當事人正確認識其所遇到的有關具體問題。
2、鼓勵當事人積極參與社會性活動。
3、幫助當事人改善人際關系。
4、癥狀嚴重的要及時轉介。
學生在與同學、老師、家長交往過程中,由于感情不和、觀念差異、行為不當、溝通受阻等等原因引發的持續的人際關系緊張、沖突或退縮,當事人大多伴有持續、消極的情緒體驗,并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輔導對策:
1、調整認知結構,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悅納自己。
2、訓練溝通技巧(語言表達、溝通方式,目光、表情、距離等非語言信息,化解矛盾的技巧等)。
3、改變不良的個性品質和交往方式,增強個體的人際吸引。
4、小組團體輔導:敏感性訓練。
5、個體訓練技術:角色扮演。
中小學生在進入青春期后,在對自我身體發育的認識和體驗、對自己性別角色的認同、以及對待異性交往需求及交往行為方式等方面明顯地偏離同齡人群體的正常發展水平,而帶來的持續的心理失衡及行為偏差。
常見種類:
1、異性交往焦慮
2、異性交往失當(交往過密、失戀)
3、自慰(性幻想、性夢、手淫)焦慮
4、青春期發育(體像體貌、性器發育、遺精初潮)焦慮
5、性角色認同障礙
6、性代償(看黃色書刊、錄像、影視等性代償行為)
7、性過失與性罪錯
8、性偏離(雙性戀、同性戀、戀物癖、窺淫癖等)
青春期性心理問題的主動干預:
1、增進青春期中學生對性成熟過程的知識,強調這時期的任何異常情況都只是暫時性的,不必過分憂慮。
2、鼓勵學生適當地裝扮自己,以改善體態上自己不滿意的特征,從而變得快樂起來,并學習適當的性別角色。
3、引導家長、有關教師了解此時的青少年學生難免有疲倦、乏力、功能失調的情況,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暫時的退步不加責備,并適當減輕其負擔,以免產生不愉快或挫敗的感覺,進而誘導其發展潛能。
4、引導學生正確進行必要的異性交往,多組織集體交往活動,以滿足中學生向往與異性交流的情感需求,并引導他們把握異性交往分寸,防止學習期間交往過密(預防在先)。
5、寬容學生出現暫時性的憂郁,減少其受排斥、不受關愛的感覺。只有當青少年學生覺得快樂時,才可能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并可能愿意來學習成人的行為模式。
6、對已經出現“青春期戀情”的學生,一要理解,二要通過團體輔導或個別輔導來引導他們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
人格問題是一種介于正常人格與精神疾病之間的行為特征,是指因人格特征明顯偏離正常而表現出來的異常行為模式和環境適應不良。
人格問題主要是針對18歲以上成年人而言,但病因多始于早期閱歷。人格問題與兒童、青少年個性發展的關系十分密切,一旦形成就較難治愈。而中小學生的人格尚未定型,可塑性還很強。
1、偏執型人格問題
2、分裂樣人格問題
3、反社會型人格問題
4、沖動型(情緒不穩型)人格問題
5、表演型(癔癥型)人格問題
6、強迫型人格問題
7、依賴型人格問題
8、焦慮型人格問題
三、目前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及對策
(一)家庭環境因素
0—6歲是人格形成期,家庭教育奠定人一生人格發展的底色。
2010年2月26日,教育部、全國婦聯頒布了《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各級教育部門、婦聯、宣傳部、關工委等持續組織各種形式的家庭教育宣傳活動。
家庭教育對于學生個性心理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家庭中的生活是否和諧,對自己孩子能否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能否有效的和孩子進行思想上的溝通,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和保證。
我們的調查中顯示:“在家常感到很無聊”,“晚上看電視和玩電腦游戲,父母不加干預”的初中占51%,高中占45%; “在家中訴苦會使家人厭煩”的初中占58%,高中占48%。“能夠在家中暢所欲言”的占41%左右。
近幾年來,隨著離婚家庭、分居家庭、寄養家庭上升,社會就業壓力加大、導致家長高期望、少陪伴,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呈上升趨勢。
引導家長遵循親子教育的三大原則
1、關系大于教育。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良好關系不是指過度親密的、過度依戀的糾纏關系,而是一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相互尊重的關系。親子關系糟糕的結果就是,你教育的方式越正確,結果越差。
2、成長大于問題。用成長的眼光看孩子,就不怕孩子犯錯誤,犯錯誤的成長必須的。父母不讓孩子犯錯誤,孩子就畏手畏腳,不能從犯錯誤中學習,不能成長。
3、方式大于內容。教育的正確或錯誤不重要,有效才重要。這種教育不容易妨礙孩子建立適合自己也適合社會的價值體系、倫理與哲學思想、審美態度與世界觀。
(二)社會環境的影響。
當今社會正處在轉型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某些社會問題。如:貪污、受賄、假冒偽劣、賣淫嫖娼、貧困失業、搶劫、離婚率升高等。這些社會現象的存在,使一些成人都產生了信仰危機和價值遺失,當然也會導致部分中學生思想上的混亂。
(三)學校教育的影響。
1.學校教育的追求:應試?成長?
追求升學率——違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措施。中學生厭學現象教為普遍;追求學生成長——研究學生需求,尊重身心發展過程。
2.師生關系的影響:初中213名同學中“有想不通的問題,首先想到與老師聊聊的”占35%;認為老師不會理解學生的占45%;不希望老師多做家訪的占65%。高中150名同學中所占比例分別為48%,42%,64%。
你可以掌握的學校心理輔導技術:
1、“專注與傾聽”技術。傾聽包括行為上的傾聽,如面對、身體姿勢開放、身體傾向學生、良好的目光接觸、身體放松等;心理上的傾聽重點是學生非語言的表達,包括行為、舉止、表情等。
2、“情感反應”技術。主要是指辨認出學生在一段談話中所表露的或隱含的情感,并反饋給學生,是“ 傾聽”者積極的“反饋”。
3、“澄清”技術。幫助學生正確表達所要表達的意思。
4、“解釋”技術。是對于學生所陳述的想法或行為表明自己的看法。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把握好解釋的時機;用試探的語氣;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措辭;采用從接近學生的參照系開始的方式;采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
5、“引導”技術。幫助學生圍繞核心問題展開咨詢,提高咨詢效率與目標準確性。
6、“面質”技術。通常在以下情況下使用:學生在行為、認知、情緒上相互矛盾時;學生的行為可能危害到自己或他人的利益時;學生使用防御策略時;學生未察覺到自己的限制時。
四、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
(一)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調查和常見的心理障礙。
2003年東北師范大學教科院對東北三省一千多名教師的調查,部分結果如下:
2005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頻道聯合啟動了“2005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共有8699名教師填寫了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較大,90%左右的教師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30%的教師存在嚴重的工作倦怠。超過60%的被調查教師對工作不滿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全社會廣泛的關注。
教師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指一個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會原因而導致的各種心理異?;蛐袨楫惓?,影響了個體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與人際交往等。常見的有:
1、狹隘。表現在對人對事斤斤計較,煩惱苦悶,對此耗費大量精力,稍不順心就悶悶不樂,遇事好鉆牛角尖。
2、抑郁。表現為自我評價過低,以批判、消極和否定的態度看待自己的現在、過去和將來;強烈的自責、內疚、無用感、無價值感、無助感,嚴重時可出現自罪、疑病觀念;對任何事都興趣索然,對既往愛好不屑一顧;回避社交;精力喪失,疲乏無力;注意力困難、記憶力減退;行動遲緩或緊張焦慮;痛苦、悲觀、絕望,有自殺念頭和行為;
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以下幾方面的壓力造成的:
1、工作競爭的壓力。
升學率、職稱評定、末位淘汰、按績取酬等,使許多教師缺乏成就感,沒有自信心,常常感覺心理不平衡。
2、學生家長期望過高造成的壓力。
我國教育事業尚在改革發展中,家長對優質教育的渴望和對學生過高的升學期望給教師帶來了莫大的壓力。
3、教師角色的特殊性同社會現實之間的沖突造成的壓力。
社會要求教師要處處為人師表,教師不得不因此而掩蓋和壓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角色沖突),追求人格的完善,過分限制、約束自己,常有自我責備的傾向,從而造成心理失調。
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學生民主意識增強,教師權威地位喪失,控制力減弱。
4、長期超負荷工作造成的身心疲憊。
長期超負荷機械重復的勞動,極大地損害了教師的身心健康,也窒息了教師的創造力,導致孤獨、自卑、苦惱和抑郁。
5、教師個人的人格特征。
對事追求完美、爭強好勝;對他要求苛刻、急躁易怒;對自己期望過高;對環境力求掌控、時間觀念強;對問題過度關注;對將來擔憂恐懼,忽視當下。
自我覺察練習:
壓力應對可分為情緒定向應對和問題定向應對,并且主動尋求社會支持。有助于及時恢復信心,擺脫困境。
請說出身邊的同事、學生、家人、朋友有幾位讓你不舒服?有幾位讓你一周不見就想念?
融洽的同事關系和師生關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教師經常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教師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有:自我封閉、自卑、嫉妒、猜疑。
善于換位思考,做到寬容待人。換個角度看問題,常能海闊天空。要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寬容學生的失誤,形成平等、和諧、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可以贏得學生加倍的回報,贏得師生的健康愉悅。
除了本職工作,你平時還喜歡做什么?還教師有工作以外的興趣,尤其是多參加文體活動,可以緩解工作疲勞,強健體魄,開闊視野,與社會更廣泛地接觸,豐富精神生活,保持活躍的思維和充沛的精力,尋求成就感,獲得心理滿足,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和樂觀積極的情緒,對學生不斷傳遞正面的情緒信息,以形成良性的師生情感互動。
6、學習調適自己的情緒
哪些人、事和場景會讓你情緒失控?當產生憤怒、恐懼、急躁和沖動時,控制自己的情緒,反觀自己的內心,問三個問題:“我想要什么?”“我在干什么?” “我能干什么?”;冷處理,防止過激言行,等平靜了再建設性地行動。
盡職的教師非常辛苦,需要休息和放松。充當“無所不能”的教育者使人精疲力盡??梢試L試其他領域的工作。新的工作體驗能得到放松,開闊視野,增加知識。把從中獲得的經驗、積極情緒帶到教育工作中來。
一個被心理問題困擾,又硬撐著低效率地工作的教師,很有可能是把他的消極情緒投射到學生身上,給學生心理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是傷害。
通過專業心理咨詢能使教師覺察自己的情感和行為模式,及早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與行為方式對學生生活的影響,更好地幫助教師舒緩情緒、調節認知與行為。
杰西德等曾調查111名接受過心理治療的小學、中學和大學教師,95%的教師認為心理治療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學生;89%的教師認為心理治療使他們有更大心理承受力去接受那些有敵對、慍怒、反叛情緒的學生,并能更好地教育他們;73%的教師認為心理治療提高了他們走近那些畏縮、難以接近的學生的能力,使他們更喜歡自己的同事和伙伴,更喜歡本職工作。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發展性功能、預防性功能和補救性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發展性功能: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進受教育者人格健全發展,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他們的心理成熟度,增強他們全面、主動地適應學習、生活和社會的能力,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