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第一小學 吳雙江供稿
陽春三月,萬象更新。門口,孩子們象快樂的小鳥飛進朝氣蓬勃的校園。募地,一個不協調的音符――小孩的哭聲傳來,一看,原來有個學生不愿離開爸爸,死活不肯進校門。出于心理教師所特有的敏感,我忙走過去,“小Z!怎么會是他?!”我都有點不相信自已的眼睛了!三(2)班聰明活潑的小Z,回答問題時的積極自信的神情,長得虎頭虎腦大大方方的樣子,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他怎么會不想上學了?!
經了解,原來事出有因:去年下學期,小Z因為得了一場大病而去廣州治療,請假三個月,連期末考試都未參加。寒假過后,他就得了一種怪病:一提起上學,他就叫頭痛或肚痛,很痛苦的樣子,但到醫院檢查又什么問題也沒有;一旦同意他不上學,他在家里又活潑起來,玩得開開心心,什么事都沒有了。
噢!這是讓我想一個名詞----學校恐怖癥,它是一種情緒障礙,主要表現是拒學、恐學,為了達到不上學的目的,起初可有頭痛、腹痛或食欲不佳,全身無力等癥狀。但經過醫生的詳細檢查,卻未發現相應的器質性病變,也不符合神經解剖的生理特點,且癥狀有明顯的夸大成份,隨處境和周圍人的態度有明顯變化[1]。這種“學校恐懼癥”的“軀體化癥狀”,實質是心理原因即心理期望加上過度的緊張焦慮導致植物性神經暫時性失調所致。
我分析了一下,小Z符合學校恐怖癥傾向。依據是:①他對上學表現出明顯的恐怖,害怕上學,強烈拒絕上學。②如果父母強迫他去上學,會使其焦慮加重,主要癥狀表現頭痛肚痛等。倘若父母同意暫時不去上學,則癥狀馬上緩解。③他的智力水平正常,經瑞文標準推理測驗表明小Z的智力超過90%的孩子。④通過SAS測驗,小Z的焦慮水平達59分,明顯超過了正常的水平。
小Z的學校恐怖癥傾向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內因也有外因。一是孩子的性格過于謹慎敏感;二是家長的溺愛,小Z的家庭是典型的“六寵一”(即爸爸媽媽爺爺奶外公外婆都以他為中心),在家里他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種過度的保護造成了他意志不夠堅強,依賴性強及獨立性差,好強又內向急燥,在困難面前心理承受力弱等心理特點。這加大了他適應學校的困難;三是小Z以前是“三好學生”,基礎很好,家長和老師對他的期望過高,但休學這么久,小Z怕自己趕不上,對學習也沒有了信心,于是逐漸形成了焦慮的心境,感到自卑,害怕學校。同時經過差不多半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小Z對規規矩矩的學校生活有點不習慣了;對以前玩得很好的同學也漸漸淡忘了,于是更不想上學了。
針對這種情況,我決定采用綜合性的支持療法,具體包括:①是支持性心理療法:對小Z加以疏導、鼓勵,耐心地詢問他的擔心與焦慮,向他做出解釋和指導;②是家庭治療法:讓小Z家長改變過于溺愛孩子的教育方式,與孩子進行更多的感情交流,鼓勵他與困難做斗爭,培養他的獨立意識,樂觀開朗的性格及適應環境的能力。③是系統脫敏療法:家長和學校積極配合,有計劃地結合行為放松訓練減輕孩子對學校的恐懼心理,開始的時候,每天讓孩子在學校的時間短一點,之后逐漸延長。在治療過程中,老師和同學要多關心、支持、鼓勵,因為小Z比較敏感,要注意掌握好度。簡單來說首先只要他走進校門,哪怕他在操場或學校里面閑逛,都沒有關系,家長還應表揚他開始上學了;下課時,班主任還應發動同班同學與他一起玩,以恢復他對學校的熱愛及與同學的友情。第二步,只要他走進教室,任課老師及班主任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他勇敢地克服困難,堅持上學。同時,科任老師及成績好的學生可為其補課,上課時提一些他能回答的問題,并及時表揚,以恢復他的自信心。④是暴露療法:孩子害怕去學校,老師和家長采取一切辦法盡可能把他留在學校,看到賴在家里沒有指望了,他也漸漸調整了心態。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加上小Z本人聰明,基礎好,他不但進步很快,焦慮水平也降到了正常值。第五周的星期三,我恰好碰見小Z,他正與同學們有說有笑呢!我笑問:“小Z,還有信心再當三好學生嗎?”他用力地點了點頭。我相信,經過這次波折,小Z會變得更加堅強,成長得更加健康!
思考與總結:在本案例中,由于發現得早,程度尚不嚴重,加上在輔導中得到來訪者及其父母很好的配合,針對來訪者的性格特點等具體情況,在輔導過程中采用了系統脫敏法為主的綜合支持療法,消除了來訪者對上學的恐懼情緒和行為,取得了良好的輔導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永勝.小學生心理咨詢[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審核人:李群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