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爸原創
一、奶爸作為補習老師多年的經驗之談
奶爸已經補習有N個年頭了,從小學到高三的學生數理化三科都補。一般來補習有兩類型學生。
A.單科成績差,其他科目成績中等。這類學生說明他的專注力還是不錯的,就是把理科當文科來學,只記公式不去理解,到三年級或初一數學就跟不上了,這類學生只要找出適合他的學習模式,補回基礎,很快就跟上了。
B.每科成績都不行,中下,這類學生很大的原因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專注力不夠,一上課就走神。
二、專注力不夠的孩子特點
A.需要叫最少2聲才給你一個反應。
B.說話不會看著別人的眼睛,東張西望。
C.動作反應慢,比較拖拉,懶洋洋的。
D.口頭禪就是“無所謂啦”“你話就是了”
E.被動,沒有主見,對什么都沒有興趣。
F . 一般會有一個直升機母親,什么都幫他安排好,有一個家庭教育都不管不問的父親。
G.特別喜歡看電視或玩游戲
三、專注力不夠的孩子是這樣被家庭破壞的
A.孩子吃奶的時候,就會有一個父親或親人在逗孩子玩。
B.孩子會坐自己玩的時候,每一秒鐘都有一個大人在孩子身邊說話,教孩子玩。
C.孩子會吃粥時,一邊拿玩具給孩子玩,一邊吃粥。
D.孩子會吃飯時,用電視喂飯,或一路跑一路追著吃飯。
E.孩子感興趣自己用手抓飯,自己用勺子吃飯時,就會有一個嫌棄孩子動作慢,給自己添亂的人來給孩子喂飯。
F.孩子去幼兒園圖畫作業時,就會一直有一個媽媽的聲音在孩子耳邊響著,涂出格了,慢一點,小心一點,恨不得自己幫孩子做好了。
G.父母叫孩子好多次,卻無聲無息假裝沒聽到或是回答語氣顯得不耐煩,或是不情不愿的姍姍來遲。
H.孩子做作業時,好像怕別人看不到一樣,在客廳,開著電視,每過1分鐘就有一個人來表揚一下孩子,還有人幫孩子搽汗,喂水果。
I.到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家長會收到老師觀察結果,這個孩子上課東張西望,不集中精神。
四、專注力是靠家庭這樣保護,培養出來的。
1.保護專注力:
A.孩子吃奶的時候,找個安靜的地方,讓孩子安安靜靜喝奶,不能有任何人打擾。
B.孩子會坐了,圍一個安全空間,讓他自己玩,大人不要出聲指導,觀察就可以,孩子有需要你時就會叫你的。當年奶爸一個人既要帶孩子還要做飯,到做飯時間,孩子很自然就不哭鬧,自己一個人坐著玩了。
C.吃飯時間,會坐了就要坐在BB椅上與大人一起同時間吃飯。然后想磨牙階段就給點東西讓他手拿著吃,會吃飯了,想自己動手時就由他用手來抓著吃,最后他會發現用手太慢了,他會需要勺子來自己吃。因奶爸一家三口,沒人用勺子吃飯,恩樂很早就學我們用筷子吃飯了,用勺子吃飯還是在幼兒園學的。
D. 不坐在BB椅上是不能給粥或飯吃的,全家人同時吃飯,孩子會觀察我們什么都吃的這么有味道,就特別渴望什么都試試,所以奶爸的經驗就是這樣習慣孩子基本上不會挑吃。
E.做作業是孩子的事,我們幼兒園到一年級階段,父母只要做旁邊,不說話,陪伴就可以了。必須是單獨一個空間,安靜的角落。在房門口奶爸會掛著一個牌子,陳恩樂在做作業,任何人不可打擾。孩子慢慢也覺得做作業是很圣神的一件事情,他會自己主動在房門口掛著牌子再進去做作業。
2.專注力的培養細節:
A.當父母與孩子說話,一定要看著孩子眼睛再說話,從一出生的嬰兒就要看著他的眼睛說話。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孩子感受到愛的一部分力量來自父母的眼神。
B.孩子會跑,會動時,就要讓孩子學習順服。父母必須要求孩子第一時間就要有回應。也就是叫一聲就要回應,“哦”不能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充耳不聞。如果需要呼喊超過2次才過來,那就要拉到一個單獨房間或安靜的角落,大人小孩對先安靜2分鐘,然后看著孩子眼睛說:“我剛剛叫你,都沒有給我回應,我現在需要提醒你,讓你記住。”讓孩子主動伸出手掌,用小棍子打一下手掌,然后抱著哭泣的孩子,讓他慢慢哭泣到平靜下來。最后再示范一次,遠遠叫孩子一聲,看他是否回應。回應了就給他一個擁抱,鼓勵。不回應就要再次拉到單獨房間再次訓練。
C.教孩子回應他人時要態度和善、沒有借口,這個訓練需要多次,并且持續一段時間后,孩子知道父母是認真的,孩子也會認真態度來修正自己態度來回應父母。
D.丟東西到桶或圈圈,打乒乓球是訓練孩子專注力很不錯的活動。
總結:父母一定要看重孩子眼睛說話,一叫就要讓孩子給自己一個回應,父母給孩子下達的任務(必須考慮孩子的成熟程度,如果已經教過孩子,并且會做的),必須要求孩子馬上有反應,去執行。孩子不順服就按照之前跟孩子訂的規矩來執行后果,父母必須言行一致。
這次奶爸第34篇原創文章,如果你覺得有幫助,可以關注奶爸微信公眾號,可以看到其他33篇文章,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