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樣保護孩子
現在做父母,基本都只有一個孩子,不像教育了7、8個孩子的爸爸媽媽那么有經驗,其實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樣的。有幾個關鍵點要提醒大家注意:我是學家庭治療的,主要是在臨床,掌握一種系統式的家庭治療,注重的是一種關系。我們常常觀察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是一種怎樣的互動,他們的語言,他們存在的規律是什么。于是我們發現,最重要的不是父母親跟孩子關系的表面現象如何,而是在表面的互動下的關系層面和他們內在的心理需求。
隨便講一個故事。我的門診經常會接待這樣的孩子:大多是男孩,這些男孩有一個共同特征,即小時候得過比較重的病,如癲癇或其他病,因而就被高度保護。因為爸爸媽媽會害怕這個孩子受到任何危險,比如小時候孩子得一些流感、肝炎,或其他疾病,這個孩子就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樣成長了,因為爸爸媽媽必須要過度保護他,不讓他遭受任何的危險。這樣的孩子在特殊的保護下,令他們失去了很多能力,雖然他在父母親的幫助下生活很好、學習很好,可是到了青春期(15、16歲),都會出現一些麻煩,這些麻煩就是剛才有一位家長所擔心的——跟周圍的孩子沒法交流,無法得到一種智慧性的情感。于是爸爸媽媽就拼命的幫他補償,因為他不是去鼓勵孩子去承受因長期處于高度保護下失去的應有的發展(如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而是更加保護,使孩子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陷入困境。比如這個孩子跟某一個孩子發生爭執,媽媽就去找老師談,出面找對方的家長談。通過這樣的保護,看起來是讓這個孩子順利的小學畢業、初中畢業,可是到高中基本上不行了,因為高中的孩子,你的保護就失效了。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一個孩子到了青春期,15歲、16歲、17歲已經社會化了,他們處在夾縫里面,這樣的孩子基本上最后都成為精力等等的殘疾。小時候為了保護孩子,爸爸媽媽是對的,但是保護到什么時候?什么事情應該保護,什么事情不能保護? 我們常常在思考這個問題。從當前國際潮流來看,家長應從三方面來關心孩子。第一,身體發育。假如這個孩子有疾病,差不多孩子就擁有了某種特權,這個特權就是爸爸媽媽不得不怎么樣,這是偏頗的。第二,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包括學習和社會能力、運動能力、音樂與藝術的修養。第三,個性的成長和心理發育的完成。這三個方面其實都是相通的,因為身體的健壯、身體健康的孩子往往心理發展順利,有病的孩子,因為過度需要幫助,就有補償關系,這個補償就使孩子不去發展種種能力。 前天我看到一個孩子,已經30余歲了,一直不能夠很好的生活,從17歲開始就一直在看心理醫生、吃藥,有各種各樣的病。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當這個孩子不在他媽媽身邊,而是在一個陌生人身邊的時候,他挺正常的,他可以跟很多人交談,他可以買他的書,可以和別人討價還價。但是只要他媽媽在身邊時,他就是一個病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病人,而且露出了很呆傻的笑容。所以,孩子的問題也是母親的共病,這個病由母親構成,如果媽媽不在他身邊,這個病是不存在的,這就是母親和孩子形成的共病關系,這個病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他媽媽病得比孩子還重。實際上媽媽替代了孩子的社會功能,她在完成孩子的社會功能。當孩子要和社會接觸的時候,他首先要支配他媽媽去做,強迫他媽媽去給醫生打電話,讓媽媽去跟醫生商量需要的事情,總是他母親去陪他看病,把藥買回來,這個孩子可以隨意的不吃,實際上媽媽就成了孩子的一種功能。但是如果媽媽繼續愿意扮演這個功能,孩子永遠不會好。
二,給孩子足夠的信息刺激
父母應該具有對孩子心理智力成長階段和需要的認識,照料孩子的時候內心要知道那些是重要的。現在很多父母希望盡善盡美孩子的教育,看很多書,聽很多專家的課,希望找到一個好的教育方法,或者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實際上沒有。因為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孩子的心智在發展階段會出現明顯的差異。現在有這樣一些觀點,一,認為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自己的特色,你不可能用一致性的教育把他教育好,也就是說對別人有益的經驗對你的孩子不一定就好。你必須用一種全新的方式看待孩子并愿意伴隨著他長大。第二,科學研究過智力早熟的孩子往往成年后都不聰明,正如生長緩慢的樹成長的時間長,長得也高大一樣。兒童智力需要一個緩慢的對環境的自適應過程,很多家庭心急火燎的幫助孩子拔高語言的讀寫算能力,小時候是可凸現出自己孩子的優勢,但這是一種偽智力,是父母的智慧被疊加的結果。智力成長也跟建筑一樣,地基的結石不僅僅看水泥多少,還要看你混合的基質。研究證明,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在沒有學習母語時,是敏銳和自由的。一旦學會母語,開始有母語思維,很多感知能力就退化了,孩子感知的世界被大大縮水。
那么,心理學把人的自我看成是文化內化的結果,或是信息堆砌的結果。在混沌理論問世以后,怎么讓孩子的心智發展得好,就需要采用刺激或者是擾動技術。父母不知道孩子的智力怎樣,有那些天賦的能力,當然孩子也不知道。而每種天賦都有一個合適的神經發展敏感期,這些敏感具有一種節律性,小的時候適當的信息刺激可以使這種神經通路誕生。比如彈鋼琴,很多家長要求孩子彈鋼琴彈到九級,其實他早已經不想彈了,恨不得把鋼琴砸了。現在認為,刺激達成就可以了,以后孩子會自己做選擇。小時候我們讓他在運動方面、藝術方面,音樂戲劇,手工雕塑,知識語言方面得到各種各樣的刺激,點到為止。如果他有某個天賦才能,五歲前適當的接觸可以確保少年或青年興趣和才能的再現,出現優于他人的發展。
這里介紹一個名詞,即初始條件,初始條件不一樣的孩子,未來是不一樣的。同一個孩子在農村,在一個完全消息閉塞的地方,他10歲以后來到城市,他想成為一個藝術家、音樂家恐怕就不行了,但是要成為清華大學的學生是可以的,因為那個資本在農村也可以得到,智力是足夠的。但是對藝術,對政治氛圍,對文化的刺激就比較少。如果他在10歲前沒有受到足夠相關的刺激,他成年后要發展,不管他怎么刻苦,永遠會比同樣在城市長大的孩子要慢,發展的成就水平也要低。
孩子得智力需要全方位發展,在十歲以前片面的強調一種能力,可能得到的優勢遠比失去的少得多。父母要把成長的選擇還給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為他打好方方面面的基礎,而非得一而舍其它,這就盡到了父母的職責。考慮到孩子的天性,父母要故意放慢對孩子的語言教育,語言的刺激和學習讓孩子在溝通交流上快速獲益,這會讓他對其它的信息理解能力變弱,同樣人類的語言會附帶著思維邏輯和價值系統,也會束縛孩子對自在世界的感覺。雙語教育(如中、英)并行可以對孩子敏感到語言系統對認知功能的限制,當然有條件的家庭,在孩子成長期,鼓勵孩子用音樂、形體、圖畫、自然形色、直覺、想象(非語言的,內在享受般的,不指向與人交流的方式)來表達對世界和生命的知覺,可以幫助孩子維持高速的智力與心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