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習了宋柏杉老師關于不孕癥的分型及治法,遂總結成此文。
(嗯,最近有點不開心,因為到期末周了...)
育齡女性要想受孕,必須滿足以下條件:經脈通利,沖任二脈通暢,且氣血旺盛;合格的卵子和精子,質量和數量都得過關;輸卵管通暢;子宮環境適宜,內膜就像土壤一樣,土壤要肥沃疏松,溫度要合適。
根據宋老師的臨床觀察,將不孕癥大致分為以下七種分型:
1. 經絡不通
內經云: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任脈行于腹面正中線,為陰脈之海,其起于胞中,故有“任主胞胎”之說。而沖脈上至于頭,下至于足,貫穿全身,為十二經脈之海,有”血海“之稱。
不孕癥患者,其沖任二脈大多不通,故在夫妻雙方都做了必要西醫檢查之后,給患者處方時,配合一次針灸,一周或兩周一次即可。
●針刺:華佗夾脊穴,關元穴,子宮穴,血海(左),地機穴(左),三陰交(左)。
●艾灸:關元穴,子宮穴;命門穴,環跳(雙)
●醫囑:精神放松,順其自然。
2.痰瘀阻滯
●癥狀:不孕,體型肥胖,平素痰多,頭昏沉,多眠睡,身體重著,癥見閉經或者月經延期,白帶多,舌淡胖,苔白膩或厚膩,脈滑。
●治法:化痰通經
●方劑:蒼附導痰湯配服桂枝茯苓丸
●處方:蒼術15g 香附6g 陳皮10g 南星6g
枳殼10g半夏15g 川芎10g 滑石15g 茯苓15g神 曲10g
蒼附導痰丸出自《廣嗣紀要》,主治肥盛女人無子者,廣泛用于婦科痰滯所致閉經、不孕等癥。蒼術辛苦溫燥濕健脾,合半夏、南星增強化痰燥濕之力,滑石利水滲濕,茯苓健脾除濕;香附疏肝理氣,合陳皮、枳殼增強行氣之功;川芎活血通經。
該方燥濕佐以健脾,化痰佐以行氣、活血,與桂枝茯苓丸送服,血水同調(有當歸芍藥散的意味),很好地照顧到了該類患者痰阻血瘀的特點。
3.經脈瘀阻
●癥狀:不孕,體型偏瘦或中等,月經偏少或閉經,色暗有血塊,肌膚甲錯(見小腿汗孔粗大顆粒狀,或者老是爆皮)舌暗,舌下瘀,苔白,脈澀。
●治法:活血通絡
●方劑:桂枝茯苓丸
●處方:桂枝15g 茯苓15g 赤芍15g 桃仁15g丹皮15g菟絲子30g 枸杞子10g 桑寄生30g
桂枝茯苓丸作丸劑效果優于湯劑,若作湯劑,需加促孕二味:菟絲子,桑寄生(均營寄生生活,似寶寶寄生于母體,同象相求),枸杞子補腎填精,看腎精的情況加。
此證為瘀阻胞宮,子宮內膜不夠宣通,就像種地一樣,地很硬,沒有翻動,種子種下去,得不到養分,成活不了。
桂枝茯苓丸原治婦人素有癥塊,致妊娠胎動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證。方中桂枝辛甘而溫,溫通血脈,以行瘀滯,為君藥。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藥以化瘀消瘕,用之為臣;丹皮、芍藥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涼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熱,芍藥并能緩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滲濕祛痰,“血不利則為水”,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氣,均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緩消瘕塊之功,使瘀化癥消,諸癥皆愈。
4.精血不足
●癥狀:不孕,體型偏瘦或中等,月經偏少或閉經,飲食少,舌淡紅瘦小,苔薄,脈沉細,或虛。
●治法:填精養血促孕
●方劑:廣當方或資生湯合四物湯加味
●處方:廣當方:當歸10g菟絲子30g木 香10g枸杞子10g益母草15g白芷10g桑寄生30g巴戟天15g赤芍10g
資生四物湯加味:生山藥30g白術10g雞內金6g熟地20g當歸10g白芍15g川芎10g菟絲子30g益母草15g桑寄生30g
廣當方為河北名醫張秋才老先生的自創方,張秋才為宋柏杉老師的恩師,故繼承了張老的臨床經驗。此方為患者辨為精血不足,寒熱都不明顯時的常用方。其中當歸補血養肝,菟絲子、枸杞子、桑寄生補腎填精,巴戟天溫腎助陽,白芷辛溫,芳香走竄,合木香行氣,益母草、赤芍活血通經,補精而兼以行氣活血,兼以助陽化氣,則補而不滯,精血得以化生。
資生湯為張錫純所創方,原治勞瘵羸弱已甚,飲食減少,喘促咳嗽,身熱脈虛數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乃為虛勞而設,病機乃陰虛為本,虛熱為標。故方中用大量山藥以固本,臣以白術、內金健運脾胃,佐以牛蒡、玄參清虛熱而止嗽。
在此處,宋老師結合病機,去掉了牛蒡子和玄參,加上了婦科基礎方四物湯,既健脾又補血,補的同時又使氣血生化有源,再加上促孕二味和益母草,妙啊。
一般食欲不好則用此資生四物湯。
5.胞宮有熱
●癥狀:不孕,月經先期色紅,或者量大,伴見陰癢,可有白帶色黃,癥見舌淡紅苔黃,脈略數,或者尺脈浮滑。(此證往往是輕微的熱,不會像牙齦上火一般的大熱,因為子宮為消耗元氣、保存真精之地)
●治法:清熱調經促孕
●方劑:清經散
●處方:丹皮15g黃柏9g生地30g茯苓15g青蒿15g (后下)地骨皮30g菟絲子30g 桑寄生30g
清經散出自《傅青主女科》,原方主治婦人月經先期而至,方中生地、丹皮活血涼血,青蒿、地骨皮透熱涼血,黃柏清熱瀉相火,茯苓利水滲濕。全方雖屬清熱泄火之劑,但有養陰涼血之品,使熱去而陰不傷,達清熱涼血之效。
6.胞宮有寒
●癥狀:不孕,怕冷,月經后期色暗有塊,經期小腹冷痛,可有清稀白帶,舌淡紅苔白,脈略遲,或者脈沉緊。(寒則多堵多淤)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祛瘀
●方劑:少腹逐瘀湯
●處方:小茴香6g 干姜6g延胡索10g沒藥10g當歸10g川芎6g官桂3g赤芍10g蒲黃10g五靈脂10g
此方出自《醫林改錯》,王清任稱之為“調經種子第一方”。本方所治證屬小腹寒滯瘀積,或婦女沖任虛寒,瘀凝內阻,血不歸經所致。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活血散瘀,養血調經;小茴、干姜、官桂散寒通陽,溫暖沖任;蒲黃、五靈脂、延胡索、沒藥活血祛瘀,散結定痛。諸藥相配,共成化瘀散結、溫陽散寒、調經止痛之功。
7.氣血不足胞宮寒瘀
●癥見:婦人宮冷,久不受孕,月經色暗有塊,經期小腹痛,口唇干燥,大多有流產病史,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塊,淋漓不暢,或月經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經停不至,而見少腹里急,腹滿,傍晚發熱,手心煩熱,舌質暗紅,脈細而澀。
●治法:溫經散寒養血活血
●方劑:溫經湯
●處方:吳茱萸9g麥冬30g當歸15g芍藥15g川芎10g人參20g桂枝30g阿膠10g牡丹皮10g生 姜30g炙甘草15g半夏15g
(重點)溫經湯的應用指征
1、口唇干燥,色紫暗
2、體型偏瘦,腿皮膚粗糙
3、不孕或者閉經
4、有流產病史
5、手心干熱
上述癥狀不必悉具,但見二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