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的第1880篇文章
歲月從來不饒人,似乎一眨眼,翩翩少年,就恍然便便中年,再眨眨眼,就望見了N年以后的踽踽老年。誰也無法阻擋增齡的腳步,除卻外在可見的形變,身體內部也因為“歲月”這支無形的筆悄悄變了樣。
變“老”會帶來哪些生理功能變化?我們先來看看專業的數據。見圖: 傳導速度、基礎代謝率、細胞含水量、心臟指數、腎小球濾過率、腎臟血漿流量、肺活量、最大通氣量這些重要的生理功能都會在成年后,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線性下降。這些變化持續而緩慢,每個日子貌似千篇一律,實則每天都是新的一日。我們往往只在那些回頭看的一刻,方覺“我”已不復當年的“我”。這些回頭看的時刻,可能是你食欲和食量并未改變,而磅秤上的數字卻居高不下的惱怒之時(此事主因基礎代謝率的下降);可能是你爬上同樣一道土坡,卻明顯感到“氣不夠用”的失望之時(心肺功能下降);可能是你準備再次通宵趕工,卻在不到午夜就反應變慢的沮喪之時(神經系統衰退)……
年輕——年老是一種必然,作為調節各種“平衡和穩態”的內分泌系統,又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
內分泌系統的司令部是下丘腦和垂體,幾個經典的內分泌軸按照下丘腦——垂體——靶腺軸發揮作用,同時,也通過靶腺分泌的激素對垂體、下丘腦進行反饋,通過反饋機制調節激素之間的平衡。隨著年齡的遞增,下丘腦和垂體的分泌模式、以及對終端激素負反饋的敏感性都會發生變化。
內分泌腺體如何經歷“慢慢變老”
甲狀腺
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是人體經典的內分泌軸。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SH)刺激甲狀腺產生和分泌兩種重要的甲狀腺激素T4和T3,再進一步作用于效應細胞發揮作用。血液中T4和T3對垂體和下丘腦有反饋作用,整個內分泌軸保持相互調節和平衡。
正常老年人血清促甲狀腺激素濃度會有所升高,游離甲狀腺素(FT4)水平比較穩定,血清T3水平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下降。T3是活性較強的甲狀腺激素,80%的T3是由T4按照人體代謝的需要脫去一個碘原子而來。當我們變老的時候,身體渴望“保存”能量,而不是“消耗”,此時就不需要那么多的T3,從T4轉化而來的T3就會減少。事實上,我們可以把整個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整體活躍性下降看作人體對“變老”的一種保護機制,
老年人中甲狀腺疾病的患病率較年輕人增加2倍。亞臨床甲減和亞臨床甲亢在老年人中患病率都有所增加。甲狀腺結節在老年人中也更為常見,患病率可以高達40%。
腎上腺
皮質醇是腎上腺分泌的重要激素,其在應激過程中的作用是人體度過各種“難關”的關鍵環節。皮質醇呈節律性分泌,一般早上7-8時達到峰值,下午有所下降,午夜達到“谷”值。進入老齡,皮質醇的分泌模式會有所變化,一般表現為早上皮質醇高峰出現更早(經常提前數小時),下午和傍晚皮質醇濃度有所增高,晝夜節律性皮質醇振幅降低,皮質醇分泌欠規則。應用糖皮質激素后,反饋抑制作用也會降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變化可能與低度炎癥、睡眠障礙或與衰老相關的社會或情感狀態都有關,其變化的原因和意義尚不完全清楚。可以預見,這些變化會使老年人的身體應對“應激事件”(如感染、急病、創傷等)的能力有所減弱,面對身體上的危機不再“強大”。
性腺
女性
女性生殖系統的老化和伴隨的激素變化是原始卵泡的卵巢池加速耗盡的結果,剩余卵泡中的卵母細胞質量較低,一般四十歲后出現生育率下降。如果卵泡可用性不足,就會出現月經周期不規則,身體向絕經期過渡,平均年齡46歲。當卵巢濾泡幾乎完全耗盡時,達到絕經期,平均年齡51歲。受體型、種族、遺傳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絕經前期到絕經期的年齡差異較大。整個絕經前期和絕經期,由于缺乏卵巢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的反饋抑制,垂體分泌的黃體生成激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脈沖幅度增加。
絕經相關激素的變化會影響多個系統,主要表現為雌激素減少影響血管運動的調節、骨代謝、泌尿生殖系統狀態。老年以后,體內由外周組織雄激素芳構化產生的雌激素對人體仍有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骨折、乳腺癌,血管舒縮障礙、關節癥狀的出現等方面。絕經期補充雌激素雖然能有效抑制更年期潮熱、骨質流失增加和陰道干燥等癥狀,但長期應用雌激素也會增加血栓性疾病等其它風險,目前不主張長期應用。
男性
與女性不同,很多男性能夠在老年仍保持性激素產生能力和生育能力。但“變老”也會影響男性生殖系統。75歲以上男性睪丸體積減少30%,支持細胞數量減少,射精量輕度減少,精子運動和形態發生輕微變化。激素水平表現為FSH濃度適度增加、血清抑制素B與FSH比值下降。
糖代謝
糖代謝平衡通過葡萄糖攝取、利用和生產之間的平衡來維持,這一過程中胰島素是最重要的激素。老年人糖調節受損,控糖能力會有所下降。健康老年人空腹血糖會出現年齡相關性增高(大約每10年增加0.6mmol/L),糖耐量會出現顯著受損(標準葡萄糖刺激后每10年血糖增加0.28mmol/L)。老年人出現糖代謝異常原因與體型變化(“瘦肉”減少,脂肪增加)、飲食、體力活動變化、胰島素分泌和胰島素作用變化有關。老年人體內血漿胰島素水平增高,外周組織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下降,胰島素抵抗加重;同時胰島素分泌功能下降,兩方面綜合使老年人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
變老同時伴隨著食欲和營養攝入、吸收能力的下降,包括膽囊收縮素、瘦素和各種細胞因子活性增強,生長激素釋放肽活性減弱等內分泌因素影響食欲和物質吸收。
骨代謝、鈣與維生素D
骨質疏松癥是由于骨形成和骨吸收不平衡導致,骨吸收超過骨形成,就會出現骨量減少。更年期時雌激素缺乏或老年男性雌激素和雄激素減少是骨質疏松癥發展的主要內分泌因素。老齡同時伴隨著肌肉質量和功能下降,跌倒和骨折風險增加。
老年人普遍存在鈣攝入不足,隨著年齡增長鈣吸收能力也下降。老年人曬太陽時間較少,皮膚中維生素D前體形成能力下降,維生素D攝入減少,維生素D受體減少,維生素D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能力下降受損都會引起老年人維生素D缺乏。
隨著年齡增長,應該注意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適度參加室外運動,加強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提高肌肉力量和人體平衡性,這些都是促進骨骼健康的有效措施。
水平衡變化
水和電解質平衡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條件。增齡過程中腎功能和平衡調節機制的變化會影響體內“水”的平衡。隨著年齡增長,腎血流、皮質量、腎小球數量和腎小管功能都有所下降。除了腎臟之外,其它影響水平衡的因素如血管緊張素的驅動閾值明顯增高,反應能力明顯下降,腎素、血管緊張素下降,腦利鈉肽水平增高都會影響水平衡。同時老年人會出現渴覺減退。這些因素導致老年人“水調節能力”更加脆弱,容易出現水、鈉平衡紊亂。
后語
各種內分泌系統的活動在增齡過程中都會發生變化,包括激素分泌模式改變和反饋敏感性調節的變化,這些變化的幅度人與人有所差異。隨著“慢慢變老”,人通常也會罹患各種疾病,解讀激素數據的時候要綜合考慮老齡、慢性病、炎癥、營養狀況等各種因素。
了解增齡帶來的變化,有助于我們清晰地了解趨勢,調整自己的生活與工作,關照飲食、鍛煉、情感、作息、壓力,還有愿望,在“慢慢變老”的過程里,適應規律,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圓潤,更加和諧,識“福”、惜“福”、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