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其實都代表著一幅太極圖:一半黑,一半白。”
但是我們總是喜歡只活出白的那一部分,而把黑的那一部分壓制到潛意識里,或者投射到別人身上。
然后,把自己活成一個受害者角色。
其實,整個世界都是我們的,與任何他人都無關。
01
外在璀璨的光環(huán),卻令她一點不快樂
小時候的張德芬就是我們父母嘴巴里天天掛著的那種“別人家的孩子”。
品學兼優(yōu),門門功課都很拔尖。
大學畢業(yè)之后,她順利地進入了臺灣電視新聞做主播,那個時候才二十幾歲,可謂風光無限,名利雙收。
但是就是這樣做著別人眼里的好工作。
有一天,她卻突然任性地選擇了辭職。
跑去美國留學,并獲得了企業(yè)管理碩士學位(MBA),畢業(yè)后又順利地拿到知名外企的任職書,成為了亞太地區(qū)的高管。
這樣的工作做了一段時間之后,她的心又開始浮動了,她再一次感到內心痛苦和迷惘,陷入了抑郁之中,找不到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因而她感到極其不快樂。
雖然她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工作也是人人稱羨的,存款也足夠多,老公和自己的能力也很不錯,但是她開始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了!
她感覺即使有一百萬美金放在她面前,卻不知道拿來做什么?
02
向內探索,她找到了真正的喜悅
當她向外已經找不到答案,她開始向內尋找答案。
于是四十歲那年,她又一次任性地辭掉了那份別人眼里的好工作,回歸到家庭中,當起了全職太太。
從此以后,她開始探索個人成長,專研心理學,身心靈修養(yǎng)方面的知識。
慢慢地,她開始找到了內在的恒久的喜悅感。
并領悟到原來真正的喜悅是來自內在,不是外在。
那種“閑看庭前花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悠閑自在的喜悅之情。
正如她在《重遇未知的自己》散文集中所寫:
“真正的喜悅是來自內在的,是自發(fā)的,無由的,不依靠任何條件的,而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天賦和本性。”
03
破繭成蝶,她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通過整整四年只與書為伴的蟄居生活,不斷地學習和內觀,不斷地覺察和接納自己的一切,包括白的那一部分,也包括黑的那一部分。
當逐漸褪去外在的一切虛幻的光環(huán),她最終收獲的是內在擁有的愛,喜悅和平和的心態(tài)。
她終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的和意義所在,也找回了更好的那個自己。
活出了自己生命的精彩。
通過《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一戰(zhàn)成名,銷售量達800萬冊,她因而成為個人成長暢銷書作家。
她很喜歡現在自己的模樣,因為這正是她一直想要尋找的人生方向和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張德芬在她的書中說過這么一句話:“外面沒有別人,一切都是我們的投射。”
這讓我想起了楊絳的百歲感言:
“我們曾經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張德芬的前半生一直都在渴望命運的波瀾,期望外界的認可,她確實也得到了這些東西。
所以她的后半生不再去追求外在的東西,而轉為追求內心的淡定和從容,她也徹底明白了世界是自己的,外界的一切不過都是我們的投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