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昭君出塞:被政治和文學聯袂意淫了兩千年

昭君出塞:被政治和文學聯袂意淫了兩千年

昭君出塞:被政治和文學聯袂意淫了兩千年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自此之后兩千余年,王昭君在國家話語和民間傳說中都被當作漢匈兩族和好的象征,同時王昭君的個人遭際也成為歷代文人騷客們吟詠喟嘆的對象。

    正史關于王昭君的記載共有三處。

    《漢書·元帝紀》:

 

    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詔曰:“……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漢書·匈奴傳》:

 

    竟寧元年,單于復入朝……自言愿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墻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后漢書·南匈奴列傳》: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后單于閼氏焉。

 

    班固《漢書》乃客觀紀事,到了范曄《后漢書》就有所鋪陳,寫成了一篇生動的小說了。

 

    漢元帝在位期間,經過一百多年的漢匈戰爭,“匈奴大虛弱,諸國羈屬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漢書·匈奴傳》)。不僅屬國都已背叛匈奴,而且匈奴內部也分崩離析,最多的時候,居然有五個單于在互相攻伐!攻伐的結果,是剩下了兩個單于,呼韓邪單于和他的哥哥郅支單于。此時,匈奴已經到了“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漢書·匈奴傳》)的地步,呼韓邪單于遂于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第一次入朝覲見宣帝,宣帝賜以厚禮。轉年,呼韓邪單于第二次入朝覲見。兩年兩次覲見,其頻繁的程度可見一斑。呼韓邪單于入朝覲見,在表示臣服的同時,也和漢朝商定了對付郅支單于的策略。郅支單于自感無力對付漢朝和呼韓邪單于的聯盟,遂轉往今伊犁河流域一帶發展。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矯制”(偽造命令)出兵,在康居誅斬郅支單于,在給朝廷的上疏中,二人喊出了既空前更絕后的劃時代最強音:“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著名的豪言壯語,顯示著漢朝的國力已達頂峰,連匈奴——這侵害中原二百余年的勁敵都告臣服。呼韓邪單于遂統治了匈奴全境。

    然后,《漢書·匈奴傳》生動地記載了呼韓邪單于此時的心情:

 

    郅支既誅,呼韓邪單于且喜且懼,上書言曰:“常愿謁見天子,誠以郅支在西方,恐其與烏孫俱來擊臣,以故未得至漢。今郅支已伏誅,愿入朝見。”

 

    呼韓邪單于喜的是郅支單于已被誅殺,整個匈奴終于都歸自己統轄了;懼的是漢朝國力如此強盛,哪一天自己難免不會重蹈郅支單于的覆轍。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漢元帝竟寧元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入朝覲見,并“自言愿婿漢氏以自親”——以漢朝的女婿自居,而以前雙方的關系都是對等的,都是“約為兄弟”。這一年漢元帝44歲,呼韓邪單于也在40歲以上,兩人年齡相當,而單于居然自居為婿,可見因為實力確實不濟,才淪落到如此屈辱的地步。然則,表示臣服的行為不是進貢,而是求賞(自居為婿在先),以單于如此年齡,則依賴心理已經重到了撒嬌的程度。求賞就是當女婿的撒嬌。不過也難免,依附漢朝十八年,任誰都會心理變態。“愿婿漢氏以自親”,這句陪著小心,誠惶誠恐又撒嬌的話,雄辯地表明了這次和親迥異于此前的任何一次和親模式。

 

    匈奴一直是漢政權的一塊心病。開國之初,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親征匈奴,結果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差一點做了俘虜,史稱“白登之圍”。脫圍后,劉邦只好和親匈奴,以“宗室女翁主”嫁給單于為閼氏,并和冒頓單于結為兄弟,開了和親的先河。漢文帝時,“復遣宗人女翁主為單于閼氏”。漢景帝時,“遣翁主如故約”。如此和親模式,都是漢朝不得已的妥協行為,以求換取短暫的安寧。

可是,“昭君出塞”時已是漢強匈弱,根本沒有和漢朝作對的資本和能力,而且此后匈奴再也沒有對中原地區構成過重大威脅。因此,王昭君的這次和親與其說是“和親”,倒不如說是“賞親”——有“戰”才有“和”,如今呼韓邪單于甚至以自身作抵押(單于親身入朝,就含有拿自己當人質的意味在內),談何“戰”、“和”?既失去了“和”的前提,“和親”之說當然就無法成立。

    事實上,“昭君出塞”根本就不是“和親”!

    首先,以前每次和親,兩漢書的記載都明確點出“和親”二字,而且都是在匈奴的強大壓力之下才進行的;而昭君此次,所有的記載都是“賜單于”!明明白白只是呼韓邪單于自居為婿,撒嬌般地求賞之后漢元帝的一種即興賞賜行為。

    再者,以前每次和親,都是以“宗室女翁主”、“宗人女翁主”嫁給單于為閼氏,而王昭君的身份僅僅是“待詔掖庭”(即尚未見過皇帝,《漢書·元帝紀》)、“后宮良家子”(《漢書·匈奴傳》)、“以良家子選入掖庭”(《后漢書·南匈奴列傳》),也就是說,此時王昭君仍然是一介平頭百姓。和親要求身份對等,而昭君以如此身份出塞,呼韓邪單于還樂得屁顛屁顛的,居然還封昭君為“寧胡閼氏”;“寧胡”二字,顯然是漢元帝所賜,多么輕蔑的封號啊!可見這根本不是和親,而是漢朝把匈奴當作屬國的待遇。

    區別是否“和親”非常重要。如上所述,昭君出塞,并非和親,只是大漢賞賜給匈奴的一件禮物而已。這件禮物的意義非常重大,它表明漢朝和匈奴的關系已經徹底倒置。漢朝已經強大到根本不必擔心外族入侵,根本不需要屈辱地和親的程度;而返觀匈奴,呼韓邪單于這個不爭氣的最高首領,完全喪失了上進之心,滿足地托庇于漢朝的強大羽翼之下。

    所以,兩漢書從未說過昭君出塞是“和親”,班固和范曄的態度很驕傲,恰與漢元帝將昭君“賜單于”的態度一致。而漢元帝本人恰恰是漢帝國由盛轉衰的一道分水嶺。他不需要掩飾,他是強盛的一代。自此之后,不知從何年何月起,虛弱又虛偽的國家意識形態開始重塑“昭君出塞”的意義,賞賜遂變為和親,壓迫遂變為平等,民族矛盾遂變為民族團結。表面上,國家意識形態/大漢族沙文主義刻意制造一種民族對等的假象,以掩蓋骨子里的凡異族皆為夷狄的歧視,因此才會大肆宣揚昭君是“民族團結”的象征。

    國家話語和民間傳說意淫了昭君兩千多年。

 

    但是,這種狀況卻成全了王昭君。

    王昭君的確是個奇女子,在那個人不由己的時代,她卻憑借智慧和良好的判斷力,勇敢地抓住機遇,奇跡般地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在漢元帝賞賜呼韓邪單于的關鍵時刻,她審時度勢,毅然挺身而出,“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千載之下,昭君如同親睹的出場,以在漢宮最后最美麗的一次亮相,告誡所有的姐妹:命運掌握在皇帝的手里,也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與其在這監獄般的漢宮里幽閉至死,不如遠赴大漠,開始艱苦但是更富有挑戰力的新生。好像是對昭君此次亮相的預言,此前一百年,漢武帝在掖庭設掖庭獄,專門關押犯罪的宮人。掖庭,真的成了后宮三千佳麗遼闊的監獄。

    如此奇女子,《后漢書·南匈奴列傳》居然說她“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把昭君有膽有識的行為歸結為見不到皇帝的“悲怨”,賭氣所為,未免太也小覷了昭君。

 

    背倚著國家意識形態的闊大遠景,文人騷客們永遠不會甘居人后,他們也加入了意淫的大合唱。在他們的眼中筆底,昭君的自主選擇卻成了他們憐香惜玉的理由。

    東漢蔡邕(即蔡文姬的父親)在《琴操》一書中如此胡編亂造昭君的結局:

 

    單于死,子世達立。昭君謂之曰:為胡者妻母,為秦者更娶。世達曰:欲作胡禮。昭君乃吞藥而死。

 

    《后漢書·南匈奴列傳》載:呼韓邪單于死后,前妻的兒子繼位,按照匈奴的習俗,娶后母王昭君為妻,仍為閼氏。不獨此,匈奴尚有兄死弟繼的傳統。當年漢高祖劉邦和冒頓單于結為兄弟,在劉邦,可能只是權宜之計;但是匈奴沒有漢人的奸狡,劉邦死后,冒頓單于以兄弟的身份,真心實意地給呂后寫信說:“孤僨之君,生于沮澤之中,長于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愿游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無。”——陛下你現在孤身一人,和我一樣都是獨居。兩主失去了配偶,都不快樂,也沒有什么可以用來娛樂的,我愿意拿我所有的,換取您沒有的。“愿以所有,易其所無”是性關系的隱語。顯然,冒頓單于真的以弟自居,愿意幫助兄長的妻子解決獨居寂寞的問題。

    而蔡邕竟然罔顧史實,也根本不懂匈奴的習俗,在臆想中,用漢人的綱常倫理這劑毒藥殺死了昭君,圓了他的貞節之夢。不知道是不是對蔡邕意淫的報復,二百年后,他的女兒,著名的蔡文姬也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左賢王,并且留下了一雙兒女。

    到了晉朝的《西京雜記》,意淫開始升級。《西京雜記》虛構了一個叫毛延壽的畫工,因為昭君不肯賄賂他,就把昭君畫得很丑。結果嫁給呼韓邪單于的時候,“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國,故不復更人。”然后把牽涉此事的畫工統統殺了。這就不僅不承認昭君的自主選擇,甚至假想了一個外力,暗示昭君被丑化才導致了悲慘命運。

    至于后來包括杜甫、王安石在內的無數名家巨擘吟詠昭君,俱稱她為“明妃”(晉人為避司馬昭諱,改昭君為明君),就更讓人肉麻了。昭君何嘗做過妃子?嫁到匈奴,昭君做的是閼氏(皇后);未嫁之前,在漢宮中,昭君的名分是“待詔掖庭”,《漢書》應劭注:“郡國獻女,未御見,須命于掖庭,故曰待詔。”尚處于“待詔”的初級階段,連皇帝的面都沒有見過,談何冊封為妃?“明妃”的稱呼顯然是擬漢元帝口吻。元帝初見昭君,驚為天人,可是又不能失信于“蠻夷”。于是深自后悔。以至后來有人附會說昭君離宮四個月后元帝就駕崩了,是因為過度思念昭君所致。那些被搔到癢處,撥亂芳心的政壇文壇大儒們,如此惟妙惟肖地替漢元帝在陰間圓房,意淫的功夫可實在是高明得很哪。

    至此,昭君被正式定位成因遠嫁匈奴而被同情的對象。政治和文學的雙重意淫合流,以至于《昭君怨》毫無異議地成了古箏的一首名曲。

 

    略記昭君后事如下:

    昭君非常幸運,剛剛離開漢宮四個月,漢元帝就病死了。如果不及時離宮,還不知道等待著她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命運呢。

    到匈奴第二年(前32年),昭君生了一個兒子,叫伊屠智牙師,被封為右日逐王。

    第三年(前31年),呼韓邪單于死,前妻的長子雕陶莫皋繼位,稱復株累單于。按照舊俗,昭君又嫁給了他,生二女。

    王昭君入鄉隨俗,完全融入了匈奴社會,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匈奴人。

    昭君死后,一直到王莽時期,她的女兒、女婿、外孫們仍然活躍在漢匈之間。

    而青冢,這座埋葬昭君的墓,蒙語稱“特木爾烏爾虎”,意為“鐵壘”,是匈奴人對這位選擇了奇特命運,剛強如鐵的奇女子的最好紀念。

    是的,它僅僅是一座關乎個人人格和魅力的紀念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馬致遠的《漢宮秋》:顛覆昭君的真實歷史,卻仍是杰出的歷史劇
王昭君真相:是“王檣”而非“王嬙”
昭君出塞 - 歷史故事
昭君出塞之謎:為何三年沒有得到皇上臨幸
中國美術史研究中文獻系統與圖像系統二重關聯問題
【古詩詞】王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女“間諜”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华县| 漳州市| 黔江区| 福泉市| 河东区| 铅山县| 嵊泗县| 弥渡县| 会昌县| 衡山县| 东辽县| 威海市| 中江县| 武威市| 定州市| 海伦市| 陆良县| 江达县| 洛隆县| 图们市| 南宁市| 怀集县| 陆川县| 广宁县| 沂水县| 明光市| 枣庄市| 东安县| 封丘县| 新干县| 镶黄旗| 长阳| 涞水县| 天峻县| 拉萨市| 溧阳市| 富平县| 栖霞市| 寻甸| 五家渠市| 边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