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易經六十四卦之泰卦詳解

易經泰卦:行動變革的辯證法

【原文】

(乾下坤上)泰①:小去大來②

初九:拔茅茹(3),以其匯(4)。征,吉。

九二:包荒(5),用馮河(6),不遐遺(7)。朋亡,上尚于中行(8)。

九三:無平不陂(9),無去不復。艱貞(10),無咎。勿恤,其孚(11)于食,有福。

六四:翩翩(12),不富以其鄰(13),不戒以孚(14)。

六五:帝乙回妹(15),以祉(16),元吉。

上六:城復于隍(17),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自邑告命。貞吝

【釋義】

①泰是本卦標題問題。泰的意義是交通以及暢,卦象為示意地的“坤”以及示意天的“乾”相疊加,以示陰陽交通以及暢。全卦內容重要講對待峙面的彼此轉化。②小去大來:掉往的小,獲上的大。③茅茹:一種可作紅色染料的草。(4)匯:品種。(5)包:用作“枹”,指枹瓜。荒:空。包荒:將枹瓜挖空(用來綁在身上渡河)。(6)馮(ping)用作“淜”,徒步過河鳴淜。(7)不遐:不至于。遺:下降,下沉。(8)上尚:獲上副手。中行:中途,半路上。(9)陂:斜坡。(10)艱:通“旱”。艱貞:占問旱災。(11)孚:置信。其孚于食:置信糧食不可問題。(12)翩翩:用作“諞諞”,意義是巧語善辯,說流言。(13)富:用作“福”。不富:遭殃。以:拖累。(14)戒:警備。孚:俘虜。(15)帝乙:殷代著末第二個帝王,紂王的父親。回:嫁。妹:奼女。(16)祉(ZhT):福。以祉:有福,上福;隍:沒有水的護城濠(有水的護城濠鳴池)。

【解釋】

泰卦:由小利轉為大利,利市。

初九:拔掉落茅茄草,按它的品種特征來鑒別。行入,。

九二:把匏瓜挖空,用它來渡河,不至于下沉。財物喪掉了,半路上又獲上別人副手。

九三:平地總會變成起伏的斜坡,外出分間隔盡劃分終回要返歸。占問旱情,沒有災難。不用郁悒,置信會有糧食吃,會有福澤。

六四:騙人說流言,使左近的人一同遭殃,沒有提防,還有人成為了俘虜。

六五:殷王帝乙把女兒嫁給周文王,因此上福,大吉大利。

上六:城墻被攻破,傾圮在城濠中。從邑中傳來呼喚,要中止打擊。占問獲上不的征象。

【解析】

中國傳統頭腦望重對待峙面的彼此轉化,在周易中已經初露端倪。往后的歷代頭腦家時時談到這方面的問題,將這方面的頭腦時時深化光大。老子等于一個突出代表。

對待峙面的彼此轉化,中心等于一個相彼此同、轉移的問題。天與地、自然與人類、國度與國度、一群人同另外一群人、國君與臣民、丈夫與妻子,都存在彼此接頭以及類似的問題。公例暢,暢則以及,以及則萬物暢旺強大。對待峙、對待峙,只能招致敵意、矛盾抵牾,甚至暴力戰爭。今世社會中的人們,已經越來越了解到了彼此類似與以及諧鋪開的首要性。

前人群情對待峙面轉化的安身點在一個“以及”字,向他們更瞅重的是雙方的轉化:由生到作古,由盛到衰,由好變壞,由大到小,由福到禍。轉化入程等于一個行動以及變革的入程,這標明他們是用動態的不雅念來對待萬事萬物的存在。個中既有起源于真實生計的切身段悟(“包荒,用馮河,不遐遺。”),也有理性籠統的思辨(“無平不陂,無去不復。”),應該說是相稱深進。咱們此刻更入一步了解到,對待峙轉化需求確定的條件,例如由質變到質變例如運用手藝本領能耐或者政治、軍事能耐,而咱們一向不應忘卻的是前人早已經理會了的事理:萬物順遂以及暢等于泰。

泰卦

泰:小去大來,吉亨。

泰卦:小人往,大人來,吉利知曉。

泰卦是下乾上坤,地天泰卦。序卦傳:“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人必推廣禮節然后高低上其愉逸,故泰卦在履卦以后。

下卦為內,上卦為外,卦爻由內到外曰去,由外到內曰來。坤為小人,乾為大人。坤在外,故曰“小去”,乾在內,故曰“大來”。詳細見下邊的彖傳。

彖曰:泰,小去大來,吉亨。則是寰宇交而萬物通也,高低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性消也。

彖傳說:泰卦,小人往而大人來,吉利知曉。意義是寰宇訂交而萬物流利,高低訂交而同船共濟。內陽剛而外陰柔,內剛健而外柔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之道在增進,小人之道在衰減。

泰卦論說了宇宙人生處于流利時的行動規律。寰宇何以暢達?天之陽氣降低,地之陰氣上升,組成天鄙人而地在上的狀態,如此寰宇訂交,萬物流利。人事何以流利?居上位之君體恤鄙人之民情,鄙人之民意能上達于朝廷,則高低同船共濟,社會以及諧。

泰卦的陰陽屬性是內陽而外陰,泰卦的固守屬性是內剛健而外柔順,泰卦的人文屬性是內君子而外小人。泰卦的社會屬性是君子道長而小人性消。“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認為以及”是老子兌泰卦的完滿總結。

泰卦下乾陽上坤陰,六爻的行動是從下去上,乾卦的三陽在接連增進,坤卦的三陰在衰退,著末的目的等于六爻純陽的乾卦。此闡發咱們的社會是一半黑暗,一半亮光,假若社會的鋪開標的目的是泰卦的“君子道長而小人性消”,那么將來斷定是乾卦“見群龍無首”的大同全國。

一樣,一小我也是半善半惡,假若做到“內君子而外小人”,也等于“內方外圓”,“內修德而外遵法”,那他等于一個亮光通行的人。說“外小人”而不說“外君子”,蓋小人時常以君子之貌呈現于世也。

象曰:寰宇交,泰;后以財整寰宇之道,輔相寰宇之宜,以閣下民。

象傳說:寰宇二氣訂交,這等于泰卦;君王因此裁整寰宇之大道,布施寰宇之上當,用來幫手護佑蒼生。

后,君王。財成,謂裁節調解。財,通“裁”。輔相,謂幫手襄助。相,助也。閣下,通“佐佑”,謂幫手保佑。

寰宇訂交以氣,人之訂交以心。由于泰卦論說的是宇宙人生處于流利時的行動規律,因而泰卦就成為了帝王辦理社會的規律,君王憑據寰宇陰陽之道裁成禮樂法度,憑據寰宇情形之變革上當,布施平民按時弄好四季農業破鈔,因此幫手保佑蒼生,使蒼生身心上以安康。

社會有上層修筑與經濟根蒂根基,裁整寰宇之大道,擬訂禮樂法度,屬于上層修筑;布施寰宇之上當,弄好四季農業破鈔,屬于經濟根蒂根基。

初九:拔茅茹,以其匯,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初九:選取茅草,根相牽聯,同質匯聚,前行吉利。象傳說:選取茅草,前行吉利,由于志向在外。

初九動,乾變巽,巽為木,為白,引申為茅根。茹,根相牽引之狀。茅根白色牽聯而生與公開,陽爻為白色,與地天泰卦之象極度吻合。乾卦的三個陽爻,就像白茅根牽聯匯聚。

初九陽剛處下當位,與六三相應,志在上行,所說志在外也,所曩昔行吉利。

說卦傳補遺:巽為白茅

巽為白茅,另見于大過卦,下巽上兌,初六“藉用白茅”。而泰卦以后的否卦初六爻辭與泰卦同為“拔茅茹”,蓋初六動,坤變震,震為萑葦,為蕃鮮,亦可引申為茅茹。因泰否之初爻變卦巽震,故曰“拔”,拔,動也。大過初爻不用變卦,唯用原經卦巽,故曰“藉”,藉,靜也。

爻之辭,若取之原卦,則是靜態之義;若取之變卦,則是厘革之義。:此筆者所新發現者。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上尚于中行。

象曰:包荒,上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九二:容納空闊,徒步過河,不漏失遙方賢者,也不損人利己,受到推崇是因行于中道。象傳說:容納空闊,受到推崇是因行于中道,至公至正。

包荒:九二與六五相應,因此下乾卦與上坤卦覺上,故九二容納寰宇。

用馮河:馮(馮píng),即憑(凴)。徒步過河。互卦(互體)二至四兌為澤,引申為河,三至五為震,震為足。又二爻動,變卦離,離為為鱉,為蟹,為蠃,為龜,取之變卦,則是厘革之義,如水族龜鱉之涉河,分別互體震足、兌河澤,則其象為:不用船舟而徒步過河。

不遐遺,朋亡:遐(xiá),指乾卦,天之遙,遙方的賢者,君子;朋,指坤卦(坤卦辭見“朋”),指損人利己,小人。因乾增坤消,所以不漏失遙方賢者,也不損人利己。

上尚于中行:指九二之德,居于中位,與六五君上相應。又因變卦離,離為日,故曰光大。

九三:無平不陂,無去不復,艱珍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無去不復,寰宇際也。

九三:沒有不竭平整而不歪斜的,沒有不竭行入而不歸回的,在艱巨中正定就沒有災難,不用郁悒,維持誠信;在飲食上有福可享。象傳說:沒有不竭行入而不歸回的,由于正處于寰宇交卸之際。

無平不陂,無去不復:陂(bēi),歪斜。九三正處于下乾上坤寰宇陰陽交卸處,坤為地,大地沒有不竭平整而不歪斜的;乾主健行,坤主安全,沒有不竭行入而不歸回的。

艱珍無咎,勿恤其孚:三多兇,陰陽改變必有辛勞,若能維持正定,可貫注三之兇也。恤,憂。孚,信。變革之際分外要維持誠信,如此則不用郁悒。珍,內心正固;孚,取信于外。九三剛爻居于陽位,與上六相應,所之內珍而外孚。

于食有福:此句言卦象,三爻動,下卦乾變兌。乾為天,為金玉,引申為福。兌為口,引申為飲食,故曰于食有福。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掉實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六四:輕盈翱翔,不富實,是由于它相鄰的;不警戒,由于誠信。象傳說:輕盈翱翔,不富實,由于都掉往陽實。不警戒,是由于內心愿意如此。

翩翩:六四入進上卦坤,三爻陰柔,取四爻動,釀成震卦,震為動,陰柔之動,故曰翩翩。

不富,以其鄰:易以陰虛無陽為不富,六四與其相鄰之六5、上六皆陰爻,故不富。

不戒以孚,中心愿也:六四與初九相應而誠信,此兩廂甘心,故曰中心愿也。

六五:帝乙回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六五:帝乙下嫁其妹,取上福氣所致為吉利。象傳說:取上福氣所致為吉利,是由于居中而完本錢人的愿看。

帝乙回妹:五爻是天子之位,故于六五稱帝乙,陰爻有似王者嫁妹。帝乙,商代帝王,或者謂商湯,或者謂微子、紂王之父。詳見后孔子冤家陽虎為趙簡子卜筮周易。回:女子出嫁曰回。

“帝乙回妹”爻辭另見于回妹卦之六五,回妹卦下兌上震,少女配于長男之象。泰卦二至四為兌,三至五為震,互體為回妹卦,此周易古經用互體之證。

祉,福,謂取上福氣。

中以行愿:六五以柔中,下應九二之剛中,2、五皆中正,為泰之主,以中交中,行其所愿而成泰。

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珍吝。

象曰:城復于隍,其命亂也。

上六:城墻傾圮在壕溝里,不能出動戎行,從鄉邑傳來呼喚,正固將有堅苦。象傳說:城墻傾圮在壕溝里,命運鋪開已經趨于敗亂。

上六居泰之極,處于泰極否來、物極必反之時,宛如城墻傾圮在壕溝里。當此之時,居高位者,切不成興兵妄動,當承受邑人之勸戒,謹守正道,或者可貫注災吝。

城復于隍:復,通“覆”。隍,城下溝也,無水曰隍,有水曰池。六爻動,上卦坤變艮,取之變卦,用其厘革之義,艮為止,為門闕,引申為城墻,厘革之義就是城墻傾圮。

勿用師,自邑告命:六爻為宗廟,古時侯帝王誓師大會、頒賜爵命平常都在宗廟舉辦。所以這里提到師以及命。下卦三陽自下而來,此權益在鄉邑(二爻為大夫,邑為大夫封地),所以不成收兵,承受邑人之勸戒。

孔子冤家陽虎為趙簡子卜筮周易

陽虎之于孔子,如提婆達多之于佛陀,猶大之于耶穌。陽虎對待孔子成圣歷程的熬煉起到了極大的促成感召。

列子一書中對待孔子終生所遭遇的考驗回納綜合為四:“窮于商周,圍于陳蔡,受屈于季氏,見辱于陽虎。”個中兩難(圍于陳蔡以及見辱于陽虎)與陽虎有著直接的聯系相干,另兩難亦或者多或者少與陽虎有確定的干系。

陽虎(生卒年不詳):姬姓,陽氏,名虎,一名貨。年歲后期魯國人,季孫氏家臣。他以季孫家臣之身,毫無豐碩家底與政治后臺,卻可以躋身魯國卿大夫行列步隊,從而唆使三桓,執政魯國,開魯國“陪臣執國政”的先河。所以陽虎是一位有才無德之人。

陽虎后來在魯國掉勢,先跑到齊,后又奔晉投趙簡子。這位趙簡子其優越的機謀之術控制著這位野心家陽虎,功能趙氏因陽虎之才而獲上大治,趙簡子終究成為晉國最富強盛年夜的世卿。

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晉國的趙鞅(即趙簡子)欲援鄭而伐宋,陽虎用周易占筮,獲上泰卦變成需卦,也等于泰卦的六五爻:“帝乙回妹,以祉元吉”,陽虎說:“宋國正在吉利時,不能以他為敵。微子啟,是帝乙的大兒子。宋國以及鄭國,是娘舅以及外甥的干系。福祉,是爵祿。帝乙下嫁其妹取上福氣所致為吉利,大師那里可以吉利?”因而晉國就不往援鄭伐宋。

微子啟與紂王都是帝乙的兒子,巨賈淪亡后,周武王命微子啟接連殷祀,封于宋,為宋國鼻祖。泰卦六五言“帝乙回妹,以祉元吉”,宋國是帝乙以后,宋國必大吉,所以不成伐宋。

對待“帝乙回妹”帝乙的,孔子時期已經有兩種說法,陽虎的是紂王之父帝乙,而孔子的知名弟子子夏說帝乙是商湯:“帝乙回妹,湯之回妹也。湯一曰天乙。”

泰卦卦象。上坤下乾。地在天上。乃寰宇訂交。乾坤彼此之象。卦爻三陰三陽。高低相稱。內皮毛上。升降相調。剛柔相濟。在前數卦。自屯蒙往后。皆為陰陽錯行。剛柔消長。不可分比喻。其數雜。其用動。其行無定。其德多方。故其象難解。而福禍不一。至泰則不然。乾陽居內。而占卦之半。坤陰在外。亦占卦之半。順卦位之序。以判內外。畫掃數之半。認為陰陽。而能以剛承柔。以上接下。天自高而自卑。地自下而上。氣通而孚度。德合而合時。乃交相為用之道也。陽以陰用。陰以陽行。此至道之則也。陽主升。而始于下。陰主降。而發于上。此劈頭一直。順應上當也。故在一歲。舂夏之時。天道下行。地道上濟。寰宇氣交。生化乃成。泰卦之象也。生化既繁。亮光乃昭。物有以眾。德用乃弘。情形以以及。民生乃康。此泰卦之象。為康以及發育之時。清幽沉著舒適均寧之日。在世為平定。在年為大有。在民為治安。在國為盛美。乃上治之紀也。如日之春如風之溫。如地之平。如水之清。悠然以生。夷然以成。以及樂親悅。不相懷疑。平定妥帖。不有陵傾。乃道之既成。德之已經明。寰宇康寧。乾坤自平。更何物之不全。事之倒楣哉。故曰泰。言至寬無垠。至遙無阻。囊括萬有。以盈以阜也。故中心坦白曰恬然。高枕無憂之至也。頌上世日泰鴻。泰一。稱上治曰泰平。以其至矣。字亦作太。凡無可加者曰太。泰之為泰。固無以過矣。

泰字原同大字。稱大者、則用大。若至大而重讀之。逐轉為太字。其實一字也。后人分為大太二字。又作泰字。泰亦通汰。皆普遍之意。言語中稱過甚者曰泰。或者即用太字。如忒字意。有分外之義。故太一者至一也。太極者至極也。今卦名不用太而用泰者。以其兼含開闊之意。且知曉無阻。勻稱無垠也。泰字下從水。言如水之無涯涘也。上從三人。志其眾也。亦可視作天字與大字之合書。不過喻其大耳。卦合乾坤。可見取象之大。所包之廣。而上有天字。下為水字。上本乾卦之象。下取坤卦后天代以坎水之象。又取河圖天終生水之義。上為天一。下為水。則乾坤乃相生以成物。非如先天之高低對待峙。高下懸盡。故寓其意于泰字焉。又泰字上半。即春字上半。春字亦取天大之義。皆言天所生成萬物。成其博識博大之德耳。泰卦本乾坤合德。生成備用。陰陽異化人物康阜之時。字象與卦象皆相合。字義與卦意皆相應也。而一言釋之。則泰者亨也。利之所見也。本乾之道以成亨。本坤之道認為利。在乾卦辭。乾始能以美利利世界。又乾元而利市也。可見泰之成用。全本乾之用。乾無形。其用皆見于坤。則乾之亨利。即坤之亨利。二者合而為泰之亨利。故泰之為泰亨也。利世界而不絕。是謂大利。無物不受其德。是謂財主。言知曉世界無不泰也。在道為大。在德為通。前入一切而絕宜。包舉萬端而皆利。故周易上經。以此卦為最盛。比之下經既濟。尤有過焉。則以其氣之以及。而數之平也。道之全。而德之溥也。后天生化。至此備矣。乾坤之用。至此具矣。故以之繼履。履者世界之所以定也。萬物之所以安也。安且定。則恬然矣。故有履。然后能泰。泰見然后履道以成。履用以久。此圣人致平定之世。必由于禮也。依禮以立。然后人生上全物育上繁。無爭無仇。無憂無害。然后人物同泰,然后世界皆泰。豈非寰宇之德所成。乾坤生化之功所底耶。豈非圣人教育之道而至。禮樂齊一之效所為耶。夫圣人與寰宇同德。與乾坤同用。而御之以禮。施之以教而已經。泰果無由至哉。寰宇一日不交。乾坤暫時不會則世界否塞。生化且斷。禮教一日弗成。圣人之道暫時不繼。則家國危始。民物煩憂。尚何泰之看哉。故泰基于天。而成于人。發于數。而底于事。行于氣。而應于物者。非易致也。圣人無私。則亨利者。世界之所公也。正如乾坤之合為泰非自為也。時至自合。道至自成。故繼履者泰也。時過則遷。用極則變。故繼泰者否也。一反一復。乃見天數。一通一塞。乃見時運。勖哉人乎。毋自償其事。而為天所棄乎。天所予者。功業自豪。天所棄者。敗辱自深,故在泰爻曰包荒。在否爻日包羞。是在人之自擇耳。

泰小去大來吉亨

此泰卦彖辭。總指全卦之用也。泰之為義已經見前。小大者、指陰陽。去來者、指升降。泰上坤下乾。陽始陰終。而自寰宇言之。天上公開。乃其體也。天降地升。則其用也。今泰卦世界地上。正孚寰宇之用。故有去來之稱。天為陽、鄙人而上升。地為陰。在上而降低。是陽為來。陰為去。陽大陰小。故曰小去大來。猶言去者小。而來者大也。又陽主生。陰主成。陽主始。陰主終。生始無絕。故為大。成終有窮故為小。今泰卦以乾始坤終。乾下復上。坤上還下。亦為去來之象。而乾無絕。坤有終亦稱小去大來。且全易卦皆發于乾。則乾為各卦之本。坤自乾變也。由乾而坤。自成去。由坤復乾自成來。乾去變坤。為有限者。故仍必復。坤來返乾。為不動者。故為歸復。亦小去大來之象也。泰與否反。泰為小去大來。否為大去小來。蓋泰之訂交。去者短狹。來者廣長。乾坤互抱。其氣周迥。其道紆遙。循環不休。以生化萬物。故為小住大來。否則反是。故為大去小來。去者、往也已經也。縮也。減也。來者。入也末至也。加也。踐諾也。泰為小去大來。明其為生化無絕。育成無量。其數不成紀也。否則反是。易往后天為準。故重來而輕去。傳曰數去者順。知來者逆。易逆數也。言全易為求知來者之象。故重在逆數。逆者迎而取之也。知者推而上之也。世間生化由簡入繁。由寡入眾。由亂入治。由陋入精。此自然之理。必至之數也。故重來而輕去。泰小去大來。恰孚易旨。所利亨于物者。皆來也。其倒楣亨者。則去矣。故為治安之世。為繁美之時。以寰宇相成。陰陽相以及。以開其化而致其政。蓋乾坤相合。剛柔相宜。以成其用。以達其德。故有吉亨之占也。小去大來。陽長陰消。剛中柔外。利己利物。所過者無論。所來者無不善。曰吉亨。言利市。至無絕也。

彖曰泰小去大來吉亨則是寰宇交而萬物通也高低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言泰卦之德用。所關極大。所系極眾。其最要者。本乾之健。用坤之順。躲陽于內。行陰于外。乃泰之轉義。彖辭之大旨也。既孚乾坤之道。合寰宇之德。剛柔交而高低接。內外一而往處同。氣包萬方。而理通一切。精育萬物。而神用無量。寰宇周旋。人去世育。道溝通物。用不殊方。志意雷同德業相濟。大則無外。細則無內。上則通神。下則齊物。以生育變革。而無不適。以動靜辟闔而無不宜。掌管至中而動作至以及。區別至精。而調解至神。故能表里陰陽。綱維寰宇。日月不掉其度。山河不差其儀萬物咸亨。庶類同泰。是活著界為君子在位。小人棄捐。君子道長。小人道消。蓋君子體陽。小人體陰。君子用柔。小人用剛。君子治內。小人治外。君子利物。小人利己。道不同也。志辨別也。故泰平之世。君子入用。離亂之紀。小人幸運。其行固異。其事業自殊。泰之為泰。仁認為志。智認為識。忠恕認為世界。禮義認為政教。無黨無偏。悍戾清淡。無偏無黨。悍戾蕩蕩。無反無側悍戾正大。皆泰之德用也。悍戾者至道也。圣人之道也。王者規律寰宇。仿效陰陽。如日月之代明。如年歲之遞壇。無私利。無過不及。無朋比異同。無奸邪反覆。巧取強奪。故底于泰平。言能至平也。平則均。均則以及。以及則安泰。以乾坤兩上其平。陰陽至均。健順至以及故一切皆安。安則生化日盛。榮美日增。故泰卦為盛世。為旺時。為正道。為君子之德業。比之于家。父子佳耦兄弟。各絕其道。各具其德。以以及以安。則家境必昌。比之于國。君臣高低。官吏人民。各絕其道。各具其德。以以及以安。則國治必隆。高低各如其分。利物利人。生成各如其志。成己成物。故為泰。謂其平也。唯平乃泰。有一不平。則不泰矣。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惡人上福。惡人予罰。正天道之常。道理之平也。若反是君子被斥。小人盈庭。陰險為政。霸道以逞。則世界不平。兆民忿恨。高低相賊。挨次陵夷。是為否世。乃泰之反其所以然者。掉其勻稱也。凡物或者事。莫不有陰陽二者。莫不有勻稱與傾偏。勻稱則泰。傾偏則否。此理也。亦數也。泰之以及安。以乾坤勻稱,陰陽諧以及。健順相應剛柔相成也。故無不宜。萬物同亨。庶類同吉。非一人一事之利也。非為君或者民。非為己或者物也。而皆利之。是謂財主。言無不亨也。氣交則通。數孚則達。故亨者。乾之所覆。坤之所載。無不亨也。以君子之道。正如是耳。所謂吉者。由亨而吉。由吉以亨。世界同亨。世界同吉。則誠泰矣。

再是卦重在高低健順恰上其當。亦如履也。尊者自卑。高者自下。則易得上其平。故陽貴能陰用。剛貴能柔用。泰之德用。正以乾坤能相濟相成耳。不獨人事所貴。天道亦復如是。人之修道。亦當深體此義。由后天言之。泰否即既濟末濟。泰與既濟皆取此義。亦全易之義。蓋莫不以逆舉動順也。逆則知來。而吉亨正在此逆字中。然逆者乃迎而推之。非興天數背行也。以逆而以及。乃寶貴。若背行是后面。能否與末濟也。此處宜細思之。

易卦由乾坤至泰否。為一大節。乃寰宇之數。已經交互成行。乾坤之道。己分合成序。履之所以辨也。定也。畜之所以育也、全也。萬物皆上其生矣。各安其所矣,是寰宇生成之德已經備。乾坤尊卑之分已經明。而世界治平。人物亨吉。而泰卦以成象。因而易之為易。已經自成一大循環。人世之為治亂。亦自分一大階段。是謂之世紀之樞也。故乾坤至泰為交合。至否為別離。一闔一開。而家數以見。一聚一散,而事物以繁。是在天道無為自化之時。漸進進道有條為理之際,圣者合天而亂世安民。妄者逆天而亂邦禍眾。皆緣于人事之異。而以見泰否之互成。是世界者、人治之。人亂之。泰者、人而至之。否者、人所使之。天道固自循環。而在人事之相孚也。故有服然后有泰。忘履然后有否。乾坤交合之氣。至泰而大光。寰宇生成之德至泰而大顯。于是泰為及時之化。上治之世。為元亨之道。為利貞之功。蓋乾坤四德。肯見于泰。而內有其守。外致其用也。故泰者亨也利也。彖稱為吉亨。指其外功也。有履之元貞在內、故也。吉即利也。陰順陽正。天先地從。故善始善終。有生有成。而世界皆亨。萬物同利矣。此泰之所認為泰也。泰大也。古通用。

又曰。泰卦為正月卦。乃三陽三陰平分之數。自一陽來復。二陽臨。至三陽泰。皆陰中生陽。陰日消。陽日長。冬絕春來。而寰宇捆縕。萬物生育。是春令見于泰。春政成于泰。于是泰春首。春與泰同頭。而下一為日。一為水。正后天坎離代乾坤之用。主生化之源也。水與日、為一切生化之本。缺一則不生不化。無水則枯。無日則凍。冬令冰涼。萬物凋萎者。即水日欠缺也。欠缺由于寰宇不交。陰陽間隔距離。日不為煖。則物寒而發火少。水不為潤。則物燥而生意掉。必待春月。寰宇始交。陰陽以以及。水溫而澤。日煖而蒸。萬物萌芽。情形溫文,此既泰卦之小象也。寰宇之大。生化之弘。猶必待泰然后見其功。至春然后成其用者。實以二氣之調為不隨意馬虎也。必剛柔相濟。升降相上。一元隨化。五行周流。然后孕育無垠。生成不已經。可見泰運之有期也。一年僅有度春風。百世僅有逢泰運。必天人相合。禮教并隆。圣德在朝。仁義為政。方可冀平定之治。成泰階之時。以孚乾坤元亨之德。見陰陽造化之神也。故泰運難期。而否世易至。非獨天道也。人事亦在其賁焉。世無堯舜之君。誰成唐虞之治哉。故泰否相繼。而人民終苦多難。

象曰寰宇交泰后以財整寰宇之道補相寰宇之宜以閣下民

此申釋全卦象義。以明人道也。泰卦既以乾坤合德。寰宇同泰。以生成萬物。長養萬民。則居寰宇當中者。并稱三才之人。亦當體寰宇之仁。整寰宇之道。化行世界。以教育民。治整世界。以利養民。予之以生育安適。籍之以以及樂平易。大而異化。小而永宜。裕后而無量。承先于不替。方足以孚泰之道。致泰之甪。而全泰之功也。故交類有主。國度有君。世界有后。為以代行寰宇之政。廣及乾坤之德。以涵養之。辦理之。以閣下斯民。而達乎泰世。此固天之所命而賴有人以順承之。正如坤之合乾。地之順天。無微不至。無曲不達。故天道因人而見。易教因人而行。泰以人成。世以人治。此天人相應之極。而為神形高低交契無間之盛世也。故泰之體。出于寰宇自然。泰之用。依于圣王政教。此禮治之所肇。人文之所建也。禮以開平定。人以成大德。天道照臨于上。神功潛運于中。則風雨以時。冷暑不忒。財物豐阜。人民安康。世界樂嬉。不知帝力。國度富盛。不見人功。誰為致之。蓋天所降命之君師也。君而兼師。政而合教。禮行而刑措。化及而令簡。上清下寧。遙懷近悅。是謂無為之治。唐虞之際。大同之期也。故辭極言人君之功。以適于交泰之德。涵養之力。以孚于寰宇之以及。唯以及乃宜。唯宜乃利。唯利乃亨。斯成亨吉之象。而上以及平之占也。

后、帝也主也。以泰之用。必有后致使之。中庸所謂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必有德有位。然后能為之。泰由履來。平定由禮教啟。此辭之必稱后也。又后同后。言寰宇交泰以后。人乃應之。以整寰宇之道。以泰否皆天道。人所以順承者。必因泰而致之。故彖辭首言天道。次及人事。雖運會出于自然。而固守必徵諸人力。君子以道長而入用。小人以道消而退斥。即人能孚寰宇之德。然后能成世之泰也。天道在前。人道在后。先后相及。而寰宇交泰者。乃成天人交泰矣。故稱后以明人功耳。財與裁栽才古皆通用。辭稱財成。言因寰宇之利以利物。而財以阜物以豐也。有天時者。必絕天時。有天時者。必上人以及。三者俱備。事無不可。功無不舉。故大學稱、有土斯有財有用。而先在有人。易傳曰、何以聚人曰財。皆言財用不成少。而國以治平。世界以安者。必先理財。故辭稱財成。且兼含裁成栽成之意。言有財然后能裁成之。或者栽成之。裁言平準。栽言拔擢。不過志于成而巳。又包才義者。才與才哉二字原通。以有此才成耳。亦若曰此足致使于成。才固同材。言有此材而用之上當。則何為不可。故財成蓋括此數義。其最要者。有天之時。地之利。認為人之財。則上人之以及者。寧有不達寰宇之道。整寰宇之物者乎。圣王治平世界。必因寰宇之因緣。人物之集中。上以契其肉體。下以納其物力。故盛世必有樂歲。治國必多富民。利用阜生。必因天時天時。人回物與。必由生育安適。故寰宇交泰。恰以備后之用也。后因之以財整寰宇之道。而輔相寰宇之宜。以閣下民。則民物同康。世界無不泰矣。輔相者因時而時之。因利而利之。冷暑有時偶爾。燥濕各利。必輔以導之。相以辨之。宜寰宇之宜。而絕時利之用。閣下者教化之事也。神農播百谷。而民粒食。軒轅制衣裳。而民被服。凡寰宇之一切以導民破鈔。即寰宇之所能以授民斥地者。皆閣下之事也。文化之美備。風習之淳良。生計之安適。起居之便當。莫非吾后閣下之功。以此而民泰矣。而國泰矣。而世界皆泰矣。則所渭寰宇交泰者。賴有后致使之成之。認為世泰。可是后之功大矣。后之德至矣。辭之所指。固已經絕其意矣。安上長有此人認為民后哉。

初九拔茅茹以其匯征吉

此遙古九爻辭。言初爻之用也。遙古九即乾初九。而乾之上有坤。則用異乎乾。乾為潛龍勿用。以陽之升于地中也。遙古九。為陽之蓄而待發。且天道上。地道卑。今乾居下。其志在升。乾主升始。其用在動。故爻辭曰拔茅茹以其匯、征吉。茅者、用以包物。茹者、根也。皮也。匯。類也。聚也。初九陽初動。故為拔。乾為天主覆。故象茅茹。以備包蓋也。陽集鄙人。動而上升。陽動而陰應之。物生而地成之。生育以全。氣數以合。故匯類同拔。不復留滯也。如春風一動。萬物胚胎。朝氣一行。萬類啟螫之象也。陽動而周流六虛。氣行而包納萬象。是即泰之始也。天生地成之德初見也。拔者、非人力也。朝氣使之。匯者、非勢拘也。氣息通之。自然而然。自致所致。不假權力而自集。不用委曲而自動。故拔茅茹、而以其匯相從也。陽既為動。用既以生。則為行、為出外之象。不甘淹遲也。寰宇交泰。萬物同舂。誰無朝氣。而逆時自棄哉。氣至自出。時至自行。順天應道。因時成化。此物此志。世界大同。故曰征吉。

象曰拔茅連茹志在外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道在內。而用必推諸物。氣發于中。而德必見于外。志在外。正如茅茹之拔。脫然而出。將以成其包覆之德也。不獨成己已經也。必連類而及焉。故以其匯者成物也。內躲其用。外顯其仁。成物智也。成己仁也。內外俱至。個性之所見也。智用在外。而躲于內。仁體在中。而顯于物。內皮毛成。陰陽相翕。此泰之本象。天公開上之微義也。亦易之妙用。逆來順去之精旨也。必如是然后泰。然后全其生。成其道。達其德。必如是然后世界治安。人物以及樂。初九爻辭。固已經明指其要矣。

泰卦初九爻辭。尚有微義。須加注明。爻辭稱茅茹。役夫指明取包納之義。而人或者末達。蓋包納之象甚多。何獨取噙于低微之茅。在泰為乾坤合。乾象天。而取地上之茅。是必有故。蓋古禮最重茅。即人情時常應用臣、亦多采茅。古者跪拜必供白茅。以包祭物。且有常供。如管仲責楚,包茅不進。無以肅酒。詩稱野有作古齊。白茅包之。白茅純柬。有女如玉。易大過初六爻辭。籍用白茅無咎。肯與泰否二卦、拔茅茹義相證明。不過為皎潔皎潔之物。神人所重契者也。又以茅之生也最先。當寰宇初判。發火始萌。水土初分。生物始育。苔蘚之間。翹然獨茂者、茅類而巳。蓋其上天適厚。啟生獨先。而有皎潔皎潔之苗。發育之干。連接之根。上吸雨露之滋。下引水泉之潤。是能達天水之氣。上地土之肥。而干凈宜于祀神。生發孚于育物。故祭事所必用。平日所必需者。其在泰否。皆取寰宇之氣。象生成之道。而寓數于物。見用于時。則茅上當其所象也。譬之于四季。冬往春還。茅乃先茂。夏未秋始。茅亦先枯。其首應陰陽之生成。早上冷煖之化育。開落不掉其序。榮瘁不忒于時。故泰卦以喻生發之功。否卦以喻凋殘之道。寰宇合則自盛。乾坤判則自衰。而遙近皆然。族類相應。故月其匯之文也。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上尚于中行

此泰九二爻辭明本爻之用也。泰下為乾。九二乃乾之內卦主位。亦泰之內卦主位也。乾以天德。包覆無垠。故曰包荒。荒者大也。洪荒也。寰宇初奠。萬物始生。水土既分。全國無絕。而人事未施之先。物自生育自成化而已經。言其數。則大而無外。言其質。則野而無文。言其所處。則隨至自安。言其所入。則隨地自便。初末嘗有人力的地方置。物力之休養。雖在寰宇生成當中。仍難免于荒草漫漶之象。故曰荒。以九二本初九之志于外。則重在于行入。陽主升。而為始生之本。故行于世界。超于空中。而無畏于險阻。陽性剛而行健。以成其生化。則不惜犯艱巨。多跋涉。而陽鄙人。與陰阻隔。不隨意馬虎接近。而氣已經交。志已經達。則雖遙不遺。而所行無友。以位正中。秉剛健而不掉其道。以志主近。履艱阻而不餒其心。雖越荒原。踰江河。獨行無朋。而上尚于中行。以達其志。成其德以遂其博識不休之道。所致于泰也。蓋九二鄙人卦中爻。與上卦坤相離遙。但氣已經動。志在通。則由此以入。終當至焉。故用馮河。言不憚險也。不遐遺。言志在交遙也。朋亡。言獨行無友也。上尚中行。言守道不掉也。以九二本乾之德。行乾之道。包荒以見其大而能覆。馮河以見其健而不休。不遺以見其樂交坤。而上合德、以遂其生成。朋亡以見其獨陽無侶。而因自勉以達其行入之志。尚中行者。其志已經遂。其行竟成。能以乾陽自固。而推天道于物。能交坤陰以孚。而合地道代成。故爻辭明述其義。以申乾道不休、天行健之旨。而見乾能交坤。寰宇合德。以成交泰之象也。蓋交泰者。寰宇各半。天主于九二。地主于六五。高低相應。以成全卦之用。則九二乃乾主位。亦泰之主位。主此而交彼。正如帝與后妃。又如國與國兩尊相睦。以成其化。乾處下而主動。故宜不避煩勞。不辭卑屈。為將以成其大也。將以廣其生也。體乾而用坤。體陽而用陰。以斯而克成交泰之象矣。

象曰包荒上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光大二字。指乾之道。成泰之用。非乾不能稱也。唯乾之剛。而能不休。唯乾之明。而能大生。故曰光大。以包荒而上尚中行也。蓋九二本乾之德。以利世界。因坤之以及。以生萬物。雖荒原而能包覆無遺。雖距遙而能交親如響。歷馮河而不阻。當孤傲而無憂。故能尚于中行。以成交泰也。夫乾之所者、太剛易折。過孤難合。生而無養。始而無終。則亢而有悔。以掉中道也。今泰卦之乾。以自卑就下。則剛而柔矣。以合坤相以及。則獨而有親矣。不亢以自害。孤以自傷。而生者上坤成之。始者上坤終之。坤之不及。調其過火。則恰如其位。尚于中行矣。故以光大稱。謂能善用其道。而上交于坤耳。夫處乾者貴上坤。行乾者貴用坤。坤本無成。以交乾而成。九二之成。以六五之應也。天覆之。地載之。天生之。地成之。天之博識。即地之博厚也。唯博厚、乃成天之博識。唯博識乃成地之博厚。二者相須相助。相合相成。舍其一。則皆敗矣。故九二之光大。上六五以成之也。曰上尚者。向其相求之切也。設有離志。即不上矣。故乾卦之用。皆取坤用。坤之于乾亦然。包者天也。荒者地也。馮者天也。河者地也。不遺者天也。遐者地也。朋亡者。掉其助也。上尚者。上其孚也。光大者乾之固有。成光大者。坤之所為也。故曰寰宇交泰。言必交然后泰。不交、安看其能泰乎。故九二之位中正也。而必上六五之應。乾之道大矣。而必上坤成。泰否之異。即由斯判也。

包字乃泰否兩卦要義。泰言包荒。否言包羞包承。皆乾坤相對待之象。言天自包地。地在包中也。唯泰之氣交而道通。故包荒成其光大。否之氣斷而道塞。故包承包羞見其艱雖。以寰宇自然之數。無不包也。故皆稱包。以寰宇運用之數。或者不通也。故稱包、而有荒與承羞之過也。過則反成否矣。九二爻上尚二字最精。言末定也。或者上或者否。富以其行事為判。果乘泰而驕。則反為否塞。故以光大為言。必心中平安。卑謙以及眾。方能成其光大。而對待人宜恕。俗稱包容人曰海涵。曰包荒。即此義也。要能包荒。始能上助。否則坤己自遙。安看其相成哉。

九三無平不陂無去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字于食有福

此泰九三爻辭也。本爻乃泰卦關頭。全卦大用。已經見九二爻辭。而九三當下卦之終。為乾卦之末。乾絕而坤受氣。陽終而陰紹德。是九三居二者之間。主合化之紐。兼剛柔之用。連健順之義而內有其守。外致其功。下啟其方。上布其道。故辭曰、無平不陂。無去不復。言平之與陂。去之與復。相隨所致。正如陰陽之相及也。平者必陂。去者必復。氣至則反。物極必變。泰之用。由逆以成順。故高者下之。卑者上之。亂者治之。善者敗之。乃窮通之理。消長之數也。九三陽極矣。剛至矣。往而不返。入而不顧。則陽必亢。剛必折。天道不如是也。以陰濟其亢。以溫熱其折。則亢者反卑。折者反續。此平者為陂。去者為復。道理之絕量。天道之常度也。九三入則六四。反升為降。轉入為退。故有平陂去來交去之象。乾坤合化。過此以去。坤代乾功。寰宇合德。至此以入。地代天成。陂者成其平。復者成其去。非相逆也。非相害也。乃相濟也。乃相輔也。日去月來。以成其明。暑去冷來以彰其序。故九三之用神矣。而世間生化。人物生息。莫不如此例、以流傳繁衍至于無量無絕。此大循環之道也。不如是則窮矣絕矣。人物皆盡。尚何泰之可言。九三之象。乃寰宇合化之例。世之治亂。亦由是辨。末有一治不變者。末有一亂不治者。氣極則變。物極則反。非謂工資。實緣天數。而或許疑焉。認為亂極成治。固矣。治極成亂。理之所無。不知氣有絕。數有窮也。欲其長治。必先育其氣。持其數。堯舜以后。不能再見堯舜。湯武以后。不能再有湯武。雖其時末亂。而久之則治衰。終仍難免于桀紂之亂。豈非治極則亂乎。由人事言。固有善惡之辨。若天道。只要消長之異。更無吵嘴之分。故平與陂齊不雅。去與復同道。初無懸殊也。唯寰宇有四季之氣。乾坤有四德之化。永相連接。而不加幾。則其序不愆。元亨者必利貞。利貞者必元亨。泰九三亨至矣。必反求于貞。唯貞能永亨。如花開必培其根。水流必浚其源。故辭曰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明示成亨之用。貴在能貞。貞則永孚。而寰宇之德永合。乾坤之道永接。然后交泰不背也。勿恤二句。言九三本艱貞之德。上無咎之占。高低克諧。內外咸應。勿恤于艱。而有孚于道也。恤者自念也。心之所憫曰恤。勿恤、即無憂之意。雖過艱而能貞。有咎而能免。故有勿恤之語。泰主寰宇交合。九三處乾交坤之地。能體乾而用坤。履剛而行柔。自返以誠。致道以德。故有其孚之語。言孚于道也。平者多陂。去者多忘復。今當平而必陂。去而必復之境。歷乎艱險之道。循迥于有咎之途。而終能自免以孚者。賴其貞也。唯能貞以度艱。故能勿恤于咎。唯能艱貞無咎。故能有孚于道。道兼陰陽言。謂升降皆宜。入出皆上也。一陰一陽之謂道。泰九三之謂也。九三極陽而入于陰。自升而退為降。居內以看外。行下以回上。故恰孚于道。而全乾坤之用。合寰宇之德。成泰之道也。于食有福者。以德而有上也。食福不歸。寰宇之所予也。且食者身受也。福者天錫也。秉陽剛以推化。則萬物同亨。因艱貞以自厲。則一身厚福。食猶口食也。.九三內連九二。外接六四。互成兌卦。為口舌之象。又口者入出之道。納食而出言。今本自反之義。故主食以養己。養己者、終養物。福己者、終福世界。此九三之用。推之為四海之惠。約之為一人之慶。所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泰之為泰。蓋本此旨。以泰主乾而用坤。本天而協地。守陽而達陰。持健而行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尊天王而仁民物。不過以兩者之交合。而上其異化也。

象曰無去不復寰宇際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際者外交。言九三居寰宇之交。而能介其際以相孚也。寰宇往遙。而氣甚近。故易孚。九三在此間。如門之樞。車之軸。司轉旋之任。為外交之功。故歷平陂。扼去來交去。艱貞無咎。有孚食福。皆道之所用。德之所成也。其要在貞字。能貞始亨。能亨始泰。大哉亨乎。至哉貞乎。此乾坤之德所以稱大與至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此泰六四爻辭。與九三爻辭相斗勁也。六四居外卦之始。為坤卦之首。以陰行陰。與九三之以陽行陽。正相稱。而二爻密接。剛柔相應。內交際孚。故九三稱其孚。六四稱以孚。九三為陽求陰。陽極陰生。恰能容洽。不相猜疑。故曰勿恤。六四為柔志剛。柔下剛來。恰成順受。不相顧忌。故曰不戒。在小畜曰富以其鄰。以畜志于上也。此曰不富以其鄰。以泰志于均也。均無貧。二者辭異而義一。蓋小畜言利。利者重物。泰言義。義者輕財。而皆本推心以恕道接物。故皆曰以其鄰。小畜之鄰。同富而不獨上。泰之鄰。同義亦不獨窮。此寰宇交泰之大用也。天之財。地所產。地之物。天所生二者相成而不獨有。相育而不獨施。六四之柔。不以驕于九三。九三之陽。不以懼于六四。二者同亨也。故六四之不富其鄰者。非不富也。不偏富也。正與小畜義同。且六四下與九二應。九二之亨。六四之所賴也。陽行而陰孚之。陰至而陽協之。若有上則同上。無上則皆不上。六四之弱。不志于上。而其鄰亦化之。故不富而能泰。取其均也。凡所謂富者。陽上陰之撫養也。陰之與陽。則僅看其生成。于陰曰富。于陽則否。富必有物故也。六四無物。所育所成。皆乾之物。故不曰富。而非貧也。譬之佳耦同財。男為富。女不曰富。以隨夫而富。亦非貧也。六四柔也。柔之所至。以及婉嫋娜。如女子之容日翩翩。以其委婉多姿也。既近于陽。以剛相形。又處于外。以內相媲。休休而文采獨盛。溫溫而婉綽有余。比之豐度翩翩之公子。故辭取喻焉。以在外也。不曰女。認為陰也。不曰男。而獨以翩翩二字。象其操行耳。然六四固以柔成剛。以陰孚陽者。入則昭其文德。認為亮光。退則蓄其威儀。認為貞靜。此其能成德達道。以育于物者也。故辭稱其孚。言克孚于道。以成其泰耳。

象曰翩翩不富皆矢實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說者謂六四為陰柔無用。故有此占。實非此意。蓋掉實二字。指不志于上而言。即無物之意。以六四陰居陰位。又在外卦。內無所儲。中無所守。故為掉實。實與虛對待。掉實言主于虛表。并非偽也。用在于外。非無用也。故翩翩稱其外面之美。不富明其無物之真。以六四之情。為全九二九三之用。初不自為。故用在外。譬之取水灌田。其器必空。雖管無存水。而津潤之功不泯也。比之繁華之家。雖幼子衣服錦繡。車馬豐肥。非其富也。生計必優、則以其用、非自為也。故曰掉實。果六四而實。則九二九三將無所用。果外卦而實。則乾將無所成。坤為代終。坤之用皆乾之用。陰道虛。地道虛。虛而仍在。雖虛不害也。故掉實一語。不能夠辭害意。中心愿者。坤成功乾。陰樂全陽。地道代天。柔德弘剛。外以推其德。虛致使其用也。故曰中心愿。中心自愿為乾用也。故不相警戒。而訂交孚也。泰之大用。本在此義。地道上行。天道下通。亮光永凝。交孚于中。中者三四兩爻也。上為坤德。下為乾德。唯中爻為合德。故友泰也。譬之一歲。二至懸盡。唯年歲在中。情形溫熱。萬物生成。中之地址。即以及之所成也。故冷暑異宜。溫熱合化。寰宇異道。中以及孚功。其中心之愿。即泰之所成也。夫陰貴能涵陽。下貴能奉上。外能體內。形能洽神。是道之至也。德之極也。唯泰與既濟寓其象。中孚充其用。易重交以及。如與人交易然。必相上而皆利。始為均平。有一倒楣。則爭訟起矣。故均無貧。不言富也。六四之虛。以中心所愿。所謂客套下交。同心協力者也。愿者素愿。心所欲也。陰自欲陽。兩相為利故友則泰。離則否。茍離而否。更何固守可言哉。六四之孚。正以其掉實也。謂為無用誤矣。一卦六爻。時相應證。此自然之例也況在泰乎。唯上中則泰。過與不及。皆非泰也。故至上六遂掉泰矣。

六五帝乙回妹以祉元吉

此泰六五爻辭。言本爻之用及其象也。泰卦中四爻。二至四為兌。三至五為震。合之成雷澤回妹卦象。故爻辭取回妹之義。泰以乾坤交孚。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亦婚媾之象。上卦屬坤而居外。亦回妹之喻。蓋回者女回于男。妹奼女也。于男日嬃娣。于女日姊妹。老少之別也。帝乙者。以五爻君位。而陰爻、柔道也。甲剛乙柔。故稱帝乙。以其位之所當。德之所合。時之地址。情之所宜。乃以帝乙回妹為喻。非必有其人其事也。然古者、尊卑序以甲乙。如商代諸君。皆以十干為名。則謂為有其人其事。亦無不成。以六五一爻。恰同于回妹。而寰宇已經合。內外當位。下與九二相配。正如帝之與后。故彖辭稱后。以女賅男。此爻稱帝。以男賅女。而回妹二字。明其好合之道。字其交孚之情。內正外順。剛先柔從。即坤代乾。健合順之義也。凡泰卦爻皆取斯旨。六五尤明著其事耳。祉福也。也。以祉元吉。六五之占。與九二交孚。無不福利也。在施曰祉。在受曰吉。以祉見施。而受者同吉。故辭如此。元吉者、至吉也。元不吉也。言自然。不假請求也。以六五受九二之施。而獲履乾元之吉也。即坤受乾之道。而順承其元亨之意。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與九二六四及回妹九五之辭。均相證明。以六五居外卦中位。而內應九二之正。前接六四之情。九二日上尚于中行。六四曰中心愿也。此則日中以行愿也。回妹則曰其位在中以貴行也。皆以位之當。而情之正。行之勿疑也。以六五與九二相孚。有個中位。與六四相洽。有其情緒。光明正派。情至德從。故有以祉元吉之占也。在彖辭已經言高低交。其志同。寰宇交。其道同。九二六五之辭。正與之證。蓋九二鄙人。而本天德。六五在上。而秉地道。故行愿云者。行指道言。愿指志言。兩兩交孚。而成泰。此元吉之所來也。

上六誠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此泰上六爻辭也。明泰用已經終。泰數已經極。終則必復。極則必變。處窮而不能終窮。應變而不能制變。是泰且反成否矣。城者高而隍為卑。以高而復于卑。傾頹之象。以尊而就于下。竭蹶之情。坤用本待乾成。上六坤道已經絕。而處位至高。陰道不揚。而所至無助。是猶城復于隍也。城以屈從。隍以衛城。今隍不為衛。城不為守。城掉而就隍。其敗亡之象也。故曰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言無可取也。又復者返也。由遙而近也。今自城復隍。道日遙矣。棄其守而徇于隍池。忘其乘、而納于污下。其尚可用乎。或者曰復者復命也。以尊聽于卑。主聽于仆。將聽于卒綱紀不立。呼吁倒行。則戰必敗。守必亡也。雖告命而自邑。命已經弗成矣故貞吝。貞者自固之謂。吝者悔敗之事也。以上六之氣已經竭。不能孚于九三。不克返于初九。陰與陽遙。剛與柔離。天不復包地。地無以承天是道遙而自為政。德離而任其志。命出群下。行成悖謬。雖本其貞固之守。無如大綱不存。小人幸入。欲其不吝上乎。

象曰誠復于隍其命亂也

此釋爻辭之義也。言亂離之日。高低不能相維。呼喚無常。依背不知所可也。又亂者終也。其命且終。欲其不變不上也。故泰反而為否矣。

泰否皆指政治。興既未濟不同。故泰上六之命。指政令也。爻中言帝言后。明致泰之道。必本于賢君。而在君能與其臣民交孚。君位雖尊。而志鄙人。民位雖卑。而意達上。高低交通。君民平寧。有如男女姻婭。無不相上。此泰之所認為泰也。然治極則亂。親甚反離。以分殊易間。位難平也。故泰貴平。上六之亂。以不上平耳。

卦象前后天之異,在方位與挨次,役夫已經詳言之:唯前后天各圖象,位次各不同者,以其氣數各有合也。伏羲八卦位序,為一切底子,

其六十四卦則有數種;位序不同,名類斯異;文王八卦位序,自伏羲變來,其六十四卦,亦與伏羲者殊,然皆出于上乾下坤之八卦位序則同。蓋底子一,而變革無絕也。

伏羲六十四卦,應以本卦之序為最顯然;即依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之1、2、3、4、5、6、7、八挨次,而將本卦所變者,統屬之于一卦;

如乾卦之下,兌乾、離乾、震乾、巽乾、坎乾、艮乾、坤乾、各卦;

即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皆屬之乾卦;

其次則兌卦,兌所合者;如履、兌、暌、回妹、中孚、節、損、臨、各卦,皆屬之;

兌如下,如離、如震、如巽、坎、艮、坤、各本卦所合者,依序列之,認為全易挨次;

因其由本卦所推,故名為本卦序;因其依先天八卦位次,故名為先天六十四卦序,或者伏羲六十四卦序。

此種卦序,為圖有方,有圓,有平列,有配置,其象雖殊,致用略一,而其別于他類者;順八卦之位次,示本卦之分合;無交錯之用,純先天之象;

蓋其變革少,而生育之功不見;藉以定寰宇之位。辨氣數之差而已經。故后人多不曉其意義,無非備易象之一格,而為他卦參證云爾。

又有本宮卦序者,則依文王八卦位次,而為各類;其卦變革,則依本宮對待宮訂交錯,及比類五卦;

而推生各卦,皆為八變;如乾宮自乾起,初釀成乾巽,次為乾艮,次為乾坤,次為巽坤,次為艮坤,次為離坤四,終為離乾;

即乾、姤、遯、否、不雅、剝、晉、大有、各卦,挨挨次列;屬之乾宮卦。

其次為坎宮,自坎如下,為節、屯、既濟、革、豐、明夷、師、各卦,亦依變革之挨次列,屬之坎宮卦。

如下如震、如巽、如離、如坤、如兌,皆依后天八卦位挨次列,以推生全易卦象者也;

以其變由生于本宮,不似前之出于本卦者,故名本宮卦序,亦曰八宮卦序,或者稱后天六十四卦序;

然非與文王六十四卦序同,無非序列各宮;依文王八卦位次,其推生變革;純先天例,有異文王后天交錯之序也,應仍屬之先天卦序之一種。

此種卦序,有確定之例;即自本宮本卦起,三變所致對待宮,七變而為對待比宮,是曰游魂;八變由比宮仍還本卦,是曰回魂;

大凡八卦,依伏羲方位相對待者,曰對待宮;相并者,曰比宮;

如乾與坤,離與坎,震與巽,艮與兌,對待宮也;

如乾與離,坤與坎,震與艮,巽與兌,則比宮也;

對待宮不獨本卦位次相對待,其變革位次皆相對待;如乾變之巽,之艮,至坤;由離返乾,皆自高低行,由下返上;

而坤則之震,之兌,至乾;由坎返坤,皆自下上行,由上返下;所至所行,恰相對待也。

其行各宮,而生變革;一宮所涉者五,不進者三;

如乾涉巽、艮坤、離、坤則涉震、兌、乾、坎,余宮皆然;

此其例也。蓋氣之變,必以動;變至三則易其位,至七則游于比宮,八則回于本宗;

故一宮八卦,所交五宮,亦自然變革之序;此序之用,為納甲所本,于占法上當;

是先天用法,前人常取之以卜筮,至今猶傳;與后天卦序有相解釋也。

此外有合一歲序者,亦有數種;

如以八卦八宮分候四時者,以乾坤二宮分候十二月者;以六十四卦分候全歲,一卦六日七分者;

其例詳各鄉信,皆傳自古,為歷數家所用;亦本先天卦象,推其變革,而應于歲時,無辨別也。

蓋卦象包孕無絕,其變革隨用而見,初非限于一例也。天文天文,日月度數;星辰躔次,山川里程;人物形體,皆有所象;

神而明之,無不吻合;固不光象一事一物,亦不止象暫時一世;果推而廣之,則宇宙之圖,今古之跡;世界之事,神形之倫;在大氣當中者,無不隨象而可徵也。

蓋氣者生化之劈頭,卦象氣也;則凡有生化者,舉不外于卦象,而視人之能明否耳。

文王之易,亦此一例;往后天之卦,象后天之氣,而推及變革所至而已經;

故易象一,而用無絕;一者本也,即伏羲八卦是也。余皆其用。

而所異則在挨次;挨次異,則象異;而象不因事物名,皆以氣數紀;

先天之氣純數簡,故取象少;既伏羲八卦,已經足為萬變之宗;后天之氣交數繁,故取象眾;

雖匯各序例,猶未絕其變;但比喻途而同回,仍不離一本之源;此不管為伏羲,為文王;為連、回,為本宮本卦;六日七分,歲時星紀;種種例用,更無問其為出自先天后天,合自八卦六十四卦,皆一也;

皆上乾下坤之八卦位次,所生所化耳。

故伏羲八卦,為一切卦之母;因上名先天之象,其他皆后天也。

然以伏羲六十四卦本卦之序,與文王者異;亦名之先天,猶之后天之先天也;

若繩之八卦,則為后天;若較之文王各卦,則為先天;

故以此別之,其實先天之象只一,而克稱先天者,上乾下坤之八卦序耳;此為爭辯前后天之首要處;故表出之,以袪世人之惑。

文王六十四卦挨次,所取旨意,已經見序卦傳;而所應知者,則其例也;

其挨次本于伏羲八卦方位,以去來交錯而成;而其連接者,皆相對待也;

往后天生化,必一陰一陽,交互而行;非如先天之陽行于陽,陰行于陰也;

故文王六十四卦,取八宮各卦,分合而交錯之;本八卦位次,去來交去而對待舉之;以成一陰一陽之道,而見天生地成之義。

凡各卦之有去者,必繼之以復;有上者,必對待之如下;有奇者,必聯之以偶;有動者,必應之以靜;使本宮對待宮相錯,比卦類卦訂交;

不限于八宮之序,不囿于本卦之次;而其挨次,恰與八宮相證,不變其數;

恰與本卦不異,不乖其位;往后每自然之序也。寰宇人物,歲歲月月;周行不休,動靜有度;皆如此序。

故以卦象言,文王六十四卦,自乾坤起;以乾坤對待舉,陰陽交行也;最終既未濟,以坎離互交,水火易位也;

個中各卦,莫非此例;皆以比偶相及,對待應相生;分之自成一卦,合之則為全序;

以卦雖六十四,而乾、坤、坎、離、頤、中孚、大小過、八卦,獨不同象;

其他五十六卦,皆反覆自為兩卦;

則五十六卦,實二十八也;

合之乾、坤、坎、離、頤、中孚、大小過、八卦,共三十六卦;以應周天之數,而象萬物之類。

故其挨次,以高低篇分括六十四卦,而皆統之于乾坤坎離;明寰宇為萬物之本,

水火為二氣之宗,而切合伏羲八卦方位四正之象也;

故全易之序,皆以此四卦為主;反覆交互,高低錯綜;

更以震、巽、艮、兌、為用,縱橫應接;奇偶對待生,以絕二氣之生化,而推五行之承制;蓋其旨意固如是也!

至文王卦序之例,可上言者,則其卦之對待舉,合之本宮卦序;

必一與五世,二與四世,三與三世;游魂與游魂,回魂與回魂,皆不變也;

如屯蒙二卦對待舉,屯為坎宮二世卦,蒙為離宮四世卦;

又宛如人大有二卦對待舉,同工資離宮回魂,大有為乾宮回魂;是其所舉異宮,而仍同世也;

其次則乾、坤、坎、離、常以對待舉,以屬先天對待宮也;

震、巽、艮、兌、或者對待舉,或者比類,以屬于先天四隅卦也。

又乾與坎,坤與離;或者離與乾,坎與坤;亦比類連舉,以先天之乾坤,后天之坎離同位;先天乾以離為用,坤以坎為用;其位次對待照并,有如比肩;

故其在后天有相對待之象,有相類之象;亦猶乾與坤,坎與離也;

震、巽、艮、兌、亦然;震之于艮、于兌、巽之于兌、于艮、艮之于震、于巽,兌之于巽、于震,皆以比類連舉;如震與巽、艮與兌之對待舉也。

且在先天震巽為對待,后天則震與兌對待;

先天艮兌為對待,后天則艮與坤對待;

巽與乾對待,其為比類者,在后天變對待舉;

故其序怛連舉也。又震與艮、巽與兌、二卦獨舉,不早年后天對待宮,為明四隅之卦,

以交錯為先,以類及為重;不似乾、坤、坎、離、四正之卦也。

故其下篇序,震艮連及,巽兌并列;

以先天方位挨次,固如是對待,而卦之性雷同也。

震艮一長男也,一少男;巽兌一長女,一奼女;性類不殊,氣數可通;

故其致用也順,為生也孚;風澤為中孚,澤風為過火;雷山為小過,山雷為頤;之四卦者,反覆安定;

恰與乾、坤、坎、離、同,其并舉有由來矣!

又六十四卦,一去一復,無不相應;合之先天八卦方位,自可見也;

如乾坤以后,繼以屯蒙;屯為水雷,蒙為山水;

后天之用,始于震,最終艮,而躲機于坎;

坎水以代坤,坤之氣見于坎;故坎陽體陰用;屯自水中陽出,蒙則山下水流;

屯為去,蒙為復;一去一復,見氣之所化;

陽動而陰靜,陰出而陽回;故二卦對待舉,而見一陰一陽之道;

去后天生化之始,二氣去來交去之初;以交互而生,以循環而化;

為卦止二,為象已經多;寰宇之機以明,乾坤之用以啟;

故繼乾坤而為六十四卦之首也。

雷之為物,動而為陽,靜而為陰;故出于地,而升于天;

在后天,東方木也;木氣生于天,成于地;木數生于三,成于八;

其本則寰宇也,其先則水火也;在先天水為始,然后天木為初;

故傳曰:“帝出乎震”,言萬物之始生也。然自出者,必有本;震之所本,坎也;

坎為水,先天之始生,后天之本源;震自坎出,為先天化為后天之啟端;

故屯卦為全易各卦之初始,象萬物之初生也。只在卦爻求之,即可見矣!

然生者必化,去者必復,去后天公則;

既有屯,以象去生;自有蒙,以象復化;化于此者,即生于彼;去于昨者,必復于今;

此循環之定理。既有屯蒙以明其初氣,自有需訟以象其次數;

氣數周流,生化無絕;然后萬物之象見,萬類之數明;其例固昭昭矣!

就屯蒙卦言,在先天八卦,坤之閣下;雷自水出,泉流山下;

二者一自左上,一自右降;一升一降,仍還于原;

坤用重坎,故用水不言地,明卦序之為后天也。

然后天者,仍出于先天,仍回于先天;故需訟二卦,則一為水天,一為天水;

坎本上乾陽為體,故游魂之卦,仍溯源于所生;

而需訟之象,乃去來交去于乾坎也。

需訟二卦,一為坤宮之游魂,一為離宮之游魂,

坤之游魂,即乾宮之氣所化;離之游魂,即坎宮之氣所化;

則需卦為乾坤二氣之交互,訟卦即離坎二氣之循環;

以水天合而為需,水上于天,即坎與乾交,而陽上升;

以天水合而為訟,世界近水,即乾與坎交,而陽降低;

一升一降,一去一復,自相偶也;故需與訟二卦對待舉,恰相稱其位,而氣數亦相上。

自先天八卦言之,乾與坎為比類,即后天之對待位也;

在后天坎代坤用,有似于泰否二卦,與晉明夷卦二卦相類;

晉與明夷,一為火地,一為地火;為坤與離,升降交互之卦;

離在后天代乾,與泰否亦相通,又與既未濟亦臨近也;蓋先天為泰否,后天為既未濟;

半先半后,則需訟與晉明夷也;皆乾坤坎離交錯去來交去之卦,即陰陽二氣交互升降之象也。故皆對待舉以成序,仍本于八卦位次者也。

需訟在八宮,以坤與離對待;在八卦位次,以乾與坎合;

對待合之間,見其交錯之出于自然,明其生化之有其定序;上多差也。不獨其世同也,

凡此卦序,其例皆然;皆自氣數所至,生化所成;非故為之序也。

故六十四卦之序,循環終始,一一相上;而八卦之用,去來升降,一一相稱;初無不偶的地方,亦無相逆之情;其相對待舉也,正一陰一陽之道,后天生化之理然也;

合之洛書,徵之太極,自易明曉;至其續之義,見序卦傳者,不贅述也。

周易之書,文王所作;易卦之象,伏羲所制;

文王演之以絕其變,是為周易;故卦象一而用二,卦名同而用殊;

以伏羲初制為先天象,文王復演為后天象;以此分袂,體用斯明。

然役夫刪訂六經,獨宗周易,而不及文王曩昔者;文王之作,足賅各易也;文王之易,雖屬后天,而先天存乎個中;

人之生也,神存形中;言形而神在,以神之德,體物不遺也;先天之象亦然,先天往后天用,后天以先天神;前后并行,神用無極;

故曰“神無方,易無體。”以體不見。由其而用見也。

然體不成見,是以忘之,不成也;先天之象,不用可也,是以蔑之,不成也;

故言后天必及先天,原始要終,易之道固如是;

推來溯去,易之用亦當然;明乎先天,則知后天所出;明乎后天,則知先天所存;

氣數不同,名類異致;雖猶草本與枝,水源與流;一脈所傳,而在既變以后,形神各別,理氣殊途;有一而不一,同而未同者在也。

故言文王之易,必溯曩昔之易;習文王之卦,必本曩昔之卦;卦同而異,以用不同;易異而同,以體無異;故雖有同異,而不能不求其合也。

合則通,公例神;辨別不通,滯于物,而掉其神;將何致使易之用哉?故學者,必將前后天二者,氣與數之分,明白明晰無遺。再將二者之合,通貫無滯;

庶能夠因文王之作,探伏羲之制;即可由周易,蘊含曩昔之易也。請將前后天卦象之同異者略述之。

先天八卦方位挨次,與后天異;先天乾坤高低,離坎對待象;震居坤左,巽在乾右;艮連坎坤,兌接離乾;此為相對待,方位卦象皆相對待也。

乾陽坤陰,離陰坎陽;震艮皆陽,巽兌同陰;

陰下陽上,陰上陽下;一陽與一陰對待,二陽與二陰對待,無相掉也;

故其數為乾1、兌2、離3、震4、此左之行卦;巽5、坎6、艮7、坤八,

此右之下行卦;而其本數,則與河圖同;

其式為閣下兩行,左則自下數,右則自上數;左為震1、離3、兌7、乾九,右為巽4、坎2、艮8、坤六。

九乾巽四

七兌坎二

三離艮八

一震坤六

此即先天卦數,合河圖者也;以乾九坤六,為乾坤大用;左為陽數,一三七九,順行而上;

右為陰數,四二八六,逆行而下;五在中心,以一合六為水,三合八為木,七合二為火,九合四為金;

五為土,以成交互之則;一與4、三與2、七與8、九與6、皆成五,即中心所上之數也;故卦八而數九,中數暗躲;明卦之體不見,而寓于用也。

乾用九,坤用六,為用之最大者;以陽極于九,陰最終六;

九六為乾坤之用,即全易之用;故以九六代卦之用。九與天地為十五,成中心土數,即體也;

體以用見,故乾坤如下各卦之用,皆為五,不背其體;體一而用殊,八卦各有所用,而體則一;

五在中心,名為中數;中者世界之大本,八卦皆自此出;萬物皆回于中道,此數之妙,亦氣之所存也;

數以紀氣,氣行無垠;周流無息,而不離其宗;即永系于中也。

中之氣,先天之真,八卦之氣,兩儀之象,八卦有物;

故氣有二,而成生化;有升降消長,而成變革;真氣無形;獨居中心,無動無變;八卦馳名有數,中氣無名,而數以用成;

此即伏羲本河圖之象,制卦象也。卦八用九,而不以九卦者;為示中氣之先天,而有異乎他物也;然有物,則有此氣;卦雖八,而中氣仍在,其妙義可見矣!

后天八卦之象,方位挨次,均與先天異,以先天之已經變也;

其象本于洛書,而成二五交錯之用;故離上坎下,震東兌西;乾居西北,坤處西南;巽在東南,艮移東北;離陰而在上,坎陽而就下;

震木在東,如日之出;兌金在西,如月之升;乾以金而連兌,巽以木而接震;同類相親也。

坤以地而守南隅,艮以土而回北角,土氣散布也;陰陽皆交互以成生化,五行有生制認為固守;以其后天之象,必由二五之交錯,氣數之升降去來,然后見其生化,成其固守也。

四巽離九

三震坤二

八艮兌七

一坎乾六

由八卦之序數之,則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循環以行,牽引以用;

而其本數,則為坎1、坤2、震3、巽4、乾6、兌7、艮8、離九,其式仿洛書也。

坎為一,自下始;閣下皆由下上,陰陽皆交互行;不似先天在左上右下,左陽右陰;兩相瞅待,而未交合也;

后天之象,在生化以后,本已經交合;故氣為異化,數為連生;

自坎至巽,為左之四卦;自乾至離,為右之四卦;

其數原以一二三四居左,六七八九居右;而個中二八易位,坤艮易方;

故左則坎1、坤8、震3、巽四,右則乾6、兌7、艮2、離九,

以成后天之數,切合洛書者也。

洛書之數,二在西南,與七連;八在東北,與三接。正符河圖之數。二七為火,轉為金,三八為木也;

故后天卦數,下則坎一與乾天地,上則巽四與離九合,金水為橫也;

左則坤八震三合,右則艮二與兌七合;木火為縱也;

以在后天金火易位,釀成水火高低;金木對待象,而巽木仍連震;

乾金仍接兌,離與坎對待;水火訂交,坤與艮偶;地盤解析,土為四時之旺,散布于四行中;故里在后天,上時至多,以成生化之本也。

水火既濟,則萬物以生;雷澤回妹,則萬物以化;

有地山之謙,以行其令,厚其德;則萬物以成,然后后天之用可見也;

且以乾六與巽四合十,則天風姤之象,示氣之媾遇也;

以坎一與離九合十;則水火即濟之象,示氣之交濟也;

震三兌七亦合十,坤八艮二亦合十;則謙與回妹之象,示氣之通貫以及好也。氣皆交以及,用乃龐雜;

數皆錯列,功乃周密;而體以用見,神以功名;則中數之五與十,仍存個中矣!去后天八卦之象,全本乎洛書者也。

周易一書,文王所本于連山、回躲者,而復推衍其變,以與伏羲之作相證也;

故卦象溝通,而序異焉;文王六十四卦序,雖參伍錯綜,去來交去循環,與本宮本卦之序異,而仍安定其宗。

宗者伏羲八卦之序是也,伏羲八卦為各易底子。不管何易,皆由其序而推衍之;故連山、回躲、周易三者,其所宗皆同;

即本宮本卦,及六日七分、十二辟卦之序。亦自伏羲卦序所變,初無異也;其所異者,為其用耳。

用者合于時宜,孚于人事;本于天道,翕于鬼神,而無距離也;

故夏有連山。商有回躲,周有周易,時之殊也;

有寰宇之序,日月之度,歲時之歷,人物之生,幽明之道,不相侔者,則卦用以變;

故有本宮、本卦、六日七分、辟卦之異;及夫納甲、納辰、納音、命運、占候之差也;

蓋卦以象物事,物事不一,則卦用不同;而卦之為卦,仍止六十四;其應于變者,唯有異其序。序異則用殊,雖卦同,而為象不同;

故各序皆有其象。致使其用,非幾回也;亦別有他易,而異于伏羲文王之制也;

制羲之制最古,時世簡略,事物純省;故為序者少異例,以不用也,遞降而時移世易,物繁事多,則必推其變,以窮其用;

然后序之異例日加,為易亦日眾,此自然之理也;茍有賢者,能通其變,則卦序猶可推衍之以應于用;亦如文王之變連回為周易也。

故周易;文王之制,周代之作;為孚有周政教之用,應那事態物之變也;

三代之政教極于周,故役夫刪訂以周易為主;周鑒二代,崇五帝;明周之作,即足概以上之制;取周易,足以窺各易之用也;

然周易之序,序周時之政教,即足概以上之制;取周易,足以窺各易之用也;然周易之序,序周時之政教,應事物之變者;往后有所傳者、亦可輔周易而廣其用。

非僅限于周易也;故于各序之列。有由來者,亦宜習之;以廣易道,而神變革,此固役夫之微意也。

本宮之序,以乾、坤、坎、離、震、巽、艮、兌相對待之卦次;

如乾本宮卦,一世為姤,二世為遯,三世為否,則變于坤,四世為不雅,五世為剝,皆坤卦所變;六世游魂為晉,則乾附于坤;七世回魂為大有,則乾反于乾;

自本卦至三世,屬本宮所變;自四世至五世。屬對待宮所變;六為附于對待宮,故曰游魂,言在外也;七為返于本宮,故曰回魂,言回本也;

此本宮之序例,以本位與對待位,相生相變,挨次順序以成;七世而終必有始,去必有復;故三變而易對待宮,七變而還本位,與其本卦成一宮;

八卦雖屬一宮,已經見交錯去還之象;非純一宮卦也。

蓋既有生化。必有陰陽;陽合于陰,陰交于陽,生化始成;陽還于陽。陰還于陰,循環始見;原先寰宇萬物生化,固如是也;

故卦序象之,其異乎周易者,則所交錯去來交去,僅限于相對待二宮,而不及他卦;

故其所象者,先天初化,萬物始生;二氣初調,五行未雜;其數簡,其氣純;與周易之紛亂循環者異矣!

且本宮之序為縱,周易之序為橫;

本宮八卦,為一宮卦屬,而不連他宮卦;

如乾宮各卦,皆屬金;納甲納辰、皆同乾卦;唯游魂屬艮,回魂屬坤,不同乎乾;

以其氣變,數亦易也,氣變則改其情,數易則殊其名,此必至者也;然其大用,仍不離其宗;

故所取者,仍本宮內之所合卦;如晉取艮,則遯卦之所合;大有取坤,則否之所合;個二世三世之卦也。

夫卦在后天,如下卦為主;而本宮卦以上卦為先,

如姤卦乾上巽下;不從巽而屬乾,則以卦之變自下始也;

乾之變初爻為陰,則成巽,而姤卦出;故如下卦明變也。

二變則為艮,三變則成坤,四往后所變者,上卦各爻;

故反以對待宮為主,而坤不動也;迄七變回魂,而始還于原先,

然后后天之用見,如大有一卦,乾鄙人,與前一二三世相孚;而乾卦之氣乃完,生化循環之用乃絕;其序之挨次順序,皆自然而然;

亦猶寰宇生化之序也,乾宮如此,他宮亦然;其例皆同,不待絕述。

本卦之序,有方圓二圖,即世傳之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

宋人所上于道家者,實前人所留傳也;

其序一依伏羲八卦位次之數,既乾1、兌2、離3、震4、巽5、坎6、艮7、坤八,全與河圖數合;

乾與坤對待,一始一終;離與坎對待,一來一去;余卦挨次順序,分陰分陽;以明氣之升降,數之消長也;

自乾卦始,為一之一,屬乾卦者則為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八卦。

挨次順序數之,則夬為兌乾合,為一之二;

大有為離乾合,為一之三;

大壯為震乾合,為一之四;

小畜為巽乾合,為一之五,

需為坎乾合,為一之六;

大畜為艮乾合,為一之七;

泰為坤乾合,為一之八;

是八卦皆屬乾卦所合而生者。乾之所生八卦,凡乾鄙人者,不管上卦何屬,皆回乾,

其挨次順序則全依先天數;自一至八,一為乾、八為坤、相循環也,故皆相對待。

其次則兌卦所屬,自履始,為乾兌,為二之一;

次為兌卦,為二之二;次為離兌之暌,為二之三;次為震兌回妹,為二之四;次為巽兌當中孚,為二之五;次為坎兌之節,為二之六;次為艮兌之損,為二之七;次為坤兌之臨,為二之八;

是八卦皆屬兌卦所合而生者,故為兌卦屬;而其數以兌屬先天數二,故皆統于二。猶乾所統于一也。如下各卦皆依此例;以迄于坤卦,為八之八,而殿六十四卦焉。

乾始坤終,乾一坤八;氣數相上,而成全易之序,為圖或者方或者圓皆同也;

蓋此卦序,純本先天之象,以明寰宇物事之序,有所定也;位有定方;至有守時;高低有次,閣下有紀;升降有度,去來交去有制;

不相差于黍粒,不相掉于毫毛;故其致用不同后天,而異乎周易之序,且不同天賦生化之例,而異乎本宮各卦之序;

其象之所指,為明先天之物與事,俾知氣數之劈頭,而上生化之初象;方以象地,圓以象天,寰宇既立,萬有斯定;

故其制為道家所重,通盤以探先天之奧,明無為之道;超形跡之上,達天人之源者,惜乎世人未知其用耳。

本卦序與本宮序,二者有可印證處;

如本卦乾卦所生八卦,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諸卦。

合之本宮;則僅本卦之乾,與回魂之大有,屬乾宮;

其泰、大壯、夬、需、四卦,則屬對待宮坤宮;

其小畜、大畜、二卦、則一屬巽宮,一屬艮宮;

是八卦分屬四宮也。而所屬者,仍與本宮之例合;

如對待宮四卦,因由本宮變;乾坤對待變,原定例也;

大小畜二卦,雖非本對待宮,而小畜由巽合,即本宮一世之所變;大畜與艮合,即本宮二世之所變;

本宮一世為姤,亦變巽也;二世為遯,亦變艮也;卦雖不同,所合之例仍同。

故本宮乾宮八卦,由對待宮與對待宮合變者,亦四卦;

與巽艮合變者,亦二卦;是與本卦之變例,異而溝通也,坤卦亦然;

所屬八卦除了本宮外,亦屬乾宮者四卦,屬震兌二者二卦,與本宮之變例皆同;

故卦雖殊,氣之所合不殊也。乾之氣由西下,而與對待宮坤合;

坤之氣由東上,而與對待宮乾合;不管何序,其例不差,蓋寰宇陰陽之氣,正本如是也;

凡本卦各卦,皆以陰陽升降,本對待合化,而生各卦,其例不變,故其序有定,如指與臂;其象有數,如線串珠;無或者不對待,無少凌亂。

無非本卦之序,明先天之真,由下而上,以返本復始;

故其卦如下卦為主;本宮序則為明后天之象,由內而外,溯源達流,故其卦以上卦為本;

一自下而上,一自上而下,其變革挨次不同耳。

茍細按之,自尊其故;如為人事福禍,物理變革;

則本宮之序,便于用也。如為天道去來交去,元氣動靜,則本卦之序,上其真也;

故術家卜筮,必取本宮飛伏納甲之圖;而道家修恃,必重本卦方圓合數之象;

皆易中優質,非淺識可上;此無非舉其梗概,以明其用耳。

易之合歲時者,有辟卦序、有六日七分、歲象序;

辟卦者,以乾坤二宮卦,除了游魂回魂二卦外,分配十二月;自四月起乾,五月乾之一世姤,六月二世遯,七月三世否,八月四世不雅,九月五世剝;十月則為坤,十一月坤之一世復,十二月二世臨,正月三世泰,二月四世大壯,三月五世夬;

循環去來交去,以象二氣之風行,明冷暑之迭更也。

另有分各月屬春夏秋冬四季,而分各宮分配之者;即以震巽二宮分配四孟月,離坎二宮分配四仲月,艮兌二宮分配四時月,而循環交錯,以周一歲,與十二辟卦相應;

其取義蓋本周天之數,三百六十;天地主其綱,則半為天,半為地,各上百八十;故以乾坤二宮之卦,分主冬夏;自已經至戌,屬天氣,即乾主之;

自亥至辰,屬地氣,即坤主之;而更以六子,分象四時之氣;

震巽為長,乾坤之長男長女,故震配春夏二孟月,即正月四月;

巽配秋冬二孟月,即七月十月;

坎離為中男中女,故配四仲月,即二五八十一月;

艮兌為少男奼女,故配四時月,即三六九十二月;

如是乾坤二宮總主一歲,猶二氣之升降消息也。

震巽六子分主四季,猶五行之分合生化也;故一年三百六十余日,合之于六子之爻,亦三百六十爻;

乾坤二宮,則合十二月;雖大綱交錯,日月代嬗;若不相接,實則后天二五生化,固交錯而行,代嬗以成,非復先天之純摯也。故卦象去來交去,爻象紛亂;

氣數相間,循環無絕;雖以一歲為例,非限于年光韶光也。

原先卦象,包孕萬象;其序既殊,其用自異;而一歲氣數,恰符周天之數;

日月踐諾,恰符陰陽消息之度;遙者可譬于近,難者可喻于易;

就其簡明者衍之,足以推于精微。極于深奧;非日六十四卦,專為歲序用也;

故此歲序之易,亦言易之一例,有不成不知者焉。

六日七分歲象序者,以全易六十四卦分配一歲;

而將坎離震兌四卦,當二至二分;震主春分,離主夏至,兌主秋分,坎主冬至,謂之四正;

余六十卦,以每月五卦,一卦主六日七分;

因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一,則卦六十合三百六十爻;

每日八極度,一卦合六日七分,適量一歲之數;

其氣始于中孚,那時始于冬至之月;

由復至咸,共半歲;為八十八陽爻,九十二陰爻;

自姤至中孚,亦半歲;為八十八陰爻,九十二陽爻;

適量百八十爻,而主陰陽冷暑之數。

而中孚至復,咸至姤,恰上六日七分;定為例,實天時之度數,自然之序也;

卦以交錯,爻以挨次順序;一升一降,一去一復;象氣之周行,后天生化之例也;

故其序能夠紀歲候時,能夠占天驗氣;即四正之卦,分管四季,以候四氣;春夏秋冬有其序,發鋪珍躲有其令;木以長春,火以長夏,金以長秋,水以長冬;五行不掉其常,二氣不變其道;以去來交去循環無絕,而消息入退可見;其易之傳,蓋已經久矣!

蓋自黃帝造甲子,歷數漸明;堯舜之時,歷象尤備;其制仿于易卦,本于河洛之圖,合于日月之紀,非率爾之作也;

易傳曰;“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為陽,月為陰;后天之離坎,代先天之乾坤;故歲象以坎離為主,當冬夏二至;冬至為陽生陰消,夏至陰生陽消;

實一歲冷暑之樞機,而四季情形當中宰;震司春分,如日之升;兌司秋分,如月之上;為陰陽之管鑰,實歲時之路線;

皆為氣數所至,而象最明;以之適季節,則足為歷家之所法;以之體天道,則足為生化之圭表標準。

蓋其序之取義;雖近辟卦,而尤善焉;無非辟卦法乎先天,故以乾坤二宮,為一歲之綜;而歲象法乎后天,故以坎離四正,為一歲之綱;

先天乾坤對待位。主于高低,此伏羲八卦之序;

后天坎離震兌分主四正,此文王八卦之序;

二者各有取義,然后者最宜于后天之用;以所象無不交錯去來交去,所配皆以消長勻稱;

以合一陰一陽之道,而能會通日月之行也。

故中國之歷法,實本此序;然后人以之占筮,亦無不驗;其為易之優質,亦足與周易相證;

即合之其他各易,不問為先天后天,亦無不貫穿;要往后人多不明其用,忽其旨趣;家數之見,以叱責訓斥之,方技之辭,以輕視之;遂使上古流傳之易,反為俗人所訛,豈不惜歟!

周易之用,在乎人之誠,不用一例;

如周易之序,固為周時太卜所司;而太卜所用,兼及連、回,不限文王之易也;

則可知易之為用,不以序為限;但有是序,即有是變;有是變,即有是用;伏羲之易,有伏羲之用,文王之易,有文王之用;

役夫合二者而作雜卦序,即役夫之易,亦有役夫之用也。

推之連山之易,有連山之用;回躲之易,有回躲之用;

八宮之易,有八宮納甲之用;歲象之見,有六日七分之用,分而言之,各有其用;

合而通之,則易之用,廣無不包,變無可窮;

而能通之為一者,則見寰宇之心;斯非圣知不克也!

就其最簡略單純者,則但執一易;審其象,參其數,列其圖;而合其前后天,明其辭而衍之經與傳,則亦能夠上易之用矣!

故易之品種雖眾,精其一者,能通其他;若一而未精,雖多奚益?目迷于象數之異,手迷于圖表之繁,能紀其粗,而遺其精;逐其物、忘其神;則為易百年,曾經不上易道之一二;去后世有掃象之說也。

夫易之本在象,而掃之,將何以見易?豈非以世人之馳于外,而遺其內;

求其未,而棄其本歟!故習易者,必先往其蔽,所敝者,多而不精,博而不深;能于貌,而不及于神;認為能通習,而不知無一上也;

故各易之序。役夫不錄;僅取文王者著為經,而集其他關乎易理者,述之為傅;

做學者知所宗,而不紛其智,知所本,而不變其思;庶由一以通其他,由易以達事難,由近以賅其遙;則習之有成,而易道亦不荒塞;此則役夫刪易之微旨也。

夫易之致用。非為卜筮也;若為卜筮,則巫祝在,役夫不以之首六經也;

役夫以易為六經之首者,以其用明天人之道,類萬物之情;定日月之行,奠山河之度;能夠致治平之業,能夠正生命之功;

能夠四達神鬼之情;能夠敷教化之德;故其用在此,而不為卜筮也。

然卜筮亦易所固有,卦爻之辭,福禍之占;悔吝之途,君子小人之道;皆著于象數,徵于言文;茍按其數而卜之,因其辭而決之;

則所謂易逆數也。通變革而行鬼神者,皆在傳中揲卦之法,可見之也;故經不備者,傳則補之;經取其約,約然后尊;傳取其博,博然后宏;

用宏而道尊,則易之精粗皆備;故傳所舉者,有各易之例;凡連山回躲之類,八宮歲象之圖;上自先天,旁及河洛,無不徵取,認為周易之輔,而明易道之大也。

故讀經則專文王之制,雖伏羲之序不列;讀傳則必廣搜各易之圖,而不限于一種;此講易時必旁及各序也。

人或者疑其言之雜,不知正欲其雜也;人或者謂異于經文,不知正求其異也;

雜則變例多,而用可廣;異則分類明,而道可通;此傳之本心,役夫訂易之徵意也。故傳中之辭,各不相類;

方位挨次各不同;名類高低各不一,其所以然者,各易之原制如是也。

各易皆可用于卜筮,而周易最善;其次則八宮納甲法,其次則歲象六日七分術;

而伏羲先天本卦方圓序,則為示修養之道,明先天之氣;

若用于卜筮則淺矣!然亦能通,無責難測耳;至俗傅各種卜易法,皆由數者變革而來,有當有未當也;

與周易等者,前有連山、回躲,后有役夫雜卦;皆以卦爻象數為本,不取甲辰,不用日月;其道簡而理微,人多難知;

故卜者不用,而好八宮與歲象術;其實理數一也,茍通者無所忤焉。

做周易之卜,古之史傳常見其例;其應甚靈,豈古可用,目下當今不宜哉?

蓋用之在人,能誠而通神者,何易不成靈?否則雖俗淺之術,亦不上其效;

故易之用,不在序之異也;序之所異,不為卜也;其理見前,能夠知矣,周易之精,在往后天之物象,明先天之氣數;

一卦一爻,各有所象,而貫穿前后天,以明其變革;故不枝不離,而獨來獨去;為最宜于時中之道,合于戒慎之教也。

以文王作此,正囚辱之時;憂世界之亂,存革正之心;鑒古人之敝,立新教之意;故其辭巽而決。其旨正而中,其道極變革,而仍守常度;

其志攘暴亂,而先重仁德,故與役夫中庸之教,修道戒慎為本;忠恕時中為用,立誠復始為成,其義正同。

役夫取之以繼堯舜之傳,而明文武之治,即所謂祖述憲章者,易經居其首也,中庸之書,繼易而作;皆言事而回于道,言人而回于天,原怡返終,正其生命,明物達情,通其精粗;

故言博而約,辭詳而明;為古圣心傳之所存,而儒家至教之所寄也。后之學者當加意焉!

役夫刪定六經,取文王之易為首,同于尚書,為三代以上之遺;于此可見二帝三王之政教,神農伏羲之建造也;

而不取連山、回躲,及伏羲神農之易,獨采文王者;

為文王之易,即各家之所傳;傳至文王變例已經多,易道更明,易習易知也,伏羲神農堯舜之時,有象無文,有文未備;連山、回躲之易,有文異義,有變未全;唯文王之易,象仍古昔,文備義明;變推新例,體具用昭;

故言易至文王,為最宜于時之制,而易道亦更發皇光大矣!

此役夫序易,以周易為本者也;然周易雖善,舊制亦不成絕棄;伏羲之作,固為易之源,不成不知;即神農堯舜夏商之易,亦不成不明;

則將其說備載于傳,系之于經,故曰系辭。而以證諸經文,廣其變,推其用也;

故有先天乾坤高低之位序,為伏羲之遺,即寰宇定位一章所述也;有日月成歲,切合天行之序,即揲蓍求卦象一歲之一章所述也;

有納甲應爻,分宮飛伏之序,即出震齊巽,先甲后甲各所述也;

有日月代行,水火高低之序,即后天卦位,三索上男女各節所述也。

其他如地代有終,回躲之羲也;艮為終始,連山之義也,方圓之圖,伏羲之制也;

納甲納音,黃帝之制也;歲象辟卦,神農之制,及于堯舜,而更推衍者也;

九宮五行,五運六氣,河洛之遺,及于黃帝,而更發明者也。

故易者成于各圣,傳于千古,而其義備于傳,以與周易證明也。役夫猶認為未足,更合伏羲文王之作,前后天之象,各家之制,而成雜卦傳;

雜者合也,合各種而一之,以見其會通不停之義也;

故以之終諸書,而成役夫之易,是易雖取文王,而仍包各書,役夫之作亦附焉,此讀者所宜知也。

易之致用,一而已經;一者道也,故各易,皆為明道用;

不管為伏羲,為文王,為先天后天,為連山、回躲,皆不離于道;然道自一,何以各易不同?

則為明道之方,有不同耳,道本無方無體,人之求之也,則有其方,以悟其體;

是猶行路,或者車或者馬或者步碾兒,其行一也;所以行不同也,故各易各有其方,以明其用;在太上之時,道至簡,事至略;人樸物醇,生活至易;

故象之者,亦直樸無文,而見道亦真;其后則漸降突變,漸繁而文;而象之者,隨之而異;故易自古進今,自簡趨繁,人事使然;道之為道,固未改也。

故一易之用,為適時之需;時之不居,易亦必變,此易之所認為易也;

伏羲之易,名為先天,義為修道,政尚虛靜,教崇樸素,那時然也;

神農黃帝以迄堯舜,生息日眾,世事日新;政日以備,教日以詳;善惡以明,福禍斯判;故其易亦由簡而繁,其用由純而雜;

堯舜以后,文勝于質,政明于教;禮備于德,事增于物;變革既多,氣數以分;因而三代之易,更張其舊,名合時宜,認為新制;

至文王而變益異,事態既迫,事物乃非;道晦不明,教亡不復;政掉其紀,俗掉其常;善不敵惡,吉不侔兇;君子道消,小人在位;易道至是窮矣!

窮則必變,敝則必革;此湯伐桀之時也;

文王師之,以釀成新易,而寓教于卦象焉;故周易者,革舊改新,正教明道者也;

其時晦塞,值身窮因,而欲為此挽歸教政,光復德行,其非易事。蓋可知矣。故其為象迂歸幾次,為辭宛委打發;

一變前日之作,而成獨有之制;此其與伏羲之舊大殊,與連回之辭亦異;而成一后天之易也。

蓋文王之易,與時相宜;后天者,奉時也;本無前后天之名,以別于伏羲,故曰后天;以能奉天時,故曰后天;其實易一也,

用異耳;若分前后,則文王曩昔者,皆宜先之;伏羲往后者,皆宜后之;而獨先伏羲后文王者,以二易足絕易之體用耳。

若推而言之,則連、回各易,皆后天也;以其明伏羲之變,同于周易也;

無非回躲出,而連山亡;周易成,而回躲息;時之既易,易亦隨之,由歷代之文物考之,則連回可備參證;

若以時之宜,變之極,明易之道,為昆裔之則;則唯周易足與伏羲表里,取周易而他易個中矣!此役夫以周易為輕。而博搜各易之義為傳也。

周易之用,為救時明道,而本于易之原旨;易者以六爻三極,合寰宇人者也;天道陰陽,居上兩爻;地道剛柔,居下兩爻;人道仁義,居于中心;此名三極,以人道為綱;

故三四爻,人之位,善惡之門,福禍之途,皆在是焉;工資寰宇當中,道之所存,時之所依;教政所出,生化所成;

故寰宇之道,依人而明,時之敝,依人而新,教政之掉,依人而復振;仁義之不講,時之亂也;教政之不明,人之責也;唯人能理亂救亡,正掉止敝。

故圣人則之,以負其任;而文王適逢之,乃明易之變,而濟道之窮;

以教寓于象,而濟道之窮;以教寓于象,以心存于卦;

故其易與前異者,應夫時也。道之不明。時之所為;時之不歸,則民心掉所主,而變生焉;變之亂者,時之咎也;變之治者,人之功也;人適時而為變。變乃通,通乃道;

故道在時,而圣人乃能歷時;歷時變時,是曰時中;道之存也,時之隆也,則守其常;道之晦也,時之污也,則達其變;唯變乃復于中道,而道乃明。

圣人在因時明道,非守作古而忘時也;乃因時而變之,以生作古正掉也;

故文王之易在因而,其意若曰;伏羲之易,素日之道,不成變也;時無明之者,易乃日晦;必以變而新之,則前者益光大;

其義取在革卦,革以往故。言往時之污也;而其用取之鼎卦,鼎取新也;言新易之道,而光大伏羲之制也;

故其序以去來交去循環為則,以休咎相對待,善惡相稱;明世道之無去不復,而民心無時不動;必以善制惡,以新革故,以成循環之數,而復回于道;此則文王之易所以異也。

夫連、回遞嬗,夏商異代;其政教不一,制度各殊,故文王因之;

而鑒于二者,成其新作,存其優點;尤能揭二代之善制,合兩易之成規;以開有周之政教,為絕美絕善之禮樂制度;此役夫有從周之嘆也!

故文王之易,為易道之大明;其旨在變,變以復道;乃宜于時之敝,道之衰,教之亡,政之掉也;

故役夫獨取之,以鑒于周道之微;年歲之亂,非從新易教,不克以復堯舜文王之道,而續伏羲神農黃帝之德也。其望法于雜卦焉,

茍有明哲之主,而取用之;以新政教,振仁義;以絕人道,切合寰宇之原旨;而因時推變,以孚除了舊更新之義;則文武之治,周初之禮樂制度,固當復見于世。

則役夫老安少懷之志,大同之愿,時中之智,皆將見于行事,非復微言之擬,文章之可知而已經;

不雅夫雜卦傳末云:“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如斯,蓋已經自言其效,或許另日必驗于世;時乎時乎,吾知之矣!運之風行,寧無極乎!請留吾言,以待后人之證之也。

易道兼體用,統神形者也;先天卦象,可用以釋道之真體;而明神天之德,成誠明之功;

后天卦象,可用以釋道之大用;而明人物之生,成位育之德;合而言之,則內圣外王之道,大學之修齊治平,中庸當中以及誠明,莫不在易中也!智者見之謂智,仁者見之謂之仁;以道無大小,所見者有大小耳。

易之初,有象無文;象則隨人所解,文則泥于一詮;故以象用,而不重翰墨也;

易以后,兼象與文;象存其真,文釋其例;二者并重,則后天物事可見;從文化象,則先個性亦知;故易在后天躲體于用,猶寓神于形也;

以人言之,其未生也,無神形可分;迨其既生,形著神隱,神在形中,未嘗無也;神主其真,形達其用;知覺行動俱全,而生育以見焉;易之為用亦然,卦爻形也,氣神也;

明其卦爻,上悉其氣;知氣一向,上悉生化;故必從象求之。

一卦一爻,象也;合數卦爻,亦象也;總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不過象也;皆有其氣,則皆有其神;故一易有一易之序,序之異者,象之異;象之異者。氣之異;氣之異者,神之異;神之異者,用之異;用之異者,生與化也,消與息也,去與復也,往與來也,變與安定,靜動也,生與無生,成敗也,福禍悔吝之事也,從逆反側之道也,高低終始之行也,大小分合之情也;

而皆回于陰陽,辨于五行;存于二氣,通于微顯;孚于人天,以究其脾性;探其數命,而致其德;立其道,此易之大用。

有各易,而無不通;用各象,而無不達者也;智者察同,昏者察異;異其初,同其終也;何哉?

為其不越于道耳。道之用或者有異,其本大同;易雖多種,原始反終,則回于一;一者道也,故曰:易以道陰陽,言由陰陽而回于道;二者為一,此則易之真用也。

役夫以周易為本,而于各易略采其一二,列之于傳,明易之為用無二也;文王之易,所異于眾者,為其取象;極變革之例,明循環之道;

言無道無去不復,而人事應之;人事無處不交,而天道順之;如人物生化,此去來交去也;情形遞嬗,此交錯也;有陽必有陰,有陰必有陽,此交錯也;陰窮則陽生,陽絕則陰息,此去來交去也。

日去則月來,冷去則暑來;一交一錯,而成紀焉;冬絕則春歸,夜絕則朝歸;一去一復,而成度焉;不上有掉,有數可數;不上有差,有氣可候;天道如是,萬物亦然;故今之是者,昨之非;去之上者,來之掉;此成則彼敗,早生則晚殺;

有見于前,必應于后;有開于舊,必復于新;日久則移,風久則改;滿者則傾,中者則側;昔之壯者今則老,今之微者后則盛;隆替倚伏,成敗推移;福禍無守時,悔吝無定位;逝世活相續,興廢相聯;莫不自成循環去來交去之象。自合交錯去復之數;象數如是卦乃應之;故文王之易。純取此義,而異乎各易也。

夫文王作易,有為而作之也;當商紂無道,湯德既衰;暴政虐民,污吏干位;時非俗敝,高低交困;天怒民怨,神鬼同愁;文王身在憂囚,處地艱險;救民之志未已經,切身痛苦且深;

鑒諸天道之推遷,欲期人事之改不雅;故明志于易,易者變易也,言當變易之際,必有以處變易之道,而成變易之功;

時之變易,即天之變易;天之變易,則人事不上安定易之,以順承天。

故其取義重于鼎革二卦,而明變足以適道;撥亂回正,足以順天應民;故明易之道,以寓其教,而在以天時示人事之則;如秋冬肅殺,萬物皆殘;若不隨意馬虎以春以及,則朝氣且息;如三更灰暗,萬物同昧,若不隨意馬虎以旭日,則大道莫明;

此皆天之必變易者,而人事亦當應之;故卦象重在明變,變則通,公例道,而去來交去循環者,變之所由來;交錯消息者,變之所自至。

故綜論卦象之旨,無非明易之為易,而推衍其變;以教世界昆裔,懂上在變;則釀成道,不復以天安定,道安定成言;

蓋變者、變而復于安定,非永變不亡也;故變亦道也。試當桀紂之時,果無湯武之變?世界尚有人類乎?故其變,天也;

天之宜變,則變成天,豈悖天哉?故易道至文王為一大變,自商湯至紂,為數之窮,窮則變耳;而役夫之時,周德既衰,諸候僣竊;人民涂炭,政教乖背;以易言之,毋亦應變之世乎!故役夫取其義也。

夫周易之用,雖重明變,亦非有違于伏羲之旨;

伏羲之易,重常道以道為本,而人事隨之;其用主常。

文王之易,以用為本,其羲主變;然二者一也,一由上而下,一由下而上;文王以人事明天道,其終亦回于天道;

故變而不掉其常,其卦序始乾坤,終坎離;始咸恒,終既未濟;仍以伏羲之序為本。

乾坤定位,故首上經;坎離代用,故終上經;乾坤交錯,故咸恒首下經;坎離去來,故既未濟終下經;合而言之,仍以乾坤為經,坎離為緯,與伏羲卦象同;分而言之,則多一交錯之用,即所以見其變也。

既未濟坎離二卦交錯,以終全易;而取未濟,不用既濟者;明人事雖合終分,雖交終離;以復于先天之不生不滅,猶本天道立言,為天道由無進有;

雖人事紛紜,不時交錯,及其至也,終返其原先,有仍回無;如首之乾坤定位,高低不侔;而終未濟之水火不相射,即伏羲八卦位次也;

水自下,火自上;水火相離,寰宇大定;此由有反無之道,而不生不滅之不雅;至此朝氣已經息,寰宇終老;萬物進定,全國將傾。

故全易之數,至此乃終;而出于乾坤者,仍回之乾坤;成于陰陽者,仍分于陰陽;坎離不交,而一切玉石俱焚;

此未濟一卦。為寰宇大終了;而由生化言之,為生化之氣絕;由修持言之,則因緣之業凈;明確無礙,闊然無罣,空然無存;是則無聲無臭之時,而將同于上天之載;故曰大終,以人事無可再續也。

夫人事既絕,易義自終;既無生化可言,更何交錯之跡;故曰:未濟。明其濟則為生,未生將何用哉?

文王之易,主于用者也;未濟用窮,故全易至此絕矣;果有續者,則再來寰宇,仍循環于初始之乾坤,則又一太極矣!

此義與先天卦象,自乾至坤,各不相離,正同,如本宮卦,大最終回妹,其羲亦然;以回妹之象,地氣已經絕;

寰宇別離,與未濟之乾斷氣;水火別離,皆孤陰陽之象也;

故傳曰;“未濟男之窮也,回妹女之終也。”言此二卦,為二氣之大終;終則生化息,而易道絕;易以道陰陽,陰陽既絕,更何易道之存?故易之終,必最終二卦也。

【更多關于算命知識:https://bazisuanming.b2b.hc360.com/】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易學基本知識及圖表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圓圖與《周易》卦序的關系(文:李守力)
學易之前應掌握一些基本概念
細探先天八卦圖(伏羲八卦圖):傳承千年的一場大烏龍? | 易學網
周易卦序研究--解析通行本周易卦序之排列法則
齊魯周易網 >> >> 綜合版 >> 周易圖學 >> 先、后天八卦圖結構規律淺探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阳县| 巫山县| 交口县| 清涧县| 华阴市| 和硕县| 神木县| 辛集市| 左贡县| 云龙县| 瑞安市| 康保县| 乌拉特后旗| 德惠市| 仁布县| 鄱阳县| 安岳县| 合作市| 马鞍山市| 林州市| 临桂县| 元朗区| 嘉善县| 衡南县| 东乌| 湄潭县| 曲麻莱县| 岫岩| 江口县| 绿春县| 永济市| 来宾市| 兴仁县| 翁源县| 平原县| 依兰县| 晋州市| 通江县| 衢州市| 顺义区| 湟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