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不但可以調和營衛,更有補益效果。特別是桂枝類方,多是極好的改善虛損體質的良方。
今時我們生活在一個節奏快,壓力大的社會,更兼各種熬夜、飲食不節、情志所傷、醫藥濫用等因素,造成不少人體質偏虛。
可以說,虛損體質往往由于多種因素誘發,表現為各種慢性消耗性、虛損性、進行性的不適癥狀。其主要病機是臟腑虧損、氣血陰陽不足。
一、如何改善有效虛損體質?
不少人發現自己體質虛弱時,喜歡服用各種滋補劑,或保健品,或營養品,但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往往短時有效,但一旦停藥就容易復發。那么,有沒有既治標又治本的補虛方法呢?
我的觀點是,要補虛,就要調節五臟六腑的陰陽氣血平衡,特別是讓陽氣旺盛,陽能氣化,則陰精能源源不斷地轉化為氣血,從而濡養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自然也就不容易出現虛損體質。
由此說,在調理虛損體質時,切不可局限思路,應該從整體來辨證,既填補陰精,又佐以溫陽,同時調節五臟六腑的陰陽氣血平衡。
我的建議是,可用桂枝類方來作為改善虛損體質的主要用方。
關于桂枝湯,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解表的藥方,因為仲景為了治療太陽病表虛證而設了桂枝湯。從臨床來看,桂枝湯的確可以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但若深入思考,當能體會到,桂枝湯更有調節陰陽平衡的功效。一方面,桂枝湯能溫陽補虛;另一方面,桂枝湯還能斂陰止汗,適用于陽氣虛弱所致的多種病證。
由此可以思考,能否用桂枝湯及其類方來改善虛損體質。
二、桂枝湯組方分析
仲景桂枝湯的原方為:“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桂枝湯藥味非常簡單,只有五味。但這五味藥即內涵深意,值得我們細細體味。以下試分析桂枝湯諸藥味的功效。
桂枝湯大體可以分為兩組藥,一組是溫陽的,一組是養陰的。其中桂枝、生姜為補陽、通陽之藥;芍藥、大棗為補陰養血之品。炙甘草則居中,與桂枝相合則為辛甘化陽;與芍藥相合則為酸甘化陰。
桂枝味辛性溫,屬陽,故能通陽溫陽,最適合于陽虛體質者。《本草征要》謂桂枝:“助陽散寒,溫經通脈,達營衛,和表里。”《本草正》言:“桂枝性熱,善于助陽,而尤入血分,四肢有寒疾者,非此不能達。”故桂枝確為補陽助氣之要藥。
芍藥味苦,性微寒,屬陰,故能養陰,最能收斂浮火,改善陰虛。《本經逢原》言:“白芍藥酸寒斂津液而護營血……故仲景以為補營首藥。”諸多醫家亦謂芍藥具有滋陰之功效。如張錫純論芍藥“善滋陰養血”;東垣曰:“芍藥酸澀,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成無己云:“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芍藥之酸,斂津液而益營血,收陰氣而泄邪熱。”
桂枝與芍藥相合,則能調節陰陽平衡,陽虛者能扶陽,陰不足者能養陰,從而適合于陰陽諸虛。
甘草、生姜、大棗皆入中焦,能益養中氣,調和脾胃。
從臨床來看,虛損體質者往往陰也虛,陽也虛。《內經》告訴我們:“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若陰陽兩虛,則需要陰陽兩補。桂枝湯即是對證之方。
桂枝湯全方五藥合用,既滋補陰津,又溫陽化氣,兼能益氣補中,使得陰陽相配,氣之來源充足,陽蒸騰陰精,從而轉化為氣,布散人體,補臟腑之虛。從歷史文獻來看,桂枝湯被歷代醫家廣泛應用于人體各部虛損及其他病癥,并被譽為“群方之祖”。
仲景依據各種虛損病癥的特點,以桂枝湯為基礎方,通過靈活加減,廣泛應用于各種虛損證候。由此說,桂枝湯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解表之劑,更重要的是有補益之效,正如《醫宗金鑒》所言:“但知張仲景用桂枝湯治傷寒,而不知張仲景用桂枝湯治虛勞也,若知桂枝湯治虛勞之義,則得張仲景心法矣。”
三、虛損體質者自汗當用桂枝湯
虛損體質者的常見癥狀即是自汗。出汗本為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多與氣溫、運動量等因素有關。而自汗屬于病理性汗出,不因外界環境的影響,白晝時時汗出,動則益甚。
自汗源于陰陽失調,多與陽虛或氣虛相關。而反復自汗又會加重虛損體質,因為汗出多不但易傷陰津,還傷陽氣。
《內經》有謂:“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顯然,若衛陽不足,司開闔的功能失調,就容易造成汗自出。
從桂枝湯來看,其能治療汗自出的癥狀,而自汗正是氣虛、陽虛的典型特征之一。
《內經》認為:“陽加于陰謂之汗”。顯然,自汗多源于衛外失守,腠理不固,開闔失司,導致津液外泄。臨床除用玉屏風散補氣治療自汗,桂枝湯補陽為更常用的方劑。
我臨床治療自汗,往往把桂枝湯與玉屏風散合方應用,療效非常高。且就虛損體質而言,二方合用,既調節陰陽氣血,又補陽氣之虛,既治標,又治本。
四、小建中湯即是改善虛損體質的良方
仲景治療虛勞病,反復提到小建中湯,證候涉及傷寒、虛勞、黃疸、婦人腹痛等。這些癥狀的核心病機均為脾胃氣血陰陽虧虛。
虛勞有典型的病癥特點,仲景專門有描述:“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以上共有九種癥狀,都是虛勞日久,導致臟腑陰陽兩虛,表現為寒熱錯雜之象。上焦虛則則悸、衄、咽干口燥;下焦不足則夢失精、里急、四肢酸疼、手足煩熱。
關于這些癥狀,《金匱要略直解》有詳細的注解:“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疼,手足煩熱,脾虛也;悸,心虛也;衄,肝虛也;失精,腎虛也;咽干口燥,肺虛也。此五臟皆虛,而土為萬物之母,故先建其脾土。”
這個分析非常透徹,告訴我們之所以會出現這些虛勞癥狀,其核心病機是脾胃中氣不足。而要補益脾胃中氣,就要用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的組方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重用飴糖,并倍用芍藥。方中陰陽之藥的配比接近2∶1,意在“點火加油”,使得陽熱蒸化陰津,化為脾胃之氣補臟腑之虛;重用飴糖一升,欲緩急補氣,張璐《傷寒纘論》曰:“小建中方中加倍芍藥,用桂枝佐芍藥以治營氣,更加膠飴以緩其脾。”吳謙《醫宗金鑒》言:“倍芍藥加膠飴調建中州……蓋其意重在中虛……中虛建立,營衛自和,津液可生……”全方標本兼治,可謂是《黃帝內經》陽化氣理論的精妙詮釋。
五、虛損癥狀偏重則用黃芪建中湯
從臨床來看,有的人虛損癥狀頗重。此時除用小建中湯外,如何加強療效呢?仲景的觀點是,不妨用黃芪建中湯。
關于黃芪建中湯的使用原則,仲景認為:“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此方承接小建中湯,又加黃芪一兩半,推知所屬之虛損癥狀當在小建中湯證基礎上更甚。
關于黃芪建中湯,《醫宗金鑒》的觀點是:“虛勞里急諸不足者,亦該上條諸不足證之謂也。黃芪建中湯,建中補兩虛,非單謂里急一證之治也。”顯然,五臟氣血陰陽俱虛,氣虛尤甚,此時即如《金匱方歌括》所言:“虛勞里急者,里虛脈急也;諸不足者,五臟陰陽氣俱不足也。”仲景加入黃芪,較之小建中湯,增強其補氣緩急之力,以恢復陰陽正常的生態平衡,諸虛則自除。
《金匱要略心典》曰:“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而充虛塞空,則黃芪尤有一專長也。”此方比小建中湯更補,更能調節虛損體質。